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称霸海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加。就在这时候,大汗拟议重开长达2000英里的大运河。由于华北农业产量有限,无法完全自给自足,重开这条在宋末长期争战中已遭严重破坏的大运河,可以将长江三角洲盛产的粮食运输至位于北京的新都。译注:宋朝的大运河由浙江的宁波往北经江苏入河南,直抵京师开封;元代运河则经江苏、山东,直抵河北的京师大都。基本上,元代大运河在淮河的淮阴以南,沿续宋代;淮阴以北的大运河段,则多系新凿。当整治运河的工作正在进行时,皇帝决定开始由海路大规模运输米粮。这一个庞大的计划,证明了元代中国在航海霸权上的辉煌成果。    
    至元十九年(1282),600万磅的谷物由116艘大型的平底船,向北运到了现在河北省天津市附近的一个港口。10年之后,运输量攀升至1680万磅;到了天历二年(1329),运输量到达了4200万磅的最高峰。关于元代粮食的运输,参见LoJungpang,“ThecontroversyovergrainconveyanceduringthereignofKhubilaiKhan(1260—1294)”,FarEasternQuarterly,13(1953),页263—285.在蒙古对帝国的控制逐渐衰落时,这个维持帝国生命力的计划,落到了两个商人的手上,这两个商人也就是朱清和张ND043。他们从运输米粮获得巨大的利益,并且很快地将贸易经营范围扩张到东南亚。据说他们的家族成员个个穿金戴银,极尽奢华之能事。这些商人出门由1000组成的私人卫队随行,任意鱼肉地方百姓,若有人敢挑战他们的权威,必置之于死地。他们的贪欲永无止境。不仅对政府需要的谷物勒索高价,还侵害皇帝的特权,从外商那里接受外邦的朝贡品。这种冒犯天威的行径,成为这两个家族的致命伤。成宗大德六年(1302),两人被判以通夷叛国之罪,朱清自杀,而张ND043则与子孙一起在北京被正法。    
    这两个恶霸的行径,使儒者对于贸易的贬抑和对商人的指摘更加坚定,他们在蒙古帝国衰微之际,开始重新恢复影响力。他们接管粮食贸易,订定“官督商办”的政策,对商人与海外活动施行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在1330年代,大部分北运的粮食,重新由比近海运输更为安全可靠的内陆运河系统来运输,海上运输也就逐渐没落了。    
    杀鸡取卵,就再也得不到蛋了。受过儒家教育的官员们,明白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抑制商人的海外冒险。他们也了解到想要有丰富的税收,就要允许商人事业兴盛,就算如此,中国长期以来,还是从未放弃“官督商办”的政策——将母鸡(译按:指商人)关在笼子里严密看管。儒者对商人和海外冒险这种意义深长的疑虑,直接影响了明代宝船船队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运。    
    


第一部分第三章 俘虏与王子(1)

    绵延数百英里的高原,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向东延伸,穿过四川南部到达云南。这片高原地带的地势崎岖不平,山峦起伏,其间海拔超过1。5万英尺的峰顶终年积雪,不利航行的河流曲折地穿梭过陡峭的峡谷。包围着高原的是茂密的雨林,横亘着的是狭窄又泥泞的道路与摇晃的竹桥。数百年来,因为地形的特性,当地的交通极其艰困而且危险,云南与当地的百姓也就因此而被孤立于中原之外。    
    忽必烈大汗曾经在征伐缅甸失利的过程中,因为瘴疠而在云南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军士,而公元1368汉人推翻元朝,最后残余的蒙古部队也是撤退到这里。洪武七年(1374),中国新的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节到云南,要求蒙古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接受明朝的统治。但是蒙古的梁王杀害使节,公然拒绝明帝的要求,其后的外交努力也以失败收场。太祖终于在洪武十四年(1381)失去了耐性,命令能征善战的将领傅友德,率领30万的大军攻入云南,征服蒙古人。洪武十五年,明朝占领了云南的省会昆明,而反抗的梁王及其将领,在被俘之前以自杀结束生命。    
    明朝的军队在云南之役中对待敌人手下毫不留情,估计残杀了大约6万的苗、瑶部民,以及无数的蒙古人。中国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存在着将囚犯的孩子去势这样的习俗。(何时开始阉割幼童作为宦官,无人能晓。希罗多德认为波斯人首先使用宦官,因为他们认为宦官比一般人可靠。宦官也存在于基督教创立前的罗马,而当教会出现后,幼小的唱诗班男童也被阉割,以保持高的嗓音。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埃及人和亚述人也有宦官,希腊人则把去势者卖为奴隶。参见TaisukeMitamura(三田村泰助),ChineseEunuchs,trans.CharlesA.Pomeroy,RutlandandTokyo,Tuttle.1970,页2128,G.CarterStent,“ChineseEunuchs”,Journalofthe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nSociety;NewSeries,11(1877),页147。在中国,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100年)已将去势列为五刑之一,这五刑包括墨、劓、刖、宫、死。它之所以被称为“宫刑”,是因为受刑者大部分被分发至宫中服侍皇室成员。)数以千计的男孩——有些才只有9岁或10岁——被剥光衣服,用利刃施以残忍的手术,割去阴茎和睾丸,然后在尿道上插入栓子。数以百计的男孩无法痊愈,因感染和缺乏照顾而死亡。存活下来的男孩就送到京城,在宫里当宦官。(天顺五年(1461),太监阮让在四川负责阉割1565个小孩,其中329个死于“病”,于是他又额外阉割了其他的小孩,来填补这些死掉的数字。参见郑鹤声,《郑和》(重庆:胜利出版社,1945年),页34。)明朝的军队在云南所掳来的俘虏当中,有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姓男孩。当征南将军傅友德与他的军队在路上偶然遇到这个10岁的男孩时,就问他有关那位想当中国皇帝的蒙古亲王的下落。    
    这个男孩回答说:“他跳湖了!”“真的吗?”傅友德问。傅友德觉得这个男孩聪明伶俐,即使他知道实情,也可能会加以隐瞒,而且还有胆量敢这样回答一位将军。因此他俘虏了这个男孩。在3年后的洪武十七年(1385),当时25岁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担任傅友德的副手,而这个男孩在净身之后就被安置在这位王子的家中做近侍。(此处关于郑和被俘的故事,根据未出版的郑和家谱资料,系1990年4月在南京由郑和所收养的侄子的19代孙所提供。)皇宫生活的礼仪,通常会造成皇室成员与宦官之间的距离。然而在这之后的10年间,燕王与服侍他的青年太监郑和,为了追剿蒙古叛军,在帝国边境的军营中朝夕相处,培养出了终身的友谊。    
    云南之役是朱棣第一次的战争体验。(译注:朱棣并未参与征伐云南之役,因此不可能对此次战争有所体验。)体格强健、英气勃发、精力旺盛的年轻王子,随后住进前朝位于北平(元代称为大都)的皇宫,同时他的父皇朱元璋赋予他防守北疆的任务。北平的军团在职权上的划分,是由皇帝的老友同时也是皇帝手下阶级最高的大将军徐达所统率,傅友德与燕王也在其麾下。    
    在推翻蒙古人统治的斗争中,徐达是朱元璋最亲密的战友;而且在朱元璋被敌军俘虏时,曾经是他的代理人。皇帝本人是来自华中安徽的农村孤儿。他曾在佛寺里待了几年,在那里学会了读书,并且有机会接触儒家经典。他个儿高、鼻子又大又扁,戽斗,举止严肃而紧张,让人一见到他立刻就肃然起敬。几年之后,朱元璋成为反抗元朝的一分子,他与其他叛军领袖最大的不同,就在他不抢、不杀平民,反而寻求学者的建言。    
    朱元璋认为他抗元的军事行动能够成功,大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他所虔诚祈祷的山神及河神的保佑。他相信他那曾是巫者的祖父有能力说服水神降雨。因此,不久之后,当他登基而为新王朝冠上“明”(意指前途光明或照亮世界)的国号时,他把对自然神灵的崇信立为国教,地位在佛教和道教之上。(关于朱元璋的崇信神灵,参见RomeynTaylor,“MingTaizuandthegodsofthewallsandmoats”,MingStudies,3(spring1977),页31—49.)但也就因为他相信不管是在护城河、在城墙,或者是在河流,到处都有无所不在的神灵,所以他也相信某人、某个地方总是在密谋反对他。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他最亲密的伙伴也不例外。他坐上龙椅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布下层层的监视网来查探他的部属,并且实施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每一户人家必须列出住在同一户里面所有人的姓名、年龄和职业。而相邻的各户,彼此奉命互相监视。    
    马皇后在朱元璋起兵抗元之际和他结婚,调和丈夫的偏执个性,为囚犯争取较合理的对待方式,并鼓励丈夫积存粮食以便在紧急的时候帮助百姓。有一次,朱元璋指责她太照顾农民,马皇后反驳说:“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1024。    
    译注:《明史》,卷一一三,《后妃一·太祖孝慈高皇后传》,原文为:“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从文意来看,似与照不照顾农民无关,而是朱元璋认为她不应干预国家大事。)事实上,她的确如此。她为朱元璋的士兵缝纫衣物,至正二十年(1360)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为了奖赏在战场最前线的忠勇之士,她将丈夫所储备的金银发给了他们。    
    当朱元璋权力逐渐高涨时,他纳入为数众多的妃嫔,有些是蒙古人,有些是高丽人,并且成为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的父亲。马皇后仅育有四子,虽然谣传她不孕,并未产下任何皇子。她确实不是后来篡夺皇位的燕王朱棣的生母。据传朱棣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儿子。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当朱元璋进入蒙古的京城大都时,他发现一个年轻的公主——元顺帝妥〖FJFNEF64帖睦尔的妃子之一,蒙古人可能在撤退时抛弃了她或者根本遗忘了她的存在,而把她留在大都。朱元璋收她为妃,而她也从没说过自己在当时已怀了身孕。当她产下朱棣之后,不知情的朱元璋就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关于朱棣出身蒙古血统的传说,参见HenrySerruys,“AmanuscriptversionofthelegendoftheMongolancestryoftheYungloemperor”,OccasionalPapersNo。8,Bloomington,TheMongolliaSociety,1972.尽管这个蒙古人的传说一直流传着,但却不是事实,因为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5月2日,而朱元璋一直到公元1368年才进入北京。)事实上,朱棣可能是太祖一个地位较低的妃嫔所生的早产儿。(关于朱棣的早产,参见孔令仁等,《郑和——令哥伦布黯然失色的大航海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页86—87。)这件不幸的意外事件,对皇帝来说是个羞辱,因此这位妃嫔被处以一种叫做穿“铁裙”的中国酷刑。这位年轻的女子先前已经因为难产而体质虚弱,又在寒冷的户外穿着“铁裙”而动弹不得,最后终于饱受风霜而死。    
    下定决心要建立合乎正统的朝廷来克服自己卑微的出身,朱元璋邀请4位元朝著名的儒者来到南京,除了为这个毫无经验的新兴革命政权服务之外,并负责教育皇子与内廷官员各种礼仪。当时一座道教的寺院,就临时被改成小型的宫殿,官员们在此学习宫廷礼仪,并且在扮演皇帝的测试者面前演练3天。(在南京的朝天宫,尽管在清末时曾予重修,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宫殿布局和规模的缩版。此点系1990年6月,访谈南京市立博物馆馆长王引所得。)朱元璋向其中的一个儒者宋濂询问道:“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的回答是宋代学者真德秀对于《大学》的诠释——《大学衍义》。于是明太祖把这本书节录在皇宫的墙上,不时集合朝臣围着这些章句,请宋濂为大家讲解。(关于朱元璋将《大学衍义》节录于宫墙上,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页227.)至于皇子们,还得学习可以作为道德行为指南的歌谣集《诗经》、作为贤君懿行范本的古代帝王诰命总集《书经》,以及由孔子所编辑的鲁国(位于今日山东省)历史,同时也是孔子对政治行为加以道德评判的《春秋》。皇子们透过“卧冰求鲤”的故事,学习儒家所强调的孝道:有一位继母在丈夫面前一再地责备前妻所生的儿子。虽然这个孩子时常被虐待,但他还是竭尽所能让继母高兴。在一个寒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