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援也很迅捷。

    陈震东的主要作战经验还是来自于军阀混战时期,他手下倒是有几个参谋,也都是军校的年轻毕业生,但是基本都没有打过实战。这三个大队阵地的设立看上去就像是教科书的翻版,但是还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

    李青林认为,这个安排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特别是军队驻守大村镇,将游击部队当着主力防御部队来排兵布阵,这种战法明显违背了游击战的原则,李青林认为将注定会遭受失败。

    李青林的三大队到了桐树沟之后,陈震东也召开过几次军事会议。在第一次军事会议上,李青林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可陈震东的那些年轻参谋们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拿着指挥棒在地图上比来划去,一会谈兵力对比,一会谈战斗意志,一会谈战略战术,似乎从地图上就能将日军消灭得干干净净。

    打过多次实战的李青林自然不吃那一套,他几乎和参谋们吵了起来。可陈震东和其他两个大队长好像很信服参谋们的计划,李青林作为绝对的少数派,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防守计划。

    第九支队还有一个更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军事情报的来源问题。和鬼子距离如此之近,战斗会随时发生,李青林知道此时最急迫需要的就是敌人的情报,因此在会上和会后,李青林多次向陈震东询问过敌人的情况。

    陈震东是奉上峰的命令过河的,他的支队部倒是有一个电台,可此地算是敌后了,第一战区的军事情报部门并没有深入到此地,陈震东并不能从上级那里得到什么确切的消息。陈震东也想过办法试图从敌人那里获得情报,但是他们刚来此地不久,部队对当地老百姓都不熟悉,哪里能谈得上从敌人那里刺探得到消息。

    求人不如求己,李青林只好自己想办法。第一次军事会议之后,李青林就命令小六子他们买了一些马或者马骡子,再利用归德缴获的日军马具和三八马枪,三大队组成了一个骑兵排。这个骑兵排吸纳了李青林大队部的传令兵,主要的任务不是和日军作战,而是侦察敌情和传递命令。

    ;

    

二四二章 北上4() 
会骑马骑骡子的人不少,可会骑马的不一定就是合格的骑兵,要真正的组建成骑兵排,这些人还必须要经过专门的训练。从髽鬏山来的老弟兄们里面没人当过骑兵,李青林只好从其他人中间寻找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番寻找,三大队还真的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董昭,是在王楼村被收编的杂牌军。董昭是东北人,以前在东北军就是一个骑兵班长。

    当李青林知道他曾经是骑兵班长,他立刻命令董昭训练骑兵,当着大家伙的面,李青林许诺道:“你教会一个班,我就让你当班长,你教会一个排,那你就是这个排的排长!”

    小六子事后提醒李青林:“哥,这个董昭可是一路败退下来的,你怎么敢让他带兵呢?”

    李青林笑道:“退下来又怎么了?咱们不也是从髽鬏山一路退到这里来的?人家从东北跑到这里都没逃跑回家,你还怕他跑到日本人那里去?”

    小六子想了想,道:“你说的也是啊,他要是想跑回家或者想当伪军,何必还要跑这么多路呢?”

    董昭果然不负李青林的热望,上任伊始立刻就开始挑选士兵,一个骑兵排的架子很快就拉起来了。

    李青林的骑兵排其实没几匹马,绝大部分都是骡子。

    在中原农村,马匹的数量绝对没有骡子数量多。马的奔跑速度快,但是并不适合干农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骡子耐粗饲料,饲养一头骡子的成本明显小于饲养一匹马,因此农家绝大部分饲养骡子,小六子他们能买到的也大部分是骡子。

    对于骡子和马,李青林更倾向于使用骡子,因为骡子不仅可以骑乘,还可以驮重物。三大队现在有不少家当,一旦部队需要转移,一头骡子驮上五六百斤是不成问题的,像骡子这种吃苦耐劳牲口,正是李青林所需要的。

    三大队以前所拥有的以及现在购买的骡马都是役畜,也就是干活的牲畜,这些役畜过去长期拉车拉犁,因此都是弓背。董昭挑选的士兵都会骑马骑骡子,他训练的第一个课程就是压马背。顾名思义,压马背就是将骡马的腰背压顺溜,腰背顺溜的骡马更适合骑乘。

    动物和人一样,有一些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压马背也是如此。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李青林已经等不及董昭他们将骡马调教好,他命令董昭边训练边出哨侦察。

    出哨是董昭自己发明的一个术语,那就是骑兵跑到敌人的近处去监视敌情。

    骑兵随时处在敌人的附近,一旦敌人开始出兵,骑兵立刻赶回来报告敌情,这是一个很笨的、也是最直接的侦察办法,这个办法的关键就是需要骑兵不间断派人去监视敌人。

    从第一天开始,骑兵排就每三人一组出发,向周围有敌人驻扎的地方接近,最远的侦察骑兵跑到了离桐花沟驻地四十多里的地方。

    骑兵跑了这么远,小六子很担心这些人连马带枪都拐带走了,李青林拍着他的肩膀,笑道:“你放心,董昭自己还想干好呢,他挑出来的人一定没错。另外,他们出门都是三人一组,只要不是三个人同时想跑,即使其中一两个有异心的,他也不敢随便逃跑。”

    事实果然证明李青林说的话是对的,这些骑兵排的侦察兵们每天都出远门,两条大胯被马鞍磨得破了皮出了血,最终也没有一个人骑马携枪逃跑。

    七月十日是个阴天,天上有一层薄薄的云,地面上还有三四级小风,这样的天气倒是很舒服。董昭一大早就带着两个战士骑着马往北跑,他们一气跑了三十里地,到了一个叫做黄楼镇的镇子外。黄楼镇也是一个大镇子,因为有一条简易公路通过,因此敌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大据点。

    这个镇子离三大队三十来里地,也是离三大队最近的驻扎着大群敌人的地方,李青林一直将这里当着侦察的重点。董昭当然得服从最高主官的命令,所以每天第一班人员都是由他亲自带队出发。

    董昭的三人侦察小组骑的都是马。经过这段时间的压背,这三匹马的弓背好了很多,但是离真正的战马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弓背的骡马背部很硬,人骑在马鞍上颠得很厉害,董昭他们一口气跑了的三十里地,三人被颠得腰酸背痛。好在这一段路跑了好多天,所谓老马识途,三匹马跑得很快,三人很顺利地到达了预定位置。

    这里是距离黄楼镇约两千米的一个小山岗,山岗上有一小片杂树林子,树林子外边就是一条大路,这条大路通向黄楼镇的南寨门。三人下了马,他们将马匹放在林子里吃草,两个士兵躺在草地上休息,董昭伏在一个土坎后边,他拿出一个望远镜向镇子里瞭望。

    黄楼镇虽然是个大镇子,日军也将它作为重点区域加强了兵力,在黄楼镇修筑了坚固的炮楼。可他们兵力实在是太少,因此平时在黄楼镇只有一个班的日军守备队,外加一个连的所谓治安军。

    黄楼镇是中原地区一个典型的大镇子,早期为了防范土匪,黄楼镇四周都建有土围子,土围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开有寨门。自日军占领之后,他们封闭了东西两边的寨门,只留下南北两个寨门供人员物资出入。这南北两个寨门傍晚关闭,只有天亮以后才打开。寨门口一般各有两个日军站岗,还各有一个班的伪军帮助检查。

    董昭带来望远镜是缴获日军的四倍望远镜,这种简易的“观剧镜”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在两千米的距离上,这种“观剧镜”还是能用得上的。

    按照一般的惯例,只要天一亮寨门就会打开,等在寨子门口的人均会依次接收检查,然后进出寨子。可今天和往常不一样,现在时间都已经七点多钟了,寨门口早就聚集了一大群人,这些人或蹲着或站着,显得很焦急,可寨子的南门依然紧闭着。

    难道寨子里发生了什么大事?董昭心里很疑惑。

    就在董昭乱猜测的时候,寨门突然从里面被打开,围在寨门口的人群像是被鉄犁犁开的土,一下子被分开到两边,从寨子里浩浩荡荡开出了一支队伍。

    ;

    

二四三章 北上5() 
董昭手中四倍观剧镜的倍率很低,分辨率也很差,但是在两三千米的距离上分辨出人数还是绰绰有余的,董昭仔细估算了一下,从寨子里出来的敌人还真不少,走在前边的是伪军一个营,后边是鬼子的一个加强小队。

    这队人马顺着大路往南走来,董昭心里盘算了一下,这支部队就是冲着第九支队的驻地而来的。

    “备马!”董昭命令道。

    听到命令,两个士兵立刻将正在吃草的三匹马收拢了过来。

    “你,马上赶回去报告敌情,就说敌人正向我方驻地进发。”董昭对其中一个兵说道。

    接到命令的士兵立刻翻身上马,向桐花沟的方向奔去。

    “排长,咱们怎么办?”剩下的那个矮个子兵问道。

    “怎么办?咱们先逗他们玩玩!”董昭笑道。

    董昭命令矮个子兵将马匹拴在树林的最外边,然后二人各自找了一个土坎埋伏了下来。

    今天虽然是阴天,可最近已经晴了很久,地面上到处都是浮灰,伪军和鬼子的大队人马走过之后,扬起一片黄尘。

    要说鬼子的军纪还真是很严格,包括伪军在内,这些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沿着大路往南行来。董昭二人早就将马枪顶弹上膛,他们就等着敌人进入射程了。

    李青林在兰封之战中曾经消灭过一队鬼子骑兵,鬼子骑兵的装具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次组建骑兵排,这些装具正好派上了用场。

    骑兵排配备的武器是三八式马枪和日式马刀。因为要使用好马刀需要大量的训练,因此董昭严令在训练完成之前不得使用马刀。现在骑兵们可以使用的就是三八式骑枪。

    三八式骑枪和三八式步枪结构相同,使用的枪弹也相同,为了骑兵在马上便于携带和使用,日军将三八式步枪缩短了枪管,减轻了重量,最后形成制式装备——三八式骑枪。

    三八式步枪全长一千二百七十五毫米,全重三点九五公斤;而三八式骑枪全长只有九百六十一毫米,全枪重也只有三点七公斤。因为枪管缩短,所以射程有所缩短,射击的精度也有所下降。

    或许是认为在据点附近很安全,敌人行军的速度很快,时间不长,敌人就来到了距离小树林五百米左右的地方。

    董昭早就将枪稳稳地架好,等伪军先头部队进入五百米左右,他大喊一声:“开火!”然后一扣扳机,“啪”!一颗子弹飞出了枪口。

    虽然也使用友阪六点五毫米子弹,但三八式骑枪因为缩短了枪管,它射击时发出的是“啪”的声音,而不是三八式步枪那种标志性的“八勾”声。

    伪军的队形很密集,董昭的第一枪就撂倒了一个伪军。开了第一枪之后,董昭只是略微略微瞄准之后就连续拉栓、退壳、顶弹上膛,然后在射击,弹仓内五发子弹很快就打完了。

    枪响之后,敌人队伍大乱。伪军特别惜命,他们乱哄哄地找了隐蔽点将自己的身体藏得严严实实,敌人的队伍暂时停了下来。

    董昭打完子弹,再从身后的弹药盒里摸出一个弹桥,迅速将子弹装填好。到这时他才发现,隐蔽在他左边的那个小个子兵竟然一枪未发。

    “你他*妈*的睡着了,怎么不开枪?”董昭骂道。

    “他们可都是中国人啊!”矮个子兵小声道。

    “他们还算是中国人?他们帮着日本人打咱们,只能算是日本人的狗!你现在不打他们,等会他们就会来打你了!”董昭道。

    后边的鬼子听到前边有枪声,有几个鬼子从后边跑步上来。他们伏在前沿观察了半饷,发现这个小树林里并不能藏下多少部队,于是命令伪军向小树林进攻。

    大约有一个排的伪军从地上爬起来,他们一边朝树林这边打枪,一边往这边冲过来。

    “看到了吧?你不打他,他就来打你!开火!”董昭道,然后一扣扳机。

    “啪”、“啪”、“啪”……,这次再也不用董昭开口骂了,矮个子自己就开枪射击起来。

    小树林里枪声响起,伪军再次集体卧倒。日军指挥官在后边仔细观察,发现小树林里只有两个人,于是将指挥刀一指小树林,命令道:“攻击,攻击!”

    卧倒在地的伪军只好爬起来,他们继续向小树林冲过来。

    董昭等五发子弹打完,他也不着急装弹,就领着矮个子兵就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