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片刻之后,大帅亲自带着丙字营过来增援。

    从鳌拜出了居庸关改道之后,李四就已经知道了消息,立刻就带着丙字营和两个地支营过来增援。和大帅一起赶到的就路涧和他的丙字营,那俩地支营还要稍微靠后一点儿才能到。

    一听说大帅亲临,丁乙一蹿就起来了。

    摆开这么大的阵仗,就为了一个小小的鳌拜,实在有点巨锤砸蚊的意思,真要打的话,丁乙自己也就够了。

    可现在比不得以前,大帅已经无数次的教导说:能少一点儿损失就少一点儿损失……

    赴死军这边的援兵一过来,清军立刻就没有了再此强攻的勇气,呼啦抄就退了回来。都这样了还怎么打?再打就是送死。

    眼前的局势,也只有先退回居庸关,就是困守险关,也比眼下的局面要强的多。

    押解的财物也顾不上了,那些个民夫挑夫骡马车辆也不管了,要不是鳌拜还弹压着,都能崩溃的四散而逃。

    “稳住,稳住,敢乱跑的立刻砍了。”鳌拜极力约束队伍,收拢住这些惶惶的残兵。可不敢让队伍散了,要不然连居庸关都回不去。

    不管怎么样,鳌拜这个人的作用还是发挥了出来,面对强敌,虽败不乱。

    可这种情况也不可能维持多么一会儿,因为赴死军中两个先锋营忽然一齐杀出……

    作为赴死军叉子两个最为锋锐的先锋,丙丁两营的战斗力毋庸置疑,在兵力上占据压倒优势的情况下,简直就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在鳌拜收拢下紧紧缩成一团的队伍不时被咬下来一块,可所有人都在坚持着。这个时候可不是松懈的时候,要是不能退到居庸关,都得死在这里。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之下,清军的死伤已经达到半数,依然以不可想象的毅力死死支撑着。

    伤亡过半而不崩溃,绝对就是铁军了。

    这不是铁军,而是无路可走之军,不得不这么死挺住而已。

    距离居庸关之有二十里的时候,派去联络的探马终于回来,带回来的消息立刻就让所有人绝望:“居庸关守将拒不开城,关内已有骚乱。”

    完了。

    居庸关内部的满汉守军已经在自相残杀了,因为满洲士兵的比例不大,所以鳌拜知道内讧的结果。

    “杀,满洲的勇士们,随我杀!”知道已经无路可退的鳌拜反而振奋起来,抄起把大刀就冲在前面……

    看敌人忽然再次杀了回来,李四已经想到了是怎么回子事情:居庸关那边渗透进去的人马起了作用,举义了。

    战斗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就算是鳌拜的困兽之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不值一提。

    李四所要做的只剩下等待,等待战斗的最后结束,然后清点战果。

    这一战可以算是完美收功了吧?光复北都,清缴鞑子的所有力量,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和资本。虽然在京东和山东的中北部还有相当数量的辫子兵,可已经成比了什么气候。再造大明朝河山这种说起来遥之又遥的事情,已经到了伸手就能抓住的眼前。

    唯一让李四有点担心的还是吴三桂这条老狐狸。

    吴三桂和张献忠夹击豪格的战斗进行的十分顺利,可忽然之间如风箱中老鼠一般的豪格就和吴三桂联合起来,转而合力攻打张献忠。

    吴三桂当然不会承认是和豪格联合了,现在和鞑子和谈就是触了天下人的逆鳞,用吴三桂的话来说,是把豪格“收编”了。

    对于吴三桂的反复无常,李四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别说是忽然攻打盟友张献忠,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他吴三桂忽然对李四动刀子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吴三桂是什么人李四最清楚了,这种人讲不得什么仁义道德,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而吴三桂只为他自己利益着想的本性也注定了这中局面的形成。而赴死军在北直隶的顺利进展就是这种局面的催化剂。

    正是因为赴死军这边进展的太过顺利,拿下京城也如探囊取物。才让豪格彻底放弃幻想。深陷重围之中的豪格不可能再有机会出来,所有的外援都已断绝,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吴三桂已是一种必然。至于吴三桂用怎么样的借口“收编”豪格,又用什么做幌子攻打张献忠,把为他自己摄取利益和地盘儿的举动说成是为国为民,也不过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这种欲裂土自封称孤道寡的先兆,已经显露出来,而这是李四所不能容忍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甚至就是在不长的时间之内,赴死军和吴三桂之间肯定会有一战。

    吴三桂这么心急火燎的做派,未尝就不是对赴死军的一种提防,同样是想着尽可能的扩充实力,以防备赴死军的进取。

    好在这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只要先把京城的这一摊子稳定下来,把鞑子的势力连根拔起犁庭扫穴永绝后患。

    战斗已经进入了尾声,只有星散的敌人还在负隅顽抗。对于这种血腥的战斗,李四是越来越麻木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战士和一个个追随这的将官,仿佛就是一枚棋子,应该在何处使用,应该如何使用,想的最多就是利害得失,算的最精的就是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在刀把村的时候,还认认真真的想要融入这个时代,可一直都没有成功过。到了现在,反而不那么想了,不是融入时代,而是改变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是一个棋子。

    个人情感已经越来越少了。

    就连李四也很惊讶于这样的改变,甚至为这种改变而忐忑不已。可随着局势的进展,也就麻木了。作为一个改变时代的人,个人的情感实在是一个很奢侈也很无聊的东西。作为这个民族的守户恶犬,需要的是尖牙利爪,是悍不畏死,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就在不久之前才知道京城里头的消息,京城已尽在掌握之中,孝庄已经格杀。

    孝庄死了?为什么没有投降?这个女人……很奇怪,和爱新觉罗家的那一大帮子有点不一样。

    死了也就死了吧,反正傀儡有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争抢着要做呢。

    李四甚至不明白孝庄为什么一意寻死,不过明白不明白已经重要了,李四在乎的结局。

    正是因为得到了京城里头的消息,李四才火急火燎的赶到了西路的这个侧翼上,因为福临那个小娃娃跑了,应该就是这边儿。

    故意放福临回到北方,可以作为进攻蒙古各部的借口,这种话也就随口说说罢了,怎么可能是真的?真要是想进攻的话,随时随地都有千百条理由。

    “今天天气不错。”“明天要过初一了。”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继续北伐的理由,只要实力足够甚至根本就不需要理由。何必定要利用福临做为借口?

    尤其是现在,孝庄已经死了,福临的作用就更加微妙起来。

    两辽还在济尔哈郎等老派满洲勋贵手中,虽然福临对他们没有作用,可不代表对下层的满洲人没有作用。最眼前的就是京东和山东的八旗力量,若是能够用福临来瓦解分化,岂不是比赴死军硬拼硬打要强的多?

    所以李四早就交代了下去,若是发现鞑子的队伍中有貌似福临的小孩子,一定要活捉。

    眼看这战斗已经结束,终于有了消息:“大帅,鞑子队伍中根本就没有孩子。”

    “没有?”

    孔有德说道:“适才审问了几个鞑子,都说鞑子皇帝没有随行,应该不是做伪。”

    这里没有福临,而京城已经拿下,福临更呆不住……

    李四忽然大叫:“火速进居庸关,全体轻装连夜北上……”

    路涧也纳着闷儿呢:“四叔,这么火急火燎的,要去哪里?”

    “回家!”

第194章 生死之间(2)() 
《甲申天变》来源:

    第194章生死之间(2)

    在赴死军中,路丙寅资格最老。和大帅的关系也最为融洽,也是整个赴死军中唯一一个没有进步的老人。

    当年护村队时代的小兵多已成为队官甚至营官,还有很多已经是名动天下的英雄人物,可老路依旧是老路,一直带着马步营到现在。而且这个老营头自始至终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亲眼见证了赴死军的成长而已。

    毕竟是有了年纪的人,在老路心里,很多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最关心的也不是自己,甚至不是马步营,而是当年在瓜棚里遇到的那个李四兄弟,在很久以前,路丙寅就知道这位大智如妖的兄弟胸中格局极大,也一直想看看他究竟能够走到哪一步。

    当天下人都仰慕这位大帅的时候,老路对李四的感情和期待还是一如既往,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赴死军中很多能征善战军功累累的大将,对于李四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畏惧,看的如神人一般高不可攀。可在老路眼中,李四还是李四,还是当初在一个烟布袋里挖烟叶子的兄弟。眼看着已经到了今天的地步,路丙寅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意外,因为这个李四兄弟的格局还要大。如今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至于自身,因为年纪的缘故,老路已经萌生了退意。

    无论是李四李兄弟还是赴死军,都已经不再是当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情形,老路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时候退下来给新人让路了。

    老路甚至已经盘算好了,等这次的事情了了,就退下去。弄百十亩好地做个小地主,和老婆一起带带孙子种种地,这可是以前的梦想。建功立业的事情,留给年轻人吧。

    儿子那边就不必说了,家也有了后代也有了,专心的赴死军里做事情吧。尤其是他四叔摆明了要栽培,再摔打三几年就是李兄弟的左膀右臂了,成个独当一面的大将也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李兄弟成心栽培,涧儿和他四叔也是一条心,路丙寅一点儿牵挂也没有。

    唯一让老路有点放心不下的还是女儿。

    娥子那丫头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也没有见多什么市面,典型的乡野丫头而已。可这丫头看上了她的四叔,据说李兄弟还许了她三年之约的。老路知道李四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吐口吐沫都能砸个坑,到时候肯定是要和女儿成亲的。可女儿的底细做老子的还能不知道?娥子绝对不是什么母仪天下的材料。真要成了李兄弟的妻子成为赴死军和这半个天下的主母,指不定闹出什么样的笑话呢……

    哎。都是孩子们的事情,由她去吧,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追上鞑子的小皇帝,至于其他,现在想的太多也是自寻烦恼。

    在疾冀州一战中,马步营和吴克善的蒙古轻骑硬拼了一回,折损很大。本就兵力不多的马步营只剩下这么六七百弟兄,再不敢硬碰硬的死掐了,只要缠住吴克善拖住时间,等后头的主力上来就行。

    追击的马步营士卒,每人最少都是两匹战马,歇马不歇人的飞奔,终于咬住了吴克善的尾巴。

    经过整整一个夜晚,这已经是第三次骚扰蒙古轻骑了。

    东边已经范了红,可日头还没有出来,四下里的雾气反而愈发浓重了,打的人马身上精湿。

    头盔上的雾气凝结成小水珠,不住的滴落在脸上,马身上的毛片儿好似见了水,大口的喘着粗气。

    “换马。”

    又缒着追了十几里,咋咋呼呼的冲击一次,蒙古轻骑的速度更慢。在老路的带领下,马步营的速度和效率更加快捷。

    并不是马步营如何神勇,而是老路本人对于这一带的地形烂熟于心。前边是七里庄,左前就是凤凰台,再往前……就是赴死军的摇篮,老路的家乡——刀把村。

    和老路一样,马步营的很多老兵都是出身在这里,并且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对于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每一个沟渠,甚至是一草一木都熟的不能再熟,就是闭上眼睛也能顺利穿插纵横,仅仅是在地形的熟知上,马步营就占据在绝对优势。

    这是在自己家里呢。

    在这个被长城三面包围的狭小地带,还保持着当初的原貌。

    赴死军带着大伙儿离开的时候,为了不把财富留给鞑子,做出最彻底的坚壁清野。田地早已经毁坏,没有几年的工夫不可能再加利用。村庄全部焚毁,到处都是焦黑的断壁残桓和还没有完全坍塌的房舍。在这些破坏之后的村落里,已经长出茂盛的野草,山狐野兔不时出没其中……

    眼前的一切都让马步营的士卒唏嘘不已,迫不得已毁坏了曾经温暖的家园,在外面征战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打回来,打回老家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今天,终于回来了。

    这一次回来是带着雷霆之威,要把鞑子清扫出去,还要把鞑子皇帝阻住,让后世子孙再也不必辛苦辗转,再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