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鲁士国王的亲自邀请,到柏林大学讲学。这和费希特被迫去柏林的情形恰成 

  鲜明对照。费希特一入柏林,便有人跟踪,有人警告。谢林却以国王亲请的 

  身份登上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台。可惜一经“皇封”,便生迂腐,他的思想开 

  始日见退化,终于堕入宗教式神秘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1854年,他于柏林 

  去世。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同一哲学”的创立者。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 

  的哲学是费希特哲学极度客体化的结果。或说,他以客观唯心论批驳和取代 

  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但在彼时,同一哲学却是一门新的哲学流派,而且 

  在他生前死后,都足称显学。 

       同一哲学究竟为何物,实在非三言两语能够述说明白。1801年,谢林本 

  人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一段比较性文字,尔今读来,颇有意趣。他写道: 

        “我与以下人物的区别在于:a)与笛卡尔不同,我不主张排斥同一的 

  绝对二元论;b)与斯宾诺莎不同,我不主张排斥任何二元论的绝对同一;c) 

  与莱布尼茨不同,我没有只在观念东西(A)之中展开实在东西与观念东西(A 

  和B),而是主张两个原则在其统一条件下的现实对立; 

       d)与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不同,我不是在完全实在东西(B)之中展开精 

  神东西和实在东西。而实在东西是最有灵感的唯物主义——物活论者涉及 

  的。在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A完全消失,只剩下B(原子论者和机械论者), 

  这是与费希特完全对立的,因为费希特只剩下了A; 

       e)与康德和费希特不同,我没有只在主观上(在自我中)设定观念东 

  西,相反,我把完全实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对立起来,即设定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的绝对同一便是上帝。”① 

       敢与上述这些哲学大师分庭抗礼,可见谢林先生对自己的哲学充满信 

  心。实际上,西方近代哲学天地里确实还有生存的空间。这说明什么呢?说 

  明别人的哲学尚有明显缺陷——因为有明显缺陷才有他施展批评的余地;也 

  说明近代哲学的潜力尚未开发通透,——因为没有开发通透他才能另辟路 

  径。他本人也曾以图式方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另作说明。看图识意,或许好 

  些。其图如下: 

                                       上帝 

                                       万物 

       一切相对实在的东西         一切相对观念的东西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5—206 页。 


… Page 161…

       引力·物质                   真·科学 

       光·运动                     善·宗教 

       生命·有机体                 美·艺术 

       宇宙体系                     理性历史 

       人                           哲 学 国家 

        由上帝而万物,由万物而实体/而观念;而物质/而科学;而运动/而宗 

  教;而生命/而艺术;而宇宙体系/而历史,而人/而国家。又在宇宙体系与历 

  史之间加上理性,在人和国家之间加上哲学。由上帝而万物而理性而哲学则 

  是一条竖行线。 

       虽以上帝总揽一切,但在谢林创立他的同一哲学时,他并没有过多顾及 

  上帝。他只是说,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不能作为一切哲学的基础,只可作为知 

  识学的基础。他认为,精神与物质是同一的,自我和非我是同一的,自然和 

  理性是同一的,举凡天地万物莫不同一,同一才是最高原则。这听起来有点 

  像中国的《易经》,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翼,四翼生八卦……,不过《易 

  经》是自太极而衍生万物,谢林则自万物而归于一理——同一。 

       但是将一切均归于同一,正如将一切都归于自我一样,令人难于理解。 

  海涅在评述他的这一哲学时,曾讲过一段十分精彩又颇带讽刺意味的话,他 

  说: 

        “1804年,谢林先生的上帝在一篇题名为《哲学和宗教》的论文中终于 

  全部完成了。在这里我们看到关于绝对者的学说的全貌。绝对者在这里被表 

  述在三个公式中。第一个公式是断言的:绝对者既不是观念的东西,也不是 

  实在的东西(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二者之同一。第二个公式是 

  假言的:假如存在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那未绝对者是此二者的本质的同一。 

  第三个公式是选言的:只有一个存在,但这个东西可以同时地或轮流地被看 

  作完全观念的、或完全实在的。第一个公式是全面否定的。第二个公式以一 

  个条件为前提,这个条件比那个限定者本身更难理解。第三个公式完全是斯 

  宾诺莎的公式:绝对的实体或作为思维,或作为广延是可以认识的。所以在 

  哲学道路上,谢林先生未能越过斯宾诺莎,因为绝对者只有在思维和广延这 

  两个属性的形式下面才能被认识。但现在谢林先生却放弃了哲学道路,并企 

  图通过一种神秘的直觉来达到绝对者本身的直观,他企图在它的中心点上, 

  在它的本性中直观它,在这里它既不是观念的东西,又不是实在的东西,既 

  不是思想,又不是广延,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 

  ①难怪聪明绝伦的海涅都要面对这一哲学喃喃自语——“谁知道是什么呢?” 



  ② 



       虽然同一哲学令海涅先生大为头疼,但谢林的这套哲学体系并非没有自 

  己的逻辑。他说: 

        “一切知识是以客体与主体间的符合为其基础。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只 

  是真理;而所谓真理,则普遍地被认为是表象与它的对象之间的符合。”③2 

       又说:“我们知识中一切纯客观的总和,我们可称之为自然;而一切主 

  观的总和,则可称之为自我或智性。这两个概念是互相对立的。”④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42 页。 

② 同上。 

④ 同上。 


… Page 162…

       虽然对立,却又同一。谢林不同意费希特的自我、非我观念。照谢林的 

  想法,有对立才能存在,如果没有非我,怎么能有自我,反之也是一样。不 

  要说自我非我,假如世界上根本没有“你”,又怎能有“我”?或着进一步 

  说,连“我”都没有,又安知有世界?连世界都没有,“我”又怎么能存在 

  呢?你、我、世界都是一体,此为同一哲学。谢林用的不是这样的语言,但 

  那意思十分清楚。他说:“在知识自身中,即当我知道时,主体与客体之间 

  有如是的统一,致使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在 ‘先’,哪一个在‘后’。这里既 

  没有第一个,也没有第二个,它们是同时的,是一个东西。”① 

       谢林以这样的方式批评费希特,公正地讲,至少在自我与非我、主体与 

  客体的对立统一这一点上,他的批评颇有道理。 

       但再往下发展就不行了。因为既然主体、客体完全同一,我们就很难理 

  解,它们将如何发展?谢林对此,也曾作过种种说明,如他的从无意识精神 

  到有意识精神的原始冲动论:如他的人的三阶段论,等等。但任你左冲右突, 

  奇思妙想,都不能解决同一哲学的发展问题。应该说,谢林是看到或体悟到 

  世界必然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他的哲学却不能解释这个过程。于是他只 

  好转向宗教,求助于神学理论中的启示哲学。他哲学中的最高同一者,也只 

  能归于上帝。到了晚年,他的思想竟至全然与神学同流合污,完全丧失了他 

  作为一代哲人的立场和风采。对此,恩格斯在写给费尔巴哈的信中,曾有一 

  段绝妙的讽刺。恩格斯写道: 

        “您知道,谢林是德意志联邦第38个成员。德国所有警察都归他统辖; 

  我作为《莱茵报》编辑一度有机会亲自领教过这一点。就是说,书报检查令 

  不会放过任何旨在反对神圣的谢林的东西。”② 

       谢林既已如此,后事付予谁人?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年版,第208 页。 

② 转引自《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36 页。 


… Page 163…

                十五、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1。历史地位与生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者,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还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者与发展者。黑格尔和康德既是德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 

座奇峰,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正如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 

子和老子,研究西方哲学史也绝对不能不研究康德和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 

自康德开始,中间经费希特、谢林,再到黑格尔,可以说环环相扣,阶阶相 

连。他们本人或许没有这样自觉的意识,但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上理解, 

他们四位确实构成一个连环成链的发展整体。康德的学说,属奠基之作,虽 

是二元论的,也应该是二元论,不二元论则不足以是康德。他认为“物自体” 

不可知,可知的只是“物自体”的外在表现;他认为知识是理性的对象,而 

道德是信仰的对象。他的这套哲学观念,到费希特时得到改进。费希特不同 

意二元论,相反,他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有一个最高原则,这 

个最高原则,就是“自我”。由“自我”而“非我”,再到“自我”与“非 

我”的统一。费希特的哲学是一元论的,却又有明显的理论缺陷。虽然其哲 

学体系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在,终因立论不实,很容易成为批评对象。谢林始 

则追随费希特,继而批判费希特,并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同一哲学。谢林的 

同一哲学,意义在于以一元化方式解决了世界的逻辑存在问题,而且它的许 

多观点,都为后来的黑格尔所继承。但他的同一哲学,易于解释“存在”, 

难于解释发展,不但难于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尤其难于与历史的发展过 

程相合拍。于是黑格尔出来,给他们一个总结。黑格尔哲学将所有哲学对象, 

看作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而且让他的哲学对象以自身固有的矛盾动力演绎 

这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这种演绎 

提供了一种十分丰富而又深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 

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他的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 

19世纪以后的人类思想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尽管严格说来他只是间接 

起作用的人。 

     当然,这样回顾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似乎过于简单化。然而,即 

便如此简略地勾勒,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 

必然结果,而他也以自己的非凡才华使这个结果来得十分出色又十分得体。 

     黑格尔哲学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结果,又不仅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 

逻辑结果。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些,就会看到,他的哲学乃是对整个 

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理性总结。 

     西方近代哲学,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到黑格尔时代,已经经历了将近400 

多年历史。这400年历史,也可以看作是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抗争史。在 

这400年间,约略经历了人文哲学阶段、理性哲学阶段和启蒙哲学阶段。但 

就其广义言之,人文也是一种理性,是没有完全哲学化的人学理性;理性也 

是一种科学,是以科学为武器打破神学基础的理性科学;启蒙也是一种人文, 

是针对专制体制和神学愚味的民主理性。而经验主义、唯物主义以及后来的 

启蒙主义,正是成熟了的近代理性文明。理性文明的内在目标,是否定神学 

的统治地位,确立人学的主导地位;它的社会表现,则是鼓吹天赋人权,反 

对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