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隋-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三项都很好理解,契约对于商人来说是一个好东西,以前虽然有房契,地契等物,不过,商人交易多半还是依靠道德约束,只是口头约定,而契约则除了道德约束外,明明白白的将双方的交易内容摆到了纸面上,刚出来时,许多商人依然按照原先的做法,对契约并无多大兴趣,后来尝到甜头后,买卖中签订契约的比例越来越高。

    交通、卫生两项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自从有了交通、卫生两项法律,京城的出行和卫生状况大有好较,至少大街上不会再有人骑马横冲乱撞,也不会到处是大牲畜的粪便。

    只是专利一项却有些让人模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名织厂女工再一次改进纺机构造,将织布的效率再次提高一倍,农学院花了一万贯将专利买下,其他织厂必须交专利费才能使用后,一些人才恍然大悟,一时之间也出了一阵申请专利之风,毕竟虽然不知道农学院会从其它织厂得到多少专利费,单是那名女工得到的一万贯足以让绝大部分人眼红。

    为止,工部下面同时又设了一个专利局,专门接待要申请专利之人,不过,大部分人申请的专利注定不能授予,因为他们申请的都是通用型的东西,只有一些秘方或者新改进的技术才会得到专利,倒是有不少工匠和练丹的道士提请的专利得到通过。卖出去后就得到了一笔横财。

    最大的一笔专利费产生于大业四年三月,宣州泾县下面的一户曹姓人家,改过祖祖辈辈对汉朝蔡论弟子孔丹用青檀树所造出来的白纸进行改良,造出远胜于以往纸张的宣纸,这种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经久不脆,不会褪色,后人称赞其纸寿千年,特别适合用来书写。

    当时正值全国读书之风大炽,若是能大规模生产,必定会给其曹家带来滚滚财源,可惜曹家虽然祖祖辈辈从事纸张生产,将宣纸造出来后家产却差点折腾光,根本无力大规模生产,更怕纸张的秘密泄露,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抱着试试的心里,拿着样品到京城的专利局申请。

    不想,申请一递上去,马上专利就被批准下来,更是将农学院惊动,农学院院长,以前东宫管家邹文腾亲自出动,提出五万贯将宣纸生产的专利买断,曹家不过是中等人家,从祖辈开始做纸品生意起,家产也从来没有超过五百贯,如今更是将家产折腾精光,进京的费用还是东挪西凑,一听到农学院要用五万贯将专利买下,当时曹姓家主脑袋就晕晕糊糊,差点一口答应。

    不过,曹掌柜毕竟是做生意出身,骨子里有着生意人的精明,还是抵住了诱惑,最终农学院以五万贯的专利费,加上不低于五万贯的投资生产宣纸,两家共享专利,双方二八分成,曹家占其中二成,农学院才拿下了这份专利。

    过了一年,曹掌柜不由就佩服起自己当时没有被五万贯砸晕脑袋,宣纸一上市就引起轰动,引起抢购狂潮,读书人纷纷以用宣纸为荣,最后这股风潮又扩展到朝庭,连朝庭的奏章也全部改用宣纸,当年投资,当年就盈利五万贯,按照二成的份子,曹家得到了一万贯的分红。

    天啊,这只是第一年,以后还会越买越火,年利润绝不止五万贯,十万贯,二十万贯都有可能,若是以五十年计算,恐怕这份专利给曹家带来的财富要达数百万贯之巨。

    曹家有时也不免有一个念头,若是能独占,那其中的利润更是数千万贯都不止,不过,曹掌柜也只能想想而已,不要说他没有启动资金,就算有资金,如果其中的利润由曹家独享,不知会引起多少明争暗斗,可是农学院则不同,那可是皇帝的内库,谁敢打皇帝内库的主意?与其随时有可能飞来横祸,不如稳稳的拿二成份子,何况曹家从此与内库挂上了钩,只要不图谋造反,恐怕可以在地方上横着走。

    专利的期限和后世一样也是五十年,其实五十年太漫长了,后世许多专利不到十年,二十年早已过时,专利太长反而阻碍了社会进步,只是后世许多发达国家喜欢以此来限制不发达的国家发展,在杨勇心中,专利期二十至三十年应当是一个合适期,只是现在由于交通,信息传达的缓慢,五十年也没有什么不妥,何况以后大隋几乎可以肯定会一直做到领先于世界,专利期长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三年来,朝庭对官学的投入也是年年大规模增加,大业二年十万贯钱,二十万担粮比起以前已是大手笔,到了大业五年,这笔钱财迅速增长到钱八十万贯,粮一百六十万担,三年时间增长八倍,平均每年翻了一番。

    为了鼓励寒门子弟加入官学就读,朝庭不但不收费用,还对官学生员大力资助,进入县学的生员每人每年可领取一贯铜钱,四石大米的待遇,进入郡学的生员则每人每年可以领取一贯零五百文,六石米的待遇。

    无论是县学生还是郡学生,这笔收入足够自己养活自己,当然,完全靠这个生活难免会清贫,而且也提供了他们一定出路,大部分教师都来自于以前成绩优良的官学生,教师的待遇为生员六至二十倍左右,也就是说教师的最高年收入已达到了二十贯钱,四十石大米的地步,虽然比不上县太爷,可是已经远高于衙役和普通禁军士兵的收入,而低等收入也达到了一般衙役的水平,可以养活一家。

    如今粮价越来越低,京城不过斗米十一二文,而南方粮价最低时更是跌到了七八文一斗,一个壮劳力一年累死累活,耕上二三十亩地,一年才能打上五六十石粮左右,就是不吃不喝,价值也不过四五贯钱,比起教师来讲待遇差远了,而且娃娃入学就能领钱粮,哪里还有这等好事。

    这种情况下,要求入读官学之人在大业三年就成井喷的状况,朝庭马上采取措施对入学生员进行限制,采取考试的方法进行录取,具体为每年给地方划分官学的名额,规定各郡各县的官学生数量,才选取考试排在前面之人。

    同时对于官学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大幅改动,引入了算术、物理,化学等内容。这些内容所用的教材大部分为杨勇根据自己记忆所编,其中杨勇以前收养的学员如吕沐霖等人也出了不少力气。

    许多东西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无法验证,加上记忆误差,自然免不了错漏,不过,也有不少浅显易懂的东西,只是时人没有归纳整理而已,许多人看上一遍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于一些暂时无法验证的东西也不会太过排斥,只是本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杨勇当然也不奢望所有人都会马上把这些内容当成真理来用,若真是如此,再先进的知识也会变得停滞不前,杨勇只不过给这个时代打开一扇观察事务的门而已,原来将平时所看到的东西归纳起来竟然有这么大的用处,只要有人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推动。

    基本上官学所授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县学差不多相当于后世初中的知识水平,而郡学则有一些高中的内容,不过,这些知识体系并不完整,毕竟杨勇记忆再好也不可能将自己以前所学的内容全部记住,只能想到哪里记到哪里。

    除了县学,郡学外,最高级别的就是京城所设的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七所学院。

    开皇时期,三学改为六学,国子、太学、四门学教授儒家经典,而书学、算学、律学作为专科,培养专门人才,杨勇素性将六学改为七学,把原先隶属于农学院的医学也独立起来,成立一所专门的大学,除医学为专科学校外,前面六所都算综合性大学,学员不但要学习儒家经典,其余学科也可以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如今仅京城七所大学的学员加起来已经有一万多人,每所学校都超过一千人,这和后世动则数万人的大学当然没法比,不过,相对于此时的学校却是规模宏大,每所学校一年都可以领取高达二万余贯和数万石米的办学经费。

    …………………………………………………………………………………………………………………………………………………………………………………………………

    很是抱歉,这段时间一直拖到晚上快十二点才更新,今天提前一下,以后的更新时间也会尽量提早。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422章 谁的大业准备亲征() 
县学,郡学,加上朝庭直属的七所大学,构成了如今的三级官学体系,如今入读官学的学子总计已达到十五万人,比起开皇年间最高生员也翻了一倍,教师达到了二万余人,更是以前的四五倍之多,官学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私学的发展,为了考进官学,各类私塾也是红红火火的办了起来,规模已是官学的数倍,官学和私学加起来,预计生员达到了百万之多。

    这个数目看上去庞大,不过,还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要想普及教育在此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这百万生员,其中八成以上出身寒门,比起以前来知识都垄断在世家手中要好的多,基本上达到杨勇的预期。

    杨勇应当感谢这个好时机,由于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儒家正处于低潮,而杨坚在仁寿年间将官学几乎解散,现在的官学全靠新皇一手支撑起来,几乎是白纸一张,可以任由皇帝怎么涂抹,否则就凭他将官学的内容变更了大部分,就要引起一场大风波,宋明两朝,面对读书人维护至圣先师的骨气,就是皇帝也要退避三舍。

    凭心而论,儒学在维护统一方面做的很好,否则南方也不可能在分裂数百年之后会被隋军一鼓而下,儒学在培养个人修养,官员品德,规范社会秩序方面也大有用处,当然,儒学还维护了君权,杨勇自然不会傻的砍掉自己根基,所以官学里面,各种儒家经典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于眼下官学里的寒门生员来说,学成之后想进入官员体系是难上加难之事,他们的梦想只是做教师,吏员,或者投笔从戎,成为幕僚军师之类的人才,为自己的子孙博得一个前程,甚至还有人愿意到商户人家做个掌柜,只有最幸运的人才会得到一些世家的赏识而被举荐到朝庭为官。

    对于什么时候实行科举,杨勇一直做的小心翼翼,甚至在吕沐霖这样的亲信面前都没有露出口风,还做了数次试探,佛道两门需要考试通过才能发放渡碟,用考试来确认生员是否有资格进入官学,杨勇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这两件事现在都做得不错,大部分人也接受了考试的形式,实行科举已经日益成熟了,科举制度等于一条做官的康壮大道露在了所有读书人面前,毫无疑问,他们绝对会举双手支持,加上有了皇权的保障,再有世家反对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永济渠的修建则比想像中还顺利一些,朝庭将俘虏,牛羊马匹等牲畜直接折算成战利品的做法,让一心发家致富的府兵暴发出百分之二百的战力,真正做到了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打不垮,拖不烂的地步。

    颉利打击隋军前锋无果之后,本来定好了退让之策,盼望隋军后勤不济后会退回来,到时他练好五万大军可以再向中原报复,没想到进来的隋军比他们进入中原抢劫时做的还绝,人口、牲畜、金银……就象是蝗虫边境一样,凡是有用的物资都被抢劫一空。

    而且由于大军入境,自然隔断了草原的一切贸易,除了牛羊,颉利很快就发现他的队伍缺盐,缺茶叶,缺棉布,缺铁器……总之,一切生活必须品都紧缺,几乎将颉利逼到绝境,颉利忍无可忍,只得带着五万仓促成军的队伍迎战。

    这场大战,由于是突厥人采取了主动,隋军并没有完全聚起全部实力,战场上隋军六万对突厥五万,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只是论兵员素质,突厥人完全落入下风,突厥人下马为民,上马为军,只是相对于中原普通百姓而言,隋军的府兵都是挑选地方精壮之士,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统一训练,进入草原的府兵更是经过多年征战,作战经验丰富无比。

    双方的作战物资更是无法比较,突厥人除了马匹不愁外,大部分人身上只有皮甲,箭羽平均一人不足十支,兵器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甚至只是在木棍前面绑上一块磨尖的铁条当作自己的主要兵器。

    反观隋军,他们的箭支无穷无尽,步兵全身用铁甲包裹,骑兵也披上了一层软甲,陌刀、马槊、长矛、短剑……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面对严阵以待的大隋府兵,这些未经多少时日训练的牧民毫无半点优势可言,双方接战不久,突厥骑兵就在隋军无穷无尽的弩箭打击下崩溃,五万突厥大军死伤一万余人,其余三万多人作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