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夜,李四几乎彻夜不眠的反复琢磨明天的战斗。为了防止敌人突袭,夜哨加倍。

    但是。

    这一夜很安静,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好兆头,”自认为是赴死军智囊的魏无牙刚灌下去两碗米粥,又吞了俩馍,打着饱嗝分析起来:“正蓝旗的鞑子要真是站了很大的上风,早分兵出来敲咱们的脑袋了。没有动静就说明他们也不敢贸然发动,说明他们没有吃下咱们的把握……”

    “你个老东西,这还用你说?老子早想到了。”李四也轻松起来:“全军前进,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立即报我。”

    知道推进到临颍城东四十多里,才遇到正蓝旗过来拦截的队伍。

    目测也就是七八百人的样子,正是满洲正蓝旗的旗号。

    八旗兵丁兵没有如他们的传统那样一照面儿就哇呀呀的猛冲,而是保持密集队型缓缓靠近。

    “他姥姥的,鞑子也忒托大了,这么点人就敢单挑赴死军?揍他们。”尽管有这样的想法,李四还是保持足够的谨慎。

    由于双方同样的谨小慎微,开始的战斗没有任何亮点可言。

    如军事教典一般先是密集攒射压制对方的冲力,漫天的羽箭在空中来来回回。

    赴死军的远程弓箭不多,好在对付的兵力基数很小,对射中谁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便宜。不过赴死军还是吃了点小亏,因为他们没有最基本的盔甲防护。

    八旗兵多有甲胄,最次也是身穿黑乎乎的皮甲,就这也比赴死军要强的太多。

    当李四想依靠兵力优势调度侧翼前突的时候,对方显然也发现了赴死军的意图,率先发起冲击。

    光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满洲八旗比明军和闯军的战斗力要高的多,无论是明军还是闯军,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鲜有主动进攻的。

    戴着高缨铁盔的佐领扬刀前指,高喊着“促那”的战斗口号,率八旗兵齐齐前压。

    抢攻和白刃战从来就是赴死军的强项,只不过这一次被鞑子抢了先。

    “去死!”李四同样也是抽刀前指。

    “去死。”山呼海啸一般滚过赴死军的战斗口号。

    去死这两个字的含义简单之极,要么你死要么我死,没有别的选择,至于究竟是哪个能够存活下来,就要靠手中的武器来说话了。

    还有几十步的距离,两军就要撞击在一起,二排的赴死军适时的撩起腰间的草绳火头,把铁黄瓜口口上的火绒点着……

    “轰”“轰”

    由于火药的纯度不够,爆炸声显得有些闷,但这并不妨碍铁黄瓜的基本杀伤。

    成片的八旗兵在飞溅的弹丸下倒地,满身是血的挣扎,不住的嚎叫……

    这些都是正蓝旗的老兵,在辽东辽西也见过类似的火雷,听到过差不多的爆炸声。这种爆炸声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哪怕是片刻的迟疑。只不过今天遇到的火雷好像威力要大了许多……

    因为冶金和铸造技术的缘故,纯弹片杀伤的火雷完全可以理解成只能弄出巨大声响的玩具,杀伤力有限的很,根本就不能和弹丸杀伤的铁黄瓜相提并论。

    但是八旗兵没有时间去细想这些,只是怪叫着和赴死军撞击一起。

    如两股强劲的水流互相撞击一样,先头的水滴已经身不由己,快速渗入对方队型……

    满洲人的刀子要长许多,刀头还带一个很小的弧度,挥动起来杀伤范围更加广阔。

    路涧从来也不用考虑用防守,只是死命的刺出铁叉,后面的左手微微下压……

    “当”

    路涧很熟悉这种声响,这是长刀砍在战友铁叉上的声音。

    当铁叉被对面这个脸上带着巨大疤痕的少年无视的时候,这个叫达鲁的老兵就知道要糟,因为递出去刀子被少年身边的人给拦下了。

    本能的想要跳开闪避,身子却已腾空,这才诧异的发现少年手中的铁叉已经刺进胸膛。

    叉尾下压,叉尖微微上扬,正好从正前方胸腹之间刺入。很熟练的左手猛然下压右手上挑,就把喷着血的鞑子甩了出去。

    干净利落,只此一击即可建功。

    见血之后的赴死军士气飙升,丁乙这个大块头还是保持他惯有的作风,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拼死战斗,巨熊一般撞进鞑子队中……

    赴死军的战斗力并不比正蓝旗低下,又有铁黄瓜的前期杀伤优势,战局很快明朗起来。

    满洲佐领挥舞着长刀大声吆喝着什么,挥手砍翻几个想要回头的士卒……

    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这七八百八旗兵就损伤近半,尽管佐领还在执行残酷血腥的战场纪律,却再也收拢不住四下奔逃的败兵。

    “你们,上去割脑袋。”

    李四一声令下,几百孩儿兵欢天喜地的撒起欢儿来,欢笑着冲上前去,掏出短刃割下敌人的头颅,同时兴致勃勃的砍杀那些伤兵。

    “咱们赢了,”魏无牙孩子一样欢喜的大叫,摸索了半天才发觉自己忘记带随身的折扇。

    要是能在这个时候挥舞几下扇子,那才真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岂不羡煞周郎?

    李四恨不得踹这老东西两脚,不过魏无牙也不光是耍宝,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六个佐领,我看到了最少有六个佐领,这里头有猫腻。”

    一个佐领可以指挥一牛录的八旗战兵,加上奴兵的话,一个佐领手下起码也有四五百人。

    按满洲军制,一牛录有战兵三百(因为皇太极热衷集权,造成有些旗的牛录被抽调的只剩下200),可是对面这七八百人却有六个佐领。

    “鞑子是残兵,为何不见他们的援兵过来,难道是看着他们送死?”

    “娘的,”李四狠狠的骂了一句之后:“咱们是吃了胆小的亏,鞑子已经没有力气了。全军压上,前冲。”

    这七八百正蓝旗战兵仅仅是战斗的前奏,目的是迟滞赴死军的进展速度。

    李四大吼一声,身后作为临时预备队使用的小队立刻跟着冲了上去。

第75章 添油是不好的() 
第75章添油是不好的

    窝火。

    从一开始,孔有德就很窝火。

    投靠满洲人也这么些年了,在皇太极时代还好一些,起码还有最起码的礼遇。可皇太极一死,境遇就大不如前了。

    且不说多尔衮不大信任自己这些“早顺”的汉将,就是那些满洲参领甚至佐领,也敢给自己脸色看。

    虽然说起来也是王爷,可是“恭顺王”怎么听怎么刺耳,光是这些也就罢了,手上的权利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同样是投靠满洲人,吴三桂就是个“平西王”,听着也比“恭顺王”要光彩的多,难道自己跨海投奔就比吴三桂献山海关的功劳小?

    当年皇太极在的时候也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现在……

    年景不一样了。

    所谓的恭顺王就是给满洲主子擦屁股的奴才。

    跟着豫亲王多铎进入河南以后,一路斩关下城,追的闯军四下乱窜,鲜有抵抗,局面顺利的叫人不敢相信。

    豫亲王的两万大军前脚刚刚离开临颍西进,后脚就出了乱子。

    在这一带十分活跃的民间宗社纠集起一票人马,跑到临颍来劝赈,当地大户豪强顶不住压力,只好追赶多铎求援。

    于是乎恭顺王就被派来平乱。

    一想到这里,孔有德就想骂:“多铎真是个十足的笨蛋呐,地方上的宗社会党什么时候成过势?理会他们做什么?赶紧西进陕西才是正理,要不然大功大劳都被吴三桂抢去了。”

    虽然恭顺王和豫亲王都是王爷,可实权和待遇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豫亲王甩给恭顺王一千两百汉军之后,继续往西。

    孔有德也是个知兵用兵的行家,立刻带着一千两百手下飞军回头,把闹着劝赈的三千多乱民赶到了颍河和清流水的交汇点,让他们无路可退插翅难飞。

    可问题是这些闹劝赈的乱民不是只有这点,附近的乱民知道消息以后纷纷来援,硬是把擅长打仗的孔有德拖在这个三河交汇的岔子口。

    打吧,自己兵力太少而乱民太多,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打吧,灰溜溜的撤回去太没有面子,更让满洲主子看不起。

    无奈之下的孔有德选择了和乱民一样的老办法:求援。

    于是,多铎又给他一千二百汉军。

    而乱民又在增加,打了一整天还是不胜不败的局面。乱民想跑也跑不掉,汉军也无力消灭对方。

    这回孔有德学了乖,一看局面僵持而且乱民还在继续增多,立刻就再次求援。

    或许是多铎真的火大了,这回一下子就给孔有德派来两千五百满洲战兵,另外还给他派了个“太上皇”参领。

    按说有了这两千五百八旗兵,孔有德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

    可是孔有德还是想骂猪一样的多铎,因为这时候已经打了十好几天,周围府县的宗社会党打着“白莲圣母”“赤脚大仙”的旗号纷纷来援,人数已经超过两万,说什么也没有办法一下吃掉。

    “天杀的猪哇,多铎就是个猪,”四下无人的时候孔有德就一跳三尺高的大骂:“还是不信任老子呀,要是早给我这么多兵,怎么还会打成这样的添油战?现在可好,我添一两油,白莲教的那些家伙就增半斤……”

    孔有德早就看出来了,这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比赛谁人多。

    要说战斗力,那些只会高喊“白莲圣母刀枪不入”的会党乱民根本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可是问题的根子也在这里。

    乱民不仅人多而且不怕死呀,他们坚信有白莲圣母的保佑,就是死了也能再活过来。

    孔有德兵力有限,实在是拿这些乱民没了法子,只有下水墨的细功夫,准备一点一点的把乱民吃下去。

    被砍死的乱民当然不可能活过来,孔有德坚信这一点。

    有满洲八旗的战斗力在这里震着,这几天的局面正在逐渐好转,只要再有三五天的功夫,就能把这帮子不怕死的乱民扫干净。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斥候侦骑探到北方有大股敌人快速接近。

    八旗兵和汉军总共五千来人,已经打了十几天,折损了一千多才勉强打成略占上风的僵持局面,再有敌人加入,局面肯定是要糟。

    孔有德这人最有自知之明,打的胜的仗从来不肯放过,打不胜的仗根本就不打。

    恭顺王很自然是想要收拢起摆开合围架势的军兵,准备撤退避让。

    但是他说了不算,最高决策权在那位“太上皇”参领手中。

    参领也不过是指挥一千五百战兵的武官而已,论爵位和孔有德差远了。可人家是满洲人,有是多铎专门派来的,明显是起到“监军”的作用。

    作为一个汉人,即使是已经投降这么多年的汉人将领,率领这么大的兵力,又是单独行动,满洲主子自然放心不过。

    你本来就是反叛大明的,万一你再反叛大清怎么办?孔有德知道多铎是这个意思。

    关键还是满洲人不信任汉军呐。

    这个满洲太上皇参领坚决反对撤退,这样的话以前的努力就彻底作废,一千多人的牺牲就没有任何意义。

    参领是正蓝旗出来的老兵,可以算是身经百战。这个固执的满洲人始终认为汉人是懦弱的羔羊。一个满洲勇士可以抵挡起码五个汉人士兵,一个满洲战兵可以象赶羊一样赶着整个村子的汉人跑到吐血。

    不论孔有德怎么说,满洲参领始终认为只要派出几百人,就能把来犯的几千汉人吓跑。

    孔有德能够理解正蓝旗参领这种变态的骄傲,这几年正蓝旗消亡的厉害,急需战功来充门面。

    在努尔哈赤时代,正蓝旗是和两黄旗是并列的上三旗。自从莽古尔泰;被皇太极拿下之后,正蓝旗就一天不如一天。先是老莽古尔泰系被一连串所谓的谋反案给废掉,然后皇太极从正蓝旗抽调大量精锐并入豪格镶黄旗。后来皇太极死掉,多尔衮为打击豪格派势力,又把正蓝旗的一部分并如正白旗……

    现在的正蓝旗也就能在汉军旗面前耍耍威风,虽然还带着上三旗的大帽子,可谁还拿他们当回事儿?被挤下去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满洲参领执意不退的要求下,孔有德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几百正蓝旗兵丁去送死,因为实在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力去支援。

    肯定是去送死,正蓝旗的精锐早被抽调一空,剩下的都是努尔哈赤时代的老兵,再有就是各旗塞进来的兵痞无赖……

    几千人的队伍能够突然出现,并且敢于主动来战,这本身就已经说明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不弱。

    以目前正蓝旗和汉军旗的疲惫之兵,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