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工-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98章 全新局面() 
天启四年八月,金州湾码头上人山人海,在临近海湾的岸边,预先搭起了一座丈余的高台,高台四周旌旗飘飘,高台上面站着一些人,都是辽海战区的高级官员及将领,还有一些应邀而来的商人、百姓代表。

    大家都自觉的分散在中间的李彦两边,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与旁边的人相互说着话,交流此时的感慨。

    “听说这一回的火轮船,不用风帆,也能在海上航行,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也太神奇了吧?”一直经营着海上贸易的大海商翁启愚将信将疑地说道,这一次大家都被辽海议事会邀请而来,参加三年一度的发展大会,第一日却是要观摩所谓的火轮船,都是十分好奇。

    “议事会发布的通告,那还能有假?”山东登州的海商陶宜先笑着说道:“辽海船厂里头,据说已经试验过好几回了,只有这一回,才真正实行了火轮行驶,不要风帆。”

    “要说这火轮,倒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盐场铁矿那边,早就使用烧煤的抽水机,据说是叫什么蒸汽机,用蒸汽推动,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陶宜先的商号开在登州,主要就是做辽南的生意,所以对辽南这边的情况很了解,说起来也是忍不住连连摇头,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旁边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商人,闻言都是微笑着附和,能出现在这里的商人,基本都是做辽南生意的,或者是从其他地方贩运辽南需要的商品,或者是采购辽南才有的工业品,卖往各地,来来往往之间,不少人都是依托辽南发家致富。

    这些商人,也都是喜欢在辽南做生意,与其他地方纷繁的厘金不同,在辽南,以及整个辽海地区,实行的是一税制,而且这税收的征管,还不是辽南衙署来征,而是由相对独立的海关、税务所征收,而税务所的所长,是由商人们组成的工商协会选举任命的,要是税务所乱征税,他们就能够提案罢免这个所长,进而选举出他们认可的新的所长。

    就像海关、税务所的存在一样,辽南衙署奉行所谓的“士绅自治”政策,衙署并不直接管理下面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收钱之类的,衙署会让下面选举出一个协会,再组织一个独立性比较强的机构,由协会来推动这个机构的运转。

    当然,辽南衙署也并不是奉行无为而治,他们有专门的审计、监察机构,专门对这些协会机构的运转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惩治的力度也会相当大。

    这种政策实行初期,很多商人都因为投机倒把,试图勾结串联,逃税漏税,被发现以后,立即被驱逐离开辽海,而且被辽海的商人所孤立,辽海衙署还会通过各种手段,追回不当得利,并追加经济处罚,有些商人竟因此倾家荡产。

    辽海这种做法,在初期虽然有些残暴,但是在这个体系渐渐发展起来以后,辽南的商业环境变的前所未有的理想,不仅如此,辽南还鼓励商品的贸易,特别是鼓励商品出口,卖往朝鲜、日本,以及南洋。

    如今,大明那些成功的商人,多少都与辽海有些关系,除了直接做辽海生意的,下面还有次一级的贩子,还有使用华夏技术协会授权的,与这些产业发生关系的。

    华夏技术协会从无到有,渐渐发展壮大,网罗的各地有影响力的商人,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技术专利制度,而这套旨在保护技术创新的规范,在这些协会成员的维护下面,已经差不多成为一种行业的规范。

    类似这样的协会,还有好几个,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由诸多协会合并而成的工商协会,这个协会直接控制了海关、税务局等机构,这一次发展大会,据说还会考虑将技术协会、农协会等几个协会并进来,在分会挂靠的同时,还要搞出一个更大协会出来,基本要囊括农、工、商诸个领域。

    辽海的这些做法,让很多参与者获得了收益,同时也得到了尊重和权力,有些精明的人则看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权力参与的新方式。

    几十年前,有个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曾经这样评价大明的官僚体系,他认为明朝的官员作威作福已经到这样一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他所有的一切。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有些道理,而在辽南,却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辽南的治理很宽松,法律很完备,很多事情都是下放给协会做的,这让他们享受到了权力。

    很多协会成立之初,都只有一些行业的精英参加,所以从一开始就能形成比较好的规则与运转,之后虽然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大体都是像好的方向发展,并由此与衙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是协会在管事,而衙署在监督。

    当然,说协会在管事也不确切,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协会基本上只拥有政策的制订,主要官员的任命监督权,原则上这些机构是要接受衙署监督的,所以这一次大会,也是要重新协调双方的关系,建立一个更加通畅的体系。

    辽海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使得有能力的商人都跑来做生意,辽南这些年的发展,也都是建立在贸易与工业之上的。

    在工业方面,自铁工城以南的金州半岛,厂矿林立,铁工城有铁矿与铁厂,往南有采石场、水泥厂,造船厂、盐场,还有大量的纺织厂,以及这些年发展起来的一些化工厂,譬如肥皂厂、火柴厂、玻璃厂等等,有很多东西都是别的地方没有的,或者是虽然授权出去,但辽南依然能保持技术与品质的领先。

    与初期的工业都是由华夏工场,或者辽南衙署组织不同,后来建起来的厂矿,多数是各地的商人纷涌而来投资的,毕竟辽南这个地方,经营工商业的氛围实在太好。

    整个辽海地区,还包括朝鲜安州以西的安义地区,利用这个地区的资源,东江镇也是引入了大量的投资,开发矿山,然后将矿石运往辽南,或者是在当地进行初步加工。

    东江镇也推行辽南一样的做法,经过几年的运转,已经类似于国中之国,基本上不受朝鲜朝廷的影响了。

    辽海地区工业的发达,也为商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是发展带来人口的增加,以及商品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粮食、矿石、棉花、皮革等原材料,都需要从各地“进口”,很多商人就是从事这方面贸易的。

    此外辽南的商品在各地也很有市场,在南北直隶、山东,乃至河南、山西等腹地,或者是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都有贩卖。

    海上贸易也是重要的一环,自从天津船厂、旅顺船厂先后造出福船、西洋船以来,辽南的造船业飞速发展,所造出的船,也是供不应求,都是被海商所瓜分,形成了几大船队。

    北方的海上贸易与南方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北方的海贸多数是通过辽南进行转口的,也就是很多商人如果是要贩卖关内的货物,都会以卖往辽南为借口,这样可以免掉很多麻烦,而到了辽南,就可以很方便地转为出口,卖到朝鲜、日本等地。

    因为都通过辽南进行转口,北方的海贸都是集团化的,既有海商协会这个组织,也有华夏海运或者其他一些大的船队与海商,集团化优势明显。

    辽南海商的海关税有一部分都用来建设护航舰队,李彦心目中的大洋舰队也终于成行,他们随着海商的船队前往朝鲜、日本,然后占据了济州岛,不断出动扫荡海上的海寇,并且与日本、南方的海商、海盗集团发生了几次冲突,最终的结构是取得了一些胜利,使得海贸活动拥有了保障。

    当然大洋舰队也没有能够,也没有必要消灭其他的海寇或者海商,北方的海商终究还是与南方的海商联合起来,毕竟北方的海商中,也有不少闽粤人,南方的海商中,也有很多浙江、南直隶商人,大家平素就有联系,合则两利。

    通过华南海商,辽南的商品也获得了通往南洋,乃至西洋的销售通道,辽南需要的粮食等商品,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来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辽南的工商业规模,特别是海上贸易的规模,已经达到空前的程度,并且因为组织有力,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但是对翁启愚这样的商人来说,在享受红利,以及参与辽南治理权力的同时,私下里也有些担心,那就是辽南这样的环境,能够维持多久。

    大家都知道辽南一直都面临着双重的危机,其一就是辽东的建奴大军在旁边虎视眈眈;其二是辽南的这一切,都与李彦这个人密切相关,要是他改变主意,或者被朝廷罢免、调职,那么辽南这样的情况还能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99章 两大问题() 
对于前一个问题,在过去的两三年中,复辽军用坚城锁住了金州半岛,使建奴不得南下;而以水陆联军沿鸭绿江布防,稳固了东江镇。

    虽然在天启二年、三年的时候,建奴曾经聚起大军,先后向辽南、东江发起进攻,只不过复辽军顽强防守,虽然利用机动优势,曾经突入朝鲜境内,但在几次正面会战中,都是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罢兵。

    三年来,东江镇的常备军已经有两个协,十个营,三万余人,辽南也有一个协,五个营,近两万人,整个辽海战区的常备军已经达到十五个营,近五万人,这还不包括庞大的水营舰队。

    以辽南、东江两地维持这样规模的常备军,也只有规模日益庞大的工商业才能够支撑,其中海贸税收主要用来发展水营舰队,工业税则用来支持陆军。

    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辽海地区的工业税率也比较低,陆军所需要的军费,已经数次作战的花费,其实主要还是来自于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债券。

    从天启二年辽海第一次发行一年期的战争债券,其后的天启三年、四年,每一年都要发行相当数量的短期战争债券,虽然每一次都能够及时偿付,不过债券总额却是越来越多,而在这次发展大会之前,华夏钱庄已经有消息传出,说是这一次辽海计划发行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新的一批债券,其中包括以前的一年期债券,还可能有三年、五年,乃至十年期的债券。

    战争债券用于维持庞大的军费开销,规模庞大的常备军也终于一改明军同建奴作战中的颓势,在辽南、东江建立了两条钢铁防线,使得建奴无法寸进。

    以往,明军虽然也能够凭着城池坚守,但是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建奴在城外肆虐,劫掠城外的物资,破坏屯田的成果。

    而在辽南和东江,对屯田与农业并不重视,反而是大力发展工商业。

    工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显然不同,人口更多聚集在一起,特别是那些工业区,矿区,有组织的产业工人可能就达到数万,都可以很快组织起来,进行自卫。

    辽海战区对厂矿的防御、军事作用,以及矿工、工人的军事训练,都有一套成熟而完备的体系,不过是政府投资,还是商人投资,全都纳入辽海的军事系统当中。

    对于这些厂矿,建奴轻兵急袭,很容易被厂矿的自卫队,以及快速组织起来的工人大军给包围、消灭。

    要是大军出动,也难以避开复辽军的情报侦察,起不到偷袭的作用,而复辽军的大军一旦组织起来,加上这个厂矿自卫队,即便是大军出动,也难以占到便宜,因而最近这段时间,复辽军与辽海就处于一种对峙状态,建奴也很少再试图进攻辽海。

    精明的商人都能够看到辽海战略态势的变化,而随着辽海工商业的发展,复辽军在战略上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建奴已经不足为虑。

    何况不仅是辽海战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自从孙承宗总督蓟辽,王国兴提督辽东一来,辽西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到任初期,孙承宗与王国兴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过王国兴带着两营精锐,再有孙承宗的强力支持,几乎是强行推开了辽西新的防守战策。

    孙承宗原本任命祖大寿在宁远筑城,这位辽西将门的将领消极怠工,王国兴毫不客气地将其撵走,然后从滦州调来建筑大军,在宁远筑起铁工城一样的三层棱堡,而水营的一支舰队也入驻觉华,就此建起了宁远、觉华防线。

    宁远防线一成,王国兴驻军宁远,就开始清理辽西军队,核定兵员,裁汰冗兵,将各地班兵遣返,让辽西的军户继续回去种田。

    王国兴的做法,当即引起了激烈的反弹,对武将来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