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相映生辉-外国文学与艺术-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1794年秋到1805年春,歌德同席勒进行了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在此期间,歌德又三次旅行瑞士,并访问了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乡。席勒的剧本《威廉·退尔》就是根据歌德的介绍和一些史料,加上他本人的想象创作而成的。

  歌德的晚年是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自传体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抒情诗《西东合集》、长篇小说 《威廉·麦斯特》和悲剧《浮士德》。悲剧《浮士德》是歌德全部作品中占首要地位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名著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写这部悲剧,从开始到完成长达六十年之久,几乎用了他毕业的精力。这部悲剧是用诗体写的,分为两部,共一万两千一百一十行,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石。

  第一部:年已半百的浮士德过着学者生活。他知识渊博,受人尊敬,但他的知识全是没有用处的死知识。正当他绝望时,魔鬼靡非斯特与他订约,浮士德放弃了学者生活;魔鬼帮助他获得了一个小市民姑娘甘泪卿的爱情。后来,甘泪卿误毒死自已的母亲,溺死自已的婴儿,浮士德又杀死了她的哥哥,于是,甘泪卿被判处死刑。浮士德追求私欲和享乐,良心受到谴责。

  第二部:浮士德被魔鬼带到一个皇帝的宫廷里,他用靡非斯特的魔法,让古希腊美女海伦出现,供皇帝取乐。后来,靡非斯特又设法让浮士德神游古希腊,还让他和海伦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又死了,海伦也消逝了,他只落得孤苦伶仃,只身一人。在这之后,浮士德被海伦的衣裳化成的云彩送回到高山之巅。他看着海潮的涨落,想把沧海改造成桑田。他平定了内乱,皇帝在海边封给他一块土地作为奖赏。于是,他率领人民,开始了改造大自然的伟大业绩。这时他已百岁高龄,双目失明,可是内心里却激情满怀。正当广大人民在土地上劳动的声音,使他受到鼓舞、感到快慰和满足时,他却倒地而亡。靡非斯特正要捕捉他的灵魂,天使们却把他背上了天堂。

  《浮士德》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倾向,表述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他脱离枯燥的学者生活,原本想在爱情的生活中开创一个通向“个性解放”的道路,但实践证明,在德国现实中,由于封建、教会势力的负隅顽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他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只能是场悲剧。而只有“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的人生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只有“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

  英年早逝的天才艺术家——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梅德·莫扎特(1756——1791年)是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他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歌剧二十二部,交响曲四十九部,还有奏鸣曲、协奏曲、器乐重奏、小夜曲、舞曲及弥撒曲等约五百多首。他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世人誉为“乐圣”。他在歌剧艺术上所作的改革和创新,影响尤为深远。

  莫扎特出生在美丽的山城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利奥波特,是一个卓越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曾担任宫廷乐队的副指挥。莫扎特的母亲先后生过七个子女,但五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最小的儿子莫扎特和比他大四岁的女儿南内尔。莫扎特生得伶俐可爱,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自然格外受到父母的宠爱。利奥波特在音乐方面虽有才能,工作也勤奋努力,但在当时的社会里,其地位之低下和别的艺术家一样,都被皇宫显贵视为奴仆,报酬微乎其微,经常忍饥挨饿,受尽凌辱,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处境,所以,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莫扎特身上。

  莫扎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很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四岁学会弹琴。五岁就能作曲,从六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到欧洲许多国家旅行演出,一举成名,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为期三年的欧洲旅行演出,莫扎特几乎走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还到达了英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他多次到这些国家的王宫里演奏,并受到这些国家的国王、王后和贵族们的赏识。但是他最大的收获却结识了不少有名的音乐家,使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特别是英王乔治三世的王后夏洛蒂的钢琴教师、德国的著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他从巴赫那里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这些知识对他日后的作曲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旅行演出期间,他所看到的那些诗情画意的美妙景色和风土人情,使他产生了丰富的音乐灵感,作曲时的这种灵感犹如股股清泉涌流而出。深藏在他头脑里的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汇合成了和谐的音乐旋律,都在他创作的乐曲中充分表现出来。在英国和法国时,莫扎特还显示出语言方面的非凡才能,他学会了英语和法语,能够用这两种语言和人交谈。

  少年时代的莫扎特具有超人的记忆。欧洲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一直是莫扎特向往的地方。1767年冬,他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庄严肃穆的梵蒂冈就在罗马城内,是神圣的天主教罗马教皇的住所。这里藏有著名的《圣咏第五十篇》,它是教皇极为珍视的圣乐。复活节前的一周,天主教会把它称作“圣周”,在这期间,罗马西斯廷大教堂照例要演奏十七世纪意大利宗教乐作曲家葛利高利·阿赖格里所作的圣咏《米哲雷勒》。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圣咏合唱曲,但罗马教堂严禁演唱者把乐谱传抄出去,违者要受到教会严厉的惩罚。为了搞到这秘不示人的圣咏,莫扎特的父亲颇费了一番心思,他把莫扎特打扮成贵族的模样,自己装成他的指导教师,大模大样地闯进了教堂。莫扎特坐在西斯廷教堂的椅子上,顾不得去观赏教堂拱顶上米开朗琪罗的巨幅壁画,全神贯注地倾听演唱,紧张地把每个音符都镌刻铭记在心里。回到住处,他急忙把整个曲谱默写在五线谱纸上。有几处记不准确的地方,他又去了一次教堂,一边听一边跟他凭记忆所记下的曲谱进行对照,加以修改。教皇还是知道了这个秘密,但他不但没有怪罪莫扎特,反而让他带上乐谱去参加一个聚会,叫人演唱,以便加以验证。莫扎特记下的乐谱竟然准确无误!教皇被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音乐天才感动了,亲自接见了他并赐给他一枚金质十字勋章和“贵族骑士”的封号。

  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虽然从小就展示了他非凡的艺术天才,而且在成年以后又有许多伟大的建树,但由于屡遭宫廷势力的嫉妒和欺凌,长期处于悲苦凄惨的逆境之中。他先后到过慕尼黑、曼海姆、巴黎等地,希望能找到一个借以糊口的工作,但是四处碰壁,屡屡受挫。这时他深深爱着的女友阿洛西娅,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抛弃了他,使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但是他仍以顽强的意志、饱满的激情埋头作曲。他先后创作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 G大调和D大调两首长笛协奏曲、有名的D大调《巴黎交响曲》、具有意大利艺术风格的歌剧《克莱塔之王,伊多曼诺》等不朽之作。

  1781年,二十五岁的莫扎特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里,他可以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尽力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那里有优越的音乐环境,可靠的朋友和众多的知音。他在维也纳整整生活了十年,一直到他逝世。这十年是他音乐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最著名的三部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以及气势磅礴的 《朱庇特交响曲》等伟大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里完成的。1782年,他与原来的女友阿洛西娅的妹妹康施坦莎结了婚。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不善于安排生活,莫扎特夫妇很快就陷入了借债度日的困境。然而,贫穷的生活和债务的纠缠,仍没有挫伤他音乐创作的热情。他创作了大量典雅优美的协奏曲和华丽的四重奏乐曲,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举行一次室内音乐会来演奏自已最新的作品。

  1789年春,莫扎特从前的学生卡尔·孛希诺夫斯基亲王邀请他同去柏林谒见普普士的国王莱德里克·威廉。国王亲切地接见了他。并请他担任宫廷乐队的总指挥,年薪三千泰勒尔。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足够他还清欠下的所有债务,但是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热爱维也纳,更离不开亲朋好友。可是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莫扎特越发穷困潦倒,生活几乎濒临绝境。这时他的妻子又患了重病。悲惨生活的煎熬,摧残着他那瘦小虚弱的身驱,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打击,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病魔正日益侵入他的肌肤,他经常感到头晕、神情恍惚。患病的妻子在巴登疗养地所需的费用,在他永远也还不清的债务上又增加了数字,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791年7月的一天,忽然有一个不明身份的陌生人前来拜访他,带给他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要他创作一部为死亡者亡灵安魂的弥撒曲,并要求他保密,答应在作品完成时给他一百个金币作为报酬。莫扎特接受了这一委托。贫病交加的莫扎特,模模糊糊地感到自已的生命之火将要熄灭,这部安魂曲权当是为自已所作,于是他不顾病痛,不知疲倦地拼命谱写着,他要赶在自已生命结束之前把它写完。可是,心力交瘁的莫扎特,没能完成这部超凡脱俗的《安魂曲》就英年早逝了,他只在世上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他的学生徐斯迈尔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完成了余下的部分。

  原来,那个神秘的陌生人是维也纳的瓦泽格伯爵派来的。这位伯爵虚伪透顶,他从来没有作过曲,他打算把这部莫扎特作的《安魂曲》冒充为他自己为纪念新近去世的妻子而谱写的作品,届时拿出来公开演奏,所以,他把这件事做得非常秘密,不让任何人知道。

  天才的音乐家莫扎特,在他自己作的《安魂曲》乐曲声中,悲苦地离开了人世。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他的音乐却是不朽的。他创作的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至今仍洋溢着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贝多芬和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音乐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生共写了大小二百五、六十部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奏鸣曲、歌剧、协奏曲、室内乐、合唱以及改编的民歌。

  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在选候的宫廷里当乐长,父亲约翰在乐团里当高音歌手。贝多芬三岁时,祖父去世,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他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音乐家,好为家里增加一笔收入,亲自指导他练琴。约翰对儿子很粗暴,见他弹错了,就用小棍敲他的手指、打他的头。小贝多芬往往要在钢琴前连坐四个小时而不能休息。经过三年多的紧张训练之后,他不仅能弹一手好钢琴,还学会了演奏管风琴、小提琴和中提琴。贝多芬八岁时,跟着父母到科隆和荷兰的鹿特丹作了几次巡回表演,初露锋芒。

  因为家里穷,再加上训练和演出,贝多芬念完初小就辍学了,那时他才十岁。可是在艺术上,他却得到了一位好老师——聂费的指教。聂费出身裁缝家庭,有过许多不幸的遭遇,思想激进,富有正义感,他“恨恶劣的候爵比恨强盗更甚”,曾多次抗议贵族对音乐家的侮辱。他这种不向权贵折腰的骨气,对贝多芬倔强、傲岸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贝多芬拜在他门下时,他已是当时德国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了。他教贝多芬和声学和对位法,教他弹奏大风琴,给他讲解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乐曲,还大力培养他对文学和戏剧的兴趣,指点他阅读各国的文学名著,使贝多芬不仅在音乐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1787年,贝多芬来到维也纳,贸然登门拜访久负盛名的莫扎特,莫扎特立刻喜欢上了这位青年,一口答应给他上课。之后,他又跟维也纳的音乐家申克、阿希莱希兹贝格、萨莱列、弗斯特等人学习交响曲、四重奏和歌剧的创作方法,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岁那年,贝多芬永远告别了家乡,在维也纳定居下来,直到去世。来到维也纳之后,他通过瓦尔特斯坦伯爵介绍信的帮助,投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门下,当了他的仆役。随后,他又结识了许多贵族,于是演奏活动也日见频繁。贝多芬的演奏技艺高超,别具一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