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休谟也有不同。他承认感知需要对象,尽管他认定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但 

  又承认人不能感知一切;人所不能感知的,只有请上帝负责——上帝无所不 

  在。 

       贝克莱的哲学属于一元化范畴,尽管论来论去,不但走向极端的唯心主 

  义,而且正如牛顿力学一样,在没有办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好 

  求助于上帝。诚然若是,贝克莱哲学显然还是比洛克的二元论哲学来得更深 

  刻,也更彻底。他不但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且认为存在只能是被感知, 

  甚至连离开感知的抽象观念都不可以。 

       贝克莱反对抽象观念,认为所谓抽象观念难以存在。他说:“别人是否 

  有这种奇特的能力来抽象自己的观念,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说到我自己, 

  我确乎有能力来想像或表象我所感知到的那些特殊事物的观念,并且用各种 

  方式来分合它们。我可以想像一个人有两个头,或是人的上部和马的躯干联 

  合在一块。我可以离开身体的别的部分单独思考手、眼和鼻。但是,不论我 

  所想像的手或眼是什么样的,它一定不能没有一种特殊的形象和颜色。同样, 

  我给自己所形成的人的观念,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要不就是黄褐色的;它 

  不是屈的,就是直的,不是高的,就是矮的,或者就是中等身材。我的思想 

  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能设想上述的抽象观念。”① 

       贝克莱重视感知,强调感知,认定存在就是被感知,以他的一元论风格, 

  他必然反对与感知脱离关系的抽象观念。他既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客观 

  存在,也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抽象观念。他说:“离开了一切特殊的快 

  乐,要使一个人幸福,或成为幸福的人,离了一切的善事,要想一个人还能 

  成为善人,那真是少有能够做到的。要照这样说,一个人虽没有确定的正义 

  观念或道德观念,也一样可以成为正直的、有道德的了。人们既然以为那些 

  文字是表示一些一般的概念,是离开一切特殊的人和行动的,那么这个意 

  见似乎已经使道德学难以理解,并且使道德学的研究对人无大用处了。事实 

  上,抽象观念的学说,实在是有损于许多有用的知识的”。① 

       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贝克莱关于抽象观念的论点同样大感兴趣,这大 

  约和非理性化思潮有某些关系,但从哲学的历史发  展的逻辑过程考虑, 

  他的这个观点,也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无疑是为后人提供一种有别 

  于传统的思维方式。 

       贝克莱哲学思想中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命题,是他的“物体是观念的 

  集合”。 

       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立论的基础,那么,“物体是观 

  念的集合”则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在说明存在的性质,而“物体是观念的集合”,则说明感知的方法。于此, 

  他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著名论断。他写道: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7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65 页。 


… Page 50…

        “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 

  念。借着触觉我们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 

  各种程度和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 

  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 

  联合着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 

  它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 

  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 

  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这些东西, 

  又按其为适意的或不适意的,刺激起爱、憎、喜、忧等感情来。”① 

       在这段话里,贝克莱讲了这样几层含意:一是感觉的渠道;视觉、听觉、 

  触觉等等;二是简单感知观念的存在;三是这些简单观念的集合;四是这些 

  观念集合的结果,即由此刺激了人的各种情感。 

       很显然,贝克莱的这种感知观念是动态的,它展示了人的各种感知因素 

  及其相应的感知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大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过 

  程,或说对大脑接受的各种信息的整理过程。贝氏此说,显然对后来的哲学、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他在《视觉新论》中也曾有过这样 

  一段议论: 

        “我坐在我的书房中,听到沿街走来一辆马车;我通过窗扉看到了马 

  车;我走出去坐进了马车,这样,一般说来都倾向于认为,我听到、看到、 

  触到的是同一事物,即马车。肯定无疑,每种感官准许进入的观念是大大不 

  同的,彼此有区别的;但由于这些观念经常被一起观察到,人们谈到它们时, 

  就好像是同一事物。”② 

       这段话理所当然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而且他在《视觉新论》中关于“在 

  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研究,也得到心理 

  学史家舒尔茨的高度评价。舒尔茨写道:“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 

  这可能还是第一次。这样贝克莱继承发展了经验主义中和联想主义传统。他 

  的解释比较正确的预先提到深度知觉的现代看法,因为他曾讨论调节和符合 

  这些生理线索的重要作用。”①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确实是一株怪异的智慧树。它不是从地上而是从天上 

  倒着生长下来的。然而那枝枝杈杈上确实结有许多诱人的果实。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0 页。 

② 转引自《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第32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33 页。 


… Page 51…

                     3。贝尔莱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贝克莱哲学的历史价值,首先因为他在前人哲学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一 

个新的思路,他虽然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继承者,却偏要换个方式想问题。 

而换个方式想问题,往往能因其别开生面,所以会别有所得。在贝克莱之前, 

即使仅从17世纪的主要哲学家算起,已经有了种种思路,如笛卡尔的“我思 

故我在”,斯宾诺莎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培根的经验论,洛克的 

物性论,种种。贝克莱不从旧说,另辟蹊径,而且真真切切,找到一种新的 

哲学体系,这正是贝克莱哲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实际上,无论哪个 

时代,特别是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人类的思想总是十分活跃。既活跃,便不 

拘一格;既不拘一格,便争论四起;既争论四起,便形成各种流派。流派原 

不怕多,无论何时何地,大约总是多一种思路比少一种思路好。这些思路可 

能是无序的,相互矛盾,甚至漏洞百出的,然而又是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唯有百家争鸣,才能迅速深化;唯有百鸟共鸣,才能蓬勃发展。这个道理, 

无论古今中外,可说概莫能外。 

     从人的感觉出发,构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在欧洲,是贝克莱的发明,在 

中国,是王阳明心学的建树。可见,贝氏思想虽有不合常识处,但作为近代 

哲学的一个发展环节,却带有普遍意义。 

     贝克莱哲学的特色,在于他特别强调主体的作用。虽然他很重视感知, 

却又很重视灵魂、精神和自我。他的一些论点,往往不合乎自然科学的实际, 

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活动的规律。即使有些反映并不准确,但它依然 

是有启迪价值,正如将一根木棍儿竖着立在盛满清水的碗中,那木棍儿的视 

差反映不是直的而是弯的,这种弯的映象自然是一种误差,但这误差却又是 

一种客观存在。正确认识它,给它以科学的解释,正是科学的责任。没有正 

确认识它,但能给它以重视,也有其积极的作用。贝克莱对许多感知现象没 

有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他把它们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并得出纵非正确但肯定 

严肃的哲学反映,也同样是有积极作用。 

     从欧洲哲学史上各种流派或各代表性作家的发展情况看,有些流派或人 

物重在当时,影响也在当时,比如培根,他对欧洲近代哲学后来的发展,就 

影响不大。有些流派和人物的影响,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例如莱布尼茨。那么,对于后者,人们就说他们的学说具有超前性。所谓超 

前性,其实反映的只是社会现实对所需理论的一种选择时序,并非那些后生 

影响的理论就比别的理论高明,不过社会对它们的需要来得晚些而已。比如 

中国的孔子,他的学说,在他生前就不受重视,他死后,还受到奚落,甚至 

让秦始皇放一把火,烧得好不凄惨。但到了汉武帝时代,不但成为显学、官 

学,而且地位独尊,不可一世。这种现象从理论生成、发展的角度讲,就是 

应该承认不同理论流派和体系同存共在的合理性,承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才符合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必然发展过程。贝克莱哲学作为 

经验主义哲学之一种,其谬误之处,自当扬弃,其价值也理所当然会得到承 

认。何况说,历史对昔日哲学思想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倾向性变化,理性或 

转化为非理性,重归纳又有转化为重演绎,东边日出西边雨,荣到极时是衰 

时。只是要记住,理论可以回归,历史不能逆转。 

     哲学是一门追本寻源的学说,它不但要研究人生智慧,而且要研究世界 

的本源、人的本源、物质的本源和存在的本源。但并非每个哲学家都必然如 


… Page 52…

此,更不是每部哲学著作都该用这个公式去套。贝克莱并非没有对世界提出 

看法,只是他的那些看法不出宗教神学之天地,多是些平庸之见。但他的以 

 “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为支点的哲学理论,确实对 

西方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启迪和促动作用。 

     比如西方现代语言分析学派,就将贝克莱看作一大思想前驱。现代语言 

分析学派,一改旧说,重视对语言结构的共时分析,不再对传统的历时分析 

发生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是要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分析语言。这当然与传 

统哲学和语言学发生冲突,然而它有自己存在的历史根据。语言既然是一种 

客观存在,找出它产生的原因固然重要,弄清它自身的结构关系同样重要。 

类比于人类而言,找出人类的起源固然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而弄清人本身 

的活动机制和规律也同样是一门意义非凡的大科学。唯其如此,从人的感知 

入手的贝克莱哲学才特别容易被许多现代哲学流派所青睐和推崇。 

     其实未止哲学而已,比如西方绘画史上的印象画派,其实在某种意义上 

说就是一种感知画派,又比如电脑运作系统尤其是它的软件,也是一种感知 

系统,机器人不需要弄明白世界的起源,它只是要在特定的信息范畴之内完 

成自己的动作也就够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电脑如是说。“物体就是 

观念的集合”——倘若我们将观念一词改为信息二字,也一定会受到机器人 

的欢迎和支持。 

     贝克莱哲学,就其体系而言,他的立论基础有误,就其思维方式而论, 

确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去掉了他的立论基 

础,他还能完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吗?缺点常是优点的影子,将二者全然分开, 

实非本作者所能。 


… Page 53…

                              五、大卫·休谟 



                            1。生平与思想大观 



     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又非常有特色的哲学家,他的重要性 

不但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