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治】 癃闭,淋证,血尿,遗尿,腹痛,泄泻,肠鸣,痢疾。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或斜刺0。5~1寸;推拿法:一指禅推、点、摩5分钟;磁疗法:可贴小或中等剂量磁片3~7日;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水分、阴陵泉,主治癃闭。(《针灸学》)

    14。 气门

    【别名】 无。

    【属经】 经外奇穴。

    【取法】 关元穴旁开3寸处。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2 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2肋间神经。

    【作用】 调理冲任,利水通淋。

    【主治】 女子不孕,崩漏,阴挺,胎漏下血,淋证,癃闭,少腹痛。

    【外治方法】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穴】

    ①石淋脐下36种病不得小便,灸关元30壮,又灸气门30壮。(《千金》)

    ②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50壮,又灸气门穴50壮。(《千金翼》)

    【按 语】 凡妇女在怀孕期,腹穴的各种外治方法均需慎用或禁用。

    skbshge

六、小儿推拿腹穴() 
1。 胁肋

    位置从胁肋至天枢。手法:弦走搓摩法。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天枢穴。作用:用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等(图14)。

    图14 胁肋搓摩

    2。 丹田

    位置于脐下2~3寸(四指)之间。手法:揉丹田法或摩丹田法。掌擦或掌摩法。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腹痛、遗尿、尿潴留、直肠脱垂等症(图15)。

    图15 揉丹田

    3。 肚角

    位置于脐下2寸,旁开2寸处。手法:拿肚角法,即用拇食中三指做拿法,或用中指端按,称为按肚角法。作用:按拿肚角法是止痛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痉挛性腹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5次即可,不可拿的时间过长。临床一般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图16)。

    图16 拿肚角

    skbshge

一、腹穴特性() 
1。 循经特性(经气纵行)

    在腹部的经脉循行分布除带脉外都是上下沿人体纵行的,或者从头部至足,或者从足至头面部。因此,经气的运行无论“营行脉内”或“卫行脉外”都是直走纵行的,这就是腹穴的循经特性,所以腹穴就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作用。

    2。 气街特性(经气横向)

    在腹穴中有些穴位是与腹腔脏器联系密切的,是他们的气血共同经过的部位。《灵枢·卫气》说:“腹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所以腹穴能疏调腹部气街的横向特性,能治疗胃痛、腹胀、恶心、呕吐、奔豚气等证。

    3。 根结特性(经气归结) 腹部募穴较为集中。有些经脉的经气从四肢末端出发,

    到达腹部。如《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是指足太阴脾经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即足太阴经气从隐白出发,沿下肢内侧上行通过小腹部到达腹部,会聚于中脘(太仓)胃所在的位置。中脘穴又是胃的募穴,所以脾与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4。 四海特性(经气会聚)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分布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冲脉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胃受纳腐熟水谷,所以称为“水谷之海”,其化生精微以上输于上焦,是营卫宗气和血的化源,又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skbshge

二、腹穴功效() 
1。 温阳益气,回阳固脱

    《扁鹊心书》指出“真气虚则人病”,四肢厥冷,六脉微细则阳气欲脱之候,临证必需治以回阳固脱。腹穴是生气之源,肾间动气之本,丹田所在,所以腹穴中的神阙、气海、关元等穴只要治法得当,都有温煦阳气补虚防脱作用。临床用艾灸法见效明显。

    2。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腹部是消化器官的所在,腹腔内有胃、肝、胆、脾、胰、大肠、小肠等,腹穴也就是腹腔消化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所以很多腹穴用外治方法有健脾和胃的功效。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相表里,脾主运化,脾主升,使饮*微转输上承分布全身。胃主纳,胃主降,使饮食下行,便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及排泄,这就是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如饮食不当,脾胃因虚因实,升降失常,就会引起消化系统的一些病症,选用相关腹穴(如脾与胃的募穴)施以相关外治方法,则可起到健脾和胃、升清降浊的疗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属补土学派,常用中脘、章门艾灸之法以调中健脾消胀降逆。

    3。 通调三焦,行气利水

    上腹为中焦,少腹为下焦所在,三焦有调理脏腑气机的重要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若气机失调,则万病丛生。肾与膀胱,位居下焦,互为表里。肾主水,是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的主要脏器。由肾阴肾阳的作用维持肾关的正常开合,使水液排泄至膀胱。若阴阳开合失常,水液平衡失调,会引起小便失常和肢体水肿。临床多见的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尿和排尿,化气行水,若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可致尿量、尿次和排尿的改变,临床多见于膀胱湿热证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结石、尿潴留等。虚寒证则多见于慢性下泌尿道疼痛、膀胱无力症、尿失禁或尿潴留、神经性尿频等症。腹部的任脉、肾经大部分腧穴均可治疗泌尿系统的病证,以发挥温肾化气、通调三焦、利水消肿的功效。

    4。 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灵枢》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任脉为“阴经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故古人概括冲脉、任脉的功能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在腹部的循行是“并少阴之经”,冲脉、任脉禀受和输布先后天之精气而主生殖、下元的作用,凡下元之不足,腹部冲脉、任脉、足少阴经有近20个腹穴都可用外治法温之补之。诸如气冲、中极、关元、阴交、气海、神阙、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临床常见的女性慢性经带病、慢性盆腔病,男子的阳痿、遗精、前列腺炎等病患,乃至不孕不育,均可配合中西药并治。

    5。 行滞化瘀,蠲痛散结

    腹为阴,易受寒凉之邪,易致气滞或血瘀或结聚而疼痛。凡腹部脉络气血受邪,则“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痛经、闭经、肠结便秘、奔豚、疝、癥瘕等证候,则可以单用腹穴外治或配服药物内治辨证辨病,审因论治,每多良效。

    6。 养生康复,防病保健

    很多腹穴具有养生保健的显著作用。如神阙,为神气出入之门户,有回阳救逆,温中健脾,通调气机,气贯上下之功;关元“此穴当人身之中,上下、四旁之正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类经图翼》),“阳气不绝,性命坚牢”(《扁鹊心书·保命之法》)可艾灸关元;肓俞,腹膜之俞,主治腹中切痛;天枢转运中下焦气机,主疏调大肠,消食积;大横主治腹部逆气,治中焦诸虚寒之症;带脉治腰及少腹坚痛;气海培补元气(补下焦阳气),历代医家视为益气健身的要穴。气海治疗气病着重于调补下焦,益肾培元。对于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下元不固的气虚下陷、元阳暴脱之证,内脏下垂、久泄久痢、遗精阳痿、中风脱症等气虚诸证常与关元同用,更能发挥养生健身效果。

    skbshge

三、腹穴的临床功效归类() 
1。 止的功效

    (1)止呕:中脘、粱门。

    (2)止泻:天枢、大横、十字灸穴(水分、气海、天枢、神阙)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3)止痛:巨阙治心绞痛;中脘、下脘治胃脘痛;气海、大巨治腹痛。

    (4)止呃:腹结、期门、巨阙、鸠尾。

    (5)止痒:期门。

    2。 提的功效

    (1)提胃:气海、粱门、滑肉门,主治胃下垂。

    (2)提宫:气海、*穴(奇穴),主治*脱垂。

    (3)提肛:气海,主治气虚脱肛。

    3。 补的功效

    (1)补气:气海、关元、中极,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

    (2)补血:章门、关元、期门、归来、气冲,治血虚,失血,崩漏。

    (3)补阳:气海、关元、神阙,治阳气虚,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男子阳痿,滑精;女子阴冷,宫寒,月事延时,量少色淡。

    4。 治杂病的功效

    (1)治喑:腹通谷,治暴喑。

    (2)治脏躁:大横。

    (3)治奔豚气:期门。(《医宗金鉴》)

    (4)治消渴:关元。

    (5)治小儿陷囟:水分。(《针灸大成》)

    (6)治黄疸:日月、中脘。

    (7)治腰脊痛:气穴、肓俞、京门、章门、水分。

    (8)治神志:鸠尾、巨阙、上脘、建里、太乙、滑肉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腹通谷等,治疗心烦,心悸,不眠,癫狂等心神病症。

    skbshge

一、上腹穴、下腹穴配伍法() 
脐上为上腹,脐下为下腹,如胃下垂,取上腹穴中脘、下腹穴气海;寒湿泄泻,取上腹穴太乙、滑肉门,下腹穴气海、关元;妇女带下病,取上腹穴水分、下腹穴水道;月经病,取上腹穴期门,下腹穴大赫或气穴;奔豚与癥瘕,取上腹穴期门,下腹穴气海;癃闭,选上腹穴水分,下腹穴关元或中极。

    skbshge

二、纵向腹穴、横向腹穴配伍法() 
以经气纵行的循经特性与经气横向的气街特性相互配穴,如治胃肠病,取天枢、大巨为纵,天枢、大横为横;腹结、腹哀为纵,下脘、太乙为横;治女子月经病,取水道、归来为纵,取天枢、带脉为横;治男子前列腺疾病,取关元、中极为纵,横骨、气冲为横等,可发挥脏腑气血上下左右的纵行、横向作用,提升外治效果。

    skbshge

三、腹部穴、四肢穴配伍法() 
根据《灵枢》“标本”、“根结”理论,本与根起于四肢,标与结在头身,故腹穴与四肢穴相配是腧穴配伍中常用之法。如治胃痛,取上腹穴中脘,配下肢穴足三里;治膈肌痉挛,取上腹穴中脘,配上肢穴内关;治胆囊病,取腹穴日月,配上肢穴支沟、下肢穴阳陵泉;治痛经,取小腹穴气海、关元,配下肢穴三阴交;治女子带下病,取腹穴带脉,配下肢穴阴陵泉;治肾结石,取侧腹穴京门,配下肢穴阴谷;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取腹穴中极,下肢穴三阴交;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初起,取腹穴天枢、大巨,配上肢穴合谷、曲池,下肢穴梁丘、上巨虚、阑尾穴。

    skbshge

四、腹募穴、背俞穴配伍法() 
俞募配穴法是古代经典处方中常用之法。此类配伍方法用来治疗消化、排泄、生殖等各脏器的病患。如治便秘或泄泻,取腹穴大肠募穴天枢、小肠募穴关元,配背俞穴大肠俞、小肠俞;如治消化系统疾病,取胃募穴中脘,配背部胃俞、脾俞;治肝胆病变,取胆募穴日月、肝募穴期门,配背部胆俞、肝俞;治泌尿系统结石,取腹穴肾的募穴京门,配腰部肾俞、膀胱俞;如治泌尿系感染,取小腹穴膀胱募穴中极,配腰骶部膀胱俞等。

    skbshge

五、腹部穴、微针穴配伍法()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腹穴与耳穴、头穴的配伍,用以治疗消化、泌尿、生殖等方面的常见功能性病证、炎症性病证。如月经病,取腹穴中极、归来,可配耳穴*、卵巢、内分泌、内生殖器,或头皮穴生殖泌尿区、足运感区;脾胃病,可取腹穴中脘、下脘,配耳穴胃、脾、皮质下,或头皮穴胸腔区;泌尿系感染,取腹穴气海、中极、横骨,配耳穴肾、膀胱、交感、皮质下,或头皮穴生殖泌尿区;胆结石绞痛,取腹穴日月、期门,配耳穴肝、胆、神门、交感。

    每个腹穴的配伍,可参阅本书第二章腹穴的配穴。

    skbshge

一、中医学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运用望、闻、问、切4种诊察方法,综合4种方法所得的信息来辨证治疗。四诊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这里只做简要介绍。

    望诊,是医生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