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天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甲申天变-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调拨银子折冲了其中部分人力物力,还有一部分是县里头的头面人物捐出来的钱先支撑着呢……”

    “这个法子好,你捐了多少?”

    “我捐了六百两。”

    “六百?”李四微微一笑:“是以前贪墨下来的银子?”

    以金求德县太爷的俸禄,能够他一家人的开销就相当不错了,一下子能拿出六百两来,自然是……

    “不是贪墨所得。”金求德也很清楚自己的俸禄有多少,就是不吃不喝要想省下这点银子也不容易,不过当官的毕竟不是小老百姓,就是不贪污不挪用也少不了来钱的路数:“历年来,县里头迎来送往、巴结上差等,还有每年给上头送的各种孝敬,给下面人手的打赏等等,都有专门的一笔账目。这笔账不入府库,是专门截留出来的。虽然和朝廷的体制不和,可上上下下都在这么做,朝廷里也知道的。要是这笔账目有了剩余的银子,年底的时候衙门里就可以私分了,历年来的规矩如此,所以不算是贪墨……”

    官场上的应来送往肯定是少不了的,譬如上差过来,肯定是要置办酒席送个见面礼什么的,这比银子总是不能让县太爷本人掏腰包吧?以金求德这样的官员来说,他就是想掏腰包也掏不起。一年里有也别多了,上差来一会要迎,走一回要送,一迎一送之间也得讲究是风光体面,下轿子的钱要拿,上马的钱也要送,县太爷的那点儿俸禄还不够折腾这么一回呢。

    上官的父母要办大寿了,下官肯定得意思意思,这个意思也不能表示的太小了,当然也不能凌驾在同僚之上。什么时候送什么礼,究竟送多少,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既不能少了也不好多了,这就叫做官场。

    每年从下边收上来的财富,经过各地各级这么层层盘剥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还算是正常的抽取,都是计算是成本之内的,都有账可差。仅仅只是这么做的话,绝对就算是公正廉明的青天大老爷了。

    可哪个当官的不是疯狂的往自己腰包里塞?大官贪大的,小官儿拿下的,都疯了一样抢着把这点财富占为己有。

    这么多个层次的贪墨搞下来,国家要是还不穷,那才真是见鬼了。

    国家穷的穿不上裤子,百姓穷的吃不饱肚子,各地各级官员富的捂不住盖子,这就是社会现实。

    这种现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一而不是一纸大令就能纠正的。

    “嗯,舒城县做的不错,来年的时候我把你的政绩报上去,应该能往上挑个一级半级的……”

    任免官员是朝廷的事情,可官员的人选是钻在李四手里的。通常意义上来说,只要李四想让你升官了,那肯定就能升。

    “都帅的好意学生明白的很,可也不想往上走了。就是上到州里头,还不是一个样子?我在这舒城任上这么多年,是不想离开了……”金求德有感说道:“要是能老死在这舒城,也算是得偿所愿吧。真要是把我调的别地,只怕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就会老死呢。可在舒城不同,就算我活不过三二年,毕竟还有以前的政绩荫着,好歹也不会落下昏官的骂名……”

    “也好,就不勉强了。”李四看着金求德苍老的身影:“刚才那些人送的礼物,你拿去吧,就算我捐出来的……”

    “如此大善,都帅也认了捐,卑职在募集银钱的时候也就好办了……”

    ……

    暮色降临,夜重露冷,四下里安静的很,偶尔才能听到几声有气无力的虫鸣。

    忠诚伯难得来到私宅一回,家里的丫鬟婆子也分外殷勤的伺候着,就是厨子也卖弄起了十二分的手艺,整治出一桌上好的席面。

    酒还温着,李四就甩开腮帮子猛吃。

    要是说到享受,这有酒有菜的,也不知道比营中的伙食好了多少。尤其是这么一大桌子菜就李四一个人独自享用,周围丫鬟婆子的站了好几个,大老爷的享受就是好哇。

    往椅子上仰面一靠,自然会有热手巾覆脸,温温的极是惬意。然后就有一双小手开始揉捏肩头颈项,松范松范筋骨儿。

    睁眼一看,正是暖脚的小丫鬟春兰,这小丫鬟眼睛里都带着笑呢。

    “那个谁,你……”李四叫住一个粗手大脚的婆子:“过来,把春兰换了,她手劲儿忒小,你用力给老爷捏几把。”

    这个做粗活的婆子,手劲儿就是大,也不象小丫鬟春兰那样温温柔柔,一上来就扭住肩头,大有杀猪的架势。

    真要是身子乏了,还是这种大刀阔斧的捶打管用,疼了疼了点儿,可从骨头缝子往外都透着酸麻,好像那些风寒之气正呼呼的往外冒一样,片刻之后就是舒服的不行。

    “你老家是哪里的?”李四做出随口谈心的样子。

    “回老爷的话,老家是浙江金华,安平镇的。”

    “哦,鱼米之乡啊,原来的做什么的?”

    大脚婆子一边给李四敲打身子,一边儿小心的回话:“原来是种田的,也养蚕卖茧,后来地卖了,就给织造坊煮丝。再后来织造坊让更大的织造坊给并了,用不了许多人,就辗转做了佣工……”

    这个婆子的话里也基本反应出两浙的基本风貌,各种作坊之间竞争极其激烈,兼并之事时常发生。

    “哦,原是这样,那你说是做佣工好还是种地养蚕好?”

    “自然是做佣工好了,”婆子脸上也带着笑呢:“老爷几个月里头难得回来一回半回的,我们这些做下人的也轻松的很。说句打嘴的话儿,老爷这么大的身份,也不摆大人物的架子,每月的份钱也及时……在家里种地养蚕的时候,辛苦不说,还受那些当官儿的闲气。在老爷这里,没有哪个官儿敢欺负上来呢……”

    “当官儿的?你们怕不怕那些地方官?”

    “怕,我们这种老百姓也不怕皇帝,因为皇帝太远,管不到咱们头上,就怕当官儿的。因为那些官老爷可厉害着呢……”

    “那你说说,当官儿的有没有什么怕的?”

    “当官的自然是怕更大的官儿呗。”

    李四依旧是随口说话的口吻,有一搭无一搭的问道:“那些大官呢?他们怕什么?”

    “瞧老爷说的,大官自然是怕皇帝的,皇帝想要罢他们的官儿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他们还能不怕了了?”

    一句话就罢免地方大员,就是皇帝也没有这样大的权限吧。当然现实并不妨碍老百姓对于皇权的崇拜,李四也不会解释这些给下人们听。

    “哦,大官儿怕皇帝?那皇帝怕什么?”

    “皇帝?老爷这是说笑呢,皇帝还有什么好怕的?皇帝就是万岁老爷,谁也不怕的……”婆子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笑嘻嘻的说道:“皇帝也有怕的物件儿呢……”

    “皇帝怕啥?”李四猛然睁眼,紧紧的就问了一句。

    “皇帝怕老天爷呗,皇帝要是昏君的话,老天爷就撒下灾祸降下刀兵,皇帝也就怕了,也就不敢做昏君了……”

    老天爷?这个让皇帝都惧怕的老天爷真的有吗?

    “好了,你们都下去吧,老爷想静下心来想点儿事情……”

    丫鬟婆子都悄没声儿的退了下去,屋子里安静下来。

    双烛高烧,一夫独思,谁也不知道李四在想些什么。

第157章 人有两面各不相同() 
短头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57章人有两面各不相同

    从眼下的局面来看。满清那边虽然依旧占据着主动,事实上也仅仅是阿济格在鄂、赣地区对于闯军残部的围剿而已。至于另外一支主力,豪格方面军,能不能入川还是两可之间,局面再有变化,就更加说不准了。

    总的来看,现如今就是三分天下的大背景。

    满清占据整个北方,背后又有内外蒙古和关外的两辽之地,算是实力相当强劲的一方。

    江南数省,虽然内部分歧重重,终于算是奉了小皇帝的旗号,以兴武的名号延续了大明正统。当然内部还会细分许多派系,可毕竟算是一个整体。

    更重要的是,赴死军这边始终没有打出自己的旗号,从大面儿上来看,依旧是属于南都兴武小皇帝旗下的力量。

    江南和淮西并在一起,算是一股子力量。

    再有就是陕南、川北、已经活跃余各地的闯军残部,再加上四川的张献忠,等等这些依靠造反起家的“义军”们,也算是一股子势力。

    至于云南沐家、福建郑家等带有严重家族色彩的力量,虽然具备相当实力。实际上也算是独立于各体系之外自成一派,终究是承认了南都的正统地位。从政治帝位上来讲,和赴死军也差不多,不完全算是单独的一个方面。

    小皇帝那边,还有长江隔着,更有淮扬作为缓冲。而李四这边儿可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脚下就是阿济格的势力范围,只是隔着宽广深厚的大别山,谁也不大容易真正把对方怎么样了。但是淮西的北部还是清军手中,西边就是河南,同样也是在满清手中。无论是满清还是李四,只要有一方愿意的话,立刻就能鼻子对鼻子脸对脸的打起来。

    无论战术上如何机变百出,李四始终是不改自己的基本战略:先下手为强。尤其是在淮西基本安定下来之后,这种抢先发起攻击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来人,笔墨伺候。”

    大老爷还没有安寝呢,下边的丫鬟婆子,更是不敢去睡觉,听到李四召唤,立刻去书房取了笔墨等物,过来伺候着。

    “今之建奴者,本金残孽,邦不为邦。城不为城,实为一部落尔,茹毛饮血缩于苦寒之北。国朝不念其旧恶,视之为子民,厚待之历百载。”

    “国朝衰微之际,蛮夷展露爪牙,浑不念上国哺育之恩德,总兵侵略,据我河山。以腥膻染华夏,以屠戮待神州。”

    “神器蒙尘,攻山陕,侵中原,掠淮扬,如我故国腹地,一朝得势之下,犹不知足。所过之处,屠城掠地,血洗万民。”

    “视我父兄子弟如猪狗,尽奴役之、屠杀之。致使城无完族,族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抛骨荒野,血平沟渠者,不计数矣。”

    “易我衣冠,改我发式者,实为置亿兆子民为奴也。”

    “彼之所谋者,非我一国,实欲灭我之族,亡我之种。当此社稷危亡,乾坤将倾之际。万千子弟翘首以盼,万千姊妹含泪呼号,我淮西赴死之士敢有旦夕之懈?”

    “时逢华夏危急,四海动荡,臣负招讨之职,无时或忘职责使命,敢请为星火之先,为我汉威之前,以成燎原之势……”

    “唯望江南之势,闻我战鼓而动,见我旌旗而举,以成兵甲连天,行伍彻地之势。”

    “我圣朝诸公但尽人力,必应天命,驱逐鞑虏,光我社稷,此千秋义举……”

    “臣等效死,只图拯我万民,挽此华夏气运,不图身后之事,纵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

    “万千淮西勇士血已极沸,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久亦,唯求朝堂一纸兵令,此三万里河山将成屠鞑之场……”

    “战与不战,待与不待,悉在朝廷一令之间。臣,李四,伏拜于地,恳请君令!”

    李四的这道似奏章而非奏章,格式根本就不对,连抬头文都没有的东西根本就上不了台面,随便在阶下点出一个臣子来,就有出口成章的本事,无论言辞还是语句肯定能比李四华丽十倍。

    尤其是李四写的这一笔字,歪歪扭扭的好像蒙童初学一般,兴武小皇帝费了不小的劲儿才能通读下来。

    给皇帝看的文字,能写到这个地步的,放眼国朝三百年,估计也就仅此一家了吧。

    可上面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淮西那边已经把架子拉开,准备和鞑子大战一场呢。

    “好,忠诚伯不愧是我大明敢战之帅,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兴武小皇帝提笔做下朱批:“战,战,战!”

    手下有这样的将领,有这样的军队,还不赶紧打,还等到什么时候?

    终究是少年皇帝,兴武也被李四的奏章挑拨的热血升腾:“将忠诚伯奏表明发下去,晓谕天下……”

    “万岁不可!”

    “万岁不可。”

    礼部尚书姚明恭和侍郎方逢年齐齐出言阻止。

    这些都是以前的老东宫了,跟着太子历尽风波,算是实实在在的肱骨之臣。如今兴武朝取代弘光朝,这些人自然是要出任方面大员,倚为朝廷重臣。

    其实东宫里的很多人都有真才实学,说的稍微夸张一点,都是被崇祯皇帝十分看好的。所以才特意收拢在太子身边,虽然暂时耽误了这些人的锦绣前程,终究是给太子留下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