《国情备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情备忘录-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神木县委、县政府的大胆设想在县域内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就是完全把医疗服务作为免费产品提供给全民。这种特殊的医疗模式,只有在英国等高福利国家才会实施,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一大亮点,值得借鉴。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人们眼中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是否在中国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五种。

  救助型社会保障,立足于每个社会成员遇到不测事故时都能被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但救助水准低,以维持生存为极限,在发展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保障型社会保障,其目标是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多在经济雄厚的国家实行,起源于德国,随后被美国、西欧所仿效;福利型社会保障,是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的保障,适合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由英国首创,在北欧各国流行;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自助型社会保障制,以自助为主,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都由企业和个人负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取得成效。

  〃从摇篮到坟墓〃,是中国对国外高福利制度的印象,神木正在走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之路。

  但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英国模式〃,只能实施基本保障。

  神木之所以敢为天下先,打破传统的医疗模式,在于神木县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神木县煤炭资源丰富,借着资源丰富的东风,神木经济取得跳跃式发展。2008年,神木县实现人均生产总值6。87万元,折合1万余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71亿元,其综合实力为陕西省第一,全国第92。神木实施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仅一年县财政就要补贴1。5亿元以上的资金。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笔高额的补贴县政府根本承担不起,甚至会拖垮当地经济。

  中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600多个城市,情况各不相同。对于一些并不富裕的县市,全民免费医疗还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既要缩小差别,统筹协调,还要尊重城乡发展的特殊规律,给地方政府政策实施一定的弹性与空间。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只能从低水平起步,保障基本生活。只有先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才可以循序解决〃由低到高〃的升级问题。

  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老龄化较其他国家具有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殊性,〃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要为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挑战做好政策和资金准备。

  尽管神木打出的是〃全民免费医疗〃的牌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搭上这辆顺风车。一旦医疗服务成为公共产品,人们往往会一哄而上争夺公共资源,甚至出现〃占座〃现象,这一方面导致公共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又浪费了公共资源。

  神木免费医疗的政策一公布,县级定点医院就人满为患,病床爆满,有些医院甚至在走廊里安排了病床。即使这样,还有很多人排不上队。50岁的姚余珍,是肝硬化患者。从3月3号,他就开始排队了,到4月29日,他还是没排上队。受病情折磨,姚余珍神情黯淡,〃反正我明显能看出,有的住院者是乙肝'小三阳',却住进医院不想出来,我得的是大病,医生无奈,让我先采取其他办法,但我没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只要能住上院,我不要免费,给我报80%也行啊!〃

  中国需要进行市场化变革,但市场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需要出台社会福利等公共政策。但建立公共政策,需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如果一味照抄照搬西方的高福利模式,反而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下岗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农民工和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要求我们必须把公平排在第一位,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别,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

  公平与效率犹如一个巨大的天平,考量着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见证、检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执政能力。时代特点要求只能选择基本保障,同时也意味着,刚刚起步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


社保应是全民之福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而社会保障对于人民而言,就像一道阳光,每个角落都需要被照射,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而每一位社会公众都应该是社会保障的对象,都应该是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者。

  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与探索,2007年,我国基本形成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覆盖面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城镇有单位依托的从业人员,存在覆盖正规就业、不覆盖非正规就业,覆盖城镇、不覆盖农村,国有企业高覆盖、其他所有制企业低覆盖的问题。

  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反映,36。2%城镇居民未享受社保。近亿人的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没有纳入覆盖范围,数千万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广大农村居民,基本没有保障。

  随着我国企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进入灵活就业领域人员将逐渐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也将主要依靠此种就业形式。而低覆盖情况却无法化解劳动者的市场风险,满足劳动者流动就业的需要。

  因此,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城乡,逐步将各类人群纳入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但城乡统筹不代表城乡统一,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客观情况的不同,现阶段城乡居民享有的保障项目与保障水平,也会有所区别,不可能是同一个标准。

  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商、生育保险制度是重点,在继续完善的同时,还要逐步将各类职工,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同时,随着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应抓紧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于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困难企业和无工作老年人,也要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在农村,贫困、医疗、养老是三大难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土地在农村的重要性,还要建立与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要做到即征即保,以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2006年,中国政府勇敢地向全世界宣布,要在202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后,中国政府将宣言落实到行动上:2008年,中国国库的钱更多地花在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用于教育的中央财政从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投入卫生领域的资金也比上年多了167个亿,达到832亿元;廉租房建设投入增加了17个亿,总数68亿的廉租房保障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城镇养老金还将继续提高三年;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将在两年内增加到每人每年100元;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将作用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中国百姓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得到了更加牢靠的守护。

  今天,人们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成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GDP,也不再片面地执念于政治体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是否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生存放在首位,成为执政功德的新等价物。

  2008年,中国政府向全社会做出了重如千金的民生承诺,〃免费〃这个字眼,一再踏进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

  无论城乡,一律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艾滋病、结核病,得到更多的免费治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千年之后,这祖先的诗歌,依旧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流淌。这是中华民族最真切、最朴素的期盼,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因它而诉说,未来不远处,人们正期待着当代中国将它完全呈现。


后记:不是毁灭,而是完善

沉甸甸的《国情备忘录》一页一页翻过去,有跳跃式增长的磅礴,如GDP飞速增长,拨慢人口钟、老百姓的好日子越来越多……;也有深深的忧患,如耕地锐减、环境每况愈下、三农问题重重、创新乏力……

  我们不能做黑镜头,因为一个客观公正镜头里的中国绝不是满目疮痍;我们也不能粉饰太平,因为中国还有伤疤。如果充当藏垢纳污的帮凶,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我们在热血沸腾地书写中国改造世界的宏大辉煌以及细微到每一个个人及具体事件的感动瞬间时,总会惴惴不安。〃国难兴邦〃,我们还做不到对忧患视而不见。这不是批判与毁灭,而是完善与创造。

  最繁华的地方与最落后的角落,都不愿错过。用脚去丈量中国的土地,我们尽量摆正我们的视角,不偏不倚的为今天的中国画一幅素描。

  中国的坐标无论横纵都是绵延不绝,横是960万公里的幅员辽阔,纵是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以及工业化所带来的横纵拉伸。透视国情,谈何容易。如果脱离了中国大国情,局限于某一个时间碎片,某一个镜头定格,某一种偏执声音,即使你亲身所感、亲眼所看,亲耳所听,也不一定就是真相。

  无论哪一方面的国情,你眼中的素描或许只是历史的表象或假相。

  单就业问题而言,事关民生幸福,已被挖地三尺般地呼吁与炒作。我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有9亿人需要就业,而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七各国家加在一起比我们的劳动人数还少3亿,这没什么可忌讳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更是社会无法绕过的难题。涉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缘由,很多人往往给大学生扣上了〃眼高手低〃的帽子,因而苦口婆心规劝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最底层做起。到底怎么样才算转变就业观念,与农民工抢饭碗才算低姿态?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愿意让你的孩子大学毕业生后就去〃喂动物〃吗?

  大学生就业背后隐藏着大国情,由于处于转型期,我们不能为规模迅速增大的大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以及与他们的理想、兴趣相匹配的岗位。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衡,第三产业比重太低。经济需要增长,更要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在。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只让大学生埋单。如果不了解国情,我们就难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

  的确,我国的国情很复杂,也令人心忧。拥挤的生存空间,江河日下的生活环境以及不断消失的地下资源,都让我们心急如焚。很多人会抱怨,会愤怒,抱怨中国不作为,愤怒政府的拳头不够重。真相,或许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有人抱怨中国人口太多,应该坚持计划生育绝不松动;又有人抱怨计划生育让中国未老先富,老龄化过于严重,没有人干活。计划生育左右为难,中国政府面临两难抉择。硬币的一面是中国人口太多,硬币的另一面是老龄化加速。这就是中国国情,但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一面。单单〃人道主义〃怎么能解释得了计划生育的抉择乾坤。在计划生育上,中国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缓缓拧松计划生育的龙头,既要压住人口总量,又要避免中国的银发浪潮过于凶猛。人口大计,其实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

  光鲜的一面,我们知道得很多,张扬得也很多,这给我们信心。黯淡的角落,提醒我们不能丢掉忧患意识。不过,忧患不等于绝望。你所抱怨的、厌恶的中国伤疤,并不是任其自由恶化,你、我、他以及我们的政府都在进行着执着而智慧的改造,我们世代繁衍生存的国度正在逐步完善,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国情备忘录》的历史使命!


  万卷出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