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钱谦益大赞一声:“既然诸位如此器重,老夫就勉力一试,暂为社首。也要为天下的圣人门徒争这一回……”

    很快就有人把单子分发下去,十三个分设的详细构成、东林社的上下构置等等一目了然。

    “今日东林社初立,再饮以庆。”钱谦益带头喝了一大杯,下面又是闹闹哄哄的好一阵子,中间还挤到了板凳什么的,发出很不协调的刺耳声响……

    “入社事宜稍后办理,诸位入社之后,当以我东林社团之大局为重,尽心竭力发展谋取……”鼓励的场面话儿说了不少,钱谦益再次抛出一个很是香甜的诱饵:“至不济也要谋个考官之职,不能让那些个幸进小人堵了我寒门学子的出路。”

    科举之事,一般都是一主两副三名考官。主考官自然是做主拿总的,可副考官也不全都是摆设,若有异议,主考官也不能强行通过。

    若是大伙儿尽心,给钱谦益谋了个考官的职位,哪怕就是个副考官,也等于是在选拔人才方面给东林人开了一个口子。

    东林社社首若是做了考官,不用说也是这些人的福音。谁还不抢着争着的入社?

    能有一个座师当考官,这里头的利害关系可就大到了天上去。只要能有几个东林新人通过这个路子晋身仕途,以后大伙儿的路子可就宽阔的多了。

    谁还能不明白这里头的道理了?

    在一片嗡嗡如万蝇齐舞的乱声当中,东林社算是正式成立了,钱谦益这位几起几落的东林领袖正式成为社首。

    主要的事宜算是完成,剩下的就是钱谦益这个社首和几名骨干举杯共庆,周遭的那些地方名流和风望人士也是欢喜的很,饮了一杯又一杯。

    可不就是应该欢喜的么,眼下的鞑子已经不成什么气候了,赶出关外也就是转眼就能看到的事情。战事一了,紧接着就是安抚地方展布民生的事情,这些可都是文人的拿手好戏。要是不这么提早准备,朝里朝外的大权实权还不都给那些学官们刮分了去?

    可那些学官深得天子信赖,不是说话就能扳倒的,也只有集合下层的力量再次形成风潮,或许才能分到一点权利。

    兴武小皇帝被以前的弘光帝现在的福王软禁在兴善寺的时候,东林可是出过大力气的,甚至在太子登基的过程中,东林人也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可事情完了,一把子力气也卖在那里了,风险同样没有少担了,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和好处,叫人如何能够平心静气?

    眼看着圣天子和学官共治天下的局面日趋稳固,谁还记的东林这匹老马?再这么下去,东林人就只能被一点一点的边缘化,直到彻底出局为止。

    这个时候要是再不争点儿什么,可就真的是来不及了。

    要说结党而争,东林绝对是一把好手。

    把东林实质化,不仅仅是他钱谦益的意思,也同时得到了一些在朝官员的认同,这中间自然也少不了两浙方面的支持。

    眼看着一个个被鼓动起来的读书人争抢着报名入社,拿着个纸片子欢天喜地的模样,钱谦益也是志得意满,仿佛见到了自己桃李满天下的盛况,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学生一排排一列列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英姿……

    要是这个事情成了,即便是百年身后,也少不了文人领袖的盛名。

    一直闹腾到天色擦黑,各地蜂拥而来的学子们这才渐次离去,热闹了一整天的临江楼这才逐渐安静下来。

    毕竟是有了年纪,身子骨大不如前,折腾了这么一整天。钱谦益也累的如同磨过三斗谷子的老驴,通身的骨头架子都要散落一般的酸疼。

    迈步出了临江楼,迎面的冷风一吹,刚才的暖意和热切顿时就下去一大半儿,仿佛还冬日一般的风寒侵骨,忍不住的打个哆嗦。

    想不到外面竟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雨水,虽然不算大,可也是绵绵密密,远望之下,街道上弥漫的都是若有若无的潮气,就连已经亮起的灯笼都显得是那么昏黄晦暗……

    街角处,一倩影手持油伞正翘首期待,钱谦益知道那是柳如是,紧跑几步过去,溅起的污泥把白袍子都弄的星星点点……

    远处还有许多学子正找地方避雨,身影是何其狼狈……

    短头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84章 鬼过清明人过关() 
第184章鬼过清明人过关

    或许是真有天人感应这么一说。反正历年来的清明节这一天多有雨水。今年也不例外,天色还没有亮的时候,就传来雨点子拍打窗户纸的声音。

    因为这一阵子关二爷家来的亲戚太多,一时又购不到那么多的大宅子,所以直到现在,檐扩跨深的正房还是让亲戚们住着,而关二爷一家子则搬到了矮小无檐的小配房里。

    因为没有挑出去檐子,历经整整一个冬季大风大雪轮番折腾的窗户纸就吃不住劲了,这才多大一会儿的工夫就被稀稀拉拉的让春雨给浸软了,估计再也撑不了一会儿就会破裂。

    现在的北京城和这窗户纸也差不多吧。

    虽然历经了许多惊涛骇浪般的大变故,可现在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候,只怕连微不足道的小“雨点儿”也招架不住了。

    关二爷起了个绝早,简单的梳洗一下,对着还窝在炕上的婆姨说句“窗户纸改换了”,就提起昨天就准备好的荆条子大黑篮出门了。

    “披件子厚衣裳,当心倒春寒。”婆姨嘟嘟囔囔的嘱咐着。

    “都什么年景了,哪里来的倒春寒?以后的天气越来越暖和。”关二爷话里有话,当然他那只知道围着锅台子转悠的婆姨听不懂这些。

    篮子里装的是黄表纸和剪好的纸钱,还有两根大白蜡烛一把子香火,再就是冷猪头肉和鸡脖子,最后是俩白面大馍馍。这些都是上坟给祖宗烧纸少不得的物件儿。不管是缺了哪一样,九泉之下的老祖宗们都会跳着脚的大骂后世的“不孝子孙”。

    因为下着小雨,街道上湿漉漉的泛着水光,时候又这么早。要是放在寻常的日子,街道上肯定安静的很,连鬼影子也难得碰到一个。

    可今天不同,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所以就显出一种空前的热闹。满街筒子都是和关二爷一样提着篮子准备上坟的街坊,虽然是这清明时节,可大伙儿没有一点儿“欲断魂”的意思,反而都是笑嘻嘻的互相打着招呼:

    “二爷,起的可真早。”

    “你也不晚呐,今儿个要是起晚了,老祖宗们肯定要骂的,哈哈。”

    “可不怎的,地下的祖宗们都等的心焦了呢。”

    除非是绝户人家,要不然上坟敬祖宗这种事情就轮不到家里的女人出面儿,街上海海满满的都是大老爷们儿,一个个嘻嘻哈哈的出城祭祖烧纸。

    到了这样的节气,城门总是开的很早,这已经是惯例了。

    经过城门附近的时候,关二爷特意的留着心呢,仔细查看了城门兵丁的大致人数和方位。估算了耳房兵窝子的精确距离,然后继续和人们说着闲话,穿过城门洞……

    要说上坟烧纸这种事情,和是不是孝子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可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上坟越早就越能显出孝心,要是谁来晚了,背后肯定就有些个好事儿的指脊梁骨,甚至还能听到“不孝”这样的字眼儿。

    城北的这一大片坟地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早在蒙元时期就有了,那时候的北京城还没有这么大,距离城门也没有这么近。

    一排排的坟头按照宗族、辈分等等许多琐碎繁杂的规矩,一点儿也不能乱了章程。

    关二爷费了不小的劲,才在小雨中把蜡烛点上,在家族的坟头上都添了新纸,然后就是焚香、上贡、烧纸、磕头等等传承了千年的惯例。

    各处的坟头都起了火光,一闪一闪如同夜晚的繁星,关二爷从来也没有注意过,原来上坟烧纸也有如此之壮观。

    在这种严格按照姓氏、辈分排列的墓地当中,要想找什么人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张家兄弟,你那边……”

    “约好了二十一个弟兄,其中有七个是天桥上的好把式。亲戚们还好吧?”

    “放心,就是我的脑袋掉了也不能让亲戚少一根头发。还有,亲戚让我给大伙儿问好哩……”

    再转过几个坟头,关二爷小声问正在上香的身影:“吴二叔,你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九个人,九把刀,都是以前辽东的老兵,就是箭矢不足,能不能弄点儿?”

    “行,我知道了。”

    “四爷那边有消息了没有?大名打下来没有?”吴二叔小声的问着。火光映照之下脸上满是关切的神色。

    “大名?哪辈子的事儿了?破破烂烂的正蓝旗能挡住四爷?这不是开玩笑么?”关二爷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说道:“大名是老黄历了,广平是大前天过的,到哪儿了你自己算吧。”

    吴二叔立刻就兴奋起来,虽是极力压抑着,依旧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欢喜:“我说怎么那些旗丁都急着要搬家呢,明白了,明白了,四爷就是四爷,果然是天下第一强兵,要是大前天过广平的话,估摸着这会儿已经到冀州了。只要破了冀州,鞑子就得吓尿了裤子……”

    趁着这个时候,关二爷很自然的转了几个坟头,分别和好几个人“随随便便”的拉呱了几句“家长里短”,这才心满意足的挎着篮子往回走。

    东方一片火红,日头眼看着就要升起来,烧纸回来的人们也多了。街道上许多大大小小的车辆正匆匆的往外走,如今的局面不好,很多有门路的八旗子弟都准备先回老家去躲一躲,免得真有什么不忍言的大灾祸。

    对于这种场面,这几天已经见过不少,人们并不怎么在意。

    小雨丝毫没有要止歇的意思,还是淅淅沥沥的下着,这种沾衣欲湿的春雨最是恼人。

    不管是开店的掌柜还是靠力气吃饭的力巴,都很恶这种雨水。真要是下的大了,也就安下心思在家里睡大觉,也就不琢磨着再出去奔波了。可这么不紧不慢不大不小的下着,要是出去找活赚钱,肯定也赚不出一天的嚼裹。要是楞楞的躲在炕上睡觉,想钱想疯了的婆娘肯定会指桑骂槐的嘟嘟囔囔一整天。一家子谁也别想安生了。

    通常在这种情形之下,家里的大老爷们儿都会找个这样那样的由头,反正就是不往家里呆,一脑袋扎进小酒馆里头,聚集了三五说得来的,每人凑几枚铜板出来打平伙。还有那种腰包里多揣了几个铜板的家伙,干脆就往赌窝子里一钻,不把身上的几个钱耍干净绝对不会出来。

    雨点子好像是小了一点儿,细细的叫人感觉不出来,却是比方才更加的密集,好像是从天上往下落一层绵密的水汽一般。

    在这种恼人的雨天,各行各业都歇了,就是号称“只要还有喘气儿的就能开张”的油盐店,连门板都没有开门搭子都没有卸下来,也歇业了。这样的鬼天气里,家里的爷们都找地方猫起来了,女人连伙也不开,还能有几个打油买盐的?开一天店还不够赊欠的利息呢,干脆歇了拉到,也好找个小店儿喝酒去。

    唯一生意红火的也就剩下这种小门小脸儿的小酒馆儿了。

    大酒楼也不行,有钱的老爷们谁会在这种鬼天气里摆宴席?都是口袋里不揣几个钱儿的穷爷们儿,谁敢去大酒楼?也就是这种不做大菜不沽好酒的小店儿才有生意做。

    小店儿里的几张桌子都占满了,又临时拽出了几张板凳,三三五五的汉子们叫上一壶便宜的糠酒,再弄一碟子咸水豆和一盘豆腐干,就能有滋有味的消磨多半天的工夫。

    每到这个时候,店掌柜就会很知情知份的摆出就几个煤炉子,一来是为了随时烫酒,再者就是驱驱寒气儿,顺便为大伙儿烤烤身上的湿衣裳。

    说是来喝酒的,因为身上不带几个铜板的缘故,谁也不会海吃海喝,都是借着喝酒的名义消磨时光,顺便说些着三不着两的闲话。

    哪家哪家的寡妇背地里偷汉子,哪家哪家的小媳妇儿三年也不开怀,这种带着荤腥的话题最讨大家欢迎,说起来也有趣的紧。听者也喜欢听。

    可现在不同了,眼下的局面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大变,尤其是京城的爷们们,这几年经历了太多的变故,对这种事情由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好像一下子都关心国家大事了一样,大伙儿不约而同的说着:

    “嗨,瞅见了没有?内城的旗人们可都慌了神儿,正火急火燎的搬家哩。”

    “可不是嘛,我旁边的哪条街上。瓜尔佳的好几户,都在搬家哩。据说是要回关外老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