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者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中产者调查-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他们相约从网络回到现实中进行交往。双方在人大前面的“必胜客”见面时,王颖忍 不住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年龄告诉了他。“我要瘦死”惊愕半晌之后,回答只是:“88”。 王颖不解地问:“Why?”对方的回答只是:“我们聊天已经半年多了,你一直与我 虚拟,可见现实中的你是多么缺乏坦诚,至少你是对这个好人是多数,坏人是少数,并且正 义可以压倒邪气的社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不适合。”说罢,“我要瘦死”起身就告 辞了。    
      任凭以后王颖在QQ上向对方再三解释,“我要瘦死”都不理她了。    
      “到底网络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呢?我的许多朋友在网上受了骗,报纸上这样的事也不少, 为什么偏偏我的虚拟却遇上了真实?为什么我会失去他呢?”已经爱上了“我要瘦死”的王颖 痛苦地说。    
      据统计,90%的中产白领喜欢在网上冲浪,但是对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到底是选择虚拟 还是真实呢?许多中产者不得而知。    
      (5)要小汽车,还是要自行车。    
      1988年,陈先生在广州市第一个住宅小区东湖新村买下一套二室一厅的商品房。陈 先生回忆说,那时大家对住小区只讲求“住”,也没有考虑到要有什么车位之类的配套设施 ,但现在他开始烦恼了——下班晚了,回到家里,停车场又满座。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位 置,旁边的管理员说:“对不起,这个位置3号楼的杨先生已经定下来了。”据一份资料显示,在全国的城市中,广州私家车购买的速度名列前茅,几乎每天就有一 部私家车卖出。以前,只有富人才可能享有的私家车,现在一般的白领也能享受,甚至出现 许多开着私家车的打工仔。    
      车多了,停车的位置不好找。陈先生说:“挤公共汽车很累,现在有车要找车位,比挤车还 累。上午我去国贸中心,找车位找了40多分钟,才在离它两公里外的地方泊下车。”找车位累,堵车更烦。    
      住在北京五棵松附近的甘先生在东四上班,每天从家门去公主坟都要堵40分钟,最后他干脆 把车停在公主坟,然后骑自行车往返公主坟和家里。“开车要40分钟,骑自行车25分钟就够 了。”甘先生真不知自己是该开车还是骑自行车了。    
      在要汽车还是自行车上,中产阶级的烦还有许多:不堵车时汽车跑得快,堵车时自行车跑得 快;没有停车位时,开车停得远远的,就像走路去什么地方,自行车可以随便搁又方便又省 神经;开车人运动少,不利健康,骑自行车虽累,但这却是一项极有益的健身运动,在非典 流行时 还可以防非典;买自行车费用不高,买汽车选车也是烦事。做药品推销经理的王先生说:“ 到底选什么车呢?买辆夏利呢,开回车来,人家还以为是新搬来开出租的呢;买广本?全 部办下来没有30万行吗?没把车开回家口袋里就穷得像瘪三了。”要自行车,还是要汽车,中产者烦死了。    
      (6)要人文,还是不要人文。    
      中产者大多都受过大学教育,在内心深处对思想或精神的人文东西有着一定的追求。然 而长期的职场拼搏,剩余的一点时间留给妻子孩子,哪里还顾得上“精神”,然而,他们一 旦遇上一两个比较随和的教授,闲谈时,人家妙语如珠的引经据典,常常会让他们骨子里的 精神情绪受到空前打击。    
      痛定思痛之后,他们可能去买书,结果买来的书还是被教授们笑掉大牙,这些书计有《穷 爸爸?富爸爸》、《文化苦旅》、《岁月随想》、《日子》、《中国可以说不》、《格调》 、《存在与虚无》、《第一次亲密接触》、《莫扎特之魂》、《乌鸦》……然而,当看到《在北大听讲座》的书时,他们觉得这些离人文的东西太远了,自己在尘世 的喧嚣中把自己以前最宝贵的东西失落了。这时,中产者往往会陷入极度沮丧之中。    
      他们一方面对越来越广谱化专业化的人文领域逐渐麻木不仁,一方面努力买些时尚书刊杂志 来充电,但是还是落后于时代,抓不住人文的精髓和步伐……到底要不要人文?中产阶层烦得难受。    
      2中产者的七大烦    
      (1) 烦:旅游该到哪国去?    
      日前,据公安部公布的政策,国内公民只要凭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就可 以直接到公安部门申请护照,申请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5天。这使得迈入中产之列的市民欣喜 若狂,这样就更方便他们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了。    
    


第五部分第151节 炒股还是炒外汇

    但是,“麻烦”又来了吧:以前办护照没那么方便的时候,很多人都干脆不出国旅游。现在 办护照的手续简洁了,中产者们立即把自己旅游的想像空间扩大了无数倍,并且更多地想到 了去外国——到底是去夏威夷还是欧洲的巴黎呢?不仅一家人意见不统一,而且连内心中的 两个“自己”也一不致。    
      烦。    
         
      (2)烦:炒股还是炒外汇?    
      梁婆婆中午一回到家就说:“我又要去炒股又要炒菜还要带孙子,累死了。”在旁边帮 忙的媳妇劝她:“现在家里根本不缺钱,你就不要去股市了。”梁婆婆笑着说:“难道放着 闲钱不投资吗?”据广州市统计局去年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在广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 武汉、南京、哈尔滨、西安10大城市中,广州人年均收入最高,达13967元,其次是 上海 人,为11700元,再次是北京人,为10350元。就各阶层而言,中产阶层投资的方 式是比较多的,炒股、炒汇、实业,都可作为投资的选择。但是选择太多了,也会让中产者 困扰,钱投到哪里好?哪里最安全最赚钱?这些烦不尽烦的事情总是困扰着他们。    
      (3)烦:楼盘太多怎么挑?    
      在媒体广告公司做策划师的李凯正为买楼而烦恼。妈妈喜欢祁福新村,女友却喜欢碧桂园。 李凯说:“以前可以挑选的楼盘不多,现在到处都是楼市广告,哪一个都是精品,哪一个都 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我们不知挑哪间好?”随着全面小康建设的序幕拉开,全国各地新楼盘这么多,价钱又适宜,最开心的当然就是中 产阶层了。但是,楼盘多了,也让人挑花 眼。很多人每到周末就去看楼,光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可心的就不少,到底选哪,有时连 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    
      (4)烦:肥胖容易苗条难。    
      健身不只是为了体魄的强健,同时它更包含着“瘦身”的内容。“瘦身”如今已成为中产阶 层时尚。    
      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说:“您的体重就是您的社会等级的宣言。”改革开 放前,肥胖是成功 的标志。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阶层的标志。与中上层阶层和 中产阶层相比,中下阶层是前者的四倍。    
      肥胖在中产阶层并不是身份的象征,既不合乎健康标准,也有悖于美学规范。现在中产阶层 对于肥胖,就会想起《格调》中的描绘:一个中产阶级美学趣味的代言人 曾这样描述了来到美国的移民后代:一代又一代,这些家庭的成员慢慢吃成了美国人。如今 他们全都身材相仿:同样宽大的臀部,同样的大肚皮,同样的火鸡式松垂下巴和抹香鲸似的 躯干,同样见不着脖子。女人们勉强挤进粉红色弹力裤里,而男人们从格子衬衫和涤纶便裤 的每一条缝和每一个纽扣之间鼓凸出来。    
      庞大的身体在过去是成功的象征,而今在中产阶级的眼里却粗俗不堪。 吃得太好是中产阶级越来越胖的根本原因,但是,胖带来的不仅是健康的丧失,同时也使自 身的舒适度降低,胖并不是福,而身材成为了一种困扰,因此减肥是中产阶层男性女性 热衷的项目。    
      据一家健身房的统计,他们接待前来健身的人员中,无论男女,大约有80%的 人,是冲着减肥而来的,而大多数人增肥的理由都是吃得好和动得少。胖了,只好到健身场 所来“花钱买苦吃”了。然而,无论怎么去健身、甚至喝减肥茶、搽减肥皂,吃瘦腰灵,胖 似乎在一夜之间减下去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个月节食、跑步、茶也好、膏也好,喝 了半贮藏室,体重依然如故。    
      肥胖容易苗条难,可以说是成为了中产阶层生活中耗费时 间又耗费精力最难解决的烦恼之事。    
      (5)烦:小孩思甜不忆苦。    
      “以前我们买米光是有钱还不行,同时还要粮簿,到仓边路第十粮店再排上一两个小时 才能买到。”“什么是‘粮簿’?什么是‘第十粮店’?为什么有钱也不能买米?你是不是 在编故事骗我?”以上是一位中产阶层老太太在给8岁孙女讲忆苦故事的情景。可是,这位 中产阶层老太太苦恼的是,对于在甜水泡大的孙女来说,粮簿、粮店、排队买米之类的名 词已经变得不可思议。    
      上海一家学校的老师说,现在再要做“忆苦思甜”,可能很难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共 鸣。那些苦日子离他们太远。以前吃野菜是因为饿,现在吃野菜,是为了健康,还要花大钱 才能吃得上呢,这哪叫什么苦?过去曾经很流行的忆苦思甜,现在要在学生中推广就变得很 难了,中产阶层担心下一代忘本怎么办?烦。    
      (6)烦:通讯容易见面难。    
      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中产阶层虽然彼此之间的联络很多,但见面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以前,一起喝喝茶,或到饭店聚一聚,是中产阶层最有特色的交际方式,朋友亲戚之间,好 久没见了,总有一些话 要说一说,彼此之间交流一些信息,上茶楼喝茶、上餐馆吃饭。通过在一起沟通,彼此友谊 常常因此而增进。    
      而现在,据中国移动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中国移动通讯的用户已经在2002年就超过了10 亿户,不仅如此,固定电话也比以前多得多了。但是,电话多了,大家见面的机会 却少 了,这倒成了中产阶层的困扰之一,现在,去找一个机会或一个理由,亲朋好友来 相聚一次,却因工作的日程安排得满满,怎么挤也没时间。    
    


第五部分第152节 电器太多更换难

    “大学毕业后,我们班留在北京的也有二十多位同学,虽然在同一个城市,电话也常打,但 是大家却很少见面,几乎一年一次,没有办法,时间对大家来说都是金钱。大家都忙。”中 科院研究生毕业的陈任这样说,“很多次大家商量同城同学一起来聚一聚,可是不是张三没 空,就是李四出差,要么王五还在悉尼。大家见一次面真难。”通讯容易见面难已成为中产阶层生活中的一大烦事。    
         
      (7)烦:电器太多更换难。    
      中产阶层的家是最具电器化的,这是其最大的特色。高档的家用电器可以说是应有尽 有。然而,由此也产生了烦恼之事。    
      “以前,每月工资才几十元。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有的家庭花了100多元买了部9 英寸黑 白电视机,当时在街坊中竟引起轰动。如今,广州市民的收入早已经是几十倍地增长,买部 大屏幕彩电动不动几千元都觉得小意思。”钱多了,电器价格又频频下降,最直接的结果,是家中的电器多了,一家之中有两台 彩电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而要数得清自己家中有多少台电器,便更不容易。    
      电器多了,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忘记了关空调或者彩电,擦洗这些电器也是很烦的事,而且 想买市场上的新型电器,家里一堆坏不了的电器又怎么办?这是广州市中产之家张女士 的烦恼。    
      与张女士不同的是北京的外企白领罗罗也有烦,她上个月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台海尔洗衣机 ,但是,这个周末她到国美一看,市场上又出了一台新样式的洗衣机,功能更全,操作更简 便,并且洗衣干净。“产品更新换代这么快,怎么也跟不上这时代。”喜欢追逐时尚的罗罗 无不遗憾地说。    
      电器太多,更换难,是追逐时尚和方便的中产阶层的七大烦恼之一。    
    


第五部分第153节 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

    20多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其巨大的影响力辐射各个角落,其 变革的推动力遍及各个方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