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青林说:“关老爷‘身在在曹营心在汉’这故事很有名吧?大家是不是都觉得他做的很正确?可是我觉得关羽已经在曹营,而且曾经和曹贼面对面谈话,既然曹操和他大哥在争天下,此时他为何不一刀斩了曹贼以绝后患?或者学习曹操的做法‘挟曹操以令其下属’,变曹营为汉营?那么以后也就没有了魏灭蜀吴了。”

    李立德被问住了,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来,最后嚅嚅说道:“他那不是权宜之计么!”

    李青林心中暗笑,这种以虚构的小说情节来对一个人做评价,本来就是很荒诞的,李立德怎么可能拿得出来什么比较好的答案呢。

    李青林并不是要和李立德来争论关羽的对与错,他是想对李立德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啊,三国时期的关羽都知道要有权宜之计,你在学校怎么就那么傻呢?难道不会也来个‘身在曹营心在汉’?你再好好看看《三国》,有多少直肠子的好汉被人轻易地杀了。遇到事情的时候多动动脑子,可别象诸葛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可就太遗憾了!”

    李青林的一席话,说得李立德连连点头称是。

    ;

    

第五十八章 树欲静风不止36() 
时间过了半个月,李万财来到了大李庄。

    李立德这段时间虽然晒得很黑,但是身体强壮了不是一点点,为人处世也沉稳了很多,李万财初步感觉比较满意。李万财父子二人进了里屋,两人在屋里谈了很久。再出来时李万财很满意,特地让李青林单独留下来。

    打发李立德走了以后,李万财感慨地对李青林说:“青林,这次真的要好好谢谢你!立德虽比你大两岁,可他年轻单纯、冲动懵懂,哪似你沉稳干练、冷静多智。古人云‘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爱之深则盼之切,当他真的不听话却下不了狠手。还是你的办法有效,立德现在变化很大,我要好好谢谢你,这样吧,你的工钱按三倍付,你看可行?”

    李青林忙说:“上次已经说好工钱按两倍付,我已经很满足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已经说好的事就不要改了。要是真收了三倍的钱,我会心里不安的。”

    李万财再次感叹道:“见财不贪心,有功不自傲,好啊!‘生子当生孙仲谋’,万全生了个好儿子,我现在都有点嫉妒他了。这样吧,你带立德去你家住几天,你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你家干什么活让他也干什么活,好让他见识一下普通农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住在你家期间,一天再付你三斤小米,你看可行?”

    李青林当然得说行了,第二天李青林就带着李立德回到了小李庄。

    在普通农户的眼里,李青林家有牲口大车,养着猪和鸡,上面没有老人赡养,还有三个壮劳力干活挣钱,这样的人家已经是上好的农户了。可在李立德看来,李青林家就如同一贫如洗一般。

    李青林家里的房子是茅草顶的,睡的是土炕,吃的是加了大量野菜或蔬菜的玉米糊糊或者菜饼子,饭菜里同样没有什么油水。李青林家里也没什么摆设,主要家具除了饭桌、几条凳子,就是刘秀珍当年嫁来时陪嫁的两口大木箱子。

    见识了李青林家的情况后,李立德叹道:“我以前还总是说我爹给的零花钱少,现在看你家的情况,我几个月的零花钱都能把你家连房子带牲口全买下来,我是不是真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

    李青林心道:“谁能像你家那么有钱,象你这样还不知足,天理能容你么?”

    心里这样说,嘴上可不敢讲,李青林微笑着对他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以后多想想钱粮来之不易,多珍惜眼前生活就行了。”

    第一次到普通农家的李立德对什么都感兴趣,采野菜、掐红薯藤、溜骡子、套兔子……总之一切都想自己试试。在小李庄住了几天后,他发现钱多贵在家打磨零件,这可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李立德兴致勃勃地想试着干。

    李青林吓了一大跳,虽然对李立德说是机器零件,但是如果他口风不紧,在懂行的人面前提起零件的形状,那人家就能猜出那就是在制作手枪的零件。

    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发生!于是李青林借口家里条件实在不好,另外农忙时节已经到了,所有的人都将忙起来,没人能有空照顾他,用这个理由把他打发回了大李庄。

    李青林给李立德当贴身教师,除了得一倍工资以外,还很意外地从李立德身上学到了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日语,因为李立德的日语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天津的南开大学开办时是私立大学,采取的是欧美的教育方式,课程按照欧美模式设置,教学设备甚至课本都从美国买来,因而英语摆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李立德却是以日语成绩第一考进南开的。

    李立德高中有个老师叫严伯龄,李立德的日语就是师从此人。

    严伯龄原为保定军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参加军阀内战,最高升至团长。几年军阀混战让严伯龄心灰意冷,觉得这些战争毫无正义可言,自己一步一步成为了那些大人物的杀人机器,最后他退出军界,在万安中学当了个教员。

    严伯龄与李万财是老相识,李立德上中学时李万财就将李立德托付给严伯龄照看。严伯龄行伍出生,为人豪爽干练,与其他教员相比,少了迂腐谨慎的书生气,这一点很合李立德的胃口,一来二往的,二人竟然成了忘年之交。

    严伯龄曾经留学日本,严伯龄在他们两人交谈中自免不了提起日本的种种经历,这引起了李立德的极大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李立德因此对日语开始感兴趣。整个中学阶段李立德跟在严伯龄后面学习,所以读写日文非常流利。考南开大学时,连考官都很诧异他的日文程度,说他的发音就是标准的东京口音,就算是东京原居民的日语口语水平也不过如此。

    “严伯龄不是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吗?他怎么会标准的东京口音呢?”李青林很诧异地问。

    李立德诡秘的一笑,道:“学艺不一定仅仅从师傅那里学到本事啊,难道不能从师娘那里学?”

    这严伯龄也是一个天生有着语言天赋的人,到了日本以后他勇于开口和人交流,所谓熟即能生巧,几个月的时间下来,严伯龄和日本人说话时,如果他不特别介绍自己是中国人,当地人都会把他当着本地人。

    严伯龄的家庭不算富裕,到了日本以后经济很拮据。他的日本教官田中很瞧不起他,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骂他是支那猪、穷鬼,这让严伯龄很不爽。

    严伯龄从来就不是个打落牙齿和血吞的人,既然人家让他不爽,他也不会让别人不爽,于是他找了个机会约战田中教官,要和田中比试身手。在田中的眼里,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贪婪而又软弱的懦夫,骄傲的田中教官当然不会放过展示他大日本武士威风的机会,他应战了。

    二人的比试以田中鼻青脸肿、遍体鳞伤而结束,因为严伯龄从小练武,功力深厚,象田中这样二把刀的功夫,严伯龄以一对二都绰绰有余。

    田中吃了大亏,就从别的方面找补回来,他借着教官的身份时不时地找找严伯龄的茬,对他的学习横挑鼻子竖挑眼,处处为难严伯龄。

    严伯龄做人有个原则,那就是:“你不让我舒服一会子,我就不让你舒服一辈子!”严伯龄通过细心观察,把目标对准了田中的老婆幸子。

    幸子是东京人,从小石川女校毕业后就嫁给了田中。传统的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都不工作,而是在家相夫教子。幸子也是个传统女性,做家庭妇女是她不得不做的选择。作为知识女性,她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看书。

    幸子特别喜欢那些拈花伤春、对月悲秋的软文,是不是的被那些文字感动得热泪滚滚。偏偏她还有文学女青年的冲动,常常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一些能打动自己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

    知己知彼、投其所好是泡妞的基本功,严伯龄自然深得其精髓。严伯龄在唐诗宋词中找出那些旖旎的诗词歌赋,运用自己精通日文的优势,将这些艳丽的中文翻译成日文,再加上一番精心的修改包装,变成自己的大作。

    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严伯龄精心安排了一次“偶然”的邂逅,并让幸子在“意外”中读到这些文字。唐诗宋词本来就是精华,在经过严伯龄的修改包装,那婉约的文字柔美含蓄到极致,那缠绵的文字更让人情思百结,自怨自艾。

    从此幸子便堕入了严伯龄的情网,二人从相互交流文学开始,一直到交流到幸子的床上。幸子得到了她所喜欢的“爱情”,严伯龄达到了他的目的——给田中带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大帽子,可以让田中一辈子不舒服了。严伯龄顺便还得到了一个附带的战果,那就是从幸子那里学到了正宗的东京口音。

    听完李立德的介绍,李青林不禁莞尔,这严伯龄还真是个妙人儿,他也算得上一个自发的抗日先锋了,只不过这种抗日手段比较另类罢了,这种妙人儿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见识一下!

    ;

    

第五十九章 树欲静风不止37() 
干农活当然很枯燥,李青林想反正也没什么好消磨时间的,不如向李立德学点日语好打发枯燥的时间。于是他让李立德做老师,借着暑假的时间向李立德学日语。

    要说李立德还算得上一个好老师,他用日语翻译《三国演义》给李青林做教材,二人平时单独相处时都用日语交流。李青林在语言方面算得上比较有天赋,一个暑假下来,日语能听得懂、看的懂,口语说得虽然不算很流利,但是交流是没有问题的。李青林如果想达到李立德现在日语水平,那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转眼到了八月中旬,最热的三伏天到了,李立德的老娘心疼儿子,借着有同学来访,托人带信让李立德回城里几天。李青林和李立德相处的时间长了有点烦,家里的玉米正好需要锄,他乐得给李立德放了几天假。李立德走了以后,李青林回到了小李村。

    玉米最起码要锄三遍,第一遍定株锄,第二遍松土锄,第三遍叫除草锄,现在这个阶段就是除草锄。

    地里的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一排排挺拔的玉米棵子上长满了长长的叶子。

    站在高处向玉米地里看看,绿色的玉米棵铺天盖地向远方延伸过去,无边无际。蓝天之下的大地就像被画家用浓浓的绿色油彩随意一泼,那深深的绿意,只绿到人的心里,让人透不过气来。

    李青林走在两块玉米地之间的田埂上,两边密密麻麻的玉米象一堵绿色的墙,阻挡住人们的目光看向远处,这就是所谓的“青纱帐”。田野里有风在轻轻地吹,玉米的叶子也在随风摆动,青纱帐发出“唰啦啦”的响声。

    锄玉米必须要进钻进玉米地,玉米地里面却一丝风都没有,人在里面就像钻进了蒸笼,汗水顺着脸颊、顺着手臂、顺着身体往下直淌。玉米叶子密密麻麻的,它们都有锯齿状的边沿,皮肤一不小心被拉出一条条的口子,小口子再被汗水腌渍,火辣辣的疼。

    夏天天热,农民一般穿条大裤衩子、戴着草帽、披着大汗巾子就下地干活,可锄这第三遍玉米,天再热下地的人都会穿着长衣长裤,为的就是防止皮肤被割破划伤。

    李青林在大李庄吃过了午饭赶回家。有人今天雇李家的骡车,李万全一大早就赶着骡车走了,下午刘秀珍和李青林两个人在地里锄草。

    李青林家需要锄的玉米已经不多了,锄了大概两个小时,李青林看剩下的自己一个人都能干完,就让刘秀珍回家了。

    现在的太阳已经不是那么炙热,但玉米地里特别闷热,李青林独自干了一会,觉得有点透不过气来,他钻出玉米地先透透气。

    出了玉米地,李青林脱下长衣长裤随便用手一拧,衣服上的汗水往下直滴。拿起摆在田埂边的水罐,罐里的水并不多,喝了几口就见了底。李青林正后悔刚才忘了叫刘秀珍送点水来,正在这时看见卫三丫提着一个水罐往这边走来。

    卫三丫送来的水已经被晾凉,李青林端起水罐“咕咚咕咚”连喝了几大口,一股凉意从肠胃里直达全身。

    “真舒坦啊!”李青林放下水罐,打了个水嗝,抹了抹嘴。

    卫三丫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他,也没说话。

    天很热,卫三丫刚才走也得很急,她脸上出了点毛毛汗,小脸红扑扑的。

    经过李青林这段时间的细致开发,卫三丫的身体就像正在绽开蓓蕾的花朵,她一天比一天丰满。卫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