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说是最大的不幸了。”② 

       那么,贝克莱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且看他一生行状。乔治·贝克 

  莱1685年3月12日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拉马斯镇附近的基尔克村。他 

  祖上是英格兰人。他祖父时,迁居爱尔兰。他的家庭属于保皇党派,但他接 



① 《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6 页。 

② 同上书,第1 页。 


… Page 42…

受的教育并不落后。他14岁前便完成了中等教育,15岁正式进入都柏林三 

一学院神学系学习。在校期间,他不但在数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学科打下 

坚实基础,而且阅读和了解了许多当时著名的新时代哲学家的著作,其中包 

括培根、霍布斯、洛克和笛卡尔。他对牛顿的科学名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 

原理”也饶有兴趣,进行了认真研究——他崇敬牛顿,但不能全然同意牛顿 

的学说。1704年,他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但他并未离开三一学院,而 

是留在学院继续深造。1707年,他被选为研究员,依然在该院从事研究。此 

时他年方22岁,正是大好年华。1709年,他24时便发表了他的主要哲学著 

作《视觉新论》,次年又发表他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在此期间(1706 

—1708年),他还写了好几大本日记,这些日记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被弗雷 

泽发现,并以《平凡的书》的名字于1871年出版。1713年,他又出版了《海 

拉斯与费罗诺斯对话三篇》。应该说在1713年之前,他的最主要的著作已经 

全部面世,而此时,他不过是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研究员,贝克莱聪慧早 

成,堪称后生可畏。1713年,他成为牧师。这一年他曾到伦敦休假,又去法 

国和意大利游历了一番。在伦敦,他见到当时的一些出色的科学人物,如波 

普,爱迪生等、并且在他的好朋友大作家斯威夫特的引荐下,进宫谒见了英 

王陛下。顺便说,他不仅与斯威夫特是好朋友——实在这二位的政治观念十 

分相似,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似乎颇有共同语言,至少以文笔而论,贝克莱的 

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在法国,贝克莱又与马勒伯朗士多有接触,而且意气相 

投,很有些相见恨晚的情势。1721年,他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724年他被任 

命为德里的教长。但他并未亲身到职,直到1734年,他享受教长头衔达10 

之久。1728年他43岁时结婚。此时他萌发了一个要到百慕大群岛建立神学 

院的计划,同年去美洲,计划不曾实现。但他在美洲的声望很好,以至到了 

19世纪,美洲人还没有忘记他。美国的一位牧师在加利福尼亚办起一座学院 

时,就将这所学院命名为贝克莱学院。或有人揣度,他之所以享此殊荣,是 

因为他在美国的时候,曾有一篇诗作,诗中写道:“帝国的航船取道向西”。 

然而,动人的诗句固然可以成为一个契机,更重要的还是他当初在美洲的所 

作所为和他此后享有的巨大社会声望,因为他实在并非一个特别出色的诗 

人。1734年,他被任命为爱尔兰南部的克罗因地区的主教,任职到1752年 

退休。退休当年他便去了牛津,次年——1753年的1月14日,他在牛津故 

世,那一天正好是个星期日,他正在倾听他的妻子为他颂读《圣经》。 

     从贝克莱一生的主要经历看,他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教士,又是一位有大 

智慧的思想家。否则,不可能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写出那么有影响的哲学著 

作。实在说,这些著作尽管引起种种争论,但争论并非坏事,唯有争论才能 

有所突破。毕竟批评容易创见难,写出一部经典性著作就更难了。正如人们 

司空见惯的一些“左”字号人物,今天批这个,明天批那个,批了洋人批古 

人,可惜除去指责别人就一无所长。这样的批评,实在不如没有的好,省得 

丢人现眼,浪费纸张。 

     贝克莱又是一位好好先生。他善于用理性的方法阐释教义,又善于用传 

教的方式传播理性。他本人是爱尔兰国教的信徒,但他对共同居住在爱尔兰 

的天主教徒绝无恶感,而且特别希望双方能够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其实 

也是一种宗教宽容。他对爱尔兰感情很深,居斯地,爱斯民,自称爱尔兰人, 

称牛顿为“邻国的科学家”。但他的生活观并不狭隘,他无论到法国、意大 

利还是伦敦,都有谈得十分投机、相处十分融洽的朋友。他在美洲也很受欢 


… Page 43…

  迎。即使他的计划未能实现,他也不采取偏激的态度,离开美洲时还把自己 

  的很多书籍送给当地的学校。他是斯威夫特的朋友,他朋友的恋人瓦尼萨的 

  母亲也是他的朋友,而当斯威夫特和自己的恋人失去原有关系而另有新欢 

  时,人家也不曾迁怒于他。瓦尼萨临终时,还把遗产赠给他。可见他无论在 

  那个方面都很得人心。 

        从他的个人生活观察,他虽然结婚很晚——这大约是近代西方思想家通 

  病,他的前辈培根45岁才成婚,他的德国晚生后辈黑格尔同样晚婚,而他也 

  是到了43岁才作新郎。但他婚姻美满,虽晚熟却成熟,他婚姻的质量至少好 

  于培根。如果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很多大思想家如霍布斯、斯宾诺莎、笛卡尔、 

  莱布尼茨以及后来的康德都是终生未娶的,更可以说,作为主教的贝克莱确 

  实性格安善,很会作人。 

        贝克莱尊重科学,尤其尊重牛顿。他虽然是神学博士、但对科学既不陌 

  生,又绝无反感。他对科学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不合科学,有些则别具价 

  值。但他论及牛顿时,总是语多恭敬。 

        他敬重牛顿,虽然也对牛顿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但那无伤大雅。他对 

  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敢于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数学意见。 

  这些意见具有很典型的哲学特色。虽然其中一些见解不免有些“开枪不准、 

  轻敌妄想”的意思在内,但仔细分析这些见解,却也绝非全无道理。 

        贝克莱对经济问题也很关心。他关心经济是从关心爱尔兰的贫困经济状 

  况出发的。但他发表的见解,绝非一般平庸的经济学家所能望其项背。他不 

                                                                  ① 

  看重金钱,他认为“金钱只有作为交换才是重要的”。但他重视银行,能够 

                                                                                     ② 

  理解银行的价值和作用。他说,“银行是对商业最大的帮助和刺激”。他认 

  为建立一家爱尔兰银行非常必要。他断定那些比较富有的欧洲城市如威尼 

  斯、汉堡和阿姆斯特丹都和它们的政府银行有关。他重视外贸,在经贸领域, 

  绝不保守,而且他对为财富而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发问道:“是 

  否曾有过,或现在有、或将有一个勤劳而贫穷的民族或一个懒惰而富裕的民 

          ③ 

  族?”他对市场的作用也有很高明的见解,他说,“难道物品的价值或价格 

                                                         ④ 

  不是与需求量成正比而与供应量成反比吗?”如此等等,使我们觉得这位主 

  教,无论肉体还是灵魂,都更接近尘世与人生。 

        贝克莱的爱好至少是多方面的,到了晚年,他又对焦油水发生兴趣,并 

  且为此写了文章,还用焦油水给他的爱尔兰同胞治病。令人惊奇的是,他用 

  这种万应灵药给“当地爱尔兰人治疗天花、溃疡、肺结核病人的咳嗽、丹毒、 

                              ⑤                                                  ⑥ 

  消化不良和气喘病。” ,居然“同样取得了同样显著的疗效。”对此,他 

  的传记作者宽容大度地评论道:“神经是灵魂的内在构成部分,因而焦油水 

                                                    ⑦ 

  中的油也可以对心灵发生有益的作用。”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贝克莱的真正贡献自然还在哲学方面。他是洛克之后最著名的经验主义 



① 《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29 页。 

② 同上书,第130 页。 

③ 同上书,第129、130 页。 

④ 同上书,第129、130 页。 

⑤ 同上书,第131、132 页。 

⑥ 同上书,第131、132 页。 

⑦ 同上书,第131、132 页。 


… Page 44…

哲学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洛克经验主义哲学的继承人。然而,他 

的哲学著作又是洛克哲学的全面反对,他是以反对派身份取得继承者资格的 

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特殊现象之一。而这种特殊现象至少启发我们,让我们对 

各种理论和哲学问题不能简单处理之。 


… Page 45…

                             2。贝克莱哲学思想解析 



       贝克莱哲学是近代哲学史上的难点之一。他哲学的内容,其实并不复 

  杂。虽然内容并不复杂,因为他立论的怪异,却常令读者和哲学史家头痛。 

  即使如罗素一样的哲学大家在介绍他的哲学时,也不免大费周折。而且他的 

  哲学还不能用粗暴的方法简单对待。面对贝氏哲学,仿佛面对一位奇绝佳妙 

  的弱女子,明明她出了错儿,你还不能乱批评,一旦批评不当,还是你错, 

  纵无焚琴煮鹤之罪,亦有不知怜香爱玉之过。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类知识原理》和《视觉新论》 

  二书中。后来他又写了三篇对话,算是对他的这两部高深莫测的著作的通俗 

  解释。他的那些生前未曾发表的哲学笔记,则可以看作他哲学思想形成过程 

  中的种种遗迹。他的著作影响固大,但数量不多,篇幅也小。在这些著作中, 

  无疑《人类知识原理》一书地位最为重要。然而这又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 

  ——这书只有一篇绝不算短的绪论和一个与绪论相比并不算长的第一部—— 

  而且只有第一部;绪论,第一部,完了。 

       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是他的那个名闻四海的哲学命题:“存在就是被感 

  知”。 

       贝克莱之所以选择这个命题作出发点,一是他哲学体系的需要,二是他 

  有着十分明确的反驳和批判洛克哲学的目的。在洛克看来,经验可以分为两 

  种,相应的物体同样具有两种性质,所谓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性质, 

  如物体的广延、数目、大小、运动,这些和物体本身不能分离;第二性质如 

  颜色、温度、滋味种种,这些则因人的感觉而定。洛克的这种分法,既带有 

  二元性质,又带有机械性质。因其机械则不免失之简单生硬,因为二元性质 

  又不免失之牵强附会。机械分析是形式,二元性质是根本。但对洛克哲学的 

  这种二元论局限的纠正,却有两种全然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所有物 

  体固有的内容归于物体本身,比如一株桂树,不论其广延也罢,数目也罢, 

  还是颜色也罢,滋味也罢。分析这桂树的第一性质,它有多高、多大,树围 

  多长,树冠多方,只能从桂树本身找根据;分析这桂树的第二性质,它的颜 

  色——绿的,它的花朵——美的,它的花味——香的,也只能从桂树本身找 

  原因。但还有另一种方法,即贝克莱的方法,就是将第一性也归入第二性, 

  又将第二性归入完全的主观性——物体并非客观存在,它之所以存在,因为 

  它被感知。 

       物体的存在是因为它被感知,管你第一性、第二性,都是如此。一群红 

  色的小鱼,颜色固然因为被感知才能存在,它们的形态和数量也因为被感知 

  才存在。这正是贝克莱告诉我们的方法。 

       贝克莱认为,“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的对象,他们就会看到,这 

                       ① 

  些对象就是观念。”但什么是观念,西方哲学家对它的理解并不一致。贝克 

  莱的传记作家厄姆森说:“在17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