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娘子多谢李四兄弟仗义援手。”红娘子上前对着李四抱拳一礼。

    对于那个陕北口音浓重的大汉震天虎,李四并不在意。时下很多人都有诸如震天虎、杀破天这样很拉风的诨号。而事实是往往越威风的名号,其战斗力反而愈发的不堪。至于红娘子,可是大大的有名,让李四对这个女子高看一眼。

    印象中的红娘子绝对应该是个性张扬嫉恶如仇、英姿飒飒的巾帼英雄,但是眼前的这个女子却普通的很。

    红巾裹头红衫罩体,腰里盘着鞭子手中捏把匕首,虽然比寻常的女子要显得英武许多,却也谈不上如何的英气逼人。

    约莫三十岁上下的年纪,眼角已是鱼尾隐现,眉眼间更多一丝毫疲惫。

    后世关于红娘子的传说不少,往往是在她和李岩的关系上纠葛不休,却忽略了这个女子带领民众纵横数省的抗清壮举。

    对于红娘子的最后结局,后世颇多传闻,是真是假已不可考。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年间,依旧有人打着红娘子的旗号在河南山东高树义旗,仅凭这一点,足以说明这个奇女子是坚决的抗清派。

    在这个时代,比红娘子更加声名赫赫的英雄多不可计,但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抵抗几十年的壮举仅此一个。

    在满清已经稳固北方的情况下,依旧高树反清大旗,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红娘子,久仰了。”李四抱拳道。

第78章 七杀令出风云变() 
《甲申天变》来源:

    第78章七杀令出风云变

    红娘子和一些个宗社会党纠集起来的乱民人数不少,真正有点战斗力的也就震天虎手下那点罗汝才旧部而已。其他多是本乡本土的小民,为保性命而聚集在名目繁多的会党旗下,其中声势最大的就是白莲教。

    对于这些烧香拜神的会党乱民,李四很不看好,要是他们真的有战斗力的话,也不会弄出两万之众反而人数少的八旗汉军压着打。

    不过这些乱民乡土观念很重,对于入寇的满洲人有一种很直接的愤恨,和赴死军有天然的共同点。

    基于这点,李四才有了拉拢红娘子和这些乱民的念头。

    两军汇合之后,赴死军分出些粮米,让这些饿肚子许久的乱民终于吃饱了一次。

    经过一天多的等候之后,被赴死军落下的那些迁徙的乡亲们才赶上来。

    “李兄弟你的这个……叫啥来着?哦,对了,赴死军。你的这个赴死军好生雄壮,竟然有五七万的弟兄。”当震天虎看到赴死军后面赶上来的这些“大队人马”之后,很为如此的规模感到震惊。

    跟随迁徙的这些乡亲们当然不能算在赴死军的人数当中,他们只是赴死军的家属同乡等,可以理解成赴死军移动的后勤基地,但绝对不是战斗部。

    在震天虎这些人看来,和赴死军在一起的都是赴死军,根本就没有军民之分。有饭大家一起吃,有仗大家一起打。

    很淳朴也很原始的观念,这也正是这些会党人战斗力底下的根本原因。别看他们有一万多人,真正的战斗部并不多。那些老人妇女孩子也许会在战斗的时候一拥而上,但是能不能起到效果就不敢说了。

    “贵部下一步意欲何往?”虽然会移动的后勤基地已经跟上来,但是这一个多月以来,赴死军还没有取得过向样的补给,尤其是粮草方面,存货已经不多,再加上新添的这一万多会党乱民,每天都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粮食。李四这么问的意思很直白,就是下一步该去哪里找点粮食。

    现如今是什么世道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李四能够拿出点粮食管一天的饱饭已经算是仗义的很了。所以在分配满洲人留下的那点战利品的时候,白莲教的人也很自觉,有意让赴死军占了点便宜。

    可是正蓝旗留下的那点辎重少的可怜,根本就不够这么多人嚼裹几天的,当务之急还是粮草问题。

    “李家大兄弟拿主意吧,我心思有点乱。“自从李岩李公子死后,红娘子的心思就很难集中起来。

    “这还用说么,哪里有粮咱们就去哪里,这叫以兵就食。”震天虎大咧咧的说出白莲乱民的指导思想。

    对于这些乱民来说,从来就缺乏一个稳固的基地,至于后勤补给线就更加的不用提起,通常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秉承的还是流动作风。

    “郾城怎么样?”李四适时做出引导。

    “郾城?我看行,”震天虎转头为红娘子:“妹子,你的意思呢?”

    “哥哥和李家大兄弟拿主意吧,”红娘子从贴身的小衫子里头掏出一片白绢,绢上密密麻麻的写满工整小楷,正是当年李岩所作的《劝赈歌》。

    “那就这么定了。”

    “李指挥,你……你怎和闯贼余孽搅合在一起?”使用李指挥这个称谓的也只有赴死军二号人物监军杨廷麟,把李四拉到僻静处,小声责备道:“我大明天下覆于何人之手?难道李指挥已然忘记闯贼破京之时的国仇?”

    大明朝被李自成折腾了个天翻地覆,京城沦陷崇祯殉国,乃是这些大明遗臣心目中最大耻辱,闯军也就成了这些人心中的生死大敌,个中仇恨不共戴天难同日月。

    惊闻赴死军和李闯余孽合流,东宫学官立刻沸腾不说,就是太子本人也忿忿难平,本要亲自来讯问李四这个托孤托国的重臣,还是杨廷麟晓得其中利害,以私人身份在私下里指出李四这么做的害处。

    前些日子,听说福王早已称帝改元弘光之后,立刻就有学官跳出来叫嚣,要太子立刻登基称帝,以示天下人大明正统之所在。

    杨廷麟的书生意气少的多,自然晓得其中利害,不要说是登基称帝,哪怕的打出大明太子的旗号,也会招来敌人的疯狂剿杀。到时候,大明正统的最后一线希望也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正是因为杨廷麟陈述其中利害,还有长平公主在一旁帮腔,才把这事情压了下去。

    平心而论,杨廷麟这样人的做监军可以极大的平衡赴死军和东宫之间的关系,而杨廷麟本人也是个稳重持国的人物,虽然是迂腐了些,还是尽量的照顾到赴死军的利益。

    普天之下,也只有赴死军才奉太子为正统,为了抓住这最后的一束救命稻草,杨廷麟说什么也不同意东宫和赴死军有任何不睦,一力主张所有的分歧在波澜不惊中解决。

    可李闯灭亡了大明,逼死了先皇,现在竟然要和闯贼余孽合流,这道心理上的关坎他们无论如何也越不过去。

    “杨督军,”

    听到李四以官职相称,杨廷麟也知道李四要说很重大的事情,神色一肃。

    “此事我正要上奏太子,刚好你提起,就由我来口述你来执笔,上个条陈,把这事情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免得生出许多不必要的是非。”

    “李指挥果然心思缜密,原来早就想到了此点,甚善。”杨廷麟本就是学官,文字功夫自然是十分了得:“李指挥说吧,我给你润一润……”

    铺开纸笔,只等李四开口。

    深深的吸口气,猛然呼出,李四说出沉酝在胸中甚久的话:

    “自天地开辟,华夏立为万里神州之中央,威加四海,德被八荒。环顾四方蛮夷者,无不视我壮美河山为肥膏,侵占华土屠戮汉民,神州赤县多染腥膻……”

    “昔有五胡乱华之祸,前有蒙元灭宋之灾。同胞子弟几遭屠戮,国有倒悬之危民有泣血之急……”

    “自万历年始,建奴枉顾我国朝之哺育,以怨毒报国朝之仁心,以恨念回我国朝之恩德。强占我两辽之地,肆意扰乱中原。我子弟父兄为奴者万千,终成关外白骨之丘,我姊妹同胞日遭奸淫泣血哭号者千万。忍辱含垢残喘于世者无不南顾王师……”

    “甲申之变,建奴入寇,窃我神器伪为中原之主,天下汉子俱为奴矣,天地色变风云含悲,华夏神圣之地竟成鞑虏跑马之所。天下危急,大汉危急,神州诚已到存亡断续紧要关头。当此国家民族将倾之际,天下同胞当奋起抗争,以颈中鲜血挽神州气运,用项上头颅扶大汉千秋……”

    “李四不才,与赴死之壮士同盟血誓,凡剃发事鞑数典忘祖之宵小,为难戴一天之死敌,必诛之;凡有与鞑虏言和者,为我辈之死敌,必诛之……”

    “狂澜即倒大厦将倾,李四一介草民,与万千赴死之军同誓:天下间诛鞑者,无论贼寇淫囚,皆为我之兄弟;不论身在何处,俱为志同道合之友,皆受赴死之军保护。诚期天下共屠鞑豺,盼共赴义举……”

    “为虎作伥者,杀!”

    “擅妄言和者,杀!”

    “屠我同胞者,杀!”

    “淫我姊妹者,杀!”

    “易我衣冠者,杀!”

    “毁我宗庙者,杀!”

    “占我山河者,杀!”

    一口气吐出七个杀字,腾腾杀气惊的杨廷麟手腕一抖,偌大的墨滴染上纸面。

    “青天在上厚土在下,共鉴此誓言:未扫尽天下腥膻,未匡扶汉家基业,赴死军宁赴死而绝不封刀,”

    “吧嗒”一声轻响,杨廷麟手中墨笔已掉落在地,李四还在大声说着:

    “恳请太子,为大明计,为炎黄后裔计,摒弃前嫌,顺应天道。臣,大明忠诚伯,赴死军指挥使,太子校典李四惶恐……”

    纸面上好几处墨点,杨廷麟捧着这片小小的纸页冷汗淋漓。良久方才说道:“此……此甚于冉闵之屠胡令……”

第79章 求人赈济有用吗?() 
第79章求人赈济有用吗?

    郾城。

    比不上开封洛阳这些大邑,却也比临颍要大的多。

    前番李闯三次围攻开封,屡屡受挫,而郾城则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在这座不算很大也不算很小的城池之下,曾有总数破百万计的人马争相竞逐,旷日持久的大战让郾城数次淹没在血火之中。

    就是在郾城,先不说闯军和明军的累累死伤,仅在此一地,闯军就战死头目二十余,而大明王朝则有一个亲王一个总兵官外加两个总督饮恨于此。

    小小郾城,活生生就是闯军和明军的绞肉之场。

    直到如今,郾城周遭来不及掩埋的尸骨依旧遮野蔽道。每到傍晚,荧荧磷火盛如漫天星斗坠落。

    郾城历经战火,好几拨人马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往来厮杀,光是城墙就被闯军不歇气的扒过两回,最后一次还是明军自己扒的。

    原因很简单,真正的战略要地是开封,郾城只能算是侧翼,无论是谁想要染指开封,必然要对郾城下手。旷日持久的轮番大战让双方都对坚城要塞心生恐惧,撤离之前都会做出扒低城墙的举动。

    久而久之,郾城的百姓和地方官也就习惯了,养成一种笑看城头王旗变换的玩世不恭心态。以至于到了后来,李自成大军一来,这边闯军旗号就挂起来,闯军一走,就又是大明的属地……

    这种心态看起来荒唐之极,却很有效的避免了郾城重蹈开封的覆辙,使得小城百姓免受屠戮之苦。

    当赴死军和白莲乱民开赴城下的时候,郾城立刻四门紧闭,做出坚守不出的姿态。

    待到联军摆开阵势环逼,士卒伐木垒土准备攻城的时候,紧闭的城门忽然洞开。

    郾城的几个地方官主动出来谈判,无非是“与民无争则开城假道”“行屠城之举必玉石俱焚”云云。

    李四自然是满口答应,一再保证只是想进城修整,绝无他想。

    形势是明摆着的,就算郾城决死抵抗,以赴死军和白莲乱民的实力也能用人数上的优势破开城池,何况郾城早已不是什么金堂要塞,被拆的乱七八糟的城墙根本就不可能有效保护城池。

    地方官这么做看似是软弱可欺,也是迫于无奈之下的上上之举,就算是死守也不能挡住敌人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敌人的保证也是唯一的办法,最起码保证了城中百姓的人身安全,尽管这种保证只是口头上的,也比没有要强的太多。

    何况类似的事情郾城也不是没有经历过。

    对于这样的结果,无论是赴死军还是白莲众,都很满意。

    而开进城中之后,这些外来者的表现还算让当地百姓放心,最起码没有拖着刀子满大街杀人,更没有挨门挨户的“借粮”“拉丁”,这已经比几次进出郾城的李自成和左良玉部要文明的多了。

    唯一让人有点小小不满的就是那些个白莲乱民。

    白莲众进城之后,立刻分散开来,或十几人一伙,或几十人一队,沿着郾城的大小街道,挨门挨户的大唱《劝赈歌》。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