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许是为了激励士气,或许是李四心有所感,回头朝着北京方向跪倒:“弟兄们好走,剩下的路我们会坚持走完。终有一天,终于会有那么一天,你们会知道我要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

    路涧丁乙等人也默默的跪倒在地,朝着西北拜了几拜。

    “这些民练为太子而死,是不是应该让太子下车祭一祭?”杨廷麟小声的对姚明恭说道。

    “太子去祭他们?恐他们受不起的吧?与礼制也不合的么”姚明恭看了看半躺在车上的太子等人,微微摇头小声说道:“待到太子收复河山之后,赏他们一个忠烈之名赐他们一个子荫妻封也就是了,毕竟也是为国捐躯的,这样也不算薄了他们,太子也不会落下刻薄寡恩的名声……”

    李四起身探手入胸,掏出那面已经破败的明军战旗,陡然迎风展开,沉声喊道:“但愿日月常照苍天,莫忘同胞鲜血满地,兄弟们就附在这战旗之上,随我回家。”

    “回家!”齐刷刷的一声大吼,让歪歪斜斜躺了满地的众人一惊。抬眼处,李四和叉子队的汉子们已经迈步前行。

    “李校典,大家都走不动了,乏的很,不如歇到天明再赶路不迟。”

    “你我尚在险地,李闯若是知道了太子在此,派兵来追的话,弹指之间你我就有灭顶之灾。”李四指了指太子和那些跟随撤出的百姓,沉声道:“赶紧北撤,片刻不能耽搁。”

    “实在是走不动了。”

    走不动拉倒,这些人要是真的不走,李四毫不怀疑自己会抛弃他们,带着太子继续北上赶去和老路汇合。

    好歹杨廷麟也勉强算是带过兵的,晓得现在的局面,勉力起身招呼众人:“大伙赶紧起来赶路,李校典说的不错,现如今还不是歇息的时候。等到了刀把村,有了李校典的虎贲主力,咱们就无虑了……”

    执掌大明朝的崇祯皇帝肯定是不在了,如今的太子已经是事实上帝王,欠缺的只是一个登基程序而已。等找到一个安稳的所在,以太子的名义振臂一呼,天下的勤王之师何止百万?到时候大伙都是擎天保驾的大功臣呢。

    “这个李四,功劳是有的,却也忒跋扈了些。”姚明恭嘟囔着:“武夫么,终究是犬马而已,等太子登了大位,主持朝局国政的还得是我们这些文臣。”

    从通州西北绕过,过榆河,顺手毁了河上的锁浮木桥,断去追兵之路,李四才稍微安心一些。就算是李自成察觉到太子的行踪,一时半会也追不过来了。

    这么一路紧行慢赶,大家已经奔波了差不多一个昼夜,所有人都是滴水未进粒米无沾,两条腿都走的失去直觉。就连坐在车上的太子等人也难以忍受,要不是李四一再催促,这些人真是一步也不想走了。

    走在最前的路涧也是疲惫到了极点,脑门上的虚汗一阵接着一阵,视线也开始模糊。虽然走的摇摇晃晃,依旧挑起日月血旗,努力挺起胸膛。因为他明白四叔要做的是何等的大事业。

    亡国之际,独立拯救国储于为难之中,定天下气数于掌中,这是何等的英雄伟业。

    把大明官军打的鼻青脸肿的闯军,被自己割草一样的放到,然后在潮涌一般的乱军中突围,这样的战果听也没有听说过。光凭这一点,足以让手持叉子的汉子们骄傲无比。

    按照大明军队的惯例,所谓的急行军也不过一日三十里(读者没有看错,明军一天走三十里就算是火速急行军了,当年辽西骑兵在一个吴姓太监督军的催促下,曾经创下九天走一百里的“急行军”记录),而自己和战友们经过大半夜的厮杀,又走了一百里的路程。

    这样的雄壮之举一定要告诉家里还在吃奶的儿子,让儿子知道他的父亲是何等的英雄。

    一想到自己也算是英雄了,路涧走路也轻了几分,把日月血旗挑的更高。

    一直走到戌时光景,天色阴沉的愈发浓重,夜色中目不能视物。走在最前头的路涧忽然感觉前面有许多人,这是一种近乎于野兽本能一般的直觉,立刻平端起叉子大叫:“四叔,遇敌……”

    听到路涧的大喊,对面的人也大叫起来:“是涧儿,我的老天爷爷,你们可算是回来了,差点把我急的上吊……”

    是路丙寅!

    “老路,不是叫你在牛家铺等候的么?”

    “都等了两天一夜了,听说李闯……实在急的没了法子,我才带人出来迎迎。”好像是分别了半辈子一样,老路唏嘘了半天。

    “爹,你可算来了,我累的很,先歇一歇……”

    “你四叔都不说累,你累个屁。”老路对儿子从来就没有丝毫的耐心,一脚踹在路涧大腿上:“还遇敌,你爹是敌?再不看清楚就瞎咋呼老子踹死你……”

    挨了老子一脚的路涧忽然蹲下身子,好像没了骨头一样软软栽倒,可把老路吓坏了,立刻抱住儿子,说话都带着哭腔:“我的儿,你这是咋了?是不是我踹的不对付?”

    “涧儿没事,恐怕是累坏了。”李四爱怜的看着已经倒地不起的路涧:“估计是脱了力,要好好养几天才成。”

    一听说儿子没事儿,老路立刻大骂起来:“真是个不成器的东西,走几步路就累成这样,回家再教训你。他四叔,咱们回家吧。”

第49章 皇帝死了?真是大喜呀() 
第49章皇帝死了?真是大喜呀

    “皇帝死了?哦,驾崩了?”这可是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路丙寅惊的大叫起来:“李兄弟你可是亲眼看到的?这话可不能乱说。”

    “死的好!”魏无牙喜的拍案而起,因为过度兴奋,嘴角处的几缕鼠须都在颤动。

    自从李四进京之后,这条老神棍就本能的感觉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已近在眼前,坐立不安的他有事没事总是往老路家里跑,想着打探出一点消息来。

    李四和路家父子都还没有回来,魏无牙几次来到路家屁的消息也没有得到,反而挨了路大嫂几扫帚。

    因为这老东西手贼的很,每次过来都会顺手摸走点吃食。在他准备偷走房檐下悬挂的腊肉的时候,被“嫉恶如仇”的路大嫂发现,拿着扫帚追了他足足有两条街。

    虽然路大嫂和娥子母女极度厌恶魏无牙,老东西还是腆着脸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俺是李四的军师谋主,你四叔还等着俺给他拿主意呢。”

    这个自封军师的老家伙,其实还是有些个眼光的,李四也愿意参考一下他的想法。

    “不用李兄弟亲眼见到,皇帝肯定死了。”魏无牙兴奋的手舞足蹈,吐沫星子飞溅出去三尺远:“贼军进京,帝都陷落,这么大的黑锅谁也背不起来,皇帝不死也得死。”

    李闯进京一事太过重大,要说没有崇祯的责任,也实在说不过去。要说全部都是皇帝的责任,也太过牵强。王朝灭亡帝都陷落的责任肯定是要有人来承担的,当然那些权高九重的阁臣是不会站出来的,天大的一个黑锅只能交给崇祯皇帝一个人去背吧。

    谁叫他是皇帝呢。

    对于崇祯的死,路丙寅黑着个脸沉默不语,路大嫂则在一旁抹眼泪。毕竟是皇帝么,虽然没有给百姓留下什么好处,心底的那层念想还是有的。

    而魏无牙则毫不掩饰他的欣喜。

    崇祯就是魏无牙的灾星,要不是当年他扳倒了九千岁,魏无牙还过着出则车食则鱼的风光日子呢,哪里会象现在这样恓惶?

    崇祯的死除了让这个老神棍感觉到一丝报仇之后的快感,更有一种要成为英雄的莫名兴奋。

    这十几年来,老东西走南闯北的晃悠,对大明朝下层民众的疾苦看的一清二楚。

    土地的疯狂兼并造就成两个相对的阶层:极度贫困的百姓挣扎在饿死和造反的边缘,极端贪婪的士绅官僚疯狂压榨,地主所收的地租已经几十倍于国家田赋。这直接造成了国库的空虚和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而贫穷的官军根本无力面对混乱的局面。

    这种烽烟四起伏莽处处的局面对于魏无牙这种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

    凭着对大明朝透彻的了解,魏无牙清楚的知道就算没有李自成,肯定也有张自成王自成,大明朝的丧钟早已敲响。

    如何利用这动荡的局面来成就自己是魏无牙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动投靠李闯之后很快做了逃兵,其一是因为老神棍发现闯军难成大器的本性,更主要的闯军没有给他晋身上层的机会。

    老神棍始终坚信自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之才,如苏秦张仪般经纬天下,似孔明刘基般辅佐新君,都不过是寻常事尔,只不过缺少一个施展的机会而已。

    崇祯一死,乱世到来,魏无牙这个老神棍本能的感觉出自己的机会要来了。可眼下的情形是闯军已遍布周围数省,太子等人就是肋生双翼也飞不出去,至于登基光复大明朝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也许,咱们可以去联络平西伯,山海卫(实辖山海关和广左右两屯,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包括宁远在内的一种统称,为了便于理解,直接忽略宁远用山海卫的这个称呼,其实在李闯进京之前,吴三桂的主力是在宁远的)有宁远精锐,距此不过八九百里的路程。咱们少派些精干人手经密云后卫出长城,在蒙古人的地界上绕道而行,十日左右就能联络上吴三桂……”路丙寅的想法很明显,就是要和东边的吴三桂取得联系,以他的精兵创抗闯军。就算打不过李自成,还可以掩护太子南下。

    “吴三桂?”魏无牙犹豫半晌,终于否定了老路的说法:“吴三桂已成事实上的藩镇,莫说他的那点精锐不够李自成塞牙缝,就是他有足够的兵力也不会为了个太子就和李自成死拼。”

    事实上的吴三桂早就已经成为一个半独立的体系,如今天下易手,他那点兵力就成了更加宝贵的筹码。这天下不管是姓朱还是姓李,只要手上有兵,都要拉拢他吴三桂的。本月初三崇祯就飞檄调吴三桂率兵勤王,一直到北京城彻底落入李自成手中,也没有见到吴三桂的一兵一卒到达京师,可见吴三桂的全部心思还是放在如何保存实力上。

    吴三桂只会为自己打算,大明朝是不是灭亡反在其次。李四的优势就是比当时的任何一个战略家更明白这一点,当然话是不能说的这么直白,要不就真的被人当成妖怪了。

    “绕道去联络吴三桂?吴三桂已经是唯一有力的武力了,离了他吴三桂大明朝看似真的没有了任何希望。”李四磕了磕烟锅子,眯缝起眼睛说道:“你们想过没有?吴三桂会不会出兵迎请太子姑且不论,从咱们的村寨出发,到山海卫起码需要十日,就算吴三桂星夜来此,算上整顿兵马准备粮草的功夫,再算上抽调宁远以及广左广右两屯人马的时间,一个月之后能杀到这里已经算是神速。一个月么,时局还说不准会有甚的变化呢。”

    江山已经易主,朝代已经改换,这种变化已经是天翻地覆,这样的剧变还算小?还能有什么更大的变化?

    “中原如此剧变,满洲人会坐视不动?”

    “不会,趁火打劫是满洲人的秉性,八辈子也改不了。”老兵路丙寅太熟悉满洲人的秉性了,立刻理会了李四的意思:“兄弟你是说满洲人会趁机入关?”

    “依我看,满洲人也不会安生,定然会有所动作,这样的话吴三桂更不敢轻举妄动。”魏无牙早就想透了这一点。只不过受他本人思想的局限,他还想不到吴三桂以后的举动。

    “满洲人入关已是必然,其兵道无非有两条,其一是猛攻辽东,其二么……”

    老路忽然起身:“看来咱们又要准备大战了。”

    借道蒙古,从长城隘口密云方向入关是满洲人的老路数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50章 跑出来就开始瞎琢磨了() 
第50章跑出来就开始瞎琢磨了

    从进入刀把村开始,太子等人和一众的东宫文官就没有消停过。

    一些脑袋里灌满水的家伙刚刚没有了性命之虞,立刻摆出大明忠贞之臣的架势,嗷嗷叫着让李四集合民练反攻北京。

    许下的好处自然是不少,还搬出许多大义微言的圣人教诲,多是“社稷危亡,匹夫效死”云云,总之就是一句话:你李四反攻北京就是大大忠臣,否则,嘿嘿……

    反攻北京?收复帝都?拿叉子队这么点人和李自成打?这不是扯淡是什么?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狗屁说辞,李四就当没有听见。

    好在大部分人的脑子还算清醒,没有附和这种滑稽的言论。当然叫嚷最厉害的那些家伙也不会当真,只是借机表一表他们对大明朝的深厚“感情”而已。

    闯军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