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彦笑了笑:“误不了,只不过小的觉得总是让徐公公跑来跑去也不好,不如咱们也做回一揽子的买卖,三天后我交上韭黄,以及培育方法,如何?”

    徐贵愣了愣,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你这方法也要银子?”

    “公公英明,”李彦笑着道:“不多,一十六两银子而已,公公以为如何?”

    “你”徐贵伸手指着李彦,当然知道他是羞辱自己想少掉的十六两银子,不过十六两银子对于黄金菜来说,确实不多,徐贵咬咬牙便答应下来,当场与李彦立下字据,交了银钱。

第70章 暖窖种菜() 
徐贵走后,李彦向留守的锦衣卫总旗西门守诚表示了感谢,在晚上操办了一顿丰富的酒食来笼络这些锦衣卫,不过西门守诚给李彦的感觉,似乎总有些疏远,甚至暗暗的敌意。

    据包有才打听的消息,当初陈小旗正是这个西门守诚的下属,这让李彦不得不多加一分小心。

    白天的事情,让李彦再度体会到权势的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有权有势者杀个人便似杀猪一般,更罔论其它。

    如果没有相应的实力,不管个人聚敛了多大的财富,怕也是没有半点保障,他想着骆养性若是真的能给自己弄来个总旗,似乎也不错。

    按照约定向闻香楼交付韭黄的日子,李彦在小直沽的菜地旁将刚刚割下来的一茬韭黄交给徐贵,又现场讲解了利用韭菜遮光种植韭黄的方法。

    徐贵听得明白,看着李彦不停冷笑:“姓李的,就这么简单的法子,你敢要咱家十六两银子?”

    李彦看了徐贵一眼,若是他不能刻意逢迎,两人间的关系断无缓和的可能,李彦的自尊也不容许他轻易低头。

    微微一笑,李彦反问道:“这法子,价值何止千金?”

    “哼哼!”徐贵阴阳怪气地尖声笑道:“李三娃,这是你自寻死路,莫说咱家不给你机会,咱们走。”

    “徐公公走好!”李彦略一拱手,看着徐贵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下渐渐离去。也不会特别好心地去提醒徐贵,现在时近深秋,每日都有落霜,韭菜已很难生长。

    反正与闻香楼的契约就此已经终结,至于徐贵能不能种出韭黄,和他无关。

    “少爷,”包有才走到李彦身边,压低声音道:“少爷有没看到徐贵身后那个蒙面的仆人?”

    李彦点了点头:“看上去似乎有些熟悉。”

    “是陈小旗,”包有才声音微颤:“他手上有颗黑痣,小的一眼就认出来了。”

    李彦皱了皱眉头,看来这个陈小旗是与徐贵勾结到一起了。

    “莫要管他们,将这草棚拆了,茅草盖到菜地上,挖出结球菘菜与大蒜,咱们回去,”李彦吩咐家丁说道。

    除了李家菜地的结球菘菜与大蒜,李彦之前还以提前给出订金的方式,从直沽一带的农户家中订购最后一茬的韭菜根,以及捆扎起来结成球的菘菜,如今一并逐户收走。

    农户们拿到银钱都很开心,不过看向李彦的目光就有些怪异,这菘菜结球也就算了,不知道里面的菜心会不会烂掉,将冬天无法生长的韭菜根买去,那真是败家子的行为。

    农户们的菜地大多靠在一起,闻讯而来的农户聚在田头,等着李家的人来收菜,同时议论纷纷。

    “李家的娃子,你是要用暖窖种植韭黄吧?”收到第三家田地,突然有个老头出声问道。

    李彦诧异地看了那老头一眼:“老人家也知道韭黄?懂得暖窖?”

    老头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大声说道:“老头子种地的时候,你这娃还不知道在哪里,少詹事徐大人厉害吧?他还向老头子请教过施肥之法呢!”

    “原来是长者,不知如何称呼!”李彦连忙施了一礼。

    老头大咧咧地摆了摆手:“你这娃有礼貌,俺是孙老头。”

    “至于韭黄嘛,你方才在田头讲与那太监的时候,我也是无意中听到的,”孙老头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得意地冲李彦眨了眨眼。

    “哈哈,孙伯有心了,”李彦微微一笑,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交待韭黄的遮光种植之法,存心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反正他也不能靠着这个赚钱了。

    “孙伯所言不差,李某正是要将这韭根移入暖窖,培植韭黄,”李彦见孙老头言谈间对农事很娴熟,便在田头攀谈起来。

    “种植韭黄需要遮光,种在暖窖里确实很方便,”孙老头嘿嘿笑道:“你那点想法,老头子一眼就看穿了。”

    “连暖窖都不用,只要是普通的地窖,在土里拌上马粪,便足够了。”

    “马粪?”李彦诧异地问道:“马粪有何用?”

    孙老头翻了翻白眼:“吆,果然是个娃崽子,连马粪拌在土中,会慢慢发热都不知道吗?”

    “这样也行?”李彦确实不知道马粪还有这样作用,连忙向孙老头请教。

    李彦曾让包有才搜集暖窖的资料,不过包有才毕竟不是“百科全书”,加上对农事并不熟悉,有所遗漏也属正常。

    按照孙老头的说法,用马粪发热在冬季种植蔬菜,是最简单易行的暖窖,用来种植韭黄再好不过。

    李彦觉得如果孙老头说得不错,马粪确实能发热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应该可行。

    “孙伯所说,果然有道理,”孙老头言谈中对农事的熟悉让李彦动了招揽的心思:“不瞒孙伯,小可在田庄中挖了几口地窖,打算用来种植韭黄,对于这马粪种植之法,却是知之甚少,不知孙伯能否亲临指点,小可愿为之给付报酬。”

    孙老头脸色一喜,随即摆了摆手:“老罗,跑来跑去这老骨头经受不住。”

    李彦微微一愣,没想到孙老头会推托:“如此,小可便让人雇一顶小轿来,保证不让孙伯受那颠簸之苦。”

    孙老头眼睛一亮,很快又摇了摇头,口中不停地嘀咕:“不好,跑来跑去不好”

    李彦有些不耐地皱起眉头,不过是个马粪拌土,这老头就拿腔作势的,难道是嫌酬劳不够?

    “少爷,这老头是想成为李家人呢!”包有才俯身在李彦耳边低语道。

    “成为李家人?”李彦非常诧异。

    包有才点了点头,露出骄傲的神色:“少爷,现在直沽这边,谁不知道咱李家的家丁、长工待遇好啊,天天能吃饱,隔几日便有肉食,不但有工钱,还有奖励,都想着咱能看上他们呢!”

    “有这样的事?”李彦愣了愣,虽然他确实有通过更好的待遇,以凝结人心的想法,却没想到会在乡间产生这样的影响。

    “孙伯,李家田庄正缺一管事,孙伯可愿屈就?”李彦犹豫着试探道。

    “好”孙老头大声应道,旋即发现自己的反应似乎太过强烈,搓了搓手打起哈哈:“李家的娃啊东家,老头子我对各种农活都熟悉,肯定能给你将田庄的事情打理好。”

    李彦直起身子点了点头:“如此,你便收拾收拾,这就去田庄报到吧!”

    “是、是、是!老头子也没啥好收拾的,这就一起去,”孙老头嘿嘿笑道:“反正,俺是听说李家什么东西都有啊!”

    李家的田庄一共修建了六处地窖,是李彦通过包有才了解这个时代的情况,再结合他曾经见过的蔬菜大棚和培育平菇的土温室,进行规范、改进后设计而成,基本上还是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结构。

    其中两处是简单的地窖,两处是在苗床下面埋了火道的火暄式温室,还有两处同样埋了火道,不过地窖的顶部被挖开,东、西、北三面建土墙,南面留纸窗,平时可以封闭,也可以打开通风,这就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塑料大棚了。

    孙老头对于农事的经验很丰富,在他的指点下,长工们在一处普通地窖内铺上厚厚的茅草,将结球菘菜与番薯分别堆放储存。

    又将马粪与肥沃的黑土拌在一起,铺成苗床,埋入一半的韭根与蒜根。

    而在火煊式暖窖中,则用普通黑土铺成苗床,种上另外一半的韭根与蒜根,由于天气刚刚转寒,暂时还不用生火取暖。

    当天气寒冷时,只要在火坑点燃柴禾,热量便会沿着火道传递到苗床,起到增温保暖的作用。

    李彦让一个新近加入、会写些字的长工李睿作为孙老头的助手,每日观察记录两处暖窖的情况。

    他现在要考虑的是将另外一处火煊式暖窖,以及两处开纸窗的火煊式暖窖利用起来,一时间还没有想到种什么比较好。

第71章 京城来信() 
李彦手上拿着两封信,都是骆养性从京里送来的,打开蜡封,看到完全没有句读、竖排的繁体字,顿时一阵头大。

    “三娃,大哥对不起你,总旗没了!”

    信写得很直白,也很简单,虽然没有明说,李彦也能看出是有人从中作梗,这样的事情,骆养性当然不敢在纸上写明。

    信的最后,骆养性提到另外那封信,说是京里的一位公子,对他的弹子锁很感兴趣,也没有明说这位公子是谁,只让他好好巴结,未来有好处。

    看完骆养性完全口语化的信笺,李彦会心地笑了笑,这个便宜大哥不是二愣子,没有为他那个“总旗”拼死力争,虽说有些“不仗义”,却避免了无谓的牺牲。

    后面这封信,也写得很口语化,还带着几分孩子气式的天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避讳:“骆千户说了弹子锁的样子,由校觉得和广锁差不多,肯定不如密码锁安全。”

    由校?李彦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很快想到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

    由校?朱由校?那不就是崇祯的兄长,天启皇帝朱由校么?李彦被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骆养性说得不错,果然是值得好好巴结的大人物。

    连忙又低头将手上的信笺细细读了一遍,这个朱由校说到锁的结构和设计,显得很明了,应该仔细研究过,而且还提到他做过一把木质密码锁,觉得要比弹子锁更安全,可惜被他父亲给砸了。

    骆养性带了六把弹子锁进京,并没有多余的样品提供朱由校研究,朱由校显得很遗憾:“可惜见不到弹子锁,骆千户说会向你要一把,你会给吗?”

    给,当然给了,不仅给锁,还要附送图纸,李彦忍不住哈哈大笑,弹子锁本身并没有多少秘密,随便一个锁匠打开外壳,就能看到里面的结构,要弄懂也不难。

    如果只是送出几把锁,就和未来的皇帝搭上关系,这笔生意无论怎么看也是赚的,李彦心中想道。

    李彦不是历史学家,充其量只是喜欢看架空、在论坛中游荡的爱好者,对于晚明的历史算不上清楚,只知道大体的走向。

    明熹宗朱由校算不上好皇帝,正是他在位期间,明朝渐渐滑向灭亡的深渊,作为大明的皇帝,自然要担负很大的责任。

    李彦捏着下巴,寻思自己搭上朱由校以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措施,不但让自己获益,也让民族受益,自己再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前在网络上,李彦是总显得很激愤,如今穿越了,虽然也时常想到民族国家,不过更多时候想到的,却是遵循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路。

    在给朱由校的回信中,李彦则将他的密码锁的设计大大夸赞了一通,表示会让工匠用铜铁打造这种密码锁,并拿到市场上售卖,所得利润的五成属于他这个设计者。

    此外,李彦又附上几种款式弹子锁的设计图,在信中详细解释这种设计图的画法、识图方法,并解释这种方法的好处。

    李彦很谦虚地表示:“弹子锁只是雕虫小技,无法与公子的设计相比,还请公子多多指点。”

    在信的最后,李彦又大肆吹捧朱由校的设计才华,并认为与诗词歌赋相比,这种设计能力更能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并强大国力,同样可以治国安民。

    写好这封信,李彦又仔细检查了几遍,删掉一些可能触犯禁忌的话,才重新誊抄,让人送往京城。

    正如李彦在信中所说,工匠的手艺再好,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提升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

    李彦推行标准化与精密制造,却是为工业化打下基础,而在工场这边,他也是在推行一种手工工场式的规模化生产模式。

    李彦将宅院南面的简易工场命名为精密制造工场,其中又分两个工坊,制造精密测量工具的标准坊,与制造弹子锁的锁具坊。

    每个工坊下面,又按照工序性质的差役,分为不同的“作”,如锁具坊下面就有弹簧作、铸造作、打磨作等。

    而在“作”下面,也分成制作不同工件的“组”,这就是工场里最基层的制造单位。

    在制造弹子锁与尺具的过程中,工匠们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