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经历的不多,可京城这一战,死了多少顶天立地的弟兄,诸位知道不?”

    关二爷大小拇指一身:“六千呐,六千弟兄就战死了。就为了咱们爷们能不再受鞑子的气,从冀州到这里,里里外外死了六千弟兄。这六千人要是挨个站着,能从前门楼子排到咱们眼巴前儿,还能再打一个来回都不止。这么多好弟兄,就这么死了,不知道诸位心疼不心疼,反正我是心疼啊,心疼的我都想撞墙……”

    “都是响当当的汉子,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壮士,为了咱们爷们,就他娘这么战死了。”说着说着,关二爷眼中泪水已经落下,大骂道:“我日他个老母亲的,六千呐,六千弟兄,都是爹娘生父母养的,就这么没有了,我把他娘的,就没有哇……”

    “爷们儿们好歹说句话,你们心疼不?”

    无人应答,四下里静寂无声。

    “可咱们还是要打,要为咱们的同胞打出一个没有敢欺负的清平世界。”

    “会有多大的伤亡?你们想过没有?大帅说是在所不惜,可还能真的不心疼了?谁要说不心疼就他娘不是人了。”关二爷狠狠的一抹脸上的泪水:“要是鲁识字真能劝降了鞑子,会少死多少兄弟?这笔帐你们想过没有?”

    “若你们愿意赴死军的兄弟继续战死杀伤,今儿个就可着劲儿的撒气,反正死的也不是你们,你们也不心疼。老子也不说了,走人。”

    关二爷说走就走,大踏步的出了芦棚,扬长而去。

    关二爷可以这么说,可是李四不能。

    依旧是面带寒霜,右手高高举起:“镶红旗完颜氏,一家,十三口……”

    下边已经是落针可闻。

    事情是明摆着的,大帅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大伙儿解气,可大伙儿也不能让赴死军再和鞑子硬碰硬。

    随着忠诚伯右手举起,鬼头刀也举了起来,可含在口中的那个“杀”也显得重若千钧,竟然有点说不出口了。

    “杀”字是暂时没有出口,可“放”字还是说不出来。

    眼前就是血淋淋的刀子,已经悬到了脑瓜子上,可完颜一家已经不怕了。

    因为乌利颜就在这里,就在身边,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鲁识字也有点懵了,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形,不由自主的看了看李四。

    李四面色依然,冷的叫人心悸,右手还是高高举着,只等众人喊出一个“杀”字,就可以倏然落下,然后鬼头刀跟着落下……

    李四好像根本就没有看鲁识字一样,只是用眼光在完颜一家人身上一撇……

    鲁识字心里顿时清明,什么话也不说,走到台前,伸手拽起完颜华善,然后是其他人,抬脚就往下走……

    有了鲁识字前边领着,完颜一家很自然是跟随,一步一步走下早已被鲜血浸染的生死高台。

    一步一步,那些惶恐畏惧的人们仿佛得到了什么号令一般,谁也不说话,默默的跟随在鲁识字身后……

    好几千人,一步也不敢离开鲁识字的足迹,跟着这个救世主汇集成一道人流。

    仿佛真的是什么神迹一般,就连娃娃也不再哭泣,被大人牵引着,跟在鲁识字身后。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乌利颜鲁识字会走向何方,但是这要有鲁识字在的地方,就不会再有杀戮也不会再有死亡,也许乌利颜会带着他们都那遥远的黄河之畔,那里有他们的族人和桃源。

    鲁识字一过来,叉子兵自发的让开一条道路,连外面犹豫不定的人们也纷纷让开……

    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已经离开,这场盛宴以谁也没有想到结局收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迷茫和错愕之后,人们也就散去。

    只留下遍地狼藉。

    颜老夫人目视鲁识字一瘸一拐的身影,直到再也看不到了,这才叹息一声:“鲁识字……哎……,大帅,你的目的达到了吧?”

    李四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对着老夫人深深一礼……

第199章 凶光毕露() 
第199章凶光毕露

    南都,之所以在前面加一个南字。也就说明了不是正根子的京师。光复北都的意义之大,远非当初的南都之战可以比拟。

    北都的光复,往大里说,等同于再造大明朝。往小里说,也是郭李之功。尤其是格杀了孝庄生擒了福临,要是献敌酋于陛前,可真是大明朝垂三百载为有之旷世奇功。

    可就是这么轰动的大事儿,在江南也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最多也是被人们提起几天而已。

    对于忠诚伯和他的赴死军,早已经被神化的厉害,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些。

    当年的淮扬大战是何等凶险,还不被赴死军给平了?至于说起忠诚伯本人,谁知道他是受了哪家的仙气儿呢?反正就是能人之所不能,他做出什么样的奇迹也不算是奇迹。

    拿下京师,对于忠诚伯而言,就是吃顿饭喝辈茶那么简单,说说笑笑之间就把鞑子给灭了。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忠诚伯这个人呐,本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别说是打个小小的鞑子,就是哪天忽然传来消息。说忠诚伯已经攻占了哪个番邦的皇宫,哪怕是这个番邦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不会感觉意外。

    无论赴死军取得什么样的胜利,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

    至于同样是在争战当中的王师……说实话,人们反而更加关注,这种关注远远胜过了对于赴死军的注意力。

    杨廷麟和他麾下的几万王师,要说没有尽心尽力,只怕能把杨廷麟卢九德等人冤枉死。

    手中的所谓王师本就是拼凑起来的联军,在协同作战的时候战斗力绝对会打折扣,还有方方面面的顾忌,肯定没有赴死军那样的神速进展。

    现在的大局就已经注定了鞑子的灭亡,京城都落在了赴死军手中,也仅仅是京东和山东中北部的清军而已。因为这些清军多是豪格系人马,既不属于已经灭亡的清廷,也不属于早就撤退回关外的老派满洲势力。赴死军和大明王师的合围之下,已经成为悬在关内的孤军。

    赴死军那边暂时还在休整,估计很会就会横扫过来,杨廷麟等人的朝廷大军也是咄咄逼人,对于山东一代星散的清军来说,丧钟已经敲响。

    在这种情况下,想方设法跑回关外是谁也没有办法组织的事情,或许是为了招揽这一部分力量。关外的清军也在绞尽脑汁的帮助这些人撤退。

    在纵横近千里的广阔地盘上,要想全部撤退,谈何容易?

    尤其是山东本就有“揭竿而起”的光荣传统,从崇祯皇帝登基之前,一直到现在,山东地面上的烽火从来就没有彻底熄灭过。而且这些造反大军都喜欢自行其是,不愿意成为某种力量的附庸。现在的鞑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眼光没眼光的都看到了机会,高举义旗的队伍数不胜数。

    一时间,烽火处处伏莽丛丛,到处都是造反的队伍。就是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村子,也能树起一杆这样那样的大旗来……

    在鲁南地区,清军已经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和控制权,就是中部地区,也仅仅是控制着一些城市而已。至于农村和山区丘陵地带……真的不大好说的清楚究竟是属于谁。

    越是混乱,对于朝廷辛苦拼凑起来的王师就越有好处。对于杨廷麟来说,外有赴死军强兵的策应,内有敌人的混乱,形势从来就没有这么好过。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杨廷麟反而愈发的担忧了。

    这种担忧不是来自于战场,而是来自身后。

    因为赴死军的进展太过迅速,显得王师似乎是在原地踏步一般。赴死军能从开封一路“走”到京城,难道王师也要从淮扬“走”到辽东?根本就不可能嘛。

    那些东林人把喉咙都喊破了,无非是说他杨廷麟存力惜身不肯力战之类的陈词滥调。对于这种吼一百句口号也不做一件事情的家伙,杨廷麟向来不怎么在乎。

    可如今不光是只会在后面指摘的东林人,就是一向和杨廷麟同进退的那些学官们,也对北伐大业意兴阑珊了。

    这些学官都是大行崇祯皇帝亲自选拔,委以国之储君之重,严格的来说。杨廷麟和李四也算是这类人物。现如今正是这些学官包揽了朝廷军、政、民、法的方方面面,小皇帝对于这些学官也是分外信赖,从不牵绊。如此上下一心之时,正应该齐心合力的共谋北伐大业才是,怎么会出现这种想法?

    同为学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都是跟着兴武小皇帝历经风雨一路同行,忠诚之心不必存疑。对于那些外行人来说,北伐的速度太快会造成不能稳固的局面。鞑子很快就要灭亡了,到时候这些来不及稳定的地盘还不都是赴死军的口中食?所以嘛,北伐的事情还是慢慢来的好。

    对于持这种荒谬观点的蠢货,不光是杨廷麟,就是那些学官们也懒得理会这些人。

    虽然还有不少人把李四和朝廷放在一个敌对的的位置上,准确的来说是潜在的敌对关系。这些人都是那些吃饱了没事干整天瞎琢磨的玩意儿,没有事儿也要想出点事儿来的主儿。

    赴死军和朝廷之间明面还是从属关系,还有君臣的名分,可也仅仅是如此罢了。但是这并不表明江南和淮西就一定要敌对,李四的目标不是皇位,这一点儿学官们已经看看的清清楚楚了。

    李四要做什么?通过各种渠道和对现实局面的分析,已经能够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

    到了现如今的这个地步,鞑子已经山穷水尽,李四那个隐藏在光复河山之下的动机已经愈发明显,眼看着就到了水落石出的时候。

    和朝廷一样,李四也是在尝试走出一条道路,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朝廷所要走的道路已经是明锣明鼓——民本,可李四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很多人还没有看清楚。

    这些老学官们绝对不是那些热血的年轻学子,眼光毒辣着呢。赴死军所过之处,无论军政民法,皆是出自李四之手。离了他李四,什么样人也支架不起这么大一摊子。

    在赴死军控制的地盘之内,除了他李四的命令。什么样的法令也不好使,把所有的大权集中于一身,言出为宪,令到必行,这是要做什么,还用得着说么?

    李四这个人,就是再有天大的功劳,也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忠臣,“忠诚”二字也就是说说而已,这些老学官们可不会就真的以为他李四是忠于大明朝了。

    他李四之所一直在维持和江南朝廷的平行地位,不是因为他怕这个朝廷,对于李四来说,这个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至于忠纯之心……李四有这些东西吗?

    李四惧怕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就是李四本人,也不知道极权(不是集权)和民本究竟哪一个才是对的。他也不敢冒冒失失的一条道走到黑。之所以保留下江南朝廷,也是给他李四多留下了一个选择。在他所选的哪条道路碰壁之后,还有江南的民本之路可以走。

    李四留下的看似是江南朝廷,其实也不过是一个选择的余地。

    若是朝廷的民本之路走不通了,李四绝对会过来收拾局面,带着整个江南走上他的道路。

    所以江南的当务之急是要把民本的路子走的更远,至少要走在李四的前头。

    山东的敌人已经不再是什么威胁,只要王师保持一个存在的状态,就足够了。能够收复多少地盘就算多少,也不必强求,关键是强求不来。

    因为现在的江南已经和当初不大一样了。

    打仗嘛,需要的就是粮、资、钱、人,这些都要从民间征集过来。要是放在早年间,这等光复河山的伟业宏图,又是眼瞅着就要胜利在望了,民间还不得争抢着出钱出力?老百姓们还不得使劲报效?

    那些个时代早已经是隔年的黄历,看不得了。

    现在的江南民众,最重的就是一个利字,用很多人的话来说,就是老百姓忒势利眼了。

    江南本就是工、商、佣、典繁盛之地,尤其是现如今的这种局面,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都在打仗,对于未临刀兵的江南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准确一点儿形容,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

    往常的年份儿,一架织机所产的布匹,就足以支撑起十到三十家店铺。可是现在,谁还往店铺里送就真的成了傻子。

    外面都打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有人上门来购。不管是什么货物,只要能产的出,就不怕销不掉。旁的不说。就拿江南最为繁盛的丝织一业来说,以前的成品布匹都是究竟几尺几丈,要是论匹购买的话,都算是大客户了。

    可现在呢?几匹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