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奥黛丽·赫本-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活里并未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演的电影,我无法像怀念充满忧欢回忆时所住的房子,或是和孩子一起待过的地方那样地怀旧。”奥黛丽最爱的就是罗伯特、她的宠物与她的花园,但她这一生的最爱则是被她视为“伟大成就”的两个儿子:西恩与卢卡。奥黛丽曾经表示过:“即使当我还是个小孩时,我最想要的便是孩子。小孩才是我人生的真实部分。至于电影只不过是童话故事罢了。”  许多访谈都会问到他们何时要结婚,奥黛丽套用威廉·惠勒的话:“东西没坏,就不用修理。”关于未来,谁能预料呢?没有人可以事先做好计划。她的孩子都已健康地长大成人,罗伯特和小狗们相伴在旁,又有勤快的管家帮她照顾花园,和平之邸的安适岁月是她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1981年,她与多蒂离了婚,她终于得到了一段最后的幸福。在这段幸福日子中,她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持续给世界上不幸的孩童们灌注她不吝惜的爱。1989年她演出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就像她本人,在银幕上她亦扮演一个天使。1993年1月20日赫本去世的时候,伊丽莎白·泰勒就说:“天使已经回天国去了。”


天使回到了天国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1)

  1989年,赫本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是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直到永远》中扮演一个身着白色长袍的纤弱天使。    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就任美国第42届总统的当天,奥黛丽·赫本的死讯传遍了全世界。享年64岁,结肠癌。奥黛丽·赫本生前一直热爱太阳、花朵、动物、生菜沙拉和淋浴,虽然吸烟,却对自身健康倍加留意,然而却没有逃过癌症的魔掌!    1992年11月,到索马里出差回来后,奥黛丽感觉相当疲惫,心情也很低落。开始她以为是感染到阿米巴病毒,于是前往洛杉矶的塞达斯—西奈医学中心做全身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  之后她的病情急转直下,迅速恶化。在切除了盲肠与结肠之后,不到几天的时间,肿瘤又蔓延到她的胃。罗伯特与她的两个儿子一直陪侍在旁,而她的管家乔范诺也立刻将两只狗从瑞士带过来。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泰瑞落修女接获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祷其能奇迹般地恢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


天使回到了天国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2)

  奥黛丽决定不再接受化疗,到了十一月底,医生宣布她的病情已到末期,无法做任何有效的疼痛处理,医生也束手无策。奥黛丽说出她的希望:回家并在瑞士庆祝圣诞节。她请求回乡看最后一眼瑞士的白雪,那里是1957年她和梅尔·费勒结婚移居该地后36年来从未离开的“自己的家”。纪梵希急忙向邦妮·梅隆商借她的飞机,以便载满所有奥黛丽喜欢的花回到瑞士。  临别之前,大家为奥黛丽饯行。席中都是她最亲密的朋友,康尼、派克夫妇、怀尔德夫妇都到齐了。派克觉得奥黛丽一直在强撑着,以免扫了大家的兴。他用“英勇”这样的字眼形容奥黛丽。奥黛丽曾经向派克的太太维若妮卡说:“癌症的痛真是恐怖。”但是她仍忍痛陪着大家,让大家开心。“当我在车上听到这句话,”派克坦言道,“就像有一个葡萄柚那样大的结,卡在我的喉咙里。”  奥黛丽待在和平之邸的最后那个月,所有她最挚爱的人,罗伯特和她儿子都在身边陪伴她。“我很高兴可以待在家里,”她说,“这样子又可以看到我种的树。”纪梵希常常过来陪伴她,但小心翼翼地不让她太劳累。  只要走得动,奥黛丽一定会去花园,直到那些狗仔队把她最后的快乐也剥夺了。她最后的礼物,是买了三件毛衣外套送给西恩、罗伯特,另外一件深蓝色的送给纪梵希。她在纪梵希前来探视时,将外套送给他,并送上她的吻,喃喃说:“你穿着这件衣服时,就可以想到我。”  罗伯特记得他们最后相处的情景。“最后的这个圣诞节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能够和儿子还有我相聚在一起,对她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到她去世的那一天,还是同床共眠。我记得奥黛丽在黑夜中说:‘这是我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  1月10日,奥黛丽在罗伯特与多丽丝的挽扶下,最后一次来到花园散步。她在第一个花区停下来,并提醒管家乔范诺要种些什么,而且春天来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天使回到了天国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3)

  “你一定可以看到花开的!”他这样告诉她。  她看看他。对于死亡,就像看待她的生命,她都非常地实际。奥黛丽并不觉得死亡不公平,那是自然的一部分。“到时候我会在这里。”她回答管家。即使在临终的前几天,她还是希望罗伯特可以笑得出来。“她对我说:‘罗伯特,为我笑一下吧!’”罗伯特还记得:“为了她,我真的笑了。”  奥黛丽一直都在撑,但终于有一天,她对卢卡说:“我很抱歉,但我已经准备好要走了。”    1993年1月20日星期三,下午7点,奥黛丽·赫本如愿所偿,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享年63岁。奥黛丽下葬时戴着罗伯特与西恩送的两只戒指,长眠在她晚年格外喜爱的托洛许那村,墓碑上只有“奥黛丽·赫本,1929-1993”这样简单的文字而已。  爱与悲伤、名声与失意,喜悦与背叛,绝望和希望……这些侵袭过她的所有感情的体验,如轻烟散去,那墓碑永远宁静。  站在墓碑前,仿佛可以听见赫本的声音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拥有信念,至少我曾努力的想去拥有过。”  罗伯特一直不断地自责与懊悔:奥黛丽罹患重病之后,他问她说:“如果这几年,我们好好待在瑞士,和家人、小狗团聚,这样不是更好吗?”奥黛丽很少对罗伯特生气,但他这个至情至性的要求,让她觉得过于自私,只想到自己,她对他说:“你应该想想,这样我们会失去更多。”  直到现在,如果罗伯特知道联合国的工作会使得奥黛丽这么早去世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些工作,如此一来,奥黛丽就可以多活几年和他们一起快乐地生活。她去世后的第三年,他接受Sigm  Theta  Tau医疗学会颁给奥黛丽的奖章,在会上深情的谈到奥黛丽对他不凡的意义。“有位聪明的朋友告诉我,她坚信有一天我会觉得奥黛丽活着时,触动我的生命,这些意义远比她逝世的事实还要重要。那一天一直没有到来。痛苦到失落的感觉紧紧揪在我的心头。但是痛苦本身渐渐有了一些变化。一开始,它像是敌人,让你不想面对,也不愿处理。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它渐渐像是朋友,或是一种安慰。失去挚爱的痛苦,是人间最难承受的事,但时间慢慢地过去,你会了解,失去他们的痛苦使得你对这些人的记忆永远鲜明。也提醒你自己,你还有更多值得去爱。”


天使回到了天国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4)

  “我所了解的是,我们对奥黛丽的爱永远不变,并不因她的逝世,或是她的早逝。她留给我们的讯息是用爱去信任与希望,这一点将最值得我们怀念。如果她还有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她的工作应该继续下去。”  奥黛丽永远活在那些深爱她的人心中与记忆深处。卢卡说,每次他经过巴黎的花店就会想起母亲。“我错过了她对我说的话,”他不得不承认,“现在没有她在旁教诲,什么事情出了差错,我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奥黛丽带给了全世界喜悦——经由她的优雅,她的风格以及她所树立的典范。正如她的一个儿子西恩记得:“她相信爱可以治疗、抚慰、平复一切的伤痛,让事情获致圆满的结果。”  虽然她未曾强调过她的宗教信仰,奥黛丽的品格与胸怀是源于内在精神。她相信生命的目的“不是只为了这一天,而是要珍惜每一天。”奥黛丽很有哲学思想,她喜欢诗,尤其喜欢泰戈尔的诗集。她记得其中一句诗是这样说的:“每个小孩都是上帝用来提醒我们,这世间大有希望。”


影坛公主和时尚女王20世纪最完美的女星(1)

  人类总是需要镜子才能感受自己的美,电影无疑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人们在1950年到1985年的“镜子”里,看到了奥黛丽·赫本,这才发现人类是多么的美。从《罗马假日》到《战争与和平》再到《窈窕淑女》,赫本公主般的美貌与气质,使人觉得她来自另一个更美好、更纯洁的世界,她的美使男人们为之倾倒,更使女人们争相效仿。赫本在《罗马假日》中剪去秀发,结果短发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赫本在《龙凤配》中身着一袭白色裙袍,结果大街上突然千树万树梨花开。  英国评选索菲亚·罗兰为千禧年最性感的女星,与此同时,全世界的媒体几乎一致推崇奥黛丽·赫本为20世纪最完美的女星。无论容貌,气质,演技,还是人品,或者成就,赫本确是绝世无双。美国权威杂志《首映》把赫本比作希腊神话里的赫斯提——家室之神,并说:“上至好莱坞,下至她走访过的第三世界国家,都一致认为赫本当之无愧。”    美国著名导演比利·怀尔德曾这样评论奥黛丽·赫本:“自从葛丽泰·嘉宝以来还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女星:导演见了会忍不住再三为她去拍特写镜头——拍她那端庄的大眼睛,拍她那诱人的甜蜜笑靥,拍她活泼的举止,拍她炽烈的感情。你离开了电影院,可是她的音容笑貌时时出现在你眼前,挥之不去,欲忘不能。”的确,奥黛丽·赫本是影坛上难得的瑰宝。


影坛公主和时尚女王20世纪最完美的女星(2)

  50~60年代她主演了许多影片,如《战争与和平》(1956年)、《滑稽的面孔》(1957年)、《下午的爱情》(1959年)、《绿色公寓》(1959年)、《孩子们的时刻》(1962年)、《字谜》(1963年)《愤怒的巴黎》(1963年)、《窈窕淑女》(1964年),其中那些仪态万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她的表演质朴而富于激情。在她主演的影片《萨布瑞娜》(1954年)、《修女的故事》(1959年)、《蒂法尼的早餐》(1961年)和《等到天黑》(1967年)中,赫本表现出色,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90年代,赫本仍偶然出演一些老年角色。在长达6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她曾四次荣获奥斯卡奖和多项国际奖,这在好莱坞女演员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好莱坞永远的明星,奥黛丽·赫本在银幕上创造了难以超越的清纯、典雅、贤良的女性美感。  而作为时尚经典的代表,奥黛丽·赫本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赫本风格,至今仍然为众多时尚女性效仿。  正如奥黛丽会立即赢得观众的喜爱,她对时尚造成的影响也像旋风一般地蔚为风潮。《纽约时报》曾经观察说:“女孩们一见到《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的打扮,几乎有一半的年轻女孩不再把内衣填得满满的,也不再蹒跚地踩着像钻孔锥般细的高跟鞋走路。”在影片中,安妮公主轻盈地在群众中走动,穿着就像1952年左右的北方女孩。她在腰间系上宽版腰带,穿着圆裙,棉质钮扣衬衫,卷起袖子,脖子上系着丝巾,这样的打扮就像家教良好、初次到罗马旅行的大学生。  尽管她的风格简单大方,但奥黛丽却对数以百万计的女性开启了最具现代感受的风貌。在与黑德的合作下,她发展出一种让年轻女子争相模仿的成熟典雅打扮。  奥黛丽对于时尚的影响并不止于1953年,直至今日,她都有着无比的影响力。事实上,在这部影片上映至今30年后,当格里高利·派克和他妻子前往北京参加《罗马假日》在中国的放映时,“当我们步出飞机时,”派克回忆说:“我看到四十个和《罗马假日》安妮公主一模一样打扮的女孩,她们都留着刘海,梳着赫本头,裙长到小腿,还有衬衫——我想她们很渴望见到年轻时代的格里高利·派克,结果却是一个头发灰白,嘴里叼着烟斗的老先生。”    奥黛丽赋予美丽一种全新的概念。她对衣服的质感一点也不马虎。如果她穿的是衬衫的话,那必定是一件质料一流的衬衫。或是一顶最好的帽子。但是她要的样式都很简单。


影坛公主和时尚女王20世纪最完美的女星(3)

  奥黛丽的魅力和当时那些性感女孩是截然不同的。《龙凤配》的导演兼制片比利·怀尔德就是看上她的成熟与吸引力,他说:“光是这个女孩就足以让人缅怀过去时光。”怀尔德也了解奥黛丽对观众的魅力并不仅止于她所引导的时尚。“她吸引住每一个人。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