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及有效的组织。

    在东林当中,也有分歧,意见从来都不曾统一过。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在与阉党的交锋中,一败涂地。

    “老夫还记得当年练兵,三娃你提出的种种新颖做法,几年过去,老夫练兵无成,三娃你却打造出一支铁军,此番又取得如此大胜,实乃可喜可贺!”白发苍苍地徐光启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由衷地感慨道。,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19章 进城() 
李彦面带微笑,略带景仰地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徐光启数次练兵,又曾主持铸炮,不能说没有成果,但是成效确实不大。

    虽然如此,李彦对徐光启还是充满了尊敬,他始终觉得徐光启不算一个合格的官僚,但是,他在科学、技术上的努力和探索,是绝对值得尊敬的。

    这几年以来,李彦借着工业技术的超前发展,在辽南打造出一个特区,打造出复辽军这支跨越时代的军事力量,生生改变了明军在辽东的不利局面,但是在科学技术上,特别是在基础科学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成效也不显著。

    倒是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在与西方传教士的合作中,翻译了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著作,譬如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倒是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工作。

    李彦当初也曾经编写过一套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教材,并被使用在华夏系的基础教育当中,这套教材,也得到了徐光启的大力推崇。

    当然,徐光启对于书中那套理论是比较推崇的,但是对于这样的书,被提高到与儒家经典同等显要的位置,进士出身,作为儒士的徐光启又是很不满意的。

    虽然也存在许多类似的分歧,徐光启与李彦的关系大致还算是比较密切的,而这一次相见,相互之间那种欣赏和惺惺相惜,也变得更加明显。

    徐光启问道李彦练兵的方法,在辽南发展集体农庄的做法,以及铸炮、工场等等技术细节,李彦则刻意将话题引申到机械、物理、化学乃至社会学等学科上面,因为他知道,与眼下和魏忠贤的权力斗争相比,这些东西,其实更加重要,这些东西,将会影响华夏民族今年几百年的发展趋势。

    李彦希望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得它们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在这个方面,徐光启也无疑是曾经走在时代最前面的那几个人,李彦希望能首先得到他的支持。

    李彦和徐光启聊技术聊到半夜,直到年纪大了的徐光启撑不住,这才结束了谈话,让徐光启先去休息。

    李彦则谈得兴高采烈,越谈越精神。

    徐光启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精英,而他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又远非李彦所能够相比的,虽然他很多时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保守的老头子,实际上,这个曾经数次浮沉的老头,也拥有别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见识。

    在交谈的过程当中,徐光启经常会说到一些李彦之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从而让他深受启发,尤其是在儒学这一块,有的时候能说得李彦哑口无言,虽然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也确实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些儒家的经典,但是在徐光启的面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儒家的了解,可能真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是“一窍不通”的状态。

    虽然两人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面,依然存在分歧,不过在最终的目的上,又很接近,这让他们之间的交谈,变得相当友好。

    送徐光启去休息以后,李彦还要处理其他一些事情,进驻通州以后,想必魏忠贤他们很快就能得到消息。他的这一个举动,其实已经是摆明车马告诉魏忠贤以及依附他的那些党羽,李彦此次进京,目的绝不单纯。

    “明天早上,京里就会有旨意,要求少爷立刻回转辽东,不得延误战机,怠慢军国大事,”包有才领着情报部的官员,将刚刚从京里得到的消息告诉李彦。

    情报部经营这么多年,加上华夏社在京里的关系,李彦能得到的情报来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虽然这道旨意还没下,但是已经通过有关的渠道传了过来。

    李彦抿了口茶,微微点头:“早在意料之中,他们也应该知道,本官既然来了,那就肯定不会走的,估计还会有后续的动作吧?”

    包有才点了点头:“宫里传出来的消息,魏忠贤召见了几个京营的统领太监,估计会有所动作,不过最新的消息,京营那边还没有什么动作。”

    李彦轻轻笑了笑:“会有动作的,不过他们的动作一向是比较慢。”

    京营是个什么素质,可以说李彦和包有才他们都清楚得很,真要是打起来,李彦手上一个营,未必就怕了整个京营三大营。

    只不过,他到京城来,并不是来打仗的,能够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开战争。

    “骆大人那边怎么样?”李彦抬头看了包有才一眼。

    包有才连忙道:“骆大人是支持我们的,但是对我们的计划,还是有些怀疑,骆大人答应收拢部署,但是能不能出手帮忙,就很难说了。”

    李彦点了点头,这也在意料之中,骆养性虽然给撵下锦衣卫指挥使这个显赫的位置,起码现在还能够保有富贵,这个时候自然不想做什么激烈的事情。

    “骆帅、王帅那边有什么消息?”李彦神情淡淡地看着杯中的茶水,到了这个时候,他也必须倾力出击了,不管是他,还是魏忠贤,身后都没有退路。

    李彦固然要将魏忠贤这颗毒瘤给剔除,魏忠贤自然也想去掉李彦这个潜在的威胁。

    “骆帅从镇江那边赶过来,怕是还要一段时间,王帅那边也不近,”包有才犹豫了一下说道。

    这个时代传递信息的方式还相当原始,虽然李彦在天津发现形势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的时候,已经让人通知王国兴和骆养性也立刻回京,但是他们什么时候能赶到,现在又是怎么样一个状况,包有才也没有消息。

    李彦微微一笑:“你不用紧张,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邵荣在城里应该已经准备好了,我猜魏忠贤撵我不走,下面就该是请我进城了。”

    “大人明鉴,只是魏阉为何不直接让少爷进城,而是要让少爷先有了防备呢?”包有才笑着问道。

    李彦瞥了他一眼:“这个问题你会想不到?要是你连这个都想不到,这个情报工作你还是不要做了。”

    “小的终于想明白了,”包有才腆着脸笑道:“魏阉这是要个借口,要给少爷戴上一个抗旨不尊的罪名,这样才能师出有名,说不定还会在皇上那儿,说少爷想要犯上作乱,不过,我看皇上是不会信他的。”

    李彦微微叹了口气:“信不信这件事无关紧要,关键是皇上还信着魏阉,那么魏阉手上的权力就不会变少,我们所要面临的,可能就不是一个魏阉,而是魏阉身后的皇权。”

    对于魏忠贤,乃至他的阉党,李彦并不担心,事情的发展,也一如他所想像的那样,但是东林那边,居然一直没有人来和自己联系,看上去对自己也同样充满戒备,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太好办了。

    外藩官员进京,不得带私兵进入北京城,这是一直以来的规矩,李彦也老老实实地让他带来的那三千兵在城东的几个农庄驻扎。

    通州到京城的一段道路,让魏忠贤用水泥给铺了,施工的倒是华夏水泥厂的施工队,这可以说是大明第一条比较长的水泥马路,之前修的那些,都是比较短的,只有这一条,连接通州码头和京城,长度比较可观。

    这几年水泥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价格也在下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水泥路,通常都是几里长左右的,能够连接城市之间的大马路,限于地域的辽阔,成本还是太高,尚且很少出现。

    魏忠贤当初好大喜功,为了方便通州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送往京城,特地修了这条大马路,可能也没有想到,这条大路也会成为他的对手前往京城的捷径。

    李彦从盖州、山海关、滦州各抽调一个哨组成一个营,如今就沿着这条水泥马路驻扎,几个农庄是早先就置办下来的产业,或者是同关系比较近的商人那边商借的,布点完成以后,就等于控制了这条极其方便的要道。

    按照李彦的设想,天津的船只可以通过北运河直接抵达通州,而通州与京城之间又是这样一条水泥马路,应该说这样的条件,在这个时代,是绝对独一无二的,可以很方便地调动物资和军队。

    魏忠贤以为李彦不足恃,是因为相比之前的孙承宗,李彦最多只能调动辽东的军队,而辽东距离京师这么远,根本就来不及。如果说李彦人在辽东,那么他也没办法,鞭长莫及。既然人都来了京城,那么他就不用担心了,只需要不让李彦见到当今圣上就是。

    次日,李彦不等京城的圣旨抵达,连夜启程,在城门打开后的前一刻即抵达南门,虽然守城的士兵已经得到交待,但是谁也没想到李彦会走南门,而且以他辽东巡抚的身份,以及朱由校赐给的腰牌,谁也不能拦着他。

    李彦本来可以悄悄进城,然而,他特意选择了这样光明正大的方式,进城后就住进原先华夏社设在通政司不远处的那个院子,以这样的方式,向魏忠贤宣布:我李彦又回来了!

第220章 相迎() 
进城之时,李彦摆出了巡抚大员的全副仪仗,堂而皇之地从南门而入,异常高调地横穿南门内大街。

    虽然时间还早,但是京城早起的人并不少,大家看到这样的阵仗,都好奇地打探又是那个大官或者是显贵进京了,好像最近并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

    李彦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相反还在刻意宣扬,很快大家就都得到了消息:来的是辽东巡抚李彦,刚刚在辽东大败奴酋的十余万大军,这次是带着建奴的首级,进京报捷来的。

    说来也怪,李彦他们进城以后,一路通畅,走得并不慢,但是他们进城的消息,却跟长了翅膀似的,迅速在四九城传播开来,他们刚走到长街的一半,前面街上的人就越来越多,都是听到消息前来看热闹的。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辽东和建奴就像是一座大山,始终压在大明的头顶之上,从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到辽沈之战、广宁之战,明军一败再败,最后丢掉了辽西走廊,一直退到山海关,身后就是北直隶,就是京师。

    彼时,也就是在广宁之战的前后,李彦和他的复辽军在辽南开始崛起,明朝以文统武,文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武将的地位相对比较低,所以在辽东数次大战当中,人们知道的只有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这些都是文官。

    所以复辽军数次胜利,后来李彦已经不再亲自领军作战,专门搞军事、地方建设,但是在大明的特殊体制下面,李彦得到的名望,也远远超过王国兴、骆养性、郭振明等武将。

    对于京城的老百姓来说,这几年辽东的形势好了,京城的市面好了,不用再像从前那样惶惶不安了。天子脚下,百姓的耳目相对更灵敏些,也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对于辽东的事情当然不会陌生,对于李彦这位年纪轻轻,未及弱冠就领军出征,不到而立就贵为一方巡抚的传奇青年,更是耳熟能详。

    大家听说是李彦回来了,而且是刚刚打了胜仗,无不欢欣鼓舞,自发地聚在街头,欢迎李彦进城。

    虽然不能带兵进城,但是亲卫还是能带的,李彦大致也能想到进城后会遇到的情况,本来就是要高调,要弄出动静来的,就算街上没有人,包有才的情报部也会想办法搞出些动静。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同时也是让下面的亲卫领受京城百姓夹道欢迎的荣誉,李彦这次带进城的,都是一些经久沙场的老兵。

    这些老兵,无一不是战场上摸爬滚打,从死人堆里活下来的,经历了战场的洗礼,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平常人所没有的肃杀之气,人们远远的,似乎就能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遥远辽东的战事之惨烈。

    这些老兵能够成为李彦的亲卫,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又因为受了伤,落下残疾,不适合再上战场,就给调到亲卫营充当亲卫。

    虽然如此,李彦身边的这支伤残亲卫的战斗力却不容小窥,他们不能再上战场,是因为复辽军的战术体系要求进退如一,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适应整体作战,但是在近身保护和格斗方面,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

    何况,他们都是从战场上活下来的,战斗的意志和决心,以及对死亡的漠视,又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京城的百姓在街道两旁欢迎李彦,看到这支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