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情备忘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受土地沙化的影响,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家里能有十几只羊已经算得上是富裕了。

  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中,有3798个,贫困县则有32个,占该地区县(区)总数的44%。其中,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

  在中国,诸如首都机场与三义村这样的巨大落差处处存在。

  种种成长的力量,种种前进的方向,有的还没有生成就已经被超越,有的还在迅速崛起,有的已然停顿消失,曾经忧虑的正在好转,不经意间又会险象丛生。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之谜〃的关注,其焦点不在于争论中国国情是否符合西方的经济理论框架,而在于中国现实的复杂状况。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曾有一个口号,叫超英赶美,那是我们提出的蓝图。很多年后,我们几乎忘记了这个口号,但就在2005年,中国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赶上了英国。

  而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一位河南商人用10亿元买下了德国帕希姆机场,温州商人也买下了英国的某家电视台……

  但是,中国真的强大了吗?

  强大,还是弱小,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常常很难分清。每天,我们从许许多多来自中国各个角落的统计数字后面,面对着我们这个国家。这些数字看似枯燥,但正是这些数字组成的浩瀚场景,在描绘着中国的复杂国情。

  中国资源丰富,但又负重累累。

  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从资源总量上看,在中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钼、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然而,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中国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又贫富不均衡。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至300670亿元。三十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升至全球第三位。这是一个迅速跑着的中国。

  当我国的GDP总量超越德国,挤进世界前三的时候,人均下来,我们的GDP刚超过三千美元大关,在世界18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6位,我们依然是中下收入的国家。这又是一个贫瘠的中国。

  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对中国的地区不均衡、贫富不均衡做过这样的描述,〃如果贵州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刚刚超过非洲的纳米比亚,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则与发达国家葡萄牙相当。〃

  在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时,在奔涌的怒江江面上,上学的孩子们每天溜索往返于怒江两岸;在上海,有高达492米的〃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同时,青海某一个普通村庄,人们至今还只能点着煤油灯照明。

  在中国,许多研究经济的学者,也把在中国国土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作〃中国之谜〃。

  和以往任何经济体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以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的,三十年的一路成长,改变了几代人的生命体验。

  当电视屏幕上出现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的故事时,没有人怀疑,自己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巅峰时刻。然而,繁荣真的会永远眷顾这个国家吗?对于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前行的长河中,是否有我们未曾发现的暗礁,当我们对繁荣已经视为理所应当时,是否对试图绊倒我们的障碍视而不见?

  如何才能保持中国更长久的繁荣,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问题。


怎一个〃变〃字了得

  法国大文豪雨果当年曾经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他认为中国是缺少变化的国家。德国大名鼎鼎的黑格尔也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议论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

  但今天,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20多年前,美国人阿尔文o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为我们描述了未来社会的大变革,这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但今天,阿尔文o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感叹所有的变化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他说: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未来。主流的预测在不断地变化。

  1961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低达…27。3%,到2008年,即使世界遭遇世纪灾难金融风暴,中国仍保持了9%的高增长率;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亿人,到1969年已达8亿人,今天我国的人口有13亿多;

  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乐观的预言,〃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今天,最富足的煤炭,仅供中国百年之用;

  自1985年专利制度建立以来,我国专利的申请量以每年20%的速度连续增长;

  2000年3月,湖北监利县一位乡长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当地农民负担如〃泰山〃。2008年,中国政府对农民进行粮食、良种等补贴已有4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已经2年;

  1996至2006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净减少1230万亩耕地;

  淮河有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2006年,青海省实行〃人退湖进〃政策,青海湖的环境发生很大改善,一位老人还发现了绝迹多年的湟鱼,这种鱼十年才长半斤。

  胡鞍钢,一位关注中国国情的中国学者,几十年来,他研究中国国情的文章和书籍摞起来,已经比他的个子还要高。他对自己的国家有过这么一段感慨,〃年岁越大,所知越多,却对中国国情的复杂性表示了诚挚的尊重、诚实的敬畏。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谁能指引中国经济

历史上的〃富国〃之鉴

  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而又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政策演进的成与败,得与失,从来都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历程。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的《富国篇》,他论述了节用裕民是富国之道。以翔实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论人民富裕,生产发展和国家富足三者的关系。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百姓和时,事业得序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源也。〃

  〃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依然有价值的思想。

  现在我们常用的开源节流一词,就出自荀子的《富国篇》。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老人说的一句话,就现在而言,仍是可用于国家经济财政问题的专用术语,可见荀子智慧非同一般。他的富国理论也由此照耀着以后2000年的中国。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代的商鞅、汉代的桑弘、明代张居正,都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国家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进行着探索。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人在〃国家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探索中缔造的辉煌篇章。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是中国经历的贫穷而动乱的阶段,人民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破坏是前所未有的。过于动荡的社会变局,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把改良推到边缘区,以革命的方法改变中国体制的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夺革命的果实、军阀混战、北伐、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彻底结束动荡局面。这段历史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唯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中国才会实现强国富国的梦想,人民才会过上好日子。

  从1911年到1949年这38年,人民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状态。同时,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思想也贯彻其中。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中国在某些方面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中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了,反而是扩大了。不少国家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几千、上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却只有300美元左右。在世界上排名,落到100多名以后。

  直到1978年,中国拉开破冰之旅的序幕,改革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1978至2008年,这三十年,背负着转型的使命,将中国推向〃大国崛起〃。这是属于中国的三十年,更是浩瀚绵长的中国历史上重重的一笔。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时间像残忍的刷子,不显山不露水地抹去人们对琐碎历史的记忆,可我们总能从大场景中聚焦出气血贯通的画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认为历史给了我们六条教训与六条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六条教训:

  一、落后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二、动乱不可能造成我们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三、极端的思维方法,会让全民族和全国人民都付出沉重代价。

  四、政治不能干预经济。

  五、政府的大包大揽是不能建设一个持久繁荣的强大国家。

  六、热情和良好愿望不能代替经济规律。

  六条经验: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不发展,就落到挨打的局面,重新有这个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二、重视体制问题。把体制创新作为最重要的创新。

  三、在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建设的关系上,要掌握好平衡。

  四、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强大的民间力量,是我们富国强国的根源所在。

  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六、对外开放。

  身处岁月的节点,回首,呼吸着扑面而来的气息,其中的呐喊、呼吁甚至转型的阵痛、断裂,让人着迷。今天,我们站在历史厚重的肩上,将会看得更高更远。


〃中学西用〃的迷途

  公元1776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英国一位名叫亚当o斯密的学者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被简称为《国富论》,这本书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理论的圣经,也由此奠定了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

  《国富论》源远流长的影响力至今还在不断发散和渗透,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既便如此,以《国富论》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却并不一定就是拯救中国经济的圣经。

  中国也曾希望向西方国家学习,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中国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尝试。

  这次尝试在历史上被称作〃洋务运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1874年,李鸿章在奏章中描述的时局展现了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各国条约以定;断难更改。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对当时的时局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安心做闭门天朝了。而李鸿章提出的器物说,指的是洋人之所以能胜,乃在于他们的利器、火器,称之为武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李鸿章、奕昕、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列强学习。他们认为中国要避免灭亡;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在19世纪的中国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中体西用〃上,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体〃,是坚持传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