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辩论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经典辩论蚜-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次,一个大学副教授在演讲时,把“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一年比一年差”。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举座惊愕之际,副教授不动声色,不紧不慢地接上一句:“难道真是这样吗?不,大量事实驳倒了这种谬论!”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副教授的应变能力,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
  有时,说话对手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有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
  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就成了自我出丑。
  应变,有时也可运用模糊语言。
  北宋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位客人知其不辨同笼的獐与鹿,却故意问他:“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不慌不忙,沉着答道:“獐旁边的那头的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年幼无知,却机智地用模糊语言为自己解了围,显示了他的应变能力。要想提高应变能力。心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如苏联中央电视台女插音员列昂节耶娃有一次向观众介绍一种摔不破的玻璃杯,几次准备试镜都很顺利,不巧,正式播出进竟摔得粉碎。如果她当时目瞪口呆,必然要出洋相。列昂节耶娃镇定地说:“看来发明这玻璃杯的人没考虑我的力气。”幽默的语言,一下子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要提高应变能力,往往可以就对方、对方的话或身边的事联想开去。《世说新语》曾记载一个姓杨的9岁小孩,真是天才。一天他家来了个叫孔平君的客人,他端了杨梅招待,孔平君指着杨梅打趣孩子说:“此是君家果。”没料到孩子立即应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对方的姓联想开去,把孔雀称做孔家禽,有力批驳了对方。有时,有些困境,是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和情况造成的。也需及时应变。
  有一回,一位新加坡老太太游武夷山,不小心被树枝扯破了裙子,老太太游兴大减,竟坐在地上不起来了。陪同的一位女导游和颜悦色地说:“您看,这是武夷山对您有情,它请您不要匆匆离去,叫您多看几眼呢!”在这种场合,说上多少劝慰的话,也顶不上这么几句妙语。对于别人的失言而把你推入窘境,应如何应变?有次聚会,一个小孩见到一个生人长着很大的鼻子(酒糟鼻)马上叫起来:“大红鼻子!”引得众人都向这里看,小孩的父母对小孩的冒失很难堪。这时那生人说:“就叫我大鼻子叔叔吧!”众人一笑,解除了窘境。
  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问美国时,在赴白宫出席里根送别宴会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下车,围上前去,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怕衣袋里有武器),行人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尽快打圆场,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好跟丈夫握手。顿时,气氛变热烈了,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这里,赖莎机巧应变,妙打圆场,保住了苏联的面子。
  妙语解困
  令人尴尬的声面也许人人都经受过。当你隐入某种难堪境地时,默不作声,生气以至动怒,都难以摆脱窘境,而有时一两句机智、巧妙的话语却可以打破沉寂,化解难堪,使你心中的不快烟消云散。下面介绍几种技巧:(1)自嘲
  置身于难堪境地时,如果过分掩饰自己的失态,反而会弄巧成拙,使自己越发尴尬。而以漫不经心,自我解嘲的口吻说几句取悦于人的话,却可以活跃气氛,消除尴尬。
  某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宴招待会,主宾是有名的乌戴特将军。敬酒时,一位年轻士兵不小心将啤酒洒到了将军光亮的秃头上,士兵吓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面对颤抖的士兵,乌戴特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言大笑起来,难堪的局面即刻被打破。
  (2)巧借
  巧妙地借用对方非难、责难时的某些字眼或惯用词汇,将计就计,移花接木,把“脏水”反泼到对方头上或以此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就是“巧借”。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反对者在下面鼓噪,其中一人高声大骂“垃圾。”为了不致使一场严肃的演讲变成一场可笑的争吵,威尔逊用冷静的口吻说:“先生,关于你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就讨论。”
  美国的林肯总统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一次,他正在演讲时,一位先生递给他一张纸条,林肯拆开一看,只有两个字一“傻瓜”。林肯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只有正文,不见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刚才那位先生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却忘了给我写信。”(3)暗渡陈沧
  当年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要在广汉建造私邸,建筑师把一位老秀才的三间破屋也划在圈内,使他陷入困境。
  朋友们给老秀才出点子,要他利用戴季陶信佛的心理,说这里风水不好。于是,老秀才给戴写了一封信:“戴公传贤院长大人钧鉴:迩闻我公于梓里举建华堂,为广汉古城增色,不胜欣喜。然而动土露去敝舍柴屋三间,本应理当奉献大人。唯此房历来风水败逆,贻误子孙繁衍。如此不毛之地,今我公改建花园,未免魑魅魍魉作怪,不利长居久安……戴季陶见信后很生气,当即派人将老秀才三间柴房归还主人。老秀才“明修栈道”一说风水不好,会闹鬼,这全是为戴院长着想;“暗渡陈仓”利用信佛的忌讳,保住了柴屋。
  (4)巧言赞美
  彭玉麟一次路过一条僻巷,一位女子用竹竿晒衣服,一失手竹竿坠落下来,正好击中彭的头部。彭大怒,厉声斥骂,那女子一看,原来是彭玉麟,内心十分害怕。慌乱中她急中生智,说:“你这副腔调像行伍里的人,所以这样蛮横无礼,你可知道彭宫保就在这里!他清廉正直,假如我去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呢?”彭玉麟听了,马上转怒为喜地走了。(5)巧用谐音
  明朝文学家解缙,一次不小心碰倒了金鸾殿上的一只玉桶,碎成几片。这是传国之宝,这还了碍。有个大臣去禀报皇帝说:“解缙想造反,把玉桶打碎了一只。”
  皇帝大怒,传解缙上殿,问为何打碎玉桶?解缙应声回答:“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碎了一只玉桶。”
  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大臣跪奏说:“解缙打碎玉桶,明明是要造反,请万岁治罪。”
  解缙也跪奏说:“万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桶)江山,哪有二(统)江山?”
  皇帝一听,连声说道:“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打得好!打得好!”
  (6)趣解词语
  动用成语、典故、俗语或譬喻、双关等手法,对自身或他人的过失言行作趣味性的解释,即趣解词语。
  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纪晓岚伴驾而行,走得口干舌燥,路见一颗梨树,而纪晓岚摘下一个便自己先吃了。乾隆生气地说:“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不让。自己便吃了?”纪自知失礼,解释说:“梨者离也,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乾隆又说:“那咱俩分吃了也好?”纪说:“哪敢与君分梨(离)呢?”(7)镇定自若
  《世说新语》载:醒宣武平定蜀国,将李势的妹妹纳为妾,非常宠爱。醒宣武的妻子南康长公主得知后,大为恼怒,带领数十名婢女持刀来到李势妹妹住宅,要杀她。
  进屋后,见李势的妹妹临窗梳妆,姿貌端丽,见公主等进来,神色镇定,向公主施礼,说:“我国破家亡,并不想给他作妾,今日公主杀我,正是成全了我。”说着流下眼泪。公主一见,扔下刀,抱住她说:“妹子,真让人可怜。”此后公主一直待她很好。
  在有些困境中,你的镇定,可促使对方冷静,恢复理智,有效地控制对方感情冲动,做出糊涂事来,古人云: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胆略和智慧的表现。
  运用幽默
  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能使语言在瞬间闪现出耀眼的火花,它往往针对人性中的弱点,不尽人意的世态,以温和宽厚的态度,夸张或倒错的方式,俏皮而含蓄的语言。进行讥讽、揶揄。使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得到警觉。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幽默是语言的润滑剂。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能使交际双方很快熟识起来。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那个说幽默话的人,立即受到众人的青睐,成为社交场上最受欢迎的人。
  城市里的公共汽车上由于拥挤而争吵,是司空见愤的事。任凭售票员“不要挤”喊破嗓子,仍无济于事。忽然,人群中一个小伙子嚷道:“别挤啦,再挤我就变成相片啦!”听到这句话,车厢里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人们把拥挤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
  幽默能使激化的矛盾缓和,从而避免出现使双方难堪的场面。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伙子没站稳,不小心踩了旁边的姑娘一脚。姑娘“哎哟”一声,绷起脸,眼看一场争吵不可避免,小伙子立刻笑容满面:“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并伸出一只脚说:“要不,你也踩还我一脚!”姑娘不好意思发作,也跟着大伙一齐笑了起来。
  当人们发生了矛盾,或者酝酿着一场冲突时,幽默有助于使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
  1944年,美国共和党人指责民主党总统罗斯福派一艘驱逐舰到阿留君岛去接他的爱犬法拉,企图以此挑起政治风波。罗斯福在一次讲话中说:“对于有人指责,我不怨恨,我家人也不怨恨,但是法拉疾恨。从那时起,这只狗一直不如从前。”这番幽默话,起了降低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作用。有一次,英国有位善辩人士在街上演讲,当他讲到社会种种问题时,激昂地说道:“为使这些老爷们清醒,我们唯有把宫殿和众议院烧光。”由于听众越来越多,几乎挤得水泄不通。维持交通的警察向群众说:“各位请散开吧。要烧宫殿的请到左边来,要烧众议院的请到右边来。”群众爆笑起来,自行散开了。
  学习幽默的语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组合技巧。
  (1)巧用对比
  肖伯纳年轻时,参加了一个慈善团体举办的舞会,他邀请一位女士共舞。
  “哦,肖先生。”那位受宠若惊的女士很不自然地笑着问:“你怎么会请我这样一个平凡不足道的人一起跳舞呢?”
  肖伯纳笑着说:“这不是一桩慈善事业吗?”
  请人跳舞和慈善事业显然是两码事肖伯纳把它们硬拉到一起,而产生了幽默感。
  (2)巧拆词语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谈判中,对方因为周总理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而极不礼貌地说:“真是对牛弹琴!”周恩来马上接口说:“对!牛弹琴!”周总理为了反击对方,把不能拆开的成语硬拆一,不仅幽默诙谐,还有力的反击对方的不礼貌行为。
  (3)利用矛盾
  有个县官听说一位神农是种田好手,种什么长什么,必获丰收。一天,县官对神农说:“给你士斤金子种,种到田里,秋后要给我收获一百斤金子。”神农拿着十斤金子走了。秋后,县官找到神农要金子。神农大哭说:“这些天滴雨不下,种的金子全旱死了。”县官大怒说:“骗谁,金子哪会旱死呢?”神农答:“你既然说金子旱不死,又怎能说能种金子呢?”县官答不上来。
  (4)违反逻辑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巨片,主角是个大明星、大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吩叨摄影机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务必从她“最好的一面”来拍摄。“抱歉。我做不到!因为我没法拍到你最好的一页,你正把它压倒椅子上。”
  听者大笑,因为女主角谈拍摄角度是指人的正面形象,而希区柯克把这个大前提去掉了,因违反逻辑取得了幽默效果。(5)假戏真做
  即明知对方说的是不真实的话,却权当真话回答,而产生幽默。一次股东会上,一位女士批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领导人卡普尔在慈善事业方面投资太少了。女士厉声问道:
  “去年一年中,公司在这方面花了多少钱?”
  卡普尔说出一个几百万的数字。
  “我想我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