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呢,那就谢谢嫂子了,等明年我也养几只鸡,养大了就还给你,”二丫说着也站起来,就准备去摘菜。

    徐二娘大咧咧地嗔笑道:“都是自家人,说什么还不还的,你们先吃了饭,嫂子这个回去杀鸡。”

    李彦只好笑了笑,对徐二娘道:“那就麻烦了,等我有钱,一定还你。”

    李彦知道徐光启不会来,两人根本就没什么师生关系,这鸡杀就杀了吧,最多自个儿打牙祭,以后有钱再补偿徐二娘好了。

    他拉着二丫先吃饭,刚坐下,却听到门外有人叫道:“请问这里可是李三娃的家中?”

    “三娃,有人找你,”宋大牛戆戆地大声叫道。

    “谁啊?”李彦纳闷地应道,起身向外走去,到了门口,看清门外的是两个老头,顿时暗叫不好,硬着头皮躬身作揖:“学生见过夫子,见过徐大人。”

    站在门口的正是卫学教谕陈义山,以及早上刚刚见过的徐光启。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看两人的样子,似乎来者不善。

    李彦怕他二人说话拆穿先前谎言,连忙请他们进屋,并微笑着招呼道:“正要拜访徐大人,有件新鲜物,不知大人见过没有?”

    二丫见有外客,已经避去旁屋,那夫子却不容李彦说话,刚一进门,便沉着脸喝道:“李三娃,你好大的胆子,不去卫学读书,还用徐大人的名头作幌子招摇撞骗,到底是何缘故?”

第17章 问 罪() 
陈义山今日前来,本是要质询李彦为何不去卫学,路上遇到陈小旗、周彪等人,认得周彪曾去卫学寻过李彦,才出言询问。

    明朝文重武轻,陈义山虽只是教谕,却在天津卫的军中有很多学生,陈小旗也不会随便得罪人,便告诉他李彦今日要接待一位大官,也就是新任练兵使徐光启大人,所以才未去上学。

    陈小旗不知道陈义山身旁的老者便是徐光启本人,他与陈义山是旧识,正好走在一起,也不细说,便结伴前来,兴师问罪。

    此刻,徐光启神色淡淡地看着这精于农事的少年,感觉颇为复杂,自从三年前“南京教案”以后,他一直在天津直沽试种南方水稻,希望以此来解决北方粮荒,南粮北运的问题,难得见到有相同趣好的读书人,未尝不想收为弟子。

    奈何此子人品似乎有些问题,先是当街诈骗;接着当面扯谎,如今又在背后招摇撞骗,品德败坏,竟到如此程度。

    徐光启也不禁怀疑自己看错人,以为李彦能说出结球菘菜“惠及百姓”一语,还算本性纯良,现在想来,估摸他当时也就随便说说。

    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人有德便是才,徐光启只能微微叹息:“那名帖你既然用了,这便还给我吧!”

    李彦没想到事情如此快地败露,见陈义山虽是义正言辞,却颇有回护之义,便认真地拱了拱手,向他一礼。

    又从袖中取出那洒金的名帖还给徐光启,微微笑道:“说起这件事,还要感谢徐大人救命之恩。那周彪乃天津卫有名的无赖,又有陈小旗为虎作伥,学生今日差点便要让二人构陷,才不得不取出大人的名帖。好在这伙小人慑于大人声威,才狼狈逃窜,晚生与家姐能得以逃得劫难,实在是托大人洪福。”

    徐光启看了看陈义山,后者微微颔首,证实陈小旗、周彪确有恶名,徐光启才松了口气,也不愿自己看好的少年就此废掉,但心中芥蒂却不会就此消失,尚需听其言、观其行,再好好考察一番,便将名帖收回袖中,不再提及。

    “你刚才说的新鲜物,又在哪里?”徐光启微微转动目光,很快注意到桌上那盘吃了一半的韭黄炒鸡蛋,色泽嫩黄,难道是传说中的黄芽菜?

    “正要请教大人,”李彦笑了笑,知道徐光启不会追究自己冒名之事,但今后想要借重,却也是不可能了。

    李彦伸手指了指那盘韭黄炒鸡蛋:“夫子,徐大人,你们可曾见过此物?”

    “有鸡蛋,还有这嫩黄的菜段,形似韭叶,却不知是何物?”徐光启伸手捋了捋花白的山羊须,沉吟着说道。

    陈义山也附和道:“确实未曾见过。”

    “大人果然好眼力,这确实是韭叶,不过也不是,应该叫韭黄,和韭菜一样的种子,不同的培育方法,味道口感也全然不同,两位要不要尝尝看?”李彦拿起两双筷子,在水桶里洗了洗,递给两位老先生。

    徐光启接过筷子,缓缓夹了几段韭黄送进口中,细细咀嚼,满脸认真,那样子似乎不是在吃菜,而是在做什么重大决定似的,良久才放下筷子,出声赞道:“果然不同,口感爽滑,口味清新,色泽鲜嫩,难得色香味俱全,可谓菜中莲花,好菜!好菜!”

    陈义山也颇为矜持地尝了一口,等徐光启说话以后,才目光凝重地看了看李彦,开口说道:“三娃,君子远庖厨,你可别因此而荒废学业。”

    李彦拿过几根完整的韭黄给徐光启看,闻言微微一笑:“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如果能让天下人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穿上舒爽温暖的棉衣,也不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差吧?”

    “学生成长于市井,最能体会‘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若能像徐大人这般改进耕作,让天下仓廪实而衣食足,学生和夫子,都是在推行教化呢!”

    陈义山被李彦唬得一愣一愣的,这才发现以前听话的学生,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成熟,那从容淡然的气质,竟让他这个教了多年书的老教谕也自愧不如。

    徐光启也微微惊讶,原以为李彦品德不行,如今看来可能是误会,不禁老怀大慰,捋须微笑:“孺子可教、孺子可教,李三娃,我且问你,这韭黄是如何种植而成的?”

    “是用韭菜,经特殊方法培育而成,”李彦微笑说道,却不讲明具体方法,这是他未来发财的起点,不能随随便便就说出去,专利意识还是得有。

    徐光启微微皱起眉头,刚刚对李彦产生的那一点好感瞬间消失殆尽。

    古代没有专利的说法,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徐光启对此深有体会,虽然理解,难免还是有些失望,觉得李彦胸怀不够开阔,品德不够高尚。

    他对新式作物又实在好奇,便问起其它方面的情况:“原来竟是韭菜的变种,实在神奇,不知这韭黄的习性、产量、存放又如何?”

    “产量和韭菜差不多,存放时间更短些,至于习性嘛”李彦顿了顿,若是清楚习性,也差不多能知道培育的方法,所以他只是笑了笑:“与韭菜不同,虽然麻烦些,但冬天也可种植。”

    那时没有温室大棚,北方的冬天几乎没有蔬菜可吃,徐光启闻言不禁捋须叫好,也用更加饱含期盼的目光看着李彦:“若是此菜的种植能推广开来,则冬日又多一蔬菜可食,三娃你造福百姓矣。”

    李彦知道徐光启的意思,无非是想让他将方法公开,不过他可没想推广,至少不是马上公开,他还要靠这个赚钱呢。

    “韭黄与白菜不同,产量较低,对土壤、肥力和田间管理的要求更高,寻常菜农恐怕无法种植,也只能作为富贵人家桌上的菜肴而已。”李彦笑着摇了摇头。

    徐光启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看来,刚才那席话又是空谈,此子不仅惯于欺诈,还好出空言,而且面不改色。

第18章 换 田() 
徐光启见李彦敝帚自珍,不由露出失望神色,想了想又道:“徐某钻研农事十数年,对各种农作物的培植,譬如南稻北种也有些心得,三娃若是有兴趣,咱们不妨交流一下。”

    “徐大人真是博学多才,”陈义山一旁赞道,又对李彦使了个眼色:“三娃,徐大人学富五车,你能得一两句指点,今生都受益无穷,还不快快谢过?”

    陈义山心中颇为李彦着急,徐光启翰林出身,如今已是正四品少詹事,河南道御史,虽然品级不高,却位居中枢,能得他的亲睐,对于今后仕途发展,绝对大大有利,这才急于出言暗示。

    徐光启看了看李彦,也爱惜这个人才,心想他若是求教,自己也可指点于他,重修德行,并继承自己的农学。

    李彦却笑了笑:“大人说的这些,学生倒是都知道一点,南稻北种,确是良方,奈何家中仅有几分薄地,无法用来耕种罢了。”

    “徐大人若是对韭黄的种植技术感兴趣,学生愿意告知,就换几亩田地如何?”

    陈义山当即石化,深恨这学生不知进退,几亩田地和仕途前程哪里能比?想要替他说合,那边徐光启已经冷淡开口了。

    “你要地?便给你十亩又何妨?”徐光启先是一喜,听说李彦要拿韭黄的技术换地,不由觉得这个少年钻进钱眼里面去了,怫然不悦。

    徐光启此刻对李彦的观感再度降低,刚才还虚言大义,如今却斤斤计较,为蝇头小利而置个人前程于不顾,目光短浅至斯,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

    李彦却是想着家中无田,有好东西也没法形成规模,虽然看出徐光启和陈义山都很不高兴,但俗话说得好,贫穷使人丑陋,他现在都穷得吃烂菜叶了,哪里能去装什么崇高?

    再说一项独一无二的技术,就算是换二十亩地,李彦都觉得亏大发了。

    徐光启话音刚落,李彦便追着问道:“大人此话当真?这二十亩地可是良田?”

    二十亩地还不放在徐光启眼中,只是被李彦打蛇随棍上的无赖作风给气坏了,冷哼一声:“放心,便是直沽旁那片上等水田与你二十亩,收获的稻谷也归你。”

    “水田?”李彦挑了挑眉毛。

    “不错,都是水田,亩产稻米一石五,远远超过旱地,”饶是徐光启天性淳厚,也被李彦弄得有些火大,他很想追问李彦一句,这下你总满意了吧?

    没想到李彦那边已经开始摇头:“呵呵,若是可以,学生倒是想将这水田换作旱地。”

    他要田地种菜而不是种稻,水稻收获再多,价值也有限,种菜就不一样了。

    徐光启差点将胡子揪下来,水田不仅产量高,稻米也更值钱,何况天津卫的旱地不经过河水浸泡,土壤中富含盐渍,很难长出庄稼。

    这个李三娃,不仅贪婪,还是个蠢材,徐光启无比失望:“老夫也不占你便宜,你若是想要用水田换旱地,便是水田旁进行轮作的旱地,三亩折算一亩,不过只有二十亩;剩下四亩水田,你若还要旱地,只有经初步改良的盐地,便五亩折算水田一亩,也给你二十亩,随便你选。”

    三亩换一亩?李彦没想到水田换旱地还有这个好处,不由问道:“一亩可换五亩啊,那些初步改良的盐地能种菜不?”

    徐光启皱了皱眉头,以为李彦只想着换更多的地,连盐地的收成都不知道,真是既贪婪、又无知:“可以,不过产量较低,要想提高产量,须得进行改良。”

    李彦想了想,田地改良的方法他也知道一些,所谓盐地应该就是盐碱地,后世大规模的垦荒改良都曾提到过,无非就是那几种办法。

    “好,那我就要盐地了,五十亩是吧?”李彦笑着说道,有了田,他就能种更多的菜,赚很多的银子。

    徐光启最看不得李彦这副贪婪模样,不过还是提醒道:“老夫说了,田中未收的庄稼也与你,水田中有稻子,盐地中只有番薯与包谷。”

    “哦,番薯、包谷乃老夫引种之番邦作物,我大明所见极少,虽可烹制食用,滋味却为人不喜;虽可救荒,却不宜多食,平常只是用来作饲料,煮熟后饲喂猪羊。”

    徐光启在松江、天津都曾引种番薯、玉米这两种可在贫瘠地方生长,耐旱耐荒,产量也高的作物,但想要推广却很不顺利。

    寻常人对这种没有见过的作物无法接受,徐家也算大户,饮食也较讲究,自然不会吃这种粗粮。

    李彦不清楚包谷是啥玩意,却知道番薯就是山芋、地瓜,后世很常见:“大人是说,大明尚无人食用番薯?”

    “不错,”徐光启点头说道:“据闻福建、广东一带有少量种植,只在荒年用作粮食。”

    天助我也,李彦心中暗呼一声,忍不住笑了起来:“好,我那十亩水田,全都换作盐地,一亩折算五亩,总共是五十亩,你给我五十亩盐地好了。”

    “你可想好了?那可是盐地!”徐光启好意提醒道。

    哀莫大于心死,一旁的陈义山早就转过脸去,瞧也不瞧李彦,好像是要告诉徐光启,他不认识这个人,更不会有这样的学生。

    李彦笑了笑:“想好了,就要五十亩盐地。”

    “盐地种着的番薯、包谷,也只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