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2…

                                  内容提要 



     世界近代中期思想史介绍和描述的是人类 18世纪思想文明的历史成就 

与风貌。在东方,主要介绍了明末清初中国三大思想家和清中叶之前的哲学 

思想与流派。在美洲,介绍了美国独立前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社会哲学的源 

流、脉络与发展。同时,重点介绍和解析了欧洲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对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代表人物洛克、 

贝克莱、休谟;孟德斯鸠、伏尔泰、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狄德罗、卢梭; 

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以专章或专节作了详细的评介和考析。全书 

立论平实、臧否公正、广征博引、覃思若现。作者运用前后比较、左右勾通 

的系统分析方法,对这一时期的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脉络与得失利害,提出 

一些新的见解和论点。 


… Page 3…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Page 4…

                                    一、概述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记述的,大体上是自17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 

人类思想的主要进程与成就。 

     鉴于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如果以西方思想人物作为代表,则 

始于洛克,终于黑格尔。其主要人物的活动时间,约略可以限定在18世纪之 

内。 

     但就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阶段而论,又可以将这段思想史分为两个阶 

段,即18世纪英国、法国哲学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的德国古典哲学。 

     如果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看,则自明灭清立开始,至鸦片战争爆发 

止,前后约200年时间。其历史成就,则以明末清初中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为 

主要标志。 


… Page 5…

                      1。从“一头沉”到“一边倒” 



     现代人对大文化兴趣浓厚,而大文化是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简而言 

之,各大居住地域都有自己的不同文化圈;各主要民族也都有不同的文化模 

式。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的先秦时代和印度的孔雀王朝,都是最为 

著名的古代历史文化高峰。它们在那个时代,可说三峰并峙,难分伯仲。后 

来,各由因缘际遇,形成不同的发展曲线。从客观上看,中国自秦汉进入历 

史发展的兴盛期,而西方的中世纪却跌入低谷。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也就是 

中国的元明时期,西方开始从低谷中奋起,中国则在一条缓慢发展的历史长 

线上苦苦徘徊。结果是,西方世界日新月异,中国社会却步入停滞时代。这 

并非说中国自宋元以降便没有进步,比较而言,只是西欧诸国发展更快罢了。 

到了16世纪,亦即明代正德之后,中西差距愈拉愈大。如果说,17世纪的 

人类哲学思想已经呈现出“一头沉”的发展态势——西方哲学发展独快,那 

么,18世纪的哲学思想发展状况,则显出一面倒的发展形态——西方在 18 

世纪差不多完全取得了主导地位。说西方处于主导地位,并非说在那个时代, 

西方人的哲学观念已经传播到世界各个洲际领域和各个主要民族,而是说, 

因为他们处于先进地位,他们的影响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类思 

想文明的前驱力量,而且将以各种方式,包括文明,也包括不文明的甚至野 

蛮的方式,将这些思想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自18世纪起,西方的思想文 

明在大约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对整个人类的思想文化都起了极其巨大的历史 

作用。不论东欧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还是 

中东文化、非洲文化或拉美文化,根本不受其影响的近代思想文明,一个也 

不存在。 

     18世纪是西方思想文明取得重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使他们感到无比自豪 

和自信的世纪。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亚洲文化、北美文化和东欧文化,都处在剧烈转变 

的前夜。中国正经历着明王朝灭亡、清军入关的惨痛时刻,而且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它的重点不是走向世界,而是如何处理好汉族文化与以满族为 

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尽管思想领域也有许多新的人物和新的见 

解,但这些见解很难脱离明亡清立这样一个大背景——可惜这大背景相对于 

世界而言,又偏偏成了不甚开化的小背景,而且随着后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 

入,其思想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态和新的社会主题。 

     俄罗斯在18世纪初叶经历了彼得大帝的革新运动,但这场运动主要表 

现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这是一场以现实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变革, 

至于其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还需要相当一段酝酿与准备时间。所以彼得 

大帝尽管是一位十分了得的皇帝,但俄国启蒙运动却是下一个世纪的事情。 

     日本也在变化。随着荷兰人将西方文化传入日本,日本文化也同中国文 

化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日本文化自有一种特质——它对外来文化特别 

容易接受,却又不背叛自己的传统,因此,它对这种挑战的应对,远比中国 

人正确和高明。固然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王阳明自尊 

无畏的学说,其实日本人对待王学的态度,正与对待西学的态度相同或者近 

似。但在18世纪,日本同样处在变化的前夜,虽有星星之火,远不足以形成 

燎原之势。 

     此外,非洲与南美的情况也大致相去未远。这两个大洲思想文化的发 


… Page 6…

展,还要走上一段更为漫长曲折的道路。唯有北美洲将在18世纪下半叶揭开 

崭新的一页,美国人将以美国的名义出现在西半球上,而且是以全新的面貌 

面对西欧,面对世界。 

     那么,似乎可以这样讲,自16世纪中叶开始,先进的西欧已开始走在 

人类文明的前列,到了 18世纪,更出现“一边倒”的历史局面。然而,18 

世纪之后,便物极而反,西欧的先进地位开始遇到强大的挑战,在其后的两 

个世纪中,将有更多的民族和国家,将有更多的文化人物登上人类哲学思想 

的历史舞台,并且做出各具特色的历史贡献。但在本书记述的这一段时期, 

依然是以西欧先进国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为主,兼及已崭露头角的 

美国思想文化精英群和在历史重负下拼命求索的中英鸦片战争前的思想文 

化。 


… Page 7…

                       2。西方大趋势:原因与主题 



     英国光荣革命后,西方哲学进入历史高潮。整个18世纪,西方世界都 

处在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当中。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时序理解,西方近代哲学 

 (自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可以分为4个具体阶段: 

     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为人文主义哲学阶段; 

     整个17世纪为理性主义哲学阶段; 

     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下半叶为启蒙哲学阶段; 

     而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则为德国古典哲学阶段。 

     这后两个阶段即本书所记述的重点。这两个阶段在时间上虽有些交叉, 

但它们显然比前两个阶段来得更其成熟,主题更其鲜明,体系更其完整,而 

且更加神采飞扬,高潮迭起。 

     18世纪的欧洲,应该说是思想启蒙的时代,社会变革的时代,又是产业 

革命大发展的时代。但在一些东方人的直觉中,却总把思想启蒙运动放在最 

前面,其实,这三者是互为表里的有机整体,加上上个世纪的哲学发展,遂 

构成18世纪欧洲哲学的大画面。 

     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人的解放运动,但这种解放,说到底还是在西方近 

代文明条件下的思想解放,它不能也无法取得永恒的价值。但 18世纪的西方 

哲学家,则要以人类的名义,对着一切社会现象进行人的思考,并决心把这 

种思考呼喊出来,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人类都能以理性的精神看待自 

己,看待宗教,看待世界,看待一切。仅这一点,18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就和 

17世纪的哲学家表现出十分不同的境界和风格。 

     17世纪的哲学人物,虽然也是一些理性大家,但他们的表现总不如18 

世纪的哲学人物来得激烈和爽快,也不如后者来得气派和猛烈。17世纪的哲 

学代表人物中,首推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但这些 

大人物对待教会和政府的态度,没有一个可以和18世纪的思想人物相提并论 

的。 

     培根以知识为武器,对教会并不真心尊重,但他对英国专制政府,却是 

亦步亦趋,小心翼翼,一心求得青睐而后快。笛卡尔对待教会,则处处折衷。 

他本来是一位大数学家、大科学家和大思想家,与中世纪的宗教传统是完全 

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表现在他的理论上,他宁可划块地盘给神学,或下定决 

心要用哲学解释神学,也不愿或不能打破自身矛盾,露出庐山真面目。莱布 

尼茨固然是一位似乎样样精通的全才,但他的宗教表现,不过庸常水准,而 

且,依他的观点,是要给宗教与神学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虽然不乏哲 

学智慧,结果却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猪八戒照镜子,两头都不成模样。 

霍布斯确乎是一位猛士,他对宗教迷信,如梁山好汉李逵,排头就是一顿板 

斧,然而,勇则勇矣,却往往不得要领。唯有斯宾诺莎的观念,有些18世纪 

自然神论的气息,但他的影响实在比不过笛卡尔,也比不过培根和霍布斯。 

     18世纪的思想人物,意在以人的面貌、人的姿态、人的精神、人的欲望、 

人的理性来代表全人类发表意见。他们之中尽管也有自然神论者,也有无神 

论者,也有根本否定宗教的人物,也有主张宗教宽容的人士。但是他们几乎 

毫无例外地都将人的地位置于宗教之上,把人的理性看得高于一切宗教信 

条。他们是自中世纪以来,第一批打着人的旗帜登上人类文明舞台的新一代 

智者与战士。 


… Page 8…

     与18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人物比较,他们无疑是影响更大的一代。17、 

18世纪的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还是英国、荷兰、法国和德国。荷兰 

产生了斯宾诺莎,是荷兰人的莫大光荣。单以英、法、德而论,这三个民族 

在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文化人物,几乎都产生在18世纪,或者说其主要 

活动在18世纪。唯一的例外是英国的洛克,但以洛克的影响和思想而论,他 

依然是属于18世纪的,或者说,他是站在17、18世纪之交的一位文化伟人。 

洛克以后的英国大哲学家贝克莱和休谟,则全然是18世纪的思想人物。诚如 

某位西方哲学史家所言,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7个人物中,有3 

个是英国人。而这3个英国人里,不包括培根,也不包括霍布斯,恰恰就是 

洛克、贝克莱与休谟。法国17世纪产生了笛卡尔。笛卡尔的哲学思想精深卓 

异,但从大的思想文化背景考虑,从对法国思想文化的直接影响和震撼力考 

虑,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动力考虑,最有影响的人物,先是伏尔泰, 

后是卢梭,还有大百科全书派,而不是学富五车的笛卡尔先生。德国的莱布 

尼茨固是一代之雄,其实际成就并不逊于 17世纪任何一位思想家,但到了 

18世纪,德国人中又出了影响更为深远的康德和黑格尔,而且无论从那个角 

度看,康德与黑格尔都是更有影响的人物,即使莱布尼茨有许多超前的思想 

也罢。 

     这倒不是说,18世纪的人物个个比之17世纪的思想家都更有天才,而 

是说18世纪具备了新的社会土壤。18世纪的哲学人物正是凭借这块独一无 

二的肥沃土壤,才能充分展示和造就了自己无以伦比的天才。 

     我在前一本书中说过,15、16世纪的西方思想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全才, 

个个堪称巨人。可惜却不是哲学巨人。他们首先是伟大的全才,全才之中有 

思想,思想之中有哲学,只有进入17世纪,才产生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家, 

而这些哲学家,同样大半身兼数职。他们之中既不乏全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