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学入门-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又得气根据前法再施,名曰留气法。治水蛊膈气胀满,落穴之后,补泻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捣臼。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先以大指进前捻入左,后以大指退后捻入右,一左一右三九二十七数,得气向前推转内入,以大指弹其针尾,引其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平,未应再施,此龙虎交腾法也。杂病单针一穴,即于得气后行之,起针之际行之亦可。

    通而取之,通者,通其气也,提插之后用之。如病患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向病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执住直待病患觉热方停。若气又不通者,以龙虎龟凤飞经接气之法驱而运之。如病患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病,执住直待病患觉热方停。右手阳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右手阴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左足阳经与右手阳经同法,左足阴经与右手阴经同法,右足阳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右足阴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如退潮,每一次先补六而后泻九,不拘次数,直待潮退为度。止痛同此法。痒麻虚补,疼痛实泻,此皆先正推衍内经通气之法,更有取气、斗气、接气之法。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如两手蜷挛,则以两足为应。两足蜷挛,则以两手为应,先下主针而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左边左手左足同手法,右边亦然。先斗气、接气而后取气,手补足泻,足补手泻,如搓索然。久患偏枯蜷挛甚者,必用此法于提插之后。徐氏曰:通气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在乎出纳,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时见功。所谓定息寸数者,手三阴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长二丈一尺:手三阳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长三丈;足三阳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长四丈八尺;足三阴从足走腹,长六尺五寸,左右共长三丈九尺;阴阳两跷从足走目,长七尺五寸,左右共长一丈五尺;督脉长四尺五寸;任脉长四尺五寸。诸脉共长一十六丈二尺也。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络脉则传注而不息也。一曰青龙摆尾,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其气遍体交流。二曰白虎摇头,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摇六数,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二法轻病亦可行之,摆动气血。盖龙为气,虎为血,阳日先行龙而后虎,阴日先行虎而后龙。

    三曰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四曰赤凤迎源,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大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如展翅之象。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又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午后又从针腰刮至针尾。又云: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

    有挛急者,频宜刮切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之妙,全在此处,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半时辰之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

    摄者,用大指甲随经络上下切之,其气自得通行。

    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摇者,退也。以两指拿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振摇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出针,直待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如病邪吸针,正气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频加刮切,刮后连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

    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如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针,左转九次,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针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泻者呼之,慢出其针,勿令气泄,不用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一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以针补之,急用袖掩病患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苏,若起针坏人。二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须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伸起一奚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便住痛。三数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

    嗟夫!神针肇自上古,在昔岐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能因遗文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阴阳。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

    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为男子之腹。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属阴,男属阳,女子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禁针穴

    脑户囟会及神庭,玉枕络到承灵;颅囟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称;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造针法

    昔黄帝制九针各不同形:一曰针,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以泻阳气;二曰员针,应地,长一寸六分,锋如卵形揩磨,不伤肌肉,以泻分气;三曰针,应人,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状,主脉勿陷,以致其气;四曰锋针,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应五音,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峰以取大脓;六曰员利针,应六律,长一寸六分,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九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应八气,长七寸,锋利身薄,所取远痹;九曰大针,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针。

    煮针法

    第一次用竹筒一个去青,盛羊脑髓、人乳汁、磁石,水煮一昼夜。第二次用硫黄、槟榔、当归、防风、羊脑髓及骨髓、乳香、没药、荆芥、黑牵牛、人乳汁,煮一昼夜取出埋土内七日,犬肉煮过。第三次用乳香、没药、磁石、牙皂、砂、虎骨、天麻、川乌、草乌、雄黄、防风、薄荷、人参、当归、川芎、细辛、羊脑髓及骨髓、人乳汁拌匀,装入竹筒内,紧封筒口,用烧酒二斤,水八斤,煮一昼夜,埋土内七日,取出用糠擦光,后用麻油再擦,常带身边养熟。

    灸法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详徐氏针灸等书。闻有针灸萃英,未之见也。

    或问:针有补泻迎随之理,固可以平虚实之证,其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其亦有补泻之功乎?丹溪凡灸有补泻,若补,火艾灭至肉;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风主散。

    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其针刺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经谓:泻者迎而夺之。以针迎其脉之来气而出之,固可以泻实也。谓补者随而济之,以针随其经脉之去而留之,未必能补虚也。

    不然,内经何以曰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无刺大劳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惊人?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

    九虚损,危病,久病,俱不宜针。

    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等语,皆有泻无补之谓也,学人玩之。

    治病要穴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浓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前经络注素问未载针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百会主诸中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证夜啼百病。

    上星主鼻渊、鼻塞、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主风痫羊癫。

    通天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主头风目眩。

第31章 内集(21)() 
翳风主耳聋及瘰。

    率谷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主落架风。

    以上头面部,详前经络,余仿此。

    膻中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

    巨阙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上脘主心痛,伏梁,奔豚。

    中脘主伤暑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反胃,能引胃中生气强行。

    水分主膨胀绕脐。坚满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阙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又治水肿、膨胀、肠鸣。卒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

    气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胁痛,诸虚瘕,小儿囟不合。丹溪治痢,昏仆上视,溲注汗泄,脉大,得之酒色,灸后服人参膏而愈。

    关元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中极主妇人下元虚冷虚损,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灸三遍令生子。

    天枢主内伤脾胃,赤白休息痢疾,脾泄及脐腹膨胀,瘕。

    章门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乳根主膺肿乳痈,小儿龟胸。

    日月主呕宿汁,吞酸。

    大赫主遗精。

    带脉主疝气,偏坠,水肾,妇人带下。

    以上胸腹部。

    大杼主遍身发热及疸、疟、咳嗽。

    神道主背上怯怯乏气。

    至阳主五疸痞满。

    命门主老人肾虚腰疼,及诸痔脱肛、肠风下血。

    长强主痔漏。

    风门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主内伤,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

    膈俞主胸胁心痛,痰疟,癖,一切血疾。

    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

    胆俞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脾俞主内伤脾胃,吐泻疟痢,喘急,黄胆,食症,吐血,小儿脾风。

    胃俞主黄胆,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

    三焦俞主胀满,积块,痢疾。

    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

    大肠俞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泻痢。

    小肠俞主便血、下痢,小便黄赤。

    膀胱俞主腰脊强,便难腹痛。

    主诸疟、久疟,眼暗。凡五脏疟,灸五脏俞。

    意舍主胁满呕吐。

    以上背腰部。

    肩井主肘臂不举及扑伤。

    肩主瘫痪,肩肿、手挛。

    曲池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手三里主偏风,下牙痛。

    合谷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病,水肿难产,小儿急惊。

    三间主下牙疼。

    二间主牙疾、眼疾。

    支正主七情气郁,肘臂十指皆挛及消渴。

    阳谷主头面手膊诸疾及痔痛、阴痿。

    腕骨主头面臂腕五指诸疾。

    后溪主疟疾,癫痫。

    少泽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

    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