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6。2%。一方面这固
然能为五年建设计划提供必要的资金,但是,长期不断地借贷,也会使国家
的外债不断增加。尤其是进入 
80年代以后,由于油价连续暴跌,致使印尼出
口收入锐减,迫使印尼政府不得不通过大举借贷,以应付急需。另外,80年
代中期以后,由于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也进一步增加了印尼外债的数额,因
为印尼的外债中有 
40%是日元贷款。总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印尼政府的
外债不断膨胀,每年偿还本息的数额很大,外债负担很重。

这里简要介绍 
80年代以来外债的增长情况:

1980年时,印尼的外债为 
208。88亿美元,1986年翻了一番,达到 
429。74

亿美元,而到 
1990年又上升到 
679。08亿美元, 
①成为亚洲负债最重的国家之

一。

随着外债的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也逐年加重。1980年还本付息的金额

为 
17。59亿美元,1986年上升到 
62。11亿美元,1990年又上升到 
91。51亿美

元。偿债率由 
1980年的 
7。9%,上升到 
1986年的 
38。7%,1990年虽下降到

30。9%, 
②但仍然超过 
20%的警戒线。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80年
的 
30。2%,上升到 
1986年的 
55。9%,1990年又上升到 
66。4%,因此是偏高
的。
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印尼是一个“千岛之国”,它主要由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
苏拉委西岛和伊里安查雅等几个大岛组成。但是,这几个大岛的经济发展是
很不平衡的。爪哇岛面积虽然最小,但人口最多,而且经济最为发达。而其
他的岛(被称为外岛),人口较为稀少,经济较为落后。这里我们主要从经
济发展的情况来说明。爪哇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印尼国内生产总值的 
50%以
上,苏门答腊占 
30%,而其他岛屿合占 
15~18%。印尼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
玉米等,经济作物包括花生、甘蔗和烟草等,大部分产自爪哇岛;工业企业
的一半以上,特别是 
70年代以来建立的一系列新兴企业,如石化工业、电子
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飞机制造业、钢铁工业等,大都建立在爪哇岛
各地。就工业产值而言,爪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 
80%以上,苏门答腊占 
10%,加里曼丹和苏拉委西则是寥寥无几。就爪哇岛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首都雅加达。雅加达不仅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商业、金融和工业
中心。印尼的大商场、主要银行、保险业、房地产、证券交易和一系列的制
造业,大多集中于雅加达。就交通而言,全国的铁路总长 
7891公里,其中 


①引自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西亚》, 
1992—1993年综合本,第 
73页。 
②引自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西亚》, 
1992—1993年综合本,第 
73页。

75%集中于爪哇,其余 
25%分布在苏门答腊,而其他岛屿仍无铁路。

上述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是由一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从历史上看,爪哇岛历来是印尼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从 
17
世纪荷兰统治印尼数百年以来,爪哇又成为荷兰人统治的主要地区,其统治
中心设在首都雅加达。在荷兰人的统治下,他们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大
力建设爪哇和雅加达,从而使爪哇和雅加达成为印尼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
地区。

印尼自 
1945年宣布独立以来,基本上继承了重点发展爪哇和雅加达地区
经济的传统,因而使爪哇和雅加达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印尼政府虽然也
注意发展外岛地区的经济,如在实施每个五年建设计划时,都有一定的发展
外岛经济的项目。但是,由于受到投资不足的限制,投入的资金往往不够多,
而外来的投资者,又大多比较喜欢在爪哇和雅加达地区进行投资,因而也就
影响了外岛经济的发展。

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会造成地区之间的矛盾,引起外岛人
对爪哇人以至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因此,印尼政府从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起,
更加注意较为平衡地发展全国的经济,如计划建成全国性的工业网和分别在
几个主要岛上建立工业中心。在实施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
包括苏拉委西岛在内的印尼东部较为落后地区的经济。此外,不断地实行移
民政策,将稠密的爪哇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和经济落后的外岛地区。

第三,人口问题

在前面第一章里,我们已简要介绍有关印尼的人口和就业状况,但未说
明由于人口众多而对国家社会造成的问题。

由于努力推行计划生育,印尼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有所下降,由 
70年代的

2。3%下降到 
80年代的 
1。97%,但是与亚洲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相比,其
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为 
1。18%,而印度为 
1。72%。由
于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仍很可观,因而给国家带来了较大的人口压力和问
题。
首先是就业问题。一些资料表明,目前印尼每年需安排就业的人口在
160~180万之间,虽然印尼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就业的机会,仍然
跟不上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因而仍使不少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
根据印尼官方公布的资料。1980年印尼公开失业的人数为 
90万人,公开失
业率为 
1。7%;到 
1989年失业人数增至 
208万人,公开失业率增至 
2。8%。
半失业人数——指每周工作时间少于 
35个小时者,由 
1980年的 
1973。7万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35。5%,上升到 
1985年的 
2310。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
的 
37%。1989年这个比重又增加到 
42。2%。因此,总的说来,印尼劳动力
的失业和半失业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人口众多给国家造成的压力,还表现在粮食供应及其他社会福利问题
上。1984年印尼实现了大米的自给自足。但是,还不是很富裕。遇到自然灾
害大米歉收时,政府还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如 
1991年因发生干旱,稻
米减产 
2。33%,迫使政府不得不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以应付急需。其次,
由于人口众多,为解决居民的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和水电供应等问题,印
尼政府每年都要提供大批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往往是不敷所需。此外,还存
在着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一般说来,印尼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据 
1988
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在 
7450万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78%,


初中和高中的占 
9。8%和 
10。5%,而大学毕业的仅占 
1。7%。这必将有碍于

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四,基础设施不敷所需

近几年来,随着印尼经济的蓬勃发展,日益暴露出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供电、通讯、交通运输、港口码头等,都显得非常紧张。特别是爪哇岛这个
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情况尤为突出。以供电为例,爪哇岛现有的年供电能
力为 
290亿千瓦小时,但是,1992—1993年爪哇岛所需的供电量为 
337亿千
瓦小时,相差近 
50亿千瓦小时;而到 
1994~1995年所需的供电量为 
427亿
千瓦小时,相差 
137亿千瓦小时。又如交通运输方面,随着运输业务的日益
繁忙,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的卡车则严重不足。1989年印尼卡车的产量为
28216辆,但所需的卡车达 
44000辆,才能应付日益增长的运输量。为此,
政府只好放松卡车的进口限制,从国外进口一定数量,以应付所需。其他诸
如包括电话通讯设施的短缺、公路堵塞、港口码头不能按时装卸等现象,都
非常严重。

由于基础设施不足,往往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近几年来印尼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适应蓬勃发展的经济。

3。经济发展的前景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印尼作为经济蓬勃发展的东盟国家之一,其未来经
济发展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在前五个五年建设计划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印尼
经济在第六个五年建设计划和今后更长的时间里,仍可望以较快的速度发
展。按政府计划,从 
1994年 
4月起印尼开始实施第六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和
第二个二十五年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在第六个五年建设计划中,计划经济
发展的年增长率为 
6。2%。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3。5%,加工工
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9%,服务部门的年均增长率为 
6。5%。到本世纪末,印
尼的人均收入将由目前的 
900美元,提高到 
1000美元。

在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二十五年规划里,要求实现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 
7%,人均收入增加到 
4倍,达到 
2000多美元。到那时印尼将步入新兴工业化
国家的行列。


第六章发展中的教育、文化、科研和医疗保健

第六章发展中的教育、文化、科研和医疗保健

(一)概况

历史上,在室利佛逝王朝和麻喏巴歇王朝时期,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和爪
哇的日惹等地,就曾经是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许多国家的学者都曾慕名前
往学习和交流。我国唐代著名求法僧人义净,就曾在室利佛逝学习和研究佛
法达数年之久。

15世纪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伊斯兰王国的建立,在印度尼西亚
各主要岛上普遍建立了伊斯兰教堂,这些教堂成为人们开展宗教教育活动的
中心。人们通过学习“古兰经”,宣传和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道德规范,
扩大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影响。

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教育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荷兰人为宣传西方文化
和培养当地所需人材,开始兴办各类学校。荷兰人实行的是双轨制教育制度。
一种是为印度尼西亚民众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用印度尼西亚语教学,初小
三年,毕业后进入二年制高小。另一种是为欧洲人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用
荷兰语教学,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后来也有些印度尼西亚人上中学和大学,
但人数很少。荷兰人在万隆、雅加达和泗水等大城市,分别建立了工科、医
科和文科大学,以满足他们对大专人材的需要。

1942~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印度尼西亚,强迫印尼人学习日语和日
本文化。

1945年。。 8月印尼独立后,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苏加诺
政府进行教育改革,采用美国式的教育制度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
三年,中等技术学校期限不等,大学五年(也有五年以上的)。同时也制定
了新的教学大纲,设置新的课程表,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如教学用印度尼
西亚语代替荷兰语、讲授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和地理等,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
和爱国主义思想。独立后,印度尼西亚的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
小学学校由。。 1945年的。。 15070所,增加到。。 1950年的。。 23800所。同期,小学学
生人数由。。 250万人增加到。。 490万人。而。。 1954~1963年,小学学生由。。 703。4
万增加到。。 1057。6万,中学生由。。 35。9万增加到。。 81。7万,高等院校的学生由

2。1万增加到。。 13。6万。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缺乏,尚不能满足培养各
种人材的需要。
1965年苏哈托政府执政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印度尼西亚的教
育事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材的需
求,苏哈托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对教育
部门的管理、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扩建各类学校,大力培养师资力量、增加
图书及各种教学设备,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德智体教育等。

关于加强对教育部门的管理,根据。。 1974年总统第。。 44号和第。。 45号决议,
设立了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按照这个管理体制,中央文教部下设秘书署、督
察署、办公厅、科研与开发署、基础与中等教育总司、高等教育总司、校外
及体育教育总司和文化总司。在地方上,设省文教厅、市县文教局、区文教
局等(详见表。。 6—1)。

关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自。。 1969年。。 4月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到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对文教经费的拨款不断增加。如 
1969年4月~1974
年 
3月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在国家总投资的 
10590亿盾中,教育与文化
的投入为 
950亿盾,占总投资的 
8。9%;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