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应该读点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经济学的观点看生活:应该读点经-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预期。采取这样的行动,一个人在限制了自己行为的同时,也限制了竞争对手的行为。” 
                    可怜的大猪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来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小猪会选择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在这个例子中,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然而,对于大猪而言,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在许多行业中,大企业相当于大猪,中小企业相当于小猪。按电钮相当于进行技术创新,所得到的好处就是流出的猪食。大企业生产能力强,资金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强,因此更加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推出一种新产品以后可以大量生产,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而小企业的最优选择就是等待大企业技术创新之后,跟在大企业之后,抢占市场份额,从这种创新中获得一点利益。 
  股市中也是如此,机构投资者往往需要对企业有深入的分析才能进行投资,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进行行业分析、企业调研、财务分析,但散户投资者却相反,他们没有能力承担炒作成本,但同时资金量小运用灵活,可以适时选择机会,等着大猪们为自己服务,而操作的关键是找到有大猪的那个食槽,并等到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形成时再进入。 
  表面上看来,在这场大猪与小猪的博弈中,小猪似乎占有灵活便捷的优势,大猪则处于劣势,然而事实并非总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大猪有时候也不甘心总让小猪占了便宜。狡猾的大猪有时也会利用小猪的心理,而故意诱骗小猪上当,在这一点人类的真实表现要比教科书写的生动地多。 
  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地球上最为神秘的古老家族,控制过这个星球近两个世纪经济命脉,然而这个家族就曾经做过不太光彩的大猪。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和英普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进行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在当时还无人能做出准确的预测。谁如果事先知道了这个结果,谁就能用情报赚上一大笔钱。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情报组织中有人率先知道了法国战败的消息,他得到的消息比英国政府还早了几个小时,此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一时间就开始抛售英国政府的债券,这一举动,立刻传遍了整个伦敦交易所,于是,人们都拼命抛售手里的英国债券,甚至已经顾不上考虑抛售价格。直到英国债券价格跌到谷底时,罗斯柴尔德家族悄悄买进已经跌入谷底的债券,那些跟风抛售的人们此刻全都傻了眼,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在这时,传来了英军大获全胜的捷报,英国的国债价格也开始直线上涨。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在这几个小时之内,获利几百万英镑。据说当时,10万英镑就可以修筑一条铁路了。 
                    特别的拍卖(1) 
  《圣经》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 
  今天的人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所罗门王的策略,或许那个假母亲不够聪明的,如果她和真母亲说同样的话,所罗门王也会无计可施。随着人们对信息不对称、博弈论认识的深入,经济学家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本能地会采取撒谎、隐藏或者策略性的行为,做出了一些本性不愿的事情。 
  因此,经济学家们认为,比博弈策略更重要的是博弈的机制。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让人们说出真话?我们该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结果就是社会的目标? 
  经济学家们首先在拍卖设计中取得突破,并为机制设计贡献了许多精彩的思想。尽管我们多次提到拍卖,但这次我们将对拍卖制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到今天为止,我们大致所知道的拍卖机制有四种,除了英国式拍卖、荷兰式拍卖还有两种拍卖形式:第一价格拍卖:即“密封”拍卖,每个竟拍人将价格写在封闭的信封里或标书中,其中出价最高的竞拍者将获得商品,并支付标书中的价格。第二价格拍卖,也叫维克瑞拍卖,同上面的拍卖机制唯一的不同在于,竞拍人只要支付第二高的价格即可。 
  比如,拍卖凡·高的《向日葵》,让每个竞买者把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写在纸上,装入信封密封,当公布各竞买者的报价时,出价最高的人得到《向日葵》,但只需支付次高价格。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微小的改变,但它被证明是理论最优的拍卖机制,因为他会鼓励每个竟拍人都报出自己的真实出价。 
  维克瑞拍卖真的能让每个竟拍人说出实话吗?这样的机制真的行吗?有人提出了怀疑。 
  经济学家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比如说,一个人对该名画的真实估价为10万,如果说实话,出价10万,而次高报价为9。6万,那么他在买到名画的同时,得到0。4万的净收益;如果他说谎报价9。5万,则他将不能买到名画,净收益为0;如果他夸大名画价值,报价10。5万,其结果将有两种:当次高报价仍为9。6万时,他提高报价显得毫无意义;假如次高报价者也夸大名画价值,报价10。2万,那么他将要损失0。2万元,因为对他而言,效用只有10万元。这意味着说实话的结果比说谎的结果对自己更有利。 
  因此,理论上说,按照这种办法,每个人的最优选择便是理智地说实话。 
  毫无疑问,“威克瑞拍卖”的提出者威廉·维克瑞教授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全世界的拍卖行更应该记住他,因为他为拍卖理论做出的贡献无人能比。 
  维克瑞进一步把拍卖理论推广到多人的差别拍卖中,并首次证明了荷式拍卖与第一价格拍卖是同构的。不仅如此,1976年,维克瑞又把英式拍卖推进了一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拍卖与投标理论。 
  当然,维克瑞对拍卖市场的研究当然不只是投标、喊价这么简单,而是促进了很多领域的进展,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信息不对称、机制设计、信用市场等领域的关注,拍卖市场产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了更多得意义。 
                    特别的拍卖(2) 
  为了表彰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的贡献,1996年人们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可是天妒英才,这位不幸的老人在得奖后的第三天便离开了我们。 
  虽然维克瑞已经离开人世,可是关于拍卖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事实上,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从拍卖市场出现的同时,共谋、欺诈这些欺骗行为总是挥之不去的。所谓“共谋”,专业的说法是,在拍卖中,部分或者全部投标者之间互相协调自己的投标行动,以便在拍卖中获得比各自单独行动时更高的收益的行为。而欺诈就是指竞拍者建立“竞价联盟”以此联合欺骗行为。美国司法部曾经起诉12名古董交易商,因为他们涉嫌竞价联盟。 
  众所周知,电磁频谱为世界各国政府所拥有的,并且国际上还有专门的法律来管理各个国家之间传送的信号,飞机、雷达、通信电台、手机都必须在一定的频谱范围内。可是当英国政府准备用拍卖的方式出售其某段电磁频谱使用许可证时,就是担心竞拍者的欺骗行为所以迟迟不敢进行。因为在此前澳大利亚的拍卖会上,竞标者就曾经通过所出价格的最后三位数字向其他竟标者发出信息,不要为这个地区的频谱使用许可证进行出价,从而达到合谋的目的。 
  但是,这一次,英国政府向博弈专家求助,结果,专家们设计的方案没有让骗子们得逞,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博弈论专家肯·宾莫尔为英国3G频谱使用许可证而设计的拍卖就非常成功,共赚了221。48亿英镑。肯·宾莫尔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机制,以防止竞投者私底下联合压价,以确保牌照能够找到真正的归宿,并能够获得尽量高的价格。 
  最终设计的竞拍方案其实也很简单,同样是竞拍人竞相喊出越来越高的价格,唯一不同的是:任何留在房间里的人都必须愿意支付当前最高的报价,而任何放弃竞价的人必须离开房间,并不准再回来。看似简单的机制,蕴含了经济学家无穷的智慧: 
  首先,每位竞拍者必须直接判断那张牌照值多少钱,通常,他们的经营理念越好,技术成本越低,那么他们将能够赚回更多的钱,当然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准确地预计他们能赚多少钱。 
  拍卖开始了,价格依旧开始上升,一旦别人喊出的价格高于自己的估计值时,他就必须退场,显然,那些对自己的商业计划没有信心的人会最先退场。 
  随后,陆续有人退场,而每次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估计作出是否出局的决定。 
  最终,拍卖大获成功。 
  当然,以博弈论专家为主的拍卖设计小组为这次拍卖进行了非常辛苦的工作,他们不仅理论分析了叫价过程,并且利用电脑模拟拍卖设计方案,尽量消除了流程中的漏洞,确保拍卖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那么,究竟该如何判定一个机制的好坏呢?明尼苏达大学的经济学家里奥尼德·赫维茨提出了机制设计理论框架中的两个核心:一条是激励相容原理,另一条被称作显示性原理。 
  所谓激励相容,就是机制设计者要把个人追求与整个社会追求结合起来思考。如果有一种制度安排能使得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社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可称作“激励相容”。 
  显示原理则是诱使行为人披露真实私人信息,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说假话的目的是有利可图,而如果设计出合理机制,那么行为人就会用对自己更有利的真话来取代假话。赫维茨经过严格的证明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说假话的机制都可以用一个说真话的机制来取代并获得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总能找到好的机制使人们说真话。 
  尽管赫维茨为我们了解机制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不过,时间却和这位老人开了个玩笑,20多年以来,赫维茨一直被提名为经济学诺贝尔奖候选人却始终没有获得。2007年,这位90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终于获得了这份迟到20年的荣誉。评委会在获奖声明中特别指出,赫维茨的理论帮助人们“区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下无效”,并且让经济学家们对有效率的交易机制有了更新的认识。 
                    赢者的诅咒 
  在传统智慧看来,赢得拍卖就是获得最终的胜利。经济学家的研究否定了这种想法,从成本的角度讲,拍卖的胜利者实际上只表明,他们愿意向这块土地支付最高的租金,然而至于能收获多少小麦,拍卖者恐怕自己也不清楚。 
  拍卖会中获胜的赢家的确还不能笑得太早,因为他们可能在赢得拍卖的同时还会收获意外的收获——“赢者的诅咒”。 
  打个比方,在一个项目的密封投标拍卖中,投标者只有两人,最高投标者将得到该项目,而每个投标者都是在不知道其他人的投标的情况下,独立做出投标,投标者知道自己对所拍卖项目的估价,但不知道其他人的估价。不过,每个投标者都相信,其他人对该项目的估价在0和1之间均匀分布。这样,这个简单的密封投标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一般来说,赢得拍卖的人就是那个估价最高的人,如果真的是这样,竞拍的赢者很可能面临这样的诅咒: 
  要么,投标的价格高于真实的价值,导致赢者出现亏损。 
  要么,真实的价值高于投标的价格,结果竞标人输掉了这次拍卖会,竞标人大失所望; 
  但是拍卖会上真实的情形常常是这样的,为了赢得拍卖,你必须积极地出价,其他竞争对手会促使你不断地提高出价,拍卖价格在一浪接一浪的高呼声中水涨船高,随着血压的升高和心跳的加快,“赢者”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