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女重生:将军,耍个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嫡女重生:将军,耍个刀- 第1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三、四个方子,喝得太皇太后头都痛了,可风寒虽未再加重,却也没好转。

    当然,太医们嘴上都说,没再加重,便是好的态势。

    太皇太后听着心烦,神智清明的时候,就把人都赶了出去。

    寿康宫的宫女内侍们生怕惹太皇太后不高兴,便都轻手轻脚的,除了怜儿、锦丫在太皇太后的近前服侍,其余的人,都安静的守在宫门口,既不吵到太皇太后,也不会在里面有吩咐的时候,听不见。

    太皇太后对此只作不见。

    这会儿,日头刚落,殿内的窗户大开,轻风徐徐,吹动了殿内轻纱蔓帐浮动。

    太皇太后看着,就有了起身的兴致,唤着怜儿,“来,扶我下来走走。”

    “是。”

    怜儿一边应着,一边给锦丫递眼色,两人一个低头给太皇太后穿鞋,一个伸手扶着太皇太后的手臂,配合默契的护着太皇太后起了身。

    怜儿还不忘小声提醒道:“起身的时候您慢点,当心头晕。”

    太皇太后的确头晕了,不过,怜儿和锦丫早就撑稳了她,也只是刚有趔趄的姿势,便被两人扶着不动了。

    太皇太后不由就叹道:“不中用喽。”

    “您别这么说。”

    锦丫忙道:“奴婢若是在床上躺这么多天,又是发烧,又是头晕的,怕是起来,还不如您有精神呢。”

    “就是,奴婢记得上一次生病,您给了恩典,让奴婢在床上多躺躺,哪知道,奴婢只躺了一天,第二天早起的时候,压根就没站稳,大头朝下栽到地上的,这会儿,头发里还有块疤呢。”

    怜儿一边说着,一边煞有介事的去撩头发。

    太皇太后站了一会儿,到是比刚才有些精神了,两条腿虽然还没什么力气,好歹,不发软了。

    看着怜儿扯乱了几缕发丝,连钗头都有坠下来了,忙笑拦道:“好了,一会儿头发都要被你扯乱了。”

    “扯乱就扯乱呗,回头奴婢再梳起来。”

    嘴上虽然这么说,不过,手上却没再动作。

    太皇太后也不是非要看她那道疤,“你们扶我在殿里走走吧。”

    “好嘞。”

    怜儿脆声应了,两只手稳稳的掺住太皇太后一侧的手臂,又与锦丫打着眼色,示意她别大意了。

    太皇太后只当没瞧见她们的小动作,半是靠自己支撑,半是将重量压在两个婢女身上,到是勉强的走了十来步。

    “行了,扶我到椅子上坐会吧。”

    头又有些晕了。

    怜儿和锦丫便听命的把人扶了过去。

    椅子上铺着草绿的垫子,太皇太后坐下去的时候,便夸了一句,“这垫子的颜色选的好。”

    “太皇太后喜欢就好。”

    怜儿和锦丫齐齐的应了。

    话落,两人各自转身,一个去寻茶盏,一个去拿夏季用的薄褡,盖在了太皇太后的膝盖上,并道:“当心腿受凉。”

    太皇太后歪靠在一边的椅子扶手上,看着两个宫女围着她转,露出了满意的笑。

    “说起来,墨姑这一走,宫里的事儿,到是让你们两个费了不少的心思。”

    虽然没有墨姑统总,怜儿和锦丫到也没出乱子,而且,两人的性格极好,宫里的事儿,都是相互拿主意,相互商量着办,若是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就会回到她这里来。

    太皇太后喜欢这种全然掌控的感觉。

    锦丫和怜儿忙垂首曲膝道:“太皇太后谬赞了。”

    一副谦虚的模样。

    太皇太后瞧着,便笑了,“说起来,你们两个这么能干,哀家还真得谢谢墨姑呢。”

    “姑姑出宫里耳提面命的交待奴婢们,一定要仔细的照顾太皇太后,万不能让太皇太后有一丝的不舒心。”

    怜儿依旧曲着膝,话语真诚的说了一句。

    太皇太后听了又是一番感慨,顺口问道:“也不知道康宁她们,现在到哪儿了?”

    这个问题,锦丫和怜儿还真答不出来。

    两人互视一眼,还是怜儿忖度着开了口,撩了撩眼皮,觑着太皇太后的面色,试探道:“要不,奴婢去打听打听?”

    太皇太后微不可见的“嗯”了一声。

    怜儿便收回了目光,低低的应了声,“是。”

    宫里的消息,若非有心避人,到并不难打听,怜儿不过去了三、两个时辰,就在第二日天刚亮,太皇太后起身的时候,说给了太皇太后听,“奴婢昨夜从御膳房那儿听来的消息,说是郡主已经进淮阳地界了。”

    也不知道是昨日起来走动的原因,还是这风寒也差不多要到了好的时候,太皇太后今日起来,明显就觉得精神头比昨天好了许多,由锦丫服侍着穿鞋,也不头昏了。

    听着怜儿的话,她满意的点了点头,将手递给怜儿,依旧由着她扶着自己起来,边往妆奁那儿走,边说道:“也不知道郡主这一路可顺利。”

    宫里的消息虽说来得快,但也没具体到这么详尽的地方,怜儿只是凭着听来的三言两语,推断道:“应该会顺利吧,仪宾是个武将,郡主出嫁的时候,武国公府又陪嫁了不少家丁,郡主出行又有仪驾特征,那些宵小之辈总不会为了钱财,连命都不要了吧?”

    “我说的不是这个。”

    太皇太后顺着怜儿的手力,坐到了妆奁前的椅子上,对着妆奁上的西洋镜,一边打量着自己的面色,一边若有所思道:“她,应该不会让哀家失望吧。”

    “太皇太后,您说什么?”

    怜儿明明离得很近,却只看到西洋镜里,太皇太后的嘴唇在动,却没听到她在说什么。

    太皇太后似乎也忘了自己说什么了,双手扶向摆放妆奁果子的边缘,左右动了动面颊,似乎有些不满意道:“一会儿把脸色画的好一点。”

    一病多日,不曾出去见过太阳,脸色透着病弱的苍白。

    怜儿有心劝太皇太后还是要好好休息,可见太皇太后执意如此,便没敢多说,怕惹她不高兴。

    另一头,显阳殿里的陶太后正在早朝上听着众位臣工回禀着各地各处各部各司的事务,

第368章 算盘() 
有些紧急的,在朝堂着商议着就处理了,有些不是十分紧要的,便留下了折子,等到回头她再找相关的官员确定好了,再另行处理。

    散朝的时候,按照惯例,陶太后宣了六部的官员留下商谈,其余的官员,各自回归到自己的岗位。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原户部尚书不巧前两日病得不能起身,陶太后就让白相接管了户部尚书的职能,代理户部政务。

    这会儿,白相便拱手提道:“太后娘娘,臣有事儿想请太后娘娘示下。”

    “什么事儿,说来听听。”

    陶太后一抬手,白相便接道:“是关于淮阳郡奉的事儿。”

    “这事儿怎么了?”

    陶太后仿佛没听出来白相这话的意思。

    其余几部尚书,更是垂手不语。

    聪明的,早就品出些别的味道来,而能留在早朝后留在太后娘娘跟前商量朝政的,哪个不是人精,这会儿白相所提之事,要么就是受了太后娘娘的暗示,要么,就是有心向太后娘娘卖好,当然,谁也不会以为白相是给太后娘娘穿小鞋,上眼药。

    这事儿,说起来与在朝诸位的利益都不相当,所以,大家都有默契的闭嘴不言,想着等会儿识趣的附和两声,便是了。

    可谁也没料到,白相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对陶太后说道:“原淮阳的赋税都是由朝廷来掌管。”

    所谓的掌管,自是指银钱的归处。

    白相说,“淮阳地处南边,虽不比苏杭富庶,但也不失淘米之乡的得天独厚,每年缴上来的赋税也是不是一笔小数目,眼下,康宁郡主回了封地,税赋这块,按先皇在世时留下的旨意,自该是由康宁郡主全数接纳,但臣斗胆,请娘娘三思,国库这些年并不丰盈,北方大前年干旱,前年又是粮食将收时一场冰雹毁了大半,去年也是差点闹了饥荒,还是太后娘娘从南边调了粮食运过去,才把这事儿给压下来,可这运输,调动所需的费用,朝廷亦是担了不少。

    再有,西边大前年闹了蝗灾,南方大前年也发了水,后又兴修水利,西边引井,北边救旱,到是东边这几年还算消停,可也只能勉强维持自给自足,不算拖朝廷的后腿,还有军需扩建,与蛮夷交战,算来算去,户部现在可调动的银钱,也不过几百万两。”

    “所以,白相的意思是?”

    与白相并排而立的林相,轻声开口问了句。

    其实,白相的意思,差不多大家都听明白了,但众人可没谁愿意相信陶太后会打先皇的脸,因为几百两银子的事儿,收了康宁郡主封地的税赋,弄得好像朝廷没钱,出尔反耳尔似的。

    林相之所以赶在这个时候抢先问了句,其实是想给白相一点暗示,让他适可而止,别惹娘娘心里不痛快。

    再者,这件事儿,眼看着朝上的人都不会帮忙,白相就这么跳出来,万一惹怒了太后娘娘,回头连个帮忙说话的人都没有,就太势单了些。

    可白相却像是没听懂林相的暗示一般,垂眸恭敬的说道:“臣请太后娘娘手书一封,由郡主自动呈请将封地一半的税赋交给朝廷。”

    “呼”

    不待太后娘娘开口,林相就替白相轻吁了口气,暗道:“还好他也知道不能狮子大开口,只要了一半。”

    当然,对比于他想要脱口而出的全部,林相已经不祈求他把说出的话收回来了。

    其余没开口的人,虽然不见得与林相的心思相反,但这会儿,也都禀着气,凝着神,悄悄的瞄着坐在上首的陶太后,心里个个都打起了小算盘。

    原本是觉得这事儿没什么商量的余地的,但一听白相竟说出由郡主自请,那就不用考虑太后娘娘会违了先帝的旨,做出背信先帝的事儿,在这种基础上,若是让朝廷的税赋再多一些,即便这些银子到不了他们手里,但每个人所在的部,运作起来,怎么可能缺得了银子。

    户部宽裕些,他们大兴土木,囤粮养兵,兴修水利,也便利的紧。

    既如此,垂着首没发声的几位大臣,便悄悄的拿眼睛瞄向别人。

    这一瞄不要紧,大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撞到了一起,心意相通,各自交汇了眼神,由严阁老率先开口,说道:“臣以为,郡主大义,自是愿意为娘娘分忧。”

    “臣亦以为,郡主高义。”

    “臣也认同。”

    “臣亦认同。”

    “臣认同。”

    如此,竟是留下来的几人,各个都附和了白相的提请。

    陶太后脸现为难,一副实在不情愿的样子,“众卿所请,容哀家再想想。”

    谁也没想一下子就能说服陶太后,换来她一句“再想想”,便都知足。

    “臣告退。”

    “臣告退。”

    此起彼伏,悉悉索索,不一会儿,大殿上的人便走光了,只留下内侍和女官侍立在侧。

    “唤良姑进来。”

    陶太后略显疲惫的靠进了龙椅里,目光沉沉的盯着官员们刚刚走过的那道门,不知道在酝酿什么。

    而这会儿已经离开了显阳殿的众官员,均都围上了白相。

    林相道:“怎么忽然间,提到了这件事儿。”

    同朝为官,想要找个真心为你的同僚,实在不易,像林相这样,虽然平时与白相有政见上的不和,但为人尚算公正的,已属难得。

    白相对他倾心相告,摊着手,真为难道:“户部的银子,实在是不多,太后娘娘既是嘱我管着户部,我就不能让太后娘娘提起要银子的时候,拿一堆帐单子给她吧。”

    这话,到是。

    可林相瞧着他跟自己诉苦这劲,不由乐了,“你不会刚上任,就把户部的帐翻了个底朝天吧。”

    白相不否认,“差不多吧。”

    林相:“”

    那可是一个部啊,掌管着天下的银钱往来,这才多长时间啊,白相竟然能翻了个遍,瞧他这意思,怕是还不只翻了一遍,只怕里面的亏空盈损,都是遍熟于心的。

    林相不由就佩服道:“太后娘娘慧眼识人,白相坐在这个位置上,还真是让太后娘娘安心呢。”

    “可白相今儿也太冲动了些吧。”

    与林相的佩服想反,总有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开口的是曹阁老。

    他语气听着平平,嘴角仿佛也挂着笑,但看起来,更像是要笑不笑。

第369章 考虑() 
明明听起来似是关心的话,可被曹阁老略带嘲讽的语气显得,到像是挑刺。

    当然,他脸上的表情,也没流露友好之意。

    众人瞧着,心知肚明。

    原本的户部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