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不容、下脘、承满。配穴:水分、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方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及寒凝气滞者。每次选腹穴1~2穴,配穴1~2穴。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梁门、不容、滑肉门。配穴:食滞胃脘,配足三里;暑湿犯胃,配阴陵泉;寒凝气滞,配梁丘;肝郁气滞,配太冲;血瘀,配血海;脾胃虚寒,配气海、脾俞、胃俞、三阴交;胃阴亏虚,配内庭、太溪。

    【方法】 腹穴可用腹部推摩法、掌团摩法,余穴可用一指禅推法。每日或隔日1次。

    4。 皮内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上脘、下脘、梁门、不容、滑肉门。配穴:同针刺配穴。

    【方法】 腹穴、配穴各选1~2穴,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皮内针埋入穴位,用医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按揉3~4次。夏天每日换1次,冬天3~5日换1次。

    5。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太乙。配穴:脾俞、胃俞。

    【方法】 按穴位埋线常规操作,埋入0号羊肠线,外用消毒纱布敷盖,每15~20日1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能坚持治疗,不仅具有远期疗效,还可改善体质。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定时进食,少量多餐,保持精神乐观,劳逸适度,戒酒戒烟。

    skbshge

二、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音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为主要特征表现。

    (一)病因病机

    膈肌痉挛属中医学“呃逆”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脾胃正气亏虚有关。饮食不当,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或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可引起呃逆。恼怒伤肝,疏泻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饮内停,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皆可引起呃逆。素体不足,年高体弱;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损伤中气,吐下太过,虚损误攻,或伤胃阴,胃失和降亦可以引起呃逆;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亦可引起呃逆。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病位在膈、胃,还与肝、脾、肺、肾等脏腑有关。本病初起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或纯为虚证。

    膈肌痉挛发病原因,可分为反射性、神经性、中枢性、代谢性4类,以反射性最为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季节。发病由于胃肠、肝胆或胸膜的某些疾病,使膈神经受到刺激,或因颅内疾患,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尿毒症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导致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在空气被突然吸入呼吸道同时,伴发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声响。

    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呃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的呃逆,很快会自行消失,但也有连续数小时,数周或更长时间迁延难愈的。正常人也可因进食过快、进食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气而产生呃逆。

    (二)西医辨病

    膈肌痉挛可通过以下几点做出诊断。

    (1)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常有进食过冷、过热、过于辛辣,或情志郁怒等诱因。

    (2)以呃逆为主症,呃声频频,呈持续状态不能自制,可伴呕吐,情绪紧张,胸膈脘腹间疼痛,或有嗳气,纳呆,甚则厌食或拒食,不寐等症。

    (3)偶发呃逆,或病危胃气将绝时之呃逆,均属短暂症状,不列为呃逆病。

    (4)X线钡餐及胃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征象。

    (三)中医辨证

    总体上实证者呃声高亢有力,连续不断;虚证者呃声低微,断续而发。

    1。 胃中寒冷

    呃声沉缓,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剧,饮食减少,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2。 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胃脘及膈间烦热不舒,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3。 气机淤滞

    呃逆连连,胸胁胀闷,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转舒则稍缓,或时有恶心,饮食不下,头目昏眩,肠鸣矢气,舌苔薄腻,脉弦而滑。

    4。 脾胃阳虚

    呃声低弱无力,虚气上逆,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 胃阴不足

    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鸠尾、中脘、下脘。配穴:胃中寒冷,配足三里、内关、公孙;胃火上逆,配内庭、三间;气机淤滞,配期门、太冲;脾胃阳虚,配气海、脾俞、胃俞、膈俞;胃阴不足,配三阴交、太溪、复溜。

    【方法】 虚补实泻。鸠尾、中脘等腹穴直刺0。5~1寸,不宜过深;期门沿肋间隙斜刺 1~1。5 寸;气海直刺或斜刺,直刺0。5~1寸,斜刺可至1。5寸;脾俞、胃俞宜向脊柱斜刺0。5~1寸,三间、内关、公孙、三阴交、太冲、内庭、太溪、复溜直刺0。3~1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呃逆较顽固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2。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幽门、中脘、下脘。配穴:同毫针治疗配穴。

    【方法】 常规操作,疏密波刺激15~20分钟。

    3。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梁门、鸠尾、三阴交。配穴:脾俞、胃俞、膈俞、至阳、攒竹、内关、膻中。

    【方法】 腹穴、配穴各选1~2穴,一指禅推法、按法、腹部按法各3~5分钟。

    4。 注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日月、中脘。配穴:膈俞、足三里、内关。

    【方法】 此种方法可用于难治性、顽固性呃逆。药物以西药镇静类药物为主,腹穴、配穴各选1穴(双侧穴位)。如阿托品、*钠、氯丙嗪、异丙嗪、甲氧氯普安等,另外还可以用维生素类药如维生素B6

    、维生素B1

    、维生素K3

    等药液,将1种或2种药液混合后,每穴注射0。5毫升。若应用镇静类药物,对于体质虚弱或长期卧床的病人、术后病人应注意观察反应。

    5。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巨阙、神阙。配穴: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太白。

    【方法】 适用于胃中寒冷和脾胃阳虚者。每次上腹穴、配穴各选1~2穴,温针灸或隔姜灸3~5壮,或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

    6。 皮内针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不容、下脘。配穴:膈俞、胃俞、内关。

    【方法】 腹穴、配穴各选1~2穴,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皮内针埋入穴位,用医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按揉3~4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治疗本病,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但对因中枢神经病变、肿瘤,以及肝、肾疾病晚期出现的呃逆疗效较差,可以改善症状,难以痊愈。治疗过程中,患者如能配合有节奏的屏气,有助于提高疗效。要避免冷空气的突然刺激。正气不足、脾胃虚寒的患者应少进食寒凉食物。尽量不吸烟、不饮酒。

    skbshge

三、肠 炎() 
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肠壁黏膜的炎症性改变,以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成水样便为主要特征。临床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类。

    (一)病因病机

    急性肠炎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呕吐”、“霍乱”、“绞肠痧”、“脱证”等病证范畴。慢性肠炎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其病因有感受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和胃肠功能失调。若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寒邪秽气,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本病;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华不能吸收,反停为湿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吐泻交作,而发本病。若脾气素虚,或原有食滞,或本有湿阻,但未致发病,复因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失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本病。若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则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本病;若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而中气下陷,运化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而为泄泻。脾喜燥恶湿,主升清气,运化水谷,转输津微,胃主受纳水谷,气机为降,喜润恶燥,两脏互为表里,一燥一湿,一纳一运,一升一降,共起健运受纳功能。夏秋之际,暑湿交蒸,病者又贪冷凉或误食腐蚀之物,致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清浊不分,乱于胃肠而致吐泻发为本病。

    急性肠炎是由于饮食不当,进食发酵分解或腐败污染的食物所致肠道的急性炎症,其致病菌多为沙门菌属,由于微生物对肠黏膜的侵袭和刺激使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者,又称为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秋季节,可见于任何年龄。

    慢性肠炎是一个多因素的肠道慢性炎性症候群,多由急性肠炎转化而成,其病因可为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病变过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二)西医辨病

    1。 急性肠炎

    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者,又称为急性胃肠炎。

    据以下特点可诊断:①常有进食不洁食物史。②多在食后短期内突然发病,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腹泻。③查体腹部可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④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血白细胞增高。

    2。 慢性肠炎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黏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三)中医辨证

    1。 肠胃湿热

    起病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脘腹阵痛,泻下急迫,大便不爽,粪色黄褐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2。 寒湿阻滞

    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3。 食滞胃肠

    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急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4。 肝郁气滞

    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5。 脾胃虚弱

    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不慎,即易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时作时休,伴有面色不华,四肢乏力,舌淡脉濡。

    6。 肾阳虚衰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天枢、脐中四边、水道、腹结。配穴:肠胃湿热,配合谷、曲池、阴陵泉、足三里;寒湿阻滞,配水分、三阴交;食滞胃肠,配下脘、上巨虚;肝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