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思想家,历来把对人的尊重和认识摆在重要地位。 

  他们或者由敬神转为敬人,或者干脆确认人的崇高地位,而对神灵表示怀疑。 

  因此,这个时期的思想家都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17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 

  家,或者把人的理性看得高于一切,或者对世俗内容如科学、知识与国家倍 

  加关心,且提出一套一套完备的思想论证。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尤其推 

  崇人的品行,尊崇人的地位,对一切妨碍人的发展、人的理性、人的权利、 

  人的自由的内容,不管他是神灵,是政权,是贵族,是传统,是经典,是权 

  威,都要统统反对,并且恨不得一风吹去,让它们烟消火灭才称心如意。 

        休谟则另成一系,他的人性观如果放在社会现实生活这个领域中观察 

  它,则它既非常保守又毫无新见。他反对革新,推崇服从,而且视仰政府鼻 

  息为大荣幸,敬富人如敬父母,畏官长如畏神明,安时守份,无怨无怒,不 

  但不为自己的贫困而烦恼,还要为人家的富足而兴奋。他说:“我们谴责一 

                                 ① 

  切不忠于执政长官的行为” ;又说:“最符合于慎重和道德学的一条准则, 

                                                                 ② 

  就是安然服从我们生活所在的那个国家的现存的政府。”而且对于一切反抗 

  最高权力的行为,无论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反对。他认 

  定,“在健全的政治学和道德学中,虽然在某些场合下反抗最高权力可能是 

  正当的,但是,在人事的通常进程中肯定不能有比这件事更有害、更罪恶的 



② 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82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② 同上。 


… Page 60…

  了。”  ① 

        可怜的休谟,你是太过于平庸了。 

        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休谟的人性学说,又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 

        休谟对人的研究,始于知性,而他对知性的研究,又始于经验,所以他 

  才被列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但是休谟的经验主义,显然已经与英国传统 

  的经验主义包括洛克也包括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发生莫大分歧。他不但不同意 

  洛克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甚至也不同意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式的经验论。休谟的经验学说,把英国经验主义引导到观念唯一的极端方面 

  去了。因此,罗素说他的经验方法是走进了死胡同。 

        洛克的经验论,认为物体有第一第二两种性质。第一性质是客观存在 

  的。与人的感觉没有关系,例如物体的广延和数量。第二性质则与人的感觉 

  直接相关,如温度和颜色。为此,洛克还举了三只不同温度的水杯的著名例 

  证。 

        贝克莱不同意此说。他认为,不论物体的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都是由人 

  的感知来决定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即使物体的广延和数量,如果没 

  有感知,也无法确定它们的存在——你不感知它们怎么知道它们存在呢? 

        但是,贝克莱的感知理论,还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从经验到感觉, 

  第二个前提是感知的主体,包括灵魂、自我和精神。 

        休谟不但不同意洛克的经验,也不同意贝克莱的想法。在他看来,即使 

  灵魂、自我和精神,如果不通过感知,你也一样不能证明它们究竟是否存在。 

  形象一点讲,在贝克莱那里,我与我的感知是两回事。我是主体,没有我怎 

  么能有知觉?至少会有上帝的知觉——上帝也是一个我——才行。而在休谟 

  这里,连自我也没有。他循着贝克莱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到最后,干 

  脆就用贝克莱的方式把贝克莱打倒了。他的逻辑是:即使自我,如果没有感 

  觉,你怎么证明?换句话说,就是你如果不去感知,你怎么能确定你就是你? 

  甚至你怎么能证明你的存在?这理论比贝克莱的感知论更其具有玄学味道。 

  让常人不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甚至连看一看这和尚的路径都寻它不到。 

        但休谟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虽然他认为贝克莱的哲学是“最深刻的哲 

       ① 

  学”,他还是要对这种最深刻的哲学提出批评,尽管他认为贝克莱的作品是 

                                                             ② 

   “古今哲学家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怀疑论的教本”,他还是要对这个教本提 

  出质疑。在他看来,“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真 

                     ③ 

  正存在于心中”,而且,“我们即使尽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倾注于我们自身之 

  外,追踪我们的想象上至诸天,或者远至宇宙的尽头,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真 

  正超出自身一步,而且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我们 

  也不能设想任何一种存在。”④ 



                                                                          ⑤ 

        实际上,在休谟这里,“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可知。”诚如评论者所 

  言,”当他说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知觉、我所感知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知觉的时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4、407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 Page 61…

  候,他是在重复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老调;但是,他不愿意像贝克莱那样 

  断言:存在就是我的感觉,而狡猾地宣称,在我的感觉之外、在我所感知的 

  存在之外是否还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① 

       认为感知是唯一可知的存在,才是休谟哲学的真正出发点,也是他哲学 

  的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的人性学说,只是他的一种主观愿望, 

  大约他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后来改写《人生论》第一部分的时候, 

  就把《论知性》这个题目换成《人类理解研究》。 

       既然在逻辑上消除了贝克莱哲学思想上矛盾,于是,休谟便着手构筑他 

  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 《人性论》第一部分《论知性》的构架看,休谟的知性论由4个基本 

  内容构成,即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第四章,论怀疑主义哲学 

  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但以其哲学价值而论,休谟哲学的基本点,即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唯 

  观念论、因果观,以及由因果论派生出的概然论思想。 

       正如休谟哲学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观念和感觉的基础上一样,他的因果论 

  也全然建立在他的观念唯知的学说之上。依本书作者的看法,唯有弄清楚这 

  一点,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学说的内涵,并从整体上对他的学说进行分 

  析和量考,或者说,才能确切明白他哲学著作中的用语、思维方式和与常人 

  有些隔膜的立场及方法。 

       但是,很显然,把因果关系限定在观念领域的范围内,绝非一件易事, 

  毕竟在观念之外还有现实世界,在观念之上还有精神主体。休谟的处置方法, 

  是既认为外部世界是不可知的,又认为精神主体也是不可知的,而且,既不 

  可知,便不管它。中国大陆学者常将休谟列入不可知论,原因就在此。 

       为着弄清休谟的因果论,先应弄清他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路。他的 

  基本思路是: 

       第一,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第二,所谓因果关系只能限定在知觉范围之内,出了知觉,皆不可知; 

       第三,知觉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可以列表如下: 

             
… Page 62…

                       ① 

  念复现于心中。” 虽然如此,二者的复现结果却不一样,那种复现时仍保持 

  它和次复现时的活泼程度的,就是记忆观念,而失去其初次出现时的活泼性 

  的就是想象观念。 

        重要的是,举凡这一切,都只在知觉之内,这是了解休谟哲学的一个关 

  键。 

        有了上述这些前提和概念,我们或许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的因果 

  论了。 

        在休谟的哲学思想里,既然一切因果不过是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并 

  非客观事物之间本身的固有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因果性就不是必然的,而 

                                                                                    ② 

  是或然的或者说是盖然的。虽然休谟也承认“凡发生的事物必有原因”,但 

  追究其原因,却与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无关。在休谟看来,观念之外的事物 

  原本是不可能知道的,连知道都不可能,妄谈因果,岂不荒唐! 

        在休谟这里,因果关系只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关系也有 

  许多形式,但在本质上,却只能通过人的习惯和联想,才能使它们之间的关 

                                                          ③ 

  系得以完成。所谓“习惯乃是人生伟大的指南”,所谓“必然联系只是心灵 

            ④ 

  的习惯”,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各种观念联系在一起, 

  可先也可后,可后也可先,先者能后,后者能先,比如:“当我们见到一个 

  弹子循着直线向另一个弹子运动时,纵然可以偶然地假定第二个弹子的运动 

  乃是作为与第一个弹子接触或相撞的结果,难道我就不能设想成百种不同的 

  事件会同样地从这个原因中产生出来吗?这两个弹子就不会完成静止下来 

  吗?第一个弹子就不会循着直线向后退,或者从第二个弹子跳到其他的线或 

  方向去吗?”① 

        当然这种随意的或然性的想象,在文艺创作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简直 

  是必然的。文艺不能脱离生活,但也不能照搬生活。是活人谁无生活,但人 

  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吗?不要讲弹子运动这样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 

  若无想象,何以得成?人生必死,但死而不能复生。虽然死而不能复生,“聊 

  斋志异”中却写了多少美丽可人的鬼魂,一些现代派荒诞剧作,更以时空颠 

  倒为其所长,虽不必笔笔合乎科学,却都足以令人心灵震颤,意动情摇。还 

  有中国的《封神榜》、《西游记》,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其中多少 

  奇妙的想象,惊绝的场面,你让它们合乎现实,合乎科学,合乎自然,怕不 

  能,纵不合乎科学的逻辑,却合乎想象的逻辑。这是使休谟先生多么高兴的 

  事情啊! 

        如果说文艺不能代替科学,但文学也必然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这 

  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但休谟讲的因果关系,却有好几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他讲了7种因果形 

  式,这7种形式包括: 

        ①类似关系; 

        ②同一关系;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 页。 

②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2 页。 

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6 页。 

④ 同上书,第528 页。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2 页。 


… Page 63…

       ③空间与时间关系; 

       ④数量或数目关系; 

       ⑤共同的性质关系; 

       ⑥相反关系; 

       ⑦自然的或其他因果关系。 

       这些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完全决定于我们所比较的各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