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成语大辞典-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拜将封侯】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名成就。”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流传海内。”
【扳龙附凤】谓依附龙凤而升空。 
【班班可考】指事情源流始末清晰可鉴。宋·陈亮《与韩无咎尚书》:“本朝二百年之间,学问文章、政事术业,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亦尝有此言,明载简册,~。”
【班衣戏采】相传老莱子七十岁时穿彩衣作兒戏以娱亲。后以“班衣戏采”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鲁班即公输班,古代巧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同他乱谈。” 
【班荆道故】见“班荆道旧”。
【班荆道旧】亦作“班荆道故”。谓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
【班香宋艳】班固和宋玉均善辞赋,以富丽见称,后以“班香宋艳”泛称辞赋之美者。
【班驳陆离】形容色彩杂沓。战国·楚·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古瓶》:“铜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数十斤,侧有双环,不知何用,~,瓶亦古。” 
【班駮陆离】见“班驳陆离”。
【班师回朝】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后主(刘禅)下诏,宣孔明~。”
【斑衣戏彩】谓身穿彩衣,作婴兒戏耍以娱父母。《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孝子传》言老莱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为婴兒戏以娱父母。 
【搬斤播两】谓盘剥克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八卷:“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已,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况三姑六婆,里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
【搬脣弄舌】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
【搬脣弄舌】见“搬脣弄舌”。
【搬脣递舌】挑拨是非。元·无名氏《南珍珠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递舌。” 
【搬石砸脚】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阪上走丸】在斜坡上滚泥丸。极言其轻而易举。《汉书·蒯通传》:“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板上砸钉】见“板上钉钉”。
【板上钉钉】比喻事情已定,不容变更或说话算数。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三回:“议亲之事,这三位老伯,并儿的外父一并说好,那就石板上钉钉,就如我爹订的一般。”
【版版六十四】宋·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宋代铸钱每版以六十四文为定数,不得增减。后因以“版版六十四”喻刻板守旧,不知变通。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版筑饭牛】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相传商代贤者傅说筑于傅岩,武丁用以为相。事见《书·说命上》。春秋时卫国贤者宁戚饭牛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异之,拜为上卿。事见《吕氏春秋·举难》。后以“版筑饭牛”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半痴不颠】装疯卖傻之意。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这婆子俐齿伶牙,能言快语,又半痴不颠的惯与丫环们打诨,所以上下都喜欢他。”
【半三不四】谓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半上半下】谓两可之间。
【半上落下】犹半途而废。
【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的,打扮也差不多。”
【半文不白】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亦作“半生不熟”。①不熟悉;不熟练。②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亦作“半死辣活”。①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②没有生气或活力。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老舍《骆驼祥子》十八:“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半死半生】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他?从实说来!你莫~,俺不明白。” 
【半低不高】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又参见“青黄不接”
【半夜三更】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半面不忘】谓只见过一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半面之交】谓只见过一面的交往。言即交情不深。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半面之旧】谓只见过一面的旧交。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
【半青半黄】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半身不遂】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优劣参半,不够匀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无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三十一章:“蒋百里在宜山的南边路上,汽车坏了,他受了一下子凉,就有一点~的样子。” 
【半丝半缕】谓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之物。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半信不信】谓不完全相信。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半信半疑】犹半信不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众人听了,也都~。”
【半途而废】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半部论语治天下】见“半部论语”。
【半推半就】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学那俗态,~,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半间不界】亦作“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半间半界】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
【半路修行】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半截入土】谓人老,已快到寿终之时。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老舍《谁先到了重庆》第一幕:“差多了,差多了!人到三十五,就~了。”
【半疑半信】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半壁河山】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
【半筹莫展】犹半筹不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三主张建设反致~,一败涂地。” 
【半饥半饱】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伴食中书】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伴食宰相】《旧唐书·卢怀慎传》:“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邦国殄瘁】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诗经·大雅·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鱼饥费香饵。” 
【帮虎吃食】亦作“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狐假虎威,陪看皇姑寺,煞是有趣,……。”
【帮闲钻懒】谓逢迎凑趣,耍弄乖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
【榜上无名】旧指科举考试落第未被录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自五岁进场,到今二十一岁,三科不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这话令兄也说过,若~,大家莫想他回来。” 
【蚌病成珠】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又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