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豫西北传奇-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花肉、一斤散装红薯干酒和六份芝麻糖。肉是晚上烧来吃的,酒是晚上犒劳李万祥和李万全的,芝麻糖是奖励六个纺纱女人的。毕竟人家才是纺纱主力,除了工资以外,女人还是要精神鼓励不是。

    担着棉花,带着喜悦,李万祥、李万全回到了村里。女人们都集中到纺纱房内,李青林开始按照纺成一斤皮棉十个铜园发工资。

    周德中拿到了八十个铜铜圆,女人们多者七十多个铜圆,少者五十多个铜圆。女人中拿得最多的竟然是卫三丫,总共七十七个铜圆。

    农村妇女能够挣到钱的机会并不多,她们最主要的进项就是养猪喂鸡种菜。

    小李庄四户人家土地少,种的粮连自己口粮都保证不了,农闲时只吃两顿,青黄不接的时候家家采野菜吃,所以没有人家养猪;每家只养了几只鸡,主妇们都靠母鸡下蛋换盐。

    这次一次性拿到这么多钱,所有的女人一阵欢呼,每个人都兴奋不已。

    发完工钱,李青林拿出一包芝麻糖递给卫三丫并宣布:“三丫纺得最多,奖励芝麻糖一包!”

    姜秀枝马上提出抗议:“青林太偏心了,我们纺得也不少,你咋只发给三丫一个人吃?”

    李青林笑道:“我说三丫纺得最多奖励一包芝麻糖,没说第二名不奖励芝麻糖啊?”说完笑眯眯地拿出余下的芝麻糖,给每个女人发了一包。

    在这个极度贫困的小李庄,为了生存下去人人都节衣缩食,女人们更是如此。一小包芝麻糖不多,也不贵,平时她们到镇上路过卖糖的店铺只是看看,从来都没敢想去花钱买点自己吃,象卫三丫已经十六(虚岁)了,还从来不知道芝麻糖是什么滋味呢!

    芝麻糖发到她们手里,引起一阵尖叫,欢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屋子,也弥漫了整个村庄。

    ;

    

第十八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6() 
今天的晚饭是在李万祥家吃的。

    李万祥带回了这么多钱物,并且刘二花和卫三丫也得了工钱,因此刘二花特别高兴,晚饭蒸了杂面馍。

    这个年代的农村,由于粮食不够,晚餐一般只吃稀的,而且在冬闲季节农家一天只吃两餐,更别说晚餐吃杂面膜这样的硬食了。象李万全家这样的,一般只有来贵客或者农忙时节才蒸杂面膜,能吃到馍的只是是客人和家里主要劳力,女人和孩子是吃不到的。今天李万祥家挣了这么多钱,刘二花也大方起来了。

    今天的杂面馍是用白面掺杂玉米面蒸成的,二斤五花肉切成大片烧好,刘二花还炒了几样小菜,一起端上桌来。

    今天馍蒸得很多,肉也足够,不管是女人还是孩子人人都有一份。馍夹着大片的五花肉,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

    李青奇边吃边说:“今天比过年还好!要是天天都像今天就好了,有糖吃,还有馍有肉吃!”

    李青林笑道:“有馍有肉吃还不容易,只要以后每天都能象这几天这样挣钱,那就什么都有了!”

    李青奇有点丧气道:“你们能挣得到钱,我又挣不到。”

    李青林大笑道:“你想赚钱还不容易,只要听我的,我包你能挣钱!”

    刘二花闻言有点怀疑,道:“青奇能挣钱?他下不了地,出不了什么力,凭什么挣钱?”

    李青林笑道:“挣钱不一定非要出力气。他别的干不了,养鸡总可以吧?”

    刘二花还是不信,道:“我们家里都养了几只鸡,这么多年我们家也靠养鸡没发财啊?”

    李青林大笑:“你们养的才几只鸡啊?”他接着用手一指李青林:“象青奇这样的,起码能养几十上百只鸡!”

    刘秀珍听了吓了一大跳,忙说:“青林,你没养过鸡,要知道鸡也不好养呢。这扁毛的畜生特别能吃,几只鸡咱们能养得起,几十上百只鸡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咱哪来那么多的粮食喂它?俗话说‘家有万贯,扁毛的不算’,这些扁毛畜生还特别容易得鸡瘟,要是养到半大不小的时候瘟死了,咱可连老本都赔光了!”

    李青林一脸不屑,道:“鸡不吃粮食可以吃别的东西啊!我有办法预防鸡瘟,所以鸡不会瘟死的。”

    刘秀珍还是有点将信将疑:“这怎么可能呢?”

    正在喝酒的李万祥不乐意了,说:“青林说有办法,那就一定有办法!我相信他,”

    李万全也完全同意,道:“娃他娘,青林肯定有好办法,这鸡就让青奇养,准没错!”

    家主都发话了,主妇自然不好说什么了,不过刘秀珍和刘二花还是在一边唧唧哝哝地说话,猜测李青林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既鸡少吃粮食还不得鸡瘟。

    红薯干酒度价格很便宜,可度数很高。李万全和李万祥几杯酒下肚,黑脸膛上增加了许多红色。

    李万祥端起一杯酒,和李万全碰了一下杯子,“滋”的一声喝下肚,再夹起一筷子菜,有滋有味的吃起来。

    他和李万全酒量都不大,喝到现在身上汗也出来了,感觉到头晕晕乎乎的。

    他左看看,右看看,把所有的人都打量了个遍,无限感慨地对李万全说:“万全,我怎么觉得我们快当财主了呢?”

    刘二花在一边撇嘴道:“我看你呀让今天几个钱烧的。咱家只有几间破房子,还有几亩旱地,要不是青林带咱们纺纱挣钱,你连财主梦都不敢做!”

    刘二花的话提醒了李万全,他忙问李青林:“青林,你那天说咱家买地的事,我想了想,也就村西头馒头坡那荒坡地咱能买得起。可那块地是坡地,那里地很瘦,连野草都不爱长,你看咱能买么?”

    李青林道:“咱把坡地蹚成梯田,再垫肥土下肥料,几年下来就成了好地。其实瘦地也能种红薯啊,红薯是粮食,红薯藤还能喂牲口。”

    李万祥接口道:“青林说得在理。红薯这玩意是个好东西,前几年我在卧牛山区做木工,那个地区的人主要种红薯。要说红薯可是个好东西,它耐旱耐贫瘠,产量还高,一亩地可以产一千多斤红薯;红薯可以当饭吃,还能做粉条、做糖、酿酒,红薯藤是喂牲口的好料呢!”

    李万全说:“前几天我在村西头的那片小土坡上挖了几锹,原来那地方是马眼土,怪不得不长东西呢!要是把那里买下来再蹚成好地,要下不小的功夫呢!”

    马眼土是本地农民对一种没有完全风化好的土壤的俗称,这种土很硬,很难挖开;它由一小块一小块球状土块组成,小土球黄色夹点褐色,大小正好和马眼那么大。这种土没完全风化,氮磷钾含量极低而且不保水。馒头坡就是这样的土,所以连野草都难以生长。

    李青林笑道:“这么差的地肯定没人愿意要,那咱买的价钱肯定低。反正咱有的是力气,多花点功夫多挑点河泥塘泥,再花点本钱下点肥料,再差的地也能蹚成好地!”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置房子置地是一个传统农民的最大梦想。馒头坡的地虽然是瘦地,但毕竟也是土地啊!“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给人打短工蹚了一辈子地的李万全兄弟俩对这句话最有发言权,再赖的地只要下苦工,也能变成良田沃土!

    李万全、李万祥越听眼睛越亮,最后李万祥一拍桌子,大声道:“说得好,咱就买这块地!万全,明天咱俩到老祖家去,要是他出价合适,咱每家都买它个几亩!”

    老祖其实不姓祖,而是姓李,他是李氏家族的族长。因为他辈分高,年龄长,地位显赫,族人称他为老祖,其实就是老祖宗的简称。

    老祖今年七十岁,住在山坡那边的大李庄,李氏家族的祠堂就建在大李庄里。老祖家里有一百亩地,他在李氏家族不算很富有,但他是前清的秀才,在李氏家族里辈分又最高,为人处事又比较公道,因此李氏族人推举他为族长。

    旧时农村田地山林的所有权分为公有和私有两类。私有的田地山林属于各家各户,以地契表明所有权归属,所得收入归个人所有;公有的田地山林属于家族共有,也就是俗称的族田、学田、义田等,所获得的收入用于这一姓氏的祭祀、兴学、赡养鳏寡孤独、修桥补路等家族公共事务。

    族田由族长管理,只有他才有权决定土地租赁和买卖。村西头的荒坡叫馒头坡,正是属于族产,所以李万全想买的话必须要老祖同意才行。

    正在这时,周德中弹棉花“踢、踢、踢、嘣-嘣-嘣”的声音在村中响起来,新一轮纺纱又开始了。

    刘秀珍她们快速的收拾碗筷,晚上她们还要加班。

    刘二花想到一个问题,问李青林:“青林,咱要不要多加点人手,从外村请人来纺棉?毕竟人手多了咱们挣钱也多些啊!”

    李青林摇头道:“婶子,今天我们去镇上卖纱,那收纱的还问咱们怎么有这么多纱,我说是从咱全村各家各户收来的。要是公家人知道咱家纺纱规模这么大,那些捐啊税啊,还不都摊到咱家头上?再说了,如果咱们声势太大了,让那些蹚将知道咱们这么挣钱,还不把咱家全踏平了啊?”

    刘二花点头说:“青林说得在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秀珍,三丫,待会去纺纱的时候嘱咐她们对外说是各家各户单纺的。要是真被公家人收了捐税,咱纺一斤棉的工钱只能发五个铜圆了,弹一斤棉的工钱也对半。我才不信她们不想多要工钱呢。”

    刘秀珍和卫三丫点头称是。

    李青林不禁感慨,果然智慧都在民间!刘二花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把所有人的利益都绑架在一起,这些人必定能守口如瓶。人才啊!

    ;

    

第十九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17() 
第二天上午,李万全、李万祥带着四色礼物去老祖家谈买地的事情。

    四样礼物是李万全和李万祥两家凑出来的。李万全拿了一只母鸡,李万祥拿了一斤红糖、一把粉条、几斤小米。

    这四色礼物中只有一样是买来的,那就是一包红糖,其他三样都是自己家出产的农产品。在这个时代的农户普遍穷困,能拿出这四样东西已属不易。农家的母鸡尤其珍贵,母鸡下的蛋一定是要卖掉的,那就是家庭主妇的咸盐罐和针线盒。

    老祖平时是不大看得上这些又穷又粗俗的族人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让自己老婆打发了他们。今天看在这些礼物面上,老祖对他们很客气,亲自出来接待了他们。

    买地的事情很快就定下来了,因为老祖今年急需凑钱修祠堂。

    老祖当族长二十五年了,在他当族长的时间里,一会儿大清朝被推翻,一会儿白朗拉杆子举事,一会儿水旱蝗灾,一会儿军阀混战,现在小日本在北边又闹得凶。总而言之,在他族长任内几乎没有平静的日子。

    李氏祠堂还是在前清时候修的,这二十五年来一直没有修葺。祠堂房顶屋梁水浸虫蛀,原来的绘彩油漆斑斑剥落,砖墙石基倾斜裂缝,木梁木柱糟朽不堪。

    老祖今年七十岁,自感来日无多。前些年因为兵荒马乱、族人穷困而无法凑集修祠资金,这两年风调雨顺,庄稼连年丰收,农人略有集余。“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修葺宗庙的人是要记录在族谱上的,于是老祖急于在有生之年把宗祠维修一次。

    去年收成好,老祖从秋收开始在族人中间集资。祠堂二十多年都没有维修,由于这次维修工程实在过于庞大,所募集来的钱物加上族田的收入,离修好祠堂所需费用还差约一百大洋。这几天老祖心情很不好,整天为这事唉声叹气。

    当听到李万全兄弟俩要买馒头坡荒地时,他惊讶地张开了嘴巴。

    别人不知道那块地的价值,而他老祖知道那地到底值不值钱。修宗祠的钱不够时他找过族里最大的地主李万财,准备将那块地卖给李万财。李万财不屑一顾,说:“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馒头坡都是马眼土,那里种什么都不长,你就是把地给了我,我还要倒贴捐税钱!”

    当他确定李万全兄弟俩确实要买馒头坡的坡地时,老祖的嘴巴张到了最大点,大到几乎可以放进去一颗煮熟的鸡蛋!

    李万全兄弟俩的到来,对于老祖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老祖当场拍板:“中!你们开个价吧!”

    李万全、李万祥没想到老祖会这么痛快。他俩在路上计划好了,如果每亩两块大洋,他们就把卖桐油的钱全买地。两块大洋买一亩地,这价钱也太便宜了,现在老祖让他们开价,他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开口。

    老祖主动开口道:“三个大洋两亩地怎么样?要是你们看得上就买下。”

    李万全、李万祥自然是喜出望外,和老祖当场签约,每人买了十亩地,并当场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