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这样的圣人理论完全就是唬人的鬼扯把戏。

    不利用险要的地形简直就是白痴,威慑天下不用武力难道用圣人文章?

    你对李闯宣讲圣人的那一套有用?对满清讲述多助寡助的道理他就老实了?

    别的不说,大明朝比满清要得道的多了吧?怎么也不见天下顺之?

    岂有文章兴社稷?从来武力定乾坤,这本是李四准备好的核心思想。

    只是没有想到太子被孔孟忽悠的太深,而旁边的皇帝夫妇好似也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李四当然不会傻到把孔老二贬到一钱不值的地步,只能一步一步深入浅出的讲述战争的本质。

    “战争,也就是打仗,最根本的是什么?”不容太子用他那套圣人理论回答,李四立刻就大声说道:“战争的本质就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简单的来说,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李校典,你怎么不讲六韬三略孙子兵法?”这个新老师的课程太过匪夷所思,周皇后忍不住很不礼貌的打断了李四。

    在很多人心中,这些东西才是兵家的根本。

    “无论六韬三略还是孙子兵法都是战略性的东西,本不适合武人。应该让朝中阁臣去学习。”李四这么说可算是相当的尖酸刻薄,几乎等于指着朝中那些重臣的鼻子大骂他们屁也不懂。

    明朝中晚期已经形成内阁负责制,阁臣的决策权甚至超越了皇帝。

    大权在手的阁臣根本就不懂如何运用战略性手腕,更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敛财,二是党争。

    阁臣根本就不允许武人做战略布局和行动,而武将也只能被阁臣的指挥棒牵制鼻子走。若是能出一大批高瞻远瞩的阁臣也就罢了,偏偏那些阁臣至少有九成是在瞎指挥,或者借着这个指挥权去打击武人。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虽然被崇祯碎杀,可是袁崇焕对待武人的手段却流传下来,一度发扬光大。仿佛不把武人唬的服服帖帖就不算是个合格的阁臣一样。

    作者有话说:作者本人不是袁粉,也不是袁黑,无意在本书中讨论袁崇焕的是非功过。但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有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就算是毛文龙有一百个该死的理由,也应该有朝廷审理定罪之后再杀。何况毛文龙的罪行根本就不当杀。

    另:懿安宫本是前朝皇后也就是崇祯他嫂子的住所。后来朝廷财政紧张,就把坤宁宫分割成好几个“小宫殿”分住,而前朝的皇后就把自己的住所让出来给现在的皇后用史实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第30章 钱都去哪了?(求票)() 
一直在旁听的崇祯似乎从李四的话里话外听出了什么,眉梢微微一挑,终于没有说话,面色如死水一般的继续旁听。

    既然战略性的东西都是阁臣制定,那么作为武人的人物就去执行这个战略,也就是说思考如何打仗。

    李四尽量让自己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好让十几岁的太子能够明白:“作为一个放眼战场全局的指挥,首先要保证足够并且到位的粮秣银钱,也就是后勤必须要得到保障”

    “说的好,”崇祯皇帝终于开口大赞一声。

    对于这一点,崇祯的体会比谁都深刻。

    上一次满洲人借道蒙古南下,而大明边防军根本就没有抵抗。外敌入侵官军束手,面对这样空前绝后的笑话崇祯皇帝立刻暴跳如雷,下旨严办边防领军人物。

    但是那个眼睁睁看着敌人入侵的领军大将比崇祯皇帝还要理直气壮,连自辩都省了,直接上奏章请饷,并且索要朝廷拖欠的往年军饷。

    没有军饷怎么打仗?在去年的军饷还拖欠的情况下,我能保证边防军没有一哄而散已经很对得起大明了,皇帝你还想治我的罪?

    偏偏这种匪夷所思的论调还得到很多朝臣的支持,于是大家开始乱哄哄的讨论筹饷的问题,而满洲人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对于后勤,李四也只是理论上的重视,而崇祯却有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

    可是哪里还有钱?哪里还有粮?

    “圣上,朝臣们不同意再加税,这是他们上的条陈。”老太监王承恩挑帘子进来,递给崇祯一个折子。

    崇祯素来勤政,批阅奏章从来部分昼夜。只要是有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在皇后的床上也会立刻爬起来办公,反正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念”

    “自太祖皇帝扫荡鞑元,我朝奉轻徭行薄役今天下大灾,人竞相食田赋再赠,与桀纣之暴何?顷加赋至一石零二厘,市井小民生之何如?此不为逼民为贼乎?”

    朝廷是不能一再加赋的,现在的赋税已经很重了,皇帝你再加赋就是逼着老百姓去造反等等等等,反正是漂亮话都让朝臣们说尽了,而崇祯还被安上个暴君的头衔。

    有明一朝,尤其是明的中晚期,清流言官屁的事情不干,就是会故作惊人之语,大骂皇帝曾经就很流行,毕竟这样可以落下清官的名声,皇帝还不能因为这个处罚你,否则皇帝就是暴君。

    “够了,”崇祯很没有风度的拍案而起,厉声道:“不加赋如何有粮饷剿贼?加赋又是逼民为贼?怎么这些个臣子总是有理?怎么我就总是桀纣之君?太祖之年,八万万五千万田地就成鼎盛国力,现如今田地翻倍,田赋减少四成,怎么还是这般光景?”

    朱元璋的时候,田地比现在几乎要少一半,就有进大漠追杀蒙元的实力。现在田地多了反而更加穷了,穷的皇帝连给儿子讨老婆的钱都拿不出来,穷的前线上兵丁坐等军饷

    崇祯就是想破了脑袋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

    “陛下,今年来天灾不断”周皇后小声的提醒。分明就是在说:皇帝呀,这怪不得你,是老天降灾的缘故

    一直以来,李四就认为是崇祯时期的横征暴敛逼反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才明白那完全就是满清故意的栽赃。

    以刀把村这样的北方村镇来说,田赋是每顷六十一斤的基本税,加上平银徭役等各项杂税,折合成粮食之后差不多不到一石。

    每顷地不到一石的税率,折合每亩八斤都不到。

    还是以刀把村为例,同样是经历过严重旱灾的,粮食减产极其严重,单季亩产在一百四到一百五十斤上下。若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亩产量在二百四五十斤甚至更高一点。

    同样以老路家为例子,家里租种的二十多亩即使是在这样的灾年也有三千多斤的总产量。一百多斤的田赋完全缴的起,甚至完全不影响生活。可要不李四出现,老路一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勉强饿不死罢了。

    往年间,老路家里能有四百斤余粮就值得放鞭炮庆贺了。

    田地里收获的粮食是三千多斤,缴纳给国家的是一百多斤,而老路一家只能吃到四百多斤,剩下的那两千多斤哪里去了?

    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这八斤粮食,逼的大明烽烟四起,逼的一个个李闯王高闯王揭竿而起,逼的大明朝拿不出钱粮防范外族,甚至逼的堂堂大明皇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就是为了这八斤粮食,让崇祯承担着横征暴敛的骂名。

    八斤粮食不可能真的逼反了天下。

    不要说富庶的江南根本就不在乎这么点田赋,就是在刀把村这样的北方村镇,人们也不认为朝廷的田赋很重。

    钱粮朝廷没有收上去,农民也没有留下,甚至在饿死和造反的边缘挣扎。

    那么多的粮食哪里去了?

    十几亿亩田地,两万万农民所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李四心里很清楚。

    “万岁,微臣所在的小村子同样也的遭受旱灾的,每亩能够产出粮米有一百四十余斤,缴给朝廷的田赋不到八斤。农人自己能够留下的口粮每亩二十几斤而已。”说到这里,李四刻意把语速放的很慢,几乎是一字一顿的在说:“其余的一百多斤都是佃户缴纳给地主的地租。”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七成的地租已经是理论上的极限,有地方高达九成。更有甚者,农民把所有的物产都缴给地主之后反而会欠下地主的租子。这样的情况之下,不造反就只有饿死。

    是饿死还在造反?农民自己会做出合适的选择。

    李四的意思就是:大明朝并不穷,穷的只是老百姓和皇帝,几乎所有的财富都攥在士绅地主和官僚的手中。

    而官僚地主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已经到了极限,朝廷再想加一丁点的税也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反对加赋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能落下为民力谏的好名声,不争抢着反对就有鬼了。

    半夜更新,求票冲榜,谢谢。

第31章 骑兵不是那么简单的() 
俺更新的很勤快了,读者大大们投票吧,泪流满面的求票哇。故事开始:

    “四叔,这回你给太子都讲了啥?”

    每次李四进宫回来之后,老路家的一对二女立刻就围拢上来询问,好像这个四叔给太子讲授的一定是旷古未闻的精辟言论,而这种精辟言论老百姓一定很难听到。

    娥子给李四斟上一盏子热茶水,路涧这个憨后生也机灵的给这个四叔装好了烟。

    宫里头不让吸烟(民间虽然吸烟的已经很多,但是朝廷曾经的禁烟令还是没有撤销的),四叔一定早就憋坏了吧。

    “也没有讲啥,归拢起来还是说的钱粮二字”狠劲的吸一大口,淡淡的说道。

    “怎么总是讲钱粮?那太子千岁听的不腻么?”和太子同龄的娥子都听腻了这两个字,不知道太子是不是对这俩字有兴趣?

    “太子早就听腻了,他更喜欢听咱们斩杀皇太极的战斗。”和所有少年人一样,即便是努力装出少年老成的太子朱慈烺对李四讲授的那一套也是兴趣缺缺,能够理解的就更少了,更多的时候是央着李四讲一讲打仗的激烈和战事的热血。

    “钱粮后勤就真的这么重要?”路涧闷声问:“咱们打败了满洲披甲兵,靠的是四叔指挥有方和兄弟们敢死敢拼,也没见用什么后勤给养”

    “你知道个屁。”对于儿子的浅薄,老路从来就缺少足够的耐心,一般都是直接开骂:“饭都吃不饱有力量打仗?潮河所的兵也是会用刀枪的,怎么被满洲人撵鸭子一样的追着打?”

    身为老兵的路丙寅最明白后勤的重要性,要是大明的边防军有足够的粮饷,满洲人不可能打进来。

    “嗯,无论是咱们还是满洲人,当敌我双方都有强烈的战斗意志,尤其是在狭路相逢的时候,更多是考验单兵能力。涧儿你想想,要是没有足够的粮秣军饷支撑,训练都是很大的问题,单兵能力如何保证?”李四象个真正的老师一样循循善诱:“说起大规模的兵团式作战,对后勤的依赖就更大了。”

    “我当兵的时候,勉强能够做到三操三会,现在的兵就难说了。没有钱粮还训练个屁呀。”早年间的辽东军算是比较能打的,也不过保持每月训练三天,再要加大训练强度,给养就跟不上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训练的时候要加餐,要加平伙钱,没有钱怎么训练?

    “咱们护村队见天训练,见天有肉吃,要不然你们能扛住满洲披甲兵?”路丙寅说道:“之所以能够打败满洲披甲兵,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四叔一直在准备”

    “既然太子根本就听不进去四叔讲的这些个道理,那四叔还讲这些有啥用?”娥子一直弄不明白这个问题。

    “有用的,绝对有用。”作为哥哥的路涧深信四叔不会做劳而无功的事情。

    从组建户村队开始,一直到打败满蒙联军,这个四叔所做的一切都透着深沉精密的计算。关于这一点,路涧从来就很服气。

    “有啥用我怎么看不出来?”娥子虽然懂的不多,却有打破砂锅的执着。

    “你个乡下丫头要是能看出来就怪了,你四叔是神佛一般的人儿,他做的事情你是不明白的。”老路也看出来了,这个大智如妖一般的李四是在布局。

    对,就是在布局。

    李四好像早就料到村子会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刻,所以才未雨绸缪的组建户村队,更是不惜血本的在这支武力上投入人力物力,终于在关键时候凸显起作用保住了村子。

    斩杀皇太极让户村队和李四本人名对天下,但是老路现在想明白了,死在李四刀下的那个倒霉鬼绝对不是皇太极。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满洲皇帝换成了个小娃娃,而皇太极的到底是怎么死的连满洲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只有相信李四真的杀死了皇太极才能给这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