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地脉-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19年,清朝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继续扩建,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由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组成,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叠瓦,雕梁高启,古朴伟丽,阁底环列16根大红楹柱,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远眺,凭栏四顾,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 底,山丹海碧,海天空茫。除主阁外,主要建筑尚有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众星拱月,浑然成体,正所谓“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晚清时,刘颚游过蓬莱阁后记述道:“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到了阁子中间,靠窗一张 桌子旁边坐下,朝东观看,只见海中白浪如山,一望无际。东北青烟数点,最近的是长山岛,再远便是大竹、大黑等岛了。那阁子旁边,风声呼呼直响,仿佛阁子都要摇动似的。天上云气一片一片价叠起,只见北边有一片大云,飞到中间,将原有的云压将下去。并将东边一片云挤得越来越紧,越紧越不能相让,情状甚为谲诡。过了些时,也就变成一片红光了。”
  蓬莱有高阁,天地壮大观,海天一色,海鸟翔鸣,蔚为壮观。这一区域能领略到蓬莱十景中的“万斛珠玑、狮洞烟云、晚潮新月、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神仙现市、万里澄波”。   蓬莱的一大奇观便是海市蜃楼,每年秋天是海上最容易出现海市奇观的季节,迷蒙神奇的海市出现时,但见缥渺的幻景“聚而成形,散而成气,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忽而似楼台,如亭阁;忽而像奇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若断若连,若隐若现,朦胧中似乎还有人影在晃动。一会儿长桥飞架,一会儿楼阁高耸,东部倒挂的奇峰刚刚隐去,西边林立的烟囱又赫然入目……
  由于海市,才有了蓬莱、瀛州、方丈三神山之说,才有了秦皇汉武的寻仙之事,才有了白居易笔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蓬莱 民间自古便盛行崇尚神仙之风。蓬莱的神仙文化,缘起于海市,兴起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郡志上记载的地方性神仙人物已多达数十位。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而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三、十四,渔民们要过渔灯节,人们纷纷到蓬莱阁的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龙王爷保佑,以图新的一年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按照风俗,许多人 要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若是新春时节,渔民造了新船,船主会择黄道吉日,让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然后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接着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再送船入海。
  苏东坡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当地传说,一天,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共八位神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商议到海上一游。汉钟离便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碧海漂去;何仙姑不甘示 弱,将荷花往水中一抛,伫立荷花之上,凌波踏浪而去。其他诸仙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游向东海。这一举动惊动了龙宫,八仙与东海龙王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还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掀起狂涛巨浪,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幸好观音菩萨从此经过,经劝解双方才罢战。从此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美丽传说。
  元朝末年,全真教兴起后,八仙传说中的吕洞宾、汉钟离成为该教“北五祖”中的人物,各种神仙传说纷纷附会于蓬莱,经民间通俗文化的大肆渲染、传播,“蓬莱”于是成为“仙境”的代名词。
  第61章   梁山义匪作为中国人,生活在底层,为日常生活煎熬旷久,其内心深处一定会闪过侠客隐士的自然欲求。行侠仗义,纵横江湖,杀富济贫,惩恶扬善,这是贯穿着阳性精血的男人的隐秘渴求。
  齐鲁大地为侠义精神作出了不朽的现实演绎,水泊梁山,群雄咸集,风雷激荡,替天行道,笑傲人世,何其快哉!
  梁山位于山东西南部梁山县境内。此地原名良山,只因汉 文帝次子梁孝王葬于此而名梁山。梁山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7。9 米,山势虽不高,但因其群峰连绵,拔地而起, 给人以嵯峨峙列之感。
  梁山附近的梁山泊古时曾属于庞大的巨野泽,后缩小为一个很小的湖泊,唐朝末年以后,黄河多次缺口泛滥,水汇山麓,聚为水泊,大小水泊相连, 至北宋末年形成大片泽国,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局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人数愈聚愈多,形成江湖势力,宋史《蒲宗孟传》中,就有“梁山泊素多盗”的记载。宋江起义军是梁山最著名的一股江湖势力。
  在《水浒传》中,梁山和宋江起义军的阵势被夸大地描述为:“四面是高山,中间是平地,建有宛子城、忠义堂和六关八寨,山下有 金沙滩、鸭嘴滩、蓼儿洼,山的四周有八百里梁山泊!”高文秀的元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 ,梁山的气概就更加不凡了:“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72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船。36座宴台楼,聚得百万军马粮草。”
  北宋末年,官府设置“西城括田所”,宣布将整个梁山泊数百里水域尽数收为“公有”, 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以盗贼论处。贫苦农民、渔民交不起重税,遂于宣和元年(1119年),汇聚在宋江等人的麾下正式起义,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梁山一百单八将,36人为天罡,72人为地煞,这是《水浒传》的虚构。著名学者余嘉锡曾著有《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据史料记载,宋江起义军共有36名头领,具体是宋江、 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灼、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宋江起义军约有万人左右,一度“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约两年后,在进攻海州(今连云港)时,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包围,损失惨重,最后被迫接受招安。
  》   以宋江起义为历史原型的《水浒传》弥补了中国人某种隐在的内心缺失。在这部侠义高张的奇书中,水泊梁山什么样的豪杰都有,诸如晁盖之类的乡村土老肥,时迁、白胜之类的鸡鸣狗盗之徒,关胜、呼延灼之类的朝廷名将,鲁智深、武松之类的老江湖,柴进、卢俊义之类的金枝玉叶,林冲、杨志之类的落魄英雄,诸如老谋深算的吴用,呼风唤雨的公孙胜,小毛贼朱贵,大粗人李逵……真可谓各色人等、群雄并集。一帮顶天立地的好汉, 因大头目宋江执意招安,为兄弟们谋个“更好的出路”,陷入朝廷权奸的算计,一百单八好汉,最后四下飘零,落得个凄惨的结局,真正是其事可感,其情可叹,其遇可哀。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水泊梁山不复原貌,但此地所记录的众多水浒故事和遗迹却保存了下来。随着《水浒》电视剧的热播,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整修一新的“宋江寨”,威风地雄踞虎头峰顶,聚义厅和其他建筑一应复原,108好汉的彩绘塑像和大 幅壁画熠熠生辉,厅前“替天行道”的杏黄旗高悬柱头,黑风口“黑旋风”李逵像犹在,义军的晒粉场、演武场、天书阁、宋街也已渐次修复。
  往事历千年,《好汉歌》萦怀不散,人们仍然在不断地抚摩梁山、念想梁山、咏叹梁山。《水浒》电视剧热播时,据报道,一个山东农妇因无法忍受电视剧对宋江的亵渎,一怒之下,把电视机给砸了,梁山好汉在民众心目中的分额,由此可见一斑。
  第62章   山东大汉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民以食为天,进入清代以后,一向守土安命的山东人为“稻粱谋”而掀起了空前的闯关东移民大潮。“关东”者,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区域。
  一部元代之前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不断南移的历史。中国人口的比例如果以淮河为界的话,到元末明初时,基本上已经达 到了8:2,即南方占80%,北方占20%。所以,伴随着战争创痛引发的后遗症,伴随着政治中心的北迁,明朝初年政府把南方的人口大量迁到了北方,有大批山西人在这一时期迁到了饱受战火之苦的山东,主要居住在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 ,百万满族人随军入关者就达90万之多,致使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一派荒凉景象。关东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1653年,顺治帝颁布辽东召垦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给予不少优惠政策,于是山东、河北等地不少农民开始成规模地举家“闯关东”,东北的烟草业、蚕桑业就是这些人发展起来的。但仅仅过了15年,出 于保护满族固有文化的考虑,清廷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封禁关东地区。此后,仍不断有众多流民偷偷违禁“闯”入关东,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关东的华北农民总计达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是外出谋生和外出逃荒的人。
  1860年,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民开放,以山东人为主的流民大量出关,闯关东从此由“涓涓细流 ”演变为“滚滚洪流”。此前发生的两件大事是促成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1855年(咸丰五年),由于发大水,黄河在河南境内的铜瓦厢断堤改道,滔滔黄水夺路北流,结束了南宋以来南流700年的历史。黄河的这次改道,对其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难,尤以山东受灾最重。原本依仗黄河水源的众多城市、村庄、田地日渐衰落,改道后的新河 道常年泛滥,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土壤盐碱化,大批农民因此破产逃荒。据有关资料记载,作为中华的第一大“血脉”,黄河在历史上改道次数多达千次以上,改道范围最北面到天津,最南面到徐州,甚至再往南,而咸丰五年的改道是后果空前严峻的一次。
  另外,捻军、太平军与清军在山东多次交战,战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
  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原本就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更加雪上加霜,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蜂拥“闯关”,局面已无法控制,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于是奏请朝廷“开关”,他在奏折中说:“东三省之开放设治,遂如弩箭在弦,有不得不发之势矣。”在此情形下,清廷被迫打开虚掩的大门,正式允许流民进入关东。
  关东成了移民的天堂了, 这里有壮丽的白山黑水,有辽阔而肥沃的黑土地,有遍野飘香的稻米大豆,有蔚为大观的流民们用血汗垒起来的新家园。几十年后,一个全然的“移民社会”在东北形成了。至1911年,东北约有1800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是由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其中以山东人最多。据推断,整个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有700万至800万人之 多。
  进入民国后,“闯关东”的风潮仍然相当强劲,每年进入东北的人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四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难民再次大批涌向相对稳定的东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增加后方劳动力,鼓励华北移民迁入东北,仅1942年就达到120万,“闯关东”再次掀起高潮。
  第63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