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念,总之,满怀各种美好的知识,可惜一出娘胎把它都忘了”① 

       伏尔泰本质上是个经验主义者,他尊重培根,更尊重洛克,对洛克的思 

  想,无论是他的哲学,还是他的政治学,他都十分欣赏。他回顾自己的人生 

  道路,曾语带深情地这样说过:“我跑了许多不幸的弯路,疲惫不堪,寻求 

  真理,所得到的却是无数空想,深感惭愧,我又回到洛克这里来,就象一个 

  浪子回到父亲那里一样,我投入一个有节制、谦虚者的怀抱,他从不假装知 

  道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他其实并无渊博的学识,但是他的基础是牢固的, 

  他拥有最坚实的知识而从不卖弄。”② 

       伏尔泰的理论风格,文字激扬绝妙,内容浅近直白。激扬绝妙,自是优 

  点;浅近直白,又非缺点。唯浅近,听者才能心领神会;唯直白,言者才能 

  音节铿锵。浅,非思想之浅,而是文字晓畅;白,非平庸之白,而是字字明 

  白,更何况越是大手笔越能深入浅出,不摆架子,不故作高深,不装唬人状。 

  伏尔泰的文章风格,正体现了浅近直白的妙处,如果我们不是从最次意义而 

  是从最佳意义上理解这四个字,我们更会感到,这样的文字,实属难得。 

       伏尔泰是启蒙主义的大师,他需要听众,而且听众越多越好;他需要社 

  会反响,反响越强越合他意。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偏用通信的方式写出, 

  偏用辞典命名,实在与他的这种追求有因果联系。 

       伏尔泰是宣传大师,他的文章涉猎广泛,想象丰富,化出化入,轻松自 

  然,情同口语,最易传播。 

       他是最好的传播者,因为他是最好的理解者。他能理解彼时最为先进也 

  最合法国国情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先理解后宣传,而且一经他口,往往 

  产生更为强烈的传播效果。比如在我们这些但凡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中,大 

  约没有不知道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产生科学联想的故事的,而使这 

  则故事传播开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伏尔泰。又比如平等本是18世纪的社会主 

  题之一,多少哲人论说平等,但伏尔泰的评论独能文字犀利,片语千钧。他 

  说: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 

                                                                      ① 

  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即使“中国的 

  皇帝,印度的大莫卧儿,土耳其的帕迪夏,也不能向最下等的人说:我禁止 

  你消化,禁止你上厕所,禁止你思想。”② 

       伏尔泰的文章,无论哪种题材,都是直接为他的祖国法国服务,为他心 

  目中的理性服务,为他的时代服务,也是为启蒙运动服务的。他的学识,如 

  前所说,大约应该归入虽然博大但未精深的那一类。或者我们苛求他一下, 

  尽管他的一些剧作引得王后等显贵一时大哭一时大笑,也许还算不上超一流 

  的经典之作,然而这正是他那个时代所要求他的。既然想立竿见影,就不须 

  幽深雅静。老子固然可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周郎却顾不上许多,只待东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60—61 页。 

② 转引自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9 页。 

① 转引自《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山版社1990 年版,第163 页;参见《哲学辞典》下册, 



第465 页。 

② 同上书,参见《哲学辞典》下册,第465 页。 


… Page 81…

风一起,便要叱咤风云。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启蒙运动的时空点上,而是今天的观察点上,评说18 

世纪西欧思想界的名人名作,那么,我们也许会觉得伏尔泰并非最杰出的人 

物,他的著述也非最杰出的作品。伏尔泰及其作品仿佛是一组自相矛盾的组 

合体。如分门别类地理解伏尔泰,他的著作,无论是哲学著作还是小说、散 

文或剧本,甚至包括他的最有影响的史学名著《路易十四时代》,孤立地看 

它们,似乎都不能算是经典之作。即使把比较范围只局限在英、法、德这个 

圈子内,在他生前死后都可以找到比他的这些著作更好的作品。他的哲学著 

作,自然比不过贝克莱和休谟,也比不过康德和谢林;他的小说,只能算法 

国近代文学高潮到来前的一段序曲,在他死后不久,便有真正堪称经典的巨 

作涌现出来;他的诗歌和剧作,也不能和欧洲那些经典作品相提并论,诗歌 

无论如何比不过拜伦和雪莱,自然更比不过伟大的歌德,戏剧比之莫里哀和 

莎士比亚,大约只能被看作二流作品。唯有他的史学名作《路易十四时代》 

或可高居经典之列,然而,也往往失之感情色彩过于浓烈,以致在某种程度 

上压倒了对史实的考证——史学虽好,不算正宗,从真正史学意义上考虑, 

仍然属于有重大缺憾的名作。 

     奇怪的是,正是这些作品确立了伏尔泰一代宗师的伟大形象。他是由一 

大批并非顶尖作品而在整体效应上达到空前地步所造就的顶尖人物。好似一 

位美人,若论五官四体,似乎那一样都有些缺陷,但从整体上看,却是出类 

拔萃,别著一段风流。所谓环肥燕瘦,西子爱闹心口疼,这些都不是优点, 

然而,在中国古代还有比她们更有声誉的美人吗?说伏尔泰是一个矛盾组合 

体,原因就在于此。伏尔泰是一位大作家,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作家。唯 

其如此,他才在他那个时代产生那样的影响,这影响实在是无论贝克莱、休 

谟、康德、谢林,还是莫里哀、莎士比亚,以及歌德都比不过的。否则,为 

什么连莎士比亚是否确有其人都有争论?为什么休谟哲学要再过一个世纪才 

更其容光焕发?但也唯其如此,伏尔泰对后世的影响才比他同时代的一些人 

物如卢梭、贝克莱、休谟和康德显得小些。 

     伏尔泰和洛克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能因时而动,然而动与动也有区 

别。洛克的动仿佛顺流而下,该做官时就做官,该革命时就革命,而且无论 

做官、革命都不影响他做学问。伏尔泰的因时而动,近似中国人说的每日挖 

山不止。且这绝非一般的山地;非但“山高路隘坑深”,而且云雾风暴变幻 

无穷。但他偏能临危而笑,找到最好的路径,取得最好的效果。可以说,凡 

是他那个时代该有的优良品性,在他身上均有体现。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启蒙运动最重理性。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最不 

惧怕权威,也不惧迫迫害,而且打击不倒,遏止不住,收买不成,驱除不掉, 

能富能贫能武能文的一代奇人。这不但因为他个性如此,更重要的他代表了 

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貌似书生摇羽扇,胸中自有百万兵。 

     他的时代,因为理性至上,所以理论多,论辩也多,他声名显赫,常常 

首当其冲。但他对此,非但从容不迫,而且闻论则喜。他的这种风格不但表 

现在与社会恶势力的斗争方面,而且表现在他与他的论敌之间——要知道, 

这些论敌有很多原本就是他的信徒或朋友。 

     他一生与之论战的人物多多,最有名也有学有才有识的,则是孟德斯 

鸠、帕斯卡、布封和卢梭,特别是卢梭与他的争论,不但异常激烈,而且异 

彩纷呈。 


… Page 82…

       伏尔泰比卢梭年长 12岁,虽然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但在年龄 

  上可以看作两代人。伏翁认识卢梭时,已经51岁了。先是卢梭给他写信,于 

  是通信,于是见面,卢梭对他原本怀有钦敬之情,在大的方向下,两个人确 

  实也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可惜当事人的感觉和后来人的看法常常差别很 

  大。这倒不仅仅是“当事者迷”,实在若无特别深入的理论和情谊,彼此的 

  才能便难于淋漓尽致地发挥,彼此的差异也无法凸现和澄清。 

       卢梭自是一位奇才,笼统而论,他属于启蒙运动。但他是法国启蒙运动 

  的一声异调,别人皆重理性,独他最爱自然。好比中国独特的乐器——洞箫, 

  这乐器大约只能独奏,不能和奏。卢梭是一支法国式的洞箫,不但具有只能 

  独奏的特色,而且具有特别躁烈的个人品性。 

       卢梭与伏尔泰的共同语言中,平等是一大方面,尽管他们两个人对平等 

  的理解,其实也两样。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分歧,则表现在对私有制的态度上。 

  卢梭是坚决反对私有制的,就这点而言,他不但和绝大多数法国启蒙思想家 

  难于一致,而且也和伏尔泰最钦敬的洛克的思想大相径庭。卢梭仇恨私有制, 

  恨之入骨,他羡慕人的原始状态,希望人们放弃现有的文明,回归原始状态, 

  这样的观点,伏尔泰是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的。偏偏天真的卢梭不明此理,硬 

  把这样一篇论文送给这位他所敬重的先生,请其斧正。于是先生大怒,回信 

  讽刺他说: 

        “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 

  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尊著,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 

  但是,由于我已经把这种习惯丢了六十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 

  拣回来了。而且我也不能从事探索加拿大的蛮人的工作,因为我遭罹的种种 

  疾病让我需要一位欧洲外科医生,因为在那些地带正打着仗,而且因为我们 

                                                              ① 

  的行为的榜样已经使蛮人坏得和我们自己不相上下了。”争论没有结果,友 

  谊至此完结。罗素先生评述得却妙:“卢梭与伏尔泰终于失和倒不在意料之 

  外;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没有早些反目。”② 

       纵观伏尔泰一生,他对启蒙运动中的很多人物都有过帮助和支持,特别 

  是对于百科全书派,更是不怕风险,支持有加。法国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可 

  以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然而,好事必是多磨。到了1758 

  年,更出现内部矛盾激化,好几位支柱式的人物纷纷退出的恶劣局面。而作 

  为主编之一的达兰贝尔也始则动摇,终于离去。情势如此险恶,百科全书几 

  乎濒于夭折。狄德罗身上的担子一下竟有千钧之重。此时的伏尔泰,虽然已 

  经64岁,但他宝刀不老,雄心依旧,马上挺身而出,表明态度。他坚决支持 

  这项有史以来堪称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中国古人有云:“疾风知劲草,日久 

  见人心”,此之谓也。 

       伏尔泰一生,帮助过狄德罗、博马舍、爱尔维修等许多当时的主要文化 

  人物。对他的前辈梅叶,也曾奉上一片深情。梅叶死于1664年,他死后65 

  年,他的遗作终于辗转流传,为伏尔泰所得。于是伏翁便以《梅叶遗书摘要》 

  为题,将其发表。 

       伏尔泰一生,可谓一心一意为着启蒙运动而奋斗。他不存成见,不恂私 

  情,合之则助,逆之则怒。虽然他与许多人发生矛盾和争执,但这些矛盾和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29 页。 

② 同上。 


… Page 83…

争执几乎全与他个人利益毫不相干。即使对于卢梭,这后生小子是伤害过他 

的自尊心的,双方性情既相去特远,用语又十分激烈,但当卢梭受到巴黎、 

日内瓦当局通缉,四处奔逃,走投无路之时,他依然连续发函邀请卢梭到他 

的住所一避。 

     作为一代伟人,伏尔泰确实有顽强的信念和广阔的胸襟。顽强的信念使 

他生生不已60年,鞠躬尽瘁,只为启蒙运动尽心竭力;广阔的胸襟使他具有 

远大的目光,不但关心自己的学业,尤其关心法国的未来和理性的胜利。 

     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巴黎。他父母生过6个孩子,但只有他和他的一 

兄一妹长大成人。他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