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说:“既然还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贪婪。”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一部 

  分原因,是因为人类中有部分懒隋分子,只想享受,不想劳动,结果引起别 

  人的不满,最终导致公有制的瓦解;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主持分配的人员 

  不能秉公行事,心地贪婪,从而把应该属于公共共有的财产以非正当手段据 

  为己有。 

        马布利痛恨私有制,认为私有制乃是最不公正、最不合乎理性的制度, 

  他说:“谁能看不到我们的社会被分成了不同的阶级,人们由于土地私有制、 

  贪婪和虚荣,而且有不用说是不同而是矛盾的利益呢?怎么能使终日辛劳、 

  难得温饱的工人,相信这是他最好的处境,怎么能使农夫相信自己的处境是 

  与地主同样好的呢!”③ 

        马布利的空想主义思想中,理性占有最大成份。他反对私有制,就是认 

  为私有制不合理性。他主张公有制,则认定公有制乃是“自然的规律”,是 

   “理性的要求”。他说:“自然界以千百种不同方式向我们说,你们都是我 

  的孩子,我同样地爱你们每一个人,我给你们以同样的权利,我使你们担负 

  同样的义务,所有的土地都是你们每一个人的财产,你们离开我的怀抱的时 

  候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不喜欢这种状况了呢?”④ 



① 摩莱里: 《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88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14 页。 

② 同上书,第514 页。 

③ 同上书,第513 页。 


… Page 123…

        马布利注重理性,因为重视理性,他的空想学说颇有些哲学意味,虽然 

  其理论模式依然不出人的原始自然状态说这样一种非实证性的理论推论。同 

                                                                             ① 

  时他又十分强调平等的价值,他说:“平等是最大福利的源泉。”我在前面 

  说过,法国18世纪思想家中,重视自由的多而强调平等的少,卢梭是社会平 

  等的鼓吹者。卢梭之外,马布利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平等观念予以崇高评价 

  的思想家,同时,他极力推崇公有制基础上的共和制。理性思维,平等意识, 

  共和要求,成为他的公有制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特色。他说:“我一直怀着一 

  个愿望,想到那里去建立一个共和国,在这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 

  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 

  财产私有。我们把我们的劳动果实都送到公共仓库去,这些果实都是国家的 

  珍宝和每个公民的财产。家长们每年选出家政管理员,这些人员的职责按照 

  每个人的需要分配必需品,按照公有制对每个人的要求分配工作,并维护国 

  内的道德。”② 

        马布利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关于暴力的理论,他不认为暴力必定引 

  起骚乱。他公然说:“公正的原则是允许人民拿起武器,反抗破坏法律或滥 

  用法律来窃取无限权力的压迫者。”③ 

        马布利博学多才,除去在空想社会主义方面的贡献之外,他还是重要的 

  历史学家和道德学家,而且他有很突出的行政外交才干。他的历史著作《罗 

  马史要》、《希腊史要》和《法国史要》,均有相当影响。马布利的代表作 

  有《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哲学家经济学家对“政治社会的自然和必然 

  的秩序”的疑问》、《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等。 

        巴贝夫是马布利、摩莱里空想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主要活动, 

  与法国大革命约略同时。他是法国革命中“平等派”的杰出代表,被赫茨勒 

  称为“在法国革命的后期,我们注意到了可以称之为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 

  的人物”,并评价他说:“他以一个对文明社会制度的批判家和理想社会的 

  画家而著称。然而,他是一个更加伟大的政治革命家和判逆者。他把晚年的 

  大部分时间都献身于这些危险的活动。他的名字之所以流传于世,是由于他 

  曾密谋通过暴力以创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在这个国家里,除了政治平等外, 

  还保持经济平等。” 

        巴贝夫生于法国埃纳省圣康坦城的一个平民家庭。他16岁便开始谋生, 

  年纪轻轻便参加法国大革命。他的思想大抵属于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一派, 

  但比他的先辈有重大发展。他认为:“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幸福, 

                                 ① 

  而幸福存在于平等之中。”他推崇公有制,又主张人人具有平等地位,认为 

  除去性别和年龄之外,不应再有别的差别。他说:“在一个真正的社会里, 

                         ② 

  不应有贫富之分。”他不但坚决反对和仇视私有制,而且相信一经努力,马 

  上可以建成公有制社会。所以他不但是法国革命的积极参加者,而且后来又 

  成为法国革命的革命者,他要把法国革命的成果也一同革掉。他对《人权宣 

  言》的内容也非常不满,他指责《人权宣言》说:“在这个宣言里,香饵和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1991 年版,第758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16 页。 

③ 同上书,第515 页。 

① 转引自《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第185 页。 

② 同上书,第186 页。 


… Page 124…

  圈套紧挨着放在一起,我们仔细地看一看这个 ‘宣言’,就立刻可以认出, 

  它是危险的、只有那些想哄人民睡觉的人才会制造出来的幻影。他们的 ‘宣 

  言’除了作为儿童玩具之外,没有别的价值。它承认自由和平等的一些大原 

  则,那固然是不错的,但却附有各式各样的保留,使得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可 

  以曲解这些概念,或者把这些概念弄得如此温和,或者把锋芒磨灭,使之不 

  能发生任何实际效果。”① 

       1796年,他开始组织“平等派”密谋革命委员会,准备举行武装起义。 

  但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次年5月,被执政府处决。 

       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流派并存,而且它们各自 

  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必要。18世纪的法国,自然不能例外。如果我们给这 

  些思想家排一排队,从伏尔泰起,中间经过狄德罗、霍尔巴赫、卢梭、摩莱 

  里、马布利,直到巴贝夫,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更为激进。伏尔泰虽是法国启 

  蒙运动的领袖,但持论平允,气派雍容,虽对专制和神学极尽冷嘲热讽,却 

  又常常意得志满,出入宫廷。狄德罗则专心致意于《百科全书》,其批判意 

  味又浓于伏翁。霍尔巴赫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其对宗教神学,一路批来, 

  神采奕奕。卢梭自是平民主义的代言人,他所极力强调的不是自由,而是平 

  等。摩莱里主张公有制,已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分道扬镳,但他又喜欢君主制, 

  两相结合,令人不免费解。马布利既要公有制,又要平等,还要共和制,则 

  比摩莱里再进一步,到了巴贝夫,不但前要公有制,而且要暴力革命。从启 

  蒙哲学到巴贝夫式共产主义,已然登峰造极。然而物极必反,自巴贝夫之时, 

  一个时代已然结束,另一个时代业已开始。巴贝夫是一位过渡性人物,他虽 

  然在广义上也可以算作法国启蒙运动的继承者,但确切予之定位,将其划入 

  18世纪之后的另一个历史时代,或更好些。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18—519 页。 


… Page 125…

                         十二、德国古典哲学一览 



     德国古典哲学指的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这一段时间内,以康 

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人物的德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 

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都占据重要位置。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先应对德国 

彼时社会文化背景作些简要说明。 

     18世纪的西方社会,以英、法、德的社会文化形态为主要代表。三国的 

发展速度既不一样,其在西方历史发展阶梯所占据的位置也有明显区别。大 

略说来,可以将英、法、德三国的历史过程,看成三级跳式的共在形式。 

     从政治体制方面考虑:英国已经打破专制;法国正在打破专制;德国却 

在加紧实行专制。 

     随着英国革命在1689年顺利结果,英国已经完成宪政。英国式的君主 

立宪制既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一种成功的模式,又是当时欧洲建立新 

的政权方式的一个榜样。当英国革命胜利之时,法国正在酝酿如何进入民主 

时代。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历史举动,不是开始革命而是开始启蒙,即不是诉 

诸武力而首先诉诸理性。启蒙运动既是英国思想在法国传播和再塑的结果, 

又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准备。德国则不同,德国自上一个世纪始,首先不是考 

虑民主,而是考虑统一。我在前面说过,建立强大的专制政权,虽然在本质 

上绝对不合自由资本主义之义,但在阶段上却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必 

由之路。正如英国有伊丽莎白一世的长期统治,法国有路易十四的强大政权, 

德国也需要有自己同样强大的专制时代。18世纪的西方,英国的专制已如烟 

云消散;法国的强大的专制政权也已经随着路易十四的去世而失去往昔的光 

彩,但路易的继承者却依然秉承先皇遗钵,以极其不合时宜的历史态度去与 

法国历史发展的车轮挑战。德国在经过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和腓特烈·威廉 

一世(1713—1740年)的统一进程之后,于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达 

到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英、法、德三国这种阶梯式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德国 

古典哲学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它属于哲学历史进程中的“这一个”。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资本主义在其政治文明成熟之前,多有一个特 

别的专制时代,这个专制时代却绝非中世纪意义上的时代;而且主导这些专 

制时代的大有作为的帝王们,也不是中世纪的昏庸无能而又残暴愚昧的统治 

者了。无论伊丽莎白一世,还是路易十四,以及腓特烈二世,都是很有眼光, 

很有经验又极富管理才能的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 

体:一方面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新的资本主义文明,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千 

方百计保住历史遗留给他们的特权,甚至他们还要想方设法扩大这些特权。 

他们统治的极盛时期,实际上也是他们的国家在文化、思想、经济和对外关 

系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时期。然而,他们所代表的专制体制和皇王特权, 

又必然会限制这些文明成就的继续发展。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成熟路 

上,确实需要某种专制形式作为阶段性过程的话,那么这些有作为、有见识 

又残暴不仁的国王,便是这种过渡形式的代表。他们都是一些两面人,在面 

前脑后各生一双眼睛,遗憾的是,这两双眼睛本身就相互矛盾,一双只顾高 

瞻远瞩,恣意前顾,一双却含情脉脉,向后留连。 

     德国腓特烈二世,亦称腓特烈大帝,他自1740年即位,作皇帝46年。 

在他的统治下,德国固然是西欧最不民主、最远离民主、最没有民主希望的 

国家,却又是德国近代以来最为强大、最为繁荣包括文化繁荣的国家。他被 


… Page 126…

认为是理性哲学的改良主义的忠实信徒。他身为专制体制的代表,却不愿以 

皇帝自居,而喜欢称自己是“国家第一号公仆”。他勤奋为政,废除对罪犯 

的酷刑,禁止贿赂司法官员;建立各类学校,促进工商农业经济的发展。他 

兴之所至,也曾自称是伏尔泰的崇拜者,对法国启蒙主义者也有类似的好感。 

但他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启蒙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所以当他真的与他们亲身 

接触时,他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