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在我的长期劳动中不断地跟随着我,鼓舞着我。”

  但是,从1780年的年底起,在乌敦的创作中逐渐地出现了衰退现象。在拿破仑一世统治的年代里,乌敦曾为他制作了铜像,这个铜像本应安置在高大的圆柱上。但是拿破仑一世被推翻以后,这个臆想出来的、矫柔造作的铜像被熔化掉了,熔化后的铜料也被用在了其它的雕像上。

  音尔家创作的源泉——海涅的抒情诗

  欧洲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奥地利的舒伯特,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门德尔松、舒曼,俄国的鲁宾斯坦、柴可夫斯基等,都为海涅的抒情诗谱写过乐曲。仅在诗人的祖国——德国,为他的诗谱的歌曲就在五千首以上;而

  《你好象一朵花》这首素朴无华的八行诗,竟有二百五十种不同的曲谱。这种现象在诗歌、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840年,当浪漫乐派领袖人物之一的罗伯特·舒曼刚刚踏进声乐抒情曲的领域时,立刻就被海涅的抒情诗吸引住了。《诗人之恋》是舒曼声乐艺术的代表作,构成这部独特的音乐心理故事的十六支歌,就是以海涅的《抒情插曲》为歌词谱写成的。在这部著名的声乐套曲里,人的感情体验的最细微、最动人之处,得到了完美而深刻的艺术体现。

  采用海涅抒情诗作为歌词的世界名曲中,还有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天鹅之歌》,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李斯特、鲁宾斯坦的《你好象一朵花》,西尔歇的《罗雷莱》等。在这里,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海涅的诗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优美、动人的旋律则不仅增强了海涅诗篇的艺术魅力,还为这些诗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使之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那么,海涅的抒情诗何以如此深受各国音乐家的喜爱呢?

  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文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抒写夜莺、玫瑰,充满炽热感情的爱情诗;有描绘大海、丛林,散发浓郁气息的风景诗;有意志旺盛、富有战斗精神的政治诗等等。海涅的诗歌含义深刻、音调铿锵,描写细腻,嘲讽有力。他的笔触不仅猛烈地抨击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德国的封建制度,也鞭挞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他不仅讴歌了工人阶级的斗志,还谱写了体现诗人理想的“新的歌”。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年)出生在莱因河畔杜塞尔多夫城一户犹太商人的家里。海涅出生的年代,正是法国人民攻下巴士底狱,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大革命时期,但当时的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全国分成三百多个小邦,各邦诸候庸碌无能,寡廉鲜耻,在邪恶中度日,致使国家经济萧条、田地荒芜、人口稀少。海涅家里很穷,父亲虽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非常勤劳,而且温和、善良。他的母亲却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又有音乐天赋,并且很重视对海涅的教育。这对海涅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海涅四岁进幼儿园,七岁上学读书,几年后又考入了一所法国式中学。1819年,海涅考入波恩大学,又先后转入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于 1825年获得民法和刑法博士学位。他在大学期间就已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16——1830)的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海涅是在浪漫派诗歌的影响下开始创作的,但他对浪漫派文学中消极的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批判。他于1827年出版了早期写的诗集《歌集》,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这部作品具有民歌风格,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阶段的创作除诗歌外,还有散文游记,著名的有《哈尔茨山游记》、《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他的游记也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第二阶段(1830——1848)是海涅创作的黄金时代,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高。因为他是犹太人,在德国深受歧视,所以从小就看到了德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向往爆发过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法国。1830年法国人民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使海涅心情振奋,于是他于翌年到巴黎定居。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论文《论浪漫派》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在巴黎,他和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肖邦等都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后来他又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对海涅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三阶段(1848——1856),这八年中海涅因瘫痪长期卧病在床,眼睛也几乎全部失明。1848年革命的失败和长期疾病的折磨使他内心非常痛苦,而且对共产主义也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消极灰暗的情绪影响了他的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是诗集《罗曼采罗》。但是最后几年,他虽在“被褥墓穴”中度过,仍不断为革命创作诗歌,为马克思的斗争摇旗呐喊。

  海涅的一生是民主主义战士的一生。他致力于反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尽管他对共产主义并不理解,甚至担心共产主义是否会损坏艺术珍品,但他坚信未来是属于共产主义的。海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杰出的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为德国和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天才的演员”狄更斯

  查理斯·狄更斯 (1812——1870)不仅是英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杰出的文学大师,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除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外,他还赋有多方面的杰出才能——他曾是伦敦新闻界最忠实的速记记者,舞台上最优秀的业余演员。晚些时候,他又是最成功的期刊发行人和最理想的剧情朗诵者。1970年,英国批评界在狄更斯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中,提出把狄更斯称为英国文学中的第二个莎士比亚。这个提法是再恰当不过的,因为他们两人同是英国贡献给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家,而且都不是以少数杰作,而是以在自己的著作中创造的整个人物世界而长留在人们记忆中的。

  狄更斯从小就很会演戏,能随口讲故事,而且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滑稽小调唱得特别好听。他父亲对他的这一才能也颇引以为豪,常常在家中或在附近的小酒店里,把他高高举起,放在椅子或桌子上,让他当众表演,并受到大人们的竭力赞许。

  狄更斯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因为了父亲欠债入狱,他十岁就辍学当了童工。但是,不管生活如何坎坷曲折,一个顽强好学的人的求知之路是无法堵截的。狄更斯很快在父亲的一堆旧书中找到了新天地。那些旧书被堆置在阁楼上,从来没有人去翻动过,上面都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常常一个人在工作之余爬上去,贪婪地阅读起来,读着读着便坠入奇妙的幻想世界,想象力像长了翅膀,海阔天空地自由翱翔。《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都是他百读不厌的小说,特别是堂吉诃德那种种古怪、滑稽的行状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狄更斯十二岁时,由于他父亲继承了一笔意外的遗产,家庭经济暂时有所好转。狄更斯又被送回学校读书。家庭生活奇迹般的转机,曾给狄更斯带来过幻想和希望。但好景不长,家道再度败落。大约在十五岁那年,狄更斯便不得不永远结束了学校生活,踏上社会独立谋生了。狄更斯本想当一名演员。这个职业对他倒也合适,因为他有演员的气质,而且还长着一头漂亮的鬈发,有一双清澈、蔚蓝、炯炯有神的眼睛,额头大而突出,说起话来,眉毛、眼睛都会跟着动——真是一个天生的演员!不过当时他年纪还小,家里也不赞成,于是他只好依顺父亲的意愿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了抄写员。在那儿,他熟悉了有关法律事务和诉讼手续方面的种种细节,耳闻目睹了无数丑恶的人生世态,为日后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836年至1857年间,他陆续写出了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如《奥利佛·退斯特》、《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等,这使得狄更斯在英国文坛上名声大噪。但是,他婚姻上的不幸却使他在精神上蒙受了莫大的打击。幸好他没有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他的烦恼便在舞台上找到了彻底的解脱。

  狄更斯生来就具有演员的天赋,他当初踏上社会时想当一名专业演员的愿望虽然未能实现,但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的这种兴趣始终不曾减退,他常常应邀参加各种家庭间的或公开的演剧活动。然而,狄更斯对此并不满足。可以说,舞台的空气和书斋的气氛一样,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1858年,一所儿童医院请狄更斯作一次公开朗诵,为他们筹募一些基金,他满口答应。他从《匹克威克外传》中选了一段,经过一番准备,当众朗诵表演,结果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听众向他欢呼,捐款也很多。有几个商业嗅觉特别灵的游园会主持人立即觉察到那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赚钱方法,便邀请狄更斯到英格兰各地去作一次旅行,沿途演出几场朗诵。许多朋友都劝他不要去,他们说干演员这一行与一个堂堂著作家的身份太不相称。然而陶醉于意外成功中的狄更斯还是执意去了。

  最初,狄更斯的保留节目全是圣诞故事,不久就扩充到部分小说的片断。一次演出通常由两个节目组成,前后一共演过十六个节目。其中最叫座的是《圣诞欢歌》、《匹克威克外传》中观审的一幕以及保尔·董贝之死。

  几年里,狄更斯总共演出了四百七十一场次,大获成功。人们无比热情地欢迎这位著名作家的精彩表演。朗诵演出不仅证明了狄更斯的演员天赋,而且也充分显示了他的小说艺术的重要特点,即易于上口朗诵和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这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得以风行的一个因素。由于他的作品容易改编成剧本,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伦敦二十家剧院同时上演由狄更斯的最新小说改编的戏剧。

  1867——1868年,狄更斯第二次访美,在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等地都朗诵过几场,再次掀起了“狄更斯旋风”。人们冒着严寒,露宿在票房窗口前排队争购朗诵演出的票子。由于找不到一个足够大的剧场,经纪人只好临时设法让出一座教堂来改作剧院。然而这时候的狄更斯身体情况异常糟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快要精力衰竭了!”

  回到英国后,他准备作一次告别朗诵,然后从此退出舞台。他选定了《奥利佛·退斯特》中“塞克斯杀南茜”的一段,煞费苦心,完全像演员一样全力以赴地准备着,他想努力达到最逼真的艺术效果。1870年3月1日,在圣詹姆士厅,狄更斯举行了最后一场朗诵。剧场气氛是那么骇人,那么凄惨。当朗诵到杀人场面时,狄更斯用了可怕的“颤音”并配以种种动作。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不但把听众吓呆了,就连他自已的脉博也从每分钟72下剧增到112下,朗诵后他几乎半身不遂了。

  那次告别朗诵是以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结束的:“离开这华丽的灯光,现在我将永远地消失了……”。3个月后,上面这句令人心碎的台词重复出现在了狄更斯的讣告上。狄更斯,这位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位“天才的演员”,终因病魔缠身,医治无效,于1870年6月9日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八岁。死后,他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内。

  欧洲近代雕塑大师——罗丹

  在欧洲近代雕塑艺术史上,罗丹占有突出的地位。人们称赞他“为现代雕塑的暗淡房间,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他使长眠的雕塑苏醒,恢复了近代雕塑的生命”。罗丹艰苦探索、奋斗了一生,以其朴素率直的雕塑语言,歌颂自然中的美,追求倏忽即逝的运动和情绪变化,突破了当时在法国艺术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院派的陈腐格式,给雕塑艺术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成为现代雕塑的开拓者。

  奥古斯特·罗丹 (1840——1917)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小职员,母亲是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就喜欢画画。他曾在教会学校读书,九岁时转到他的叔父在巴黎西北的波威城开办的学校就读,并寄居在叔父家里,一直到 14岁。叔父是个有文化教养,热爱文学艺术的老教师,他对罗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回到巴黎后,罗丹抱定立志当画家的决心,进了专门培养实用美术人才的工艺美术学校。罗丹在这个学校学习是非常刻苦的。每天一大早,他就到一位画家那里去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