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258章 政党() 
李彦希望自己的团体能够更团结,并且团结更多的力量,为那个共同的蓝图而努力、奋斗。

    结党是否必然谋私?在权力均衡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似乎也是必然的,就好像李彦现在若是能够建党,肯定会大肆起用党内的官员,虽然他的出发点可以说是为了共同的蓝图,只有这些有共同目标的人,才会形成合力。

    思前想后,李彦觉得眼下建党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个时候建党,差不多是将他们这个群体竖成靶子,让朝野的反对派猛烈攻击。

    虽然不能公开建党,李彦却希望原来松散的复辽系、华夏系,能够形成更紧密的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不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失去行动的一致性。”

    事实上,复辽系已经有一个比较成形的组织系统,那就是讲武堂、讲武学堂和兵战俱乐部,辽东为战而生,军事始终是核心,辽东的民政就是军事后勤,因而这个系统基本囊括了复辽系的核心成员,包括包有才、郑书、茅元仪等人,也都是讲武堂成员。

    而现在参与中央政权,这个体系显然要进行改变。

    此外,以华夏社为核心形成的华夏系,在思想上也比较倾向于新政,加上因为利益和立场关系,会站在新政这边的商人群体,他们也基本上参加了几个技术协会、海商协会、工商协会等等。

    李彦希望对这些体系进行梳理,形成金字塔式的政治机构,各种协会、会社吸引商人、士绅和读书人加入,成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像华夏社这样的精英会社,则要注意吸收精英,作为中坚阶层存在;此外还需要一个组织性更强的会社,将那些目标明确、信念坚强的人员吸收进来,成为核心力量。

    晚明文人结社已经比较常见,大多以文学制艺的名义出现,当然像李彦他们这种极受瞩目的高官显然也不适合加入会社,作为指导倒是可以的。

    华夏社原本是出版、发行报刊的报社,因为吸纳大量的撰稿和编审,后来又办了华夏学堂,俨然成为温和新学的发祥地,从这里出去的人,因为思想上同传统的士大夫、官吏有所不同,渐渐形成了一个华夏系。

    与复辽系比较起来,华夏系的组织更松散,充其量就跟当初的东林党差不多,李彦的意思,是在华夏社下,增加一个华夏学社,用华夏学社,来吸引华夏系中,思想更开明的那一部分。

    此外,他们手上的一些学堂,以及华夏社设在各地的分支,也可以组织相类似的学社,当然名字可以不叫华夏社,而且最好是不要叫,但是在目标、组织原则方面,可以尽量一致,各社再以联盟的形式,形成一致步调,这就是将来的中坚力量。

    华夏学社的组织构建,李彦交给了夏熙、宋钟国,夏熙在华夏社中影响很大,而宋钟国在这方面更有经验,毕竟现在的讲武堂体系,他曾经全程参与,非常熟悉。

    而讲武堂作为军中体系,将独立存在。

    以华夏社和学堂为中心,构建各地的学社,形成中坚力量。

    而其中的精英分子,则可以挑选出来,加入华夏学社,并依托华夏书院,进行交流沟通。

    而像李彦他们这些核心层,基本上就会涉及到很多私密,将限定为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圈子,李彦正式定下名字,就叫共和社。

    虽然说最终商定的架构,距离李彦理想中的目标还要差很多,不过通过这些复杂、分散的会社,基本上能够对下面的成员和组织形成影响,并在需要的时候,取得一致的步调,应该说也是挺大的进展。

    “咱们结党、结社,根本目的还在于团结,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实现咱们的蓝图,”餐桌上,大家也只是讨论基本的原则和方向,至于细节,那还要继续研究和完善,不过时间上也会比较紧,李彦希望能在明年春天的国士推选中,就发挥作用,如果能够在国士院中控制局面,那自然最好。

    说到国士推选,大家神色都挺严峻的,毕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还比较弱,如今只有依靠华夏社,还有工商行会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希望有更多的“自己人”,能够给推举上。

    晚宴过后,李彦特地将夏熙、石柱国、宋钟国给留了下来,商量国士推举的事情:“如今地方上已经开始运作,不过最后的操作方案还没有出来,眼下看来,最可能拥有推举和被推举权的,首先是有功名在身的士绅,举人以上功名、致仕在家的朝廷官员,这些是毫无疑问的;秀才、监生基本上也能够获得资格;童生就很难说,我是倾向于到了一定年纪的童生,也都可以参加推举,特别优异者,也可以被推举。”

    夏熙点了点头说道:“拥有推举权者越多,则于华夏社的成员更有利,毕竟经商者声名往往能够布达州县,获得更多的票数。”

    “然也,若是人多,则不容易为收买、串连,而报刊更容易发挥公而告之的作用,”石柱国也点头称是。

    “石社长说得好,若只是举人、官吏,肯定让那些老腐的家伙占了便宜,”宋钟国咧嘴笑道。

    李彦点点头,能够让更多的人拥有推举权,自然是他想要达成的目标,不过,朝中的阻力也很大,有人认为进士、举人和秀才都有一张相同效果的推举票,这简直就是没有上下尊卑。

    有些观念要改过来很难,何况地方上如何操作也是一个问题,因而这第一次国士推举,所涉及的范围必然有限,也就是说,能够参加推举的人群,会受到一些限制。

    “最可能的,还是拥有秀才以上功名者,以及各地的乡老、有名望的士绅,这就可能扩展到祖上三代以内有功名的人家,总而言之,你们先根据这个情况,推演一下最终的结果,年前怕是就要定下来,咱们得有针对性地想些办法!”李彦想了想说道。

    “此外,就是有名望的乡绅如何界定,估计会以在乡间所行善事等为主,譬如捐赠、捐建桥梁、道路、学堂等等,”李彦笑了笑,历朝历代,都有“捐”这一说,譬如国子监监生的身份本来很清贵、重要,监生可以直接参加会试,监生就有“举监”、“贡监”、“捐监”之分,而到了清朝,都可以直接捐官,这种为乡里捐建桥梁、学堂,给予乡绅的名号,可谓理所当然。

    夏熙笑了笑道:“这个事情,可以让商会出面,所谓日行一善,想来很多人是愿意的。”

    李彦点了点头,若是这一条能够确定下来,那么很多商人就可以成为国士候选人,无非就是花点钱而已,却能获得可观的政治、社会效益,有实力的商人,自然愿意。只要能成为候选人,接下去发挥的空间就很大了。

    李彦又和众人商量了一些其他的细节,如今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内阁尚没有商定,他们也是就可能的做法进行商讨,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力争对己方更为有利。

    此外就是将一些要做的事情先行布置下去,可以和会社的组织在一起办,能否组织好这次全国性的推举,显然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因为年后很快就要展开国士的推举,李彦找了个机会,在内阁会议中,提起有关国士推举的议题。

    按照有明一代的惯例,推举、包括科举这些都属于礼部操办,李彦提出,国士院的地位超然,再由礼部来操办,显然并不合适,而国士院事关国家法度、未来大计,因而提议专门设立一个机构,进行操办,待推举结束以后,可成为国士院的下属机构。

    此外,就是对于推举过程的监督,则应当由三法司抽调精干力量,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推举行为进行审查,以确保过程的公正、公平。

    因为之前已经有所沟通,并且围绕国士院是不是要办,国士院能有哪些权力,朝野内外曾经爆发过一场持续很久,一直到现在都还在进行的论战,对于这些大的原则和方向,已经达成共识,所以很快就首先确定下来。

    正如李彦所预想的那样,争论的焦点,首先就出现在推举人、候选人的资格上,这个问题,同样争论很久,但却一直无法形成妥协和一致。这一次,李彦放弃了原先一直要求尽量放开这两种权力的做法,同意提高门槛,还是将推举人的资格限定在考中院试,获得秀才功名的士绅。

    除了这些有功名的人,三代以内出过举人的家族,可以增加一人参加推举,五代以内有过进士的家族,同样可以得到一个名额。

    而李彦所关注的“名望卓著”的乡绅这一点,竟然也没有什么正义,只要是捐建桥梁建筑、出资兴办学堂的乡绅,经乡老推举,地方官认定,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推举和候选资格。,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9章 风起() 
这样的条款,所遗留的漏洞无疑相当之大,按道理说,由乡老推举,再经地方官照规则认定,流程还算比较合理。只不过华夏的传统,向来没有按照成文法办事的习惯,“官”字两张口,更是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彦也知道短时间内,想要在全国范围建立一套完备的推举制度,并不现实,如今也只有尽量完善。

    内阁会议既定,几个人说了点场面话,李彦和王国兴率先离开,孙承宗、叶向高、朱延禧等人却坐着没有动,这些朝廷的重臣,都已经上了年纪,可谓老成持重。

    刘一燝抬起头,目光微微一扫,笑着说道:“如今咱们还能坐这里,明年可不知道会怎么呢!”

    “以刘大人的声望和资历,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孙承宗笑了笑,李彦他们走了以后,剩下来的却以他最为年轻,但他却是内阁首辅,名义上在众人当中的地位最高。

    朱延禧低垂着眼帘,脸上古井无波,沉声说道:“明年如何,本官难以预计,然则今日这番商讨,却令本官大为意外。”

    朱延禧说着,抬头看了看对面的叶向高、韩爌,还有坐在他身边的刘一燝,话中的意思,却是奇怪叶、韩等人,竟然会支持李彦提出的大部分推举方略。

    “朱大人不也是同意了么?”叶向高略略抬了抬眼帘,这位前内阁首辅勉强支撑着起复进京,身子看上去虚弱得很,多说两句话,就有点气喘吁吁的样子。

    “阁老还要保重身子才是!”孙承宗在旁边关心了一句。

    叶向高摇了摇头:“老夫老啦,明年也不想在这内阁尸位素餐,李三娃所作所为,老夫总觉得看不透,说权臣吧,也并不如何揽权;说不是吧,又总是上下折腾;说他忠,却让皇权集于内阁;说他不忠,又用律法保障大统传承,其所作所为,无一不令人匪夷所思,却又看不出私心何在,老夫如何能够反对?”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三百国士,万千士绅,总能保我大明道统才是,”叶向高好不容易说出这一大段话,突然发出一阵激烈的咳嗽。

    其他人都默然不语,大殿中只有叶向高的咳嗽声在那里回荡。

    李彦对今天的会议如此顺利也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和王国兴一前一后走出殿门,突然莞尔一笑,回头对王国兴道:“咱们觉得有些事对咱有好处,别人也有同样的想法呢!”

    “大人说的是东林?”王国兴如今执掌五军都督府,他之所以能够进入内阁,还是因为李彦提议在内阁中常设一位勋贵而获得机会,王国兴的存在,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勋贵的利益。

    李彦点了点头,东林名动天下,他们在民间的声望,未必会比华夏社弱,现在的规则相对来说还是公平的,大家都有机会。

    李彦回头看了王国兴一眼:“勋戚那边,现在压力挺大吧?”

    王国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都胡作非为惯了,除了那些有抱负的,谁也不愿意放弃特权,换取更为自由的发展机会。”

    王国兴犹豫了一下:“大人,在下无意中听家里有人说起,似乎以后士绅也要征税?”

    “有这样的传言?”李彦微微一愣,回头问道。

    “似乎是!”王国兴点了点头。

    李彦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士绅不纳粮,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本意是为了体现对读书人的尊重,普通人家,只要考中举人,就能免去赋税,有很多地方,只要中了举人,就会有很多人入籍投靠,为的就是让名下的田地,不需要缴税。

    李彦刚出宫门,就看到包有才等在外面,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就让王国兴也一起去了兵部的衙门。

    李彦身兼内阁次辅、兵部尚书,平常就在兵部衙门署理事务,商议各种大事。

    “大人,现在京城中的富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