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称霸海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记结语:一支被唤作白吉尼的民族(1)

    澳大利亚安亨地(ArnhemLand)北部原住民的民歌中,记录了一支叫作“白吉尼”(Baijini)的民族,它比印度尼西亚人和欧洲人更早来到澳洲,而且与中国人有关。关于白吉尼人与中国人的关联,参见P.M。Worsley;“EarlyAsiancontactswithAustralia”;PastandPresent;7(April1955);1—11。这支民族乘着帆船,伴随10月及11月间的西北季风抵达这里,在半年之后,顺着东南季风扬帆归航。他们来这里捕捞海参5”F(一种海蛞蝓),收集龟壳、珍珠,并深入内陆寻找檀香木。关于捕捞海参,参见RonaldM.Berndt;“Extentalinfluenceontheaboriginal”;Hamisphere;9:3(1965);5。一般认为沿海所发现的船锚,是白吉尼族人所留下的。这种船锚拥有一边或是两边锐利的锚臂,锚臂内弯向锚轴,跟中国于东汉开始出现的典型手斧式船锚完全相同。关于白吉尼族的船锚,参见A.P。ElkinandCatherineandRonaldM.Berndt;ArtinArnhemLand;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1951;89。中国自东汉开始使用的手斧式船锚,参见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IV:3;657。记忆中的白吉尼人具有浅金黄色的皮肤,当地的原住民还说白吉尼人的女子漂亮极了,她们总是穿着彩色的袍子和裤子,即使在工作时也是如此。白吉尼人用石块、树皮来盖房子,这与来自印尼苏拉威西岛的麻卡仙人(Macassans)建造草顶高架木屋的方式刚好相反。白吉尼人带来了织布机织布,不过就如同原住民的歌谣所描述的,他们并未将织布的秘密与安亨地的居民一同分享。白吉尼的女子在大缸里调染料,制作颜色美丽的纱。    
    白吉尼人也在田里栽植稻米。喀本塔里亚湾(GulfofCarpentaria)伊儿卡拉地方(Yirrkala)的伊儿里家(Yirritja)人有一首歌,述说他们烹煮这种特殊的“干净食物”:    
    稻谷在火上煮;稻米从袋子倒入锅。    
    从袋子倒入稻米:稻米!食物的稻米……带着壳的稻米,倒入陶锅里;倒入蚁冢的陶土烧成的陶锅……洁白、干净的食物,干净的稻米……脱去稻壳倒入锅:使它干净。稻米粘成一团,在沸腾的水上浮起白色的泡沫。拥有茎干和谷壳的稻米……食物从袋子里倒进白蚁冢的陶土制成的陶锅……倒入水,洗净稻米,去掉茎。这首民歌,参见JenniferIsaacs;ed。;AustralianDreaming40;000YearsofAboriginalHistory;Sydney;Landsdowne;1980;268。    
    在安亨地东北部的地方,以及从蓝泥湾(BlueMudBay)到耶耳周岛(ElchoIsland)的近海岛屿,也同样流传着白吉尼人的故事。在伊儿卡拉附近的巴纳尔白(Banalbai),据说白吉尼人怕一种他们叫“雷人”的神NFE69,这位神NFE69可能指汉朝以来夷人所信奉的雷神。关于“雷人”,参见JenniferIsaacs;ed。;AustralianDreaming40;000YearsofAboriginalHistory;261—262。据说白吉尼人曾经在这一带停留,并留下两个营地,这两个营地一处位于布雷德萧港(PortBradshaw)出口处的小岛,另一处则在邻近的主岛上,这两处营地发现了大量中国各时期的瓷器碎片,最早的可上溯至汉代。关于早期白吉尼人营地的遗址,参见RonaldM.BerndtandCatherineH.Berndt;ArnhemLand;ItsHistoryandItsPeople;Melbourne;F。W.Cheshire;1954;15。    
    另一首原住民的歌谣告诉我们,白吉尼人在某一天看见苏拉威西岛方向的海面上冒烟,于是他们放弃在安亨地的稻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白吉尼人是中国人,或者是比苏拉威西的麻卡仙渔民更早来的一支肤色较浅的印度尼西亚人?原住民们相当确定白吉尼人不是麻卡仙人,因为他们特别记得白吉尼人金黄色的皮肤。    
    早在4世纪,中国早期的史书就已指出中国人对南半球的星座有些了解,并纪录了菲律宾群岛的日食和赤道以南30度的地点。关于早期中国对星座的知识,参见卫聚贤,《中国人发现澳洲》(香港:卫星书局,1960年),页1—6。并见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III;274。这意味着当时帝国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中国人,确实已对澳洲大陆具有若干直接的认识。早期的资料也曾描述,在地球尽头的地方,有些地方太阳有时不会西沉,有些地方则长时间是黑暗的。这些描述可能是用来夸示中国的风调雨顺、昼夜分明,以及寒暖交替。不过这也可能显示出中国人在相当早的时候,就已经对极地附近地区的特殊环境,具有某些知识。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东极之北隅有国,曰“阜落之国”。其土气常燠,日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藉,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这段话,参见A.C.Graham;trans。;TheBookofLiehtzu[ca.380A.D.];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1990;67—68。译注:引文见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台北:明伦出版社,1970年),卷三,《周穆王篇》,页64—65。    
    一般相信,中国人除了经营自公元八世纪以来与泥国相当频繁的瓷器贸易之外,同时也有可能定期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捕捞海参,而海参在烟熏之后,作为汤底。关于中国人的海参贸易,参见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IV:3;537。唐贞观十年(636)修成的《隋书》,内容包括了许多亚洲大陆以南的地方的口述资料,这些地方约航行60至100日即可抵达。其中有一段记载,听起来像是对澳大利亚的零乱描述。资料中提到一种叫作“舍利”的鸟,“解人语”,可能是对澳洲土生鹦鹉的写照;还有当地人善投“轮刀”,投无不中。轮刀中间有窍,外缘如锯齿。事实上,这种描述已经精确地勾勒出回力棒在空中盘旋的轮廓。译注:据《隋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卷八二,《南蛮·婆利国》载:“国人善投轮刀,其形如镜,中有窍,外锋如锯,远以投人,无不中。”(见页1838。)另一部早期的作品《山海经》,虽然充满了虚构、荒诞的故事,却也提到越过南方大海有个叫“大荒”的荒野之地,有一种“皮肤微黑,单脚跳跃”,叫“踢”的动物,它看起来好像有两个头。袋鼠将小袋鼠放在育儿袋里,对先前从未看过的人来说,就像是有两个头一样;而《山海经》中“踢”的图案,也正确地画出了袋鼠细长的脸、两脚的长爪和前掌。译注:按此与《山海经》所载相差甚远。据袁珂,《山海经校注》(台北:里仁书局影印,1981年),《山经》卷十《大荒南经》,仅记载:“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踢。”并无“皮肤微黑,单脚跳跃”之记载(见页363)。而“踢”图像(见页364)也看不出与袋鼠有任何相似之处。《山海经》同时也提到一个奇怪的地方叫“小人国”,住着“小黑人”,(译注:据袁珂,《山海经校注》,《山经》卷十《大荒南经》记载,仅云:“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见页376)并无住着小黑人的记载。可能是指新几内亚岛附近的矮人族。关于“轮刀”,参见《隋书》,卷八二;关于“踢”,参见《山海经》之《大荒南经》。这些描述,依据松散的口口相传,而为后人所辑入。    
    在13世纪马可·波罗拜访中国时,中国的航海人时常出没于疆界无法确知的“两爪哇”5”F(一个小的,另一个较大)。译注:据梁生智译,《马可·波罗游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三卷,《日本群岛、南印度和印度洋的海岸与岛屿》中所载:“离开占婆国(今越南南部),向东和东南之间行驶1500英里,便可到达一个面积很大的岛,叫作爪哇。据一些杰出的航海家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岛,方圆约有3000英里。离开爪哇岛,向南和西南之间行驶700英里,至桑杜岛、刚杜岛;离开这两个岛,向东南航行500英里,至罗斛国;离开罗斛国,向南航行500英里,至朋丹岛。离开朋丹岛,向东南航行约100英里,到达小爪哇岛,“它方圆也不下2000英里”(见页232—235)。梁生智认为马可·波罗的大爪哇,将爪哇岛与加里曼丹岛混为一谈,而小爪哇岛应为苏门答腊岛。大的爪哇岛,后来出现在16世纪的法国地图上,叫“大爪哇”(JavalaGrande),跟澳洲的大小和形状近似。为了寻找大爪哇,引起了探险家对南方海域的进一步探索,在18世纪库克(Cook)对澳洲沿海广泛的探勘时达到高潮。关于早期欧洲人对澳大利亚的探素,参见O.H.K.Spate;“TerraAustraliaCognita?”;HistoricalStudiesofAustraliaandNewZealand;29:8(November1957);19。以中国人在这一带所作的航行来说,在欧洲人到达澳洲前的几个世纪,中国人从未登陆澳大利亚,似乎不太可能。随着郑和航行,费信曾经记载宝船队到达吉里地闷岛(Timor)译注:见《星槎胜览》,后集,“吉里地闷”条,页六。按吉里地闷岛,一般认为即今帝汶岛。,而这个岛屿就位于澳洲达尔文港北方400英里的地方。    
    


后记结语:一支被唤作白吉尼的民族(2)

    1879年,达尔文港附近正在筑路的时候,在一棵两百年的榕树根底下,发现了道教寿星“寿老”的小雕像。华南的中国人时常用榕树雕刻一个凹洞用来做为小神龛,在此发现的小神像可能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小雕像是明代的风格,无疑地是有人留在树下,经过无数岁月,树延伸入土,小雕像被树根缠住,才会在树根中被发现。榕树并非澳洲北部土生的植物,因此,榕树单独存在于澳洲,显示了与亚洲的接触。关于早期中国人与澳大利亚的接触,参见C.P.Fitzgerald,“AChinesediscoveryofAustralia”;inAustraliaWriters;ed。T。InglisMooreMelbourne;F.W.Cheshire;1953;81;85。郑和的航海图上有一个叫“哈甫泥”的地方,经过指认是南极洋的科尔圭兰岛(KerquelandIsland),显示出宝船队的探险可能到达南半球。关于“哈甫泥”,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199。虽然如此,证据还是不够充分。中国人所拜的神像,在马来亚的渔民间也颇受欢迎,他们可能也拥有这种神像。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是郑和还是其他明代的航海人,把寿老的神像带到澳洲。    
    距离澳洲隔了半个地球,在遥远的肯尼亚沿海群岛上,有一支比其他史瓦希里人皮肤还白的渔民。他们就是“贝朱尼人”(Bajuni)。    
    这些岛屿是船只顺着西南季风航行,穿越印度洋之后,首先接触到的陆地。在海洋上鲸鱼数量很多的时候,珍贵的鲸粪(龙涎)被海浪拍打上岛屿的海岸;而在岛屿附近的大陆,则聚集着大量的大象。拉姆(Lamu)群岛的岛屿,就是有名的贝尊诸岛(BajunIslands,译按:指贝朱尼人所住的岛屿),可以完善地提供淡水,而在岛屿外海的暗礁,充满了海中的生物。当15世纪葡萄牙的探险者抵达现特(Pate)岛(这个岛只有在涨潮时才容易靠岸),他们发现一间贩售华丽丝料的房子。    
    1569年,耶稣会神父蒙克拉罗(Monclaro)在沿着东非海岸旅行时,提到特岛上有“相当丰富的丝料,葡萄牙人在这里,从其他没有丝织品的摩摩人城市获得大量的利益,因为丝料只在特岛生产,再从这里运往其他的地方”。这段话,参见FreemanGrenville;TheEastAfricanCoast;142。特岛上西尤(Siyu)镇的工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雕门,并在精致锯齿状的图样上,涂抹一种精良似漆的着色剂,而这种方式在非洲沿岸是独一无二的。特岛与邻近岛屿上的音乐,充满亚洲音乐的色彩。他们击鼓的方式不像非洲习惯使用的手掌拍打,而像东方一样以指尖弹奏。关于特文化中的亚洲因素,系得自1988年10月在肯尼亚首都奈洛比(Nairobi)对海岸人类学家JamesdeVereAllen所进行的访问。    
    1936年,一位意大利的人类学家在特岛上研究贝朱尼岛民,他提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