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37 页。 

② 同上书,第36 页。 

① 转引自《形形色色的美国总统》,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年版,第40 页。 

② 同上。 


… Page 182…

严格限制中央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认为政府权力的自我膨胀是产生腐败 

和暴政的主要原因。他赞成三权分立。他坚决反对总统连选连任,曾经提出 

过总统只能一任的想法,后来予以纠正,改为总统可以连任一次的主张。他 

本人对这个主张也是言行一致,绝不走样。他还是美国实行中央政府与州政 

府分权而治的倡导者。而且他的这个主张,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国权力机构系 

统运作的基本方式。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积极主张公民参政原则。他从自 

己的理论和实践出发,认为少数服从多数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民主原则,他 

称为第一原则。他认为一旦抛开这个原则,就会产生暴力和专制。 

     杰斐逊1826年死于美国独立日。当他生命垂危之际,他还挣扎着向身 

边的朋友说:“今天是4号吗?”他问话时,其实未到4号,而是3日晚11 

时许。他的朋友不愿回答,他又问“今日是4号吗?”这位朋友没有办法, 

只得点头示意。于是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随即昏迷过去。但他真的到了次 

日——美国独立日凌晨一时,才停止呼吸。 

     汉弥尔顿是美国建国时期政治理念构成的重要补充者。他和杰斐逊比, 

属于保守派代表,在观念上与潘恩的主张也有很大区别,潘恩重回美国时, 

主要是受到他这一派人的抨击。汉弥尔顿是美国联邦党人的领袖,杰斐逊则 

是民主共和党人的代表,他最强调的乃是“商人和出自名门的人”的作用和 

利益。 

     汉弥尔顿的主要贡献在于法治方面。他的一大功绩,就是:美国独立初 

期,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人打算不再归还战争期间所借用的私人债务,因为这 

些私人债权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动摇,甚至有投靠英军之嫌。但汉弥尔顿绝对 

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这关乎政府的信誉和美国的未来前途。结果,他的 

意见获得认可,全部债券均予尝还。应该说,他的这个主张对美国社会的法 

制文化的确认,有重要价值。 

     汉弥尔顿曾力主限制公民主权权限,他的这些主张自然难以通过。但他 

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没有通过便另搞一套。相反,正是以他为首的联邦党 

人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对美国宪法做了最好的阐释和宣传。 

     汉弥尔顿的政治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关于建立两院的设想,关于 

给予国家行政首脑极大行政权的意见,关于赋予司法机关更大权力的见解。 

而且正是在他的建议下,赋予了美国最高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判决议会法 

案为违宪的权利,同时也赋予议会对总统的弹劾权。 

     汉弥尔顿虽然不是美国民主的主流派人物,却是美国政府运作机制的主 

要设计者,而且以美国以后的发展历史看,他的这些设计确实既有可操作性 

特征又有超前价值。汉弥尔顿本有成为美国总统的可能,可惜1804年他47 

岁时,竟在一次决斗中不幸因伤死去。 

     汉弥尔顿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他父亲是一位苏格兰贵 

族。他本人既是美国独立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美国一代元勋中的重要成 

员。 


… Page 183…

                               3。启迪和影响 



     美国建国前后的政治思想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产生莫大影响,好比一篇文 

章,因为有了一个奇妙的开头,后面才好腾挪变化,恣意风流。 

     美国建国时期的政治哲学给后人的主要启发是: 

     ①法制不能留有余地,也不能允许例外。即使贵为总统,一旦违犯,必 

须追究。在法治系统中,只要允许一个例外,这例外便成为民主体制的黑洞。 

     ②正确的理论原则必须以相应的体制作保证。公道地讲,美国政治哲学 

不以理论见长,而以模式见长。美国模式与法国革命的区别在于:法国革命 

只要卢梭,不要洛克;美国政治体制的设计原则是以洛克为主,政治体制的 

运作方式是以孟德斯鸠为主;其理论依据则以霍布斯的自然法和人性论为 

主,它的价值准则则以卢梭的平等观念为主。卢梭加洛克,总比一个火热激 

狂的卢梭更合乎历史要求。 

     ③坚持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刚性程序之原则。不服从多数则没资格谈 

民主;不保护少数则民主理念立论不牢,民主体制基础不稳;没有刚性程序, 

则民主机制无以自保。刚性程序者,不容擅改,不容变通,不容随意解释之 

谓也。在美国,违背法律则失去安全,不懂法律则寸步难行。 

     美国18世纪的政治哲学绝非完美无缺,但在它那个时代,确实很有个 

性,很有特点。 


… Page 184…

                    十七、清代启蒙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清代启蒙思想概说 



     这里讲的清代启蒙思想,上起明末,下至鸦片战争。其代表人物始于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止于1841年去世的龚自珍。实际上,其主要活动期 

包括清代前期、中期两个部分。 

     清代中期之前的社会走向,和西方同期的情况有很大区别。西方17、18 

世纪,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牛顿力学在前,产业革命于后。特别 

是18世纪的西欧、北美,文化主题十分鲜明,主题就是革命:在英国是产业 

革命,在法国是社会革命,在德国是精神革命,在美国是独立革命。在这样 

一个充满革命气氛的年代,17、18世纪的西方,为人类奉献出一系列杰出的 

思想人物和思想巨作。 

     中国的情况则大不同。自清王朝1644年入关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 

爆发为止,其间约两个世纪时间。这两个世纪,虽不平衡,绝少奇迹。中国 

这段时间的主题何在?可以说,大势已定,主题未明。各种深刻的社会文化 

矛盾,无论是清初,还是乾嘉时代,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些矛盾,时起 

时伏,或隐或现;其发展态势,错综复杂,互相牵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敌友互转,走向混杂。其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新兴文化和封建传统势力的矛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至 

少在明代已经大量涌现,而且其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也是有声有色。明代的 

许多文学艺术,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已经超出旧有的思想藩篱。这 

些文化反映的正是社会深层次的深刻文化。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生也 

早,其发展也迟,虽青春早熟,却很难长大。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常常 

出现矛盾深沉,愤懑空虚,前瞻后顾,难以自主的特殊场面。那情形颇类似 

于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虽然在骨子里已然生出新的芽杈,但在根基处又 

未能与旧文化一刀两断,羞羞答答,欲断还连。但其总体走向,大势已在。 

虽然《金瓶梅》的作者只顾纵欲与漫骂,《红楼梦》的作者却已经体悟到这 

必定是一条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历史悲伤之路。 

     二是汉族文化圈与满清新朝的民族矛盾。中国古代历史,从来改朝换 

代,多自北方。至少自秦汉以降,就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理不清斩不断的矛 

盾、联系和纠葛,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宋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更 

成为汉族政权的心腹大患。元代开了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先例,清朝卷土重 

来,又取得成功。虽然取得成功,却付出惨重代价。自然这代价总是以汉族 

人的牺牲和逃亡为主体的。此时的中国社会,既有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传统 

社会文化的矛盾,又有汉族受压迫者和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矛盾,两相交迭, 

情态复杂。表现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他们既坚决反对满族政权的入侵, 

又对理学传统充满怀疑。反清则渴望恢复汉族统治,怀疑理学又必然走到批 

判封建君权的新路上去。加上他们全是些不可多得的大学者,更使这些矛盾 

在他们著作中得到强力而深刻的反映。 

     三是启蒙思想和传统理学的矛盾。宋明以降,理学渐渐居于统治地位。 

宋代儒学虽称新儒,却没有将旧的儒学引向自由,而是将其导向理义修养。 

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参与,其利益小,其害益大。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如春笋激 

发,对旧有文化形成冲击;外来传教士带来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对旧有传统 


… Page 185…

  更是冲击。但理学根深蒂固,加上统治阶层的扶植提倡,打破它的统治地位 

  谈何容易。然而发展到明末清初,旧的理学势力已呈土崩瓦解之势,难于恢 

  复昔日景象。心学虽然也是理学的一支,但它又有某种异端性质,既在发展, 

  又在破坏,既在补充,又在瓦解。心学在王阳明时代还算大节未失,到了李 

  贽,已然面目全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时代,则形成对宋明理学全面 

  清算的局面。清代学术,理学地位不高,虽然统治者死死抱住旧说不放,但 

  终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四是西方近代文明与东方旧有文明的矛盾。这矛盾此时已见门楣,并将 

  很快成为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统治者那一面看,此时不过是 

  隐隐之痛,曾几何时,便会酿成心腹大患。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于亲科学,远宗教,去神性,通人性。西方的 

  启蒙运动,则以牛顿力学为基石,对旧的神学理论予以全面的批评与清算, 

  并且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终于打碎神的统治,迎来人的时代。尽管所谓人 

  的时代,终不过是资本主义时代而已。 

       中国古来神学传统有限。中国虽非无神论国家,但宗教地位始终不高。 

  神权不及皇权,神仙不及皇帝。中国神学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儒 

  家经典。所以,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必然首先批判神学,而中国的思 

  想转轨和新兴文明的兴起,必自批判理学始。在这个意义上,也唯有在这个 

  意义上,才可以称自明末清初以来的思想发展也是一种启蒙行为。 

       鸦片战争之前,清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大转变;第二阶段则是乾嘉以来以朴学为特 

  色的文化复兴。 

       但乾嘉时期的思想文化呈历史的畸形状态,一方面它是受压抑的结果, 

  一方面也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 

       清代统治者,特别是在清代初期,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大兴文字 

  狱,以极其残酷的方式,镇压反对意见,以求政权巩固,天下安宁。大体说 

  来,举凡朝代更迭,必有一段整合时期。但因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个 

  时期便变得更其漫长难耐和带有严酷性。清代的文字狱,虽有蛛丝马迹,但 

  多属追风捕影,而且株连无辜,肆无忌惮。正是这种残酷的文化高压政策, 

  使本来可能走向深入的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改变路头,从思想启蒙的大天 

  地进入学术领域,但也从此使清王朝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王国维评清代学 

                                                                   ① 

  术,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道咸后事,此 

  时难预。但乾嘉由大转精,既有学问之精进之雅正,又用因压抑而委屈求全 

  之无奈,虽无奈却有成绩如许。清代中叶的学术研究,至少在其外在表现形 

  式上,是以考据为主。因为使用的方法朴素无华,故而又称朴学;因研究的 

  对象是儒学经典和诸子百家之说,所以又称汉学。 

       乾、嘉时代的考据之学,始于顾炎武。顾亭林可说是清代朴学的前驱者。 

  但形成流派,成其高潮,则在乾、嘉时代。朴学是清代学术的特色,又是那 

  个时代的产物。中国自秦汉以来,有一代,必有一代之学;有一学,必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