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吹嘘的浮山海防工程,想也知道,几堆石头一放,摆几门小炮就算象样的工程,现在这年头,只有捧好了上官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别的,都是虚的!

    众人乱哄哄出门,大花厅里酒菜味太重,而且也不是叙话说事的所在,张守仁与刘景曜两人一前一后,也是到后院中周炳林的书房里坐下,然后下人奉上清茶,再从外掩了门,一个静幽谈话的场景,就是出来了。

第266章 世事洞明(2)() 
“国华,适才叶曙青等人的话和态度,你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刘景曜上次前来,就是住在这个简朴的书房之中,此时他放眼打量,却发觉屋中陈设与上次相比大变了样子。

    柳木书桌变成了黄花香的大书案,榆木架变成了紫檀木,床也从普通的木床换成了拔步床,料子当然也是最流香的花梨木。

    除了家俱外,地砖也是重新铺设了一次,墙壁是刚粉涮了一回,多宝搁上,放的是商周鼎器,还有几样宋人的瓷器,以刘景曜的眼力,一眼便看出是精品。

    就是门后洗脸的架子都是上等工料,连那铜盆,都是明显的宣德年间的上等黄铜。

    “这个周炳林,有点钱就这样摆谱!”

    他大摇其头,不过周炳林是要退下来的人,也不好苛责太深,说了一句话就闭上嘴巴。

    “下官不会这么没有城府。”

    当着刘景曜,张守仁说话也很直率,笑道:“他们不过是看下官太年轻,冒进太速。不过,等他们真的能看到浮山海防工程后,恐怕就是不一样的想法了。”

    “国华还是这样,自信满满。”

    刘景曜也是哑然失笑,指着张守仁道:“不过你要叫他们先去”

    “大人?”

    话说到半截,外间门上突然传来以指叩门的声响。

    “岂有此理?”刘景曜大为不悦,薄怒道:“我不是交待过,不要来打扰我们说话?”

    “这是下官的亲卫小旗,下官也交待过,没有十分要紧的事,不准过来。”张守仁却是站起身来,向着刘景曜抱拳道:“请大人恕罪,下官出去看看是出了什么事。”

    既然是张守仁的部下,刘景曜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微微点头,示意答应。

    不过在张守仁即将出门的时候,他突然问道:“国华,这一次上头有风声,是叫我接任登莱巡抚。而且,你报功的事也是开头不顺,后来就十分顺当这事情,你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没有?”

    “大人升任巡抚,应该是朝廷看到了大人的能力和劳绩。”

    张守仁在刘景曜问话的时候,毕恭毕敬的站在原地不动,等他说完,才又抱拳躬身,笑答道:“至于下官报功之事,这个下官确实是派人到处使了些银子请大人恕罪,现在这世道”

    “罢了,”刘景曜瞪他一眼,摆了摆手,喝道:“出去吧。”

    “是,大人!”

    张守仁声音响亮的答了一声,也是有去了心中一块大石的感觉。

    眼前这位,说是自己最靠的住的后台,但论说起来,这位刘大人为人太方正了一些,当官多年,虽然不是一无所得,但一直在地方上打转转,也不能做到封疆大吏的位子,以刘景曜的年龄和资历,这明显还是一个不会做官,不大会来事的人。

    这一次,之所以山东和登州方面这么配合,报功什么的也很顺利,还是张守仁的银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末官员贪污和颓丧的官风士风也是给了张守仁用银子的机会,他手中银子反正十分充足,这年头,不贪污的大明官员还真的是一个也找不到。

第267章 世事洞明(3)() 
山东巡抚颜继祖,布政使、按察使、登莱巡抚等大批官员在内,张守仁多则三千五千的银子,少则也是五百两一份的大红包仪金送上,这么一来,加上与刘景曜的合力,所以眼下这事才顺顺当当的办了下来。

    至于外头那些对他语出不善的官员,他也确实没有担心什么。

    这些人,只要几十两到几百两的仪金一送上,整个人的表情都会立刻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到时候,他想听什么好听的话,都是可以听的到。

    老实说,象刘景曜这样,一次最多收二十两仪金的官员,说起来也确实算得上是清官了吧

    想起这个,张守仁的思绪倒是直飘向北,林文远奉命北上,所操持的刘景曜升迁巡抚的事,现在也不知道办成什么样了呢。

    京师。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位于江米胡同的这座当朝次辅薛府的宰相大宅门前,就是站了好些穿着打扮都十分光鲜,模样气度也有十分傲气的门房大爷们。

    这些人,全部是这座宅子主人的亲族,要么也是故旧,或是家生子的奴才。

    在宰相府邸干门政的,没有非常硬的关系可是做不下来。

    什么人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待,并且以什么速度回话上去,或是什么人能慢待,能勒索,事后主人也不会生气这些学问,说起来简单,几句话的事,但要想观察入微,事事做的妥贴不出乱子,那可就是要真学问了。

    宰相门前,每天自然是车水马龙,非富即贵,要么是官员,要么是勋戚,要么也是豪商,京官拜门子的,门上的都是知道根底,能放不能放,通报不通报,都是心里有数。三品以上的大佬,过来就请,有的是府里老爷的政治盟友或是密友,直接就带进小书房,通报的功夫都省了。三四品的官员,区别对待,翰林给事中级别虽低,但却是十分清贵,所以只要来了,直接带进去的多,在放着古董玩意的外花厅里头,由着他们把玩古董,等候召见。

    至于京师以外的外官,不管是不是有官身,甚至只要是三品官以下,在这些宰相府邸中人看来,也就是和普通的百姓差不多,根本无足紧要,想要见老爷,且慢慢候着吧您哪。

    象林文远这样的外省来的,穿的还是小旗的武官袍服,在这些人眼里,根本是蝼蚁般的人物,搭话的功夫都懒得有。

    不过今天也是出了奇,在上百位客人和随从们的凝望之下,林文远这个小旗官却是大摇大摆的从侧门进去,看门的老蔡几个,平时鼻孔当眼珠子,都是仰着下巴和人说话,今天却是对这个小旗亲热异常,一个个都是弯腰躬身,腆着脸笑的十分亲热,要是方便装条尾巴,能够摇上几摇,那可就更加妥当了。

    “这他娘是谁啊?”有个外省来的知府已经候了七八天,每天都递大红帖子求见,谁料门上一点消息不给他回,这会子看着一个小旗武官这么进去,登时就是一口恶气冲上来!

第268章 相府(1)() 
第一百一十六章相府

    “林爷,您慢着点儿。”

    “天黑,刚下过一场雨,这老砖上有青苔,它滑!”

    “好好,到了到了,我引您进去。”

    几个看门的门政也是特别的殷勤。

    倒不是林文远有什么特别的魅力,能使这些向来眼高于顶,为人嚣张可恶的看门狗们折服。他所用的,不过就是最简单的法子:撒钱。

    从一到北京,求见次辅那天起,从门前洒扫的人开始,到看门的,管门政的执事,府里管外院的二管家,然后是内院的执事,一路就是用孔方兄开道,小红包五两一个人,大红包二十两到一百两不等就算是宰相府邸,这个红包也是难得一见,这么撒钱法,多少豪商都远远不如,几天功夫下来,整个府里都是知道,不知道打哪儿来了一个发疯的小旗散漫撒钱,全府上下,只要自忖够资格的,好歹不拘,都能领一个红包在身上。

    这么一来,阖府上下自是把林文远当财神爷一样看待,不管是什么事,都是头一份的照顾。原本按林文远的身份,次辅相爷绝不可能召见,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后就召见,但靠着财神爷的身份,林文远硬是把不少官员甩在身后,就在今晚,相爷吩咐,就在后院书房,见一见这个已经买通了他全部家奴的小旗官。

    众人一路把林文远从正门的东侧门引进来,然后穿堂入室,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套院,这宰相府邸到底是不同,林文远这个土豹子可真是开了眼。

    到处是飞檐拱斗,到处是青砖碧瓦,到处是精心雕刻的各种图案雕像,地上是一水的大块方砖,青砖漫地,每个院子里都是有气死风灯,一人多高的戳灯,式样奇特的宫灯,光是各种灯具,不要说浮山那种乡下地方,就算是胶州城,莱州府城,恐怕也没有哪座府邸或是大户人家的私宅能有这么多的讲究!

    到最后是穿过一道月洞门,墙也是缕空黑瓦的涮的雪白的粉墙,林文远知道,这就是到了这宅邸的后园了。

    算算脚程,他也不觉咋舌。要是这后园规模和前院配套的话,这房子可能是十来进三十几个套院,最少四五百间房!

    听说宰相,也就是内阁成员们,其中最特别是次辅的住处向来都是皇帝赐给的府邸,这种规模的府邸,肯定不是允许世袭,等宰相一退位,要么回原籍,要么皇帝会再赐一座宅邸,规模当然远不如现在这座,但就算是如此,也是人臣极为难得的殊荣了。

    他心中也是愤愤难平,底下的人吃都快吃不饱了,到处是灾民流民,他是从山东一路北上,走的是德州到天津卫再到京师这条运河线路,在德州时,他曾经看到数以千计的流民,全部是打河南一带过来,个个都是面带菜色,人人都是衣衫褴褛,拖家带口在城门那里乞讨的就有这么多,流散四处的,还真不知道有多少。

第269章 相府(2)() 
讨饭吃的,做短工扛活的,甚至含着一泡眼泪把儿子头上插上草标卖儿子卖女儿的全是父母的心头肉啊,就这么三文不当两文的卖给人家当奴才当奴才还算是好命,就怕被人买去砍了手脚当职业乞丐,或是卖入青楼入了娼门一想起这个,铁石心肠怕也要动容吧?

    可就是这些住在京师,在这种宅邸内的贵人们,自己享受着大明境内能享受到的最好的一切,可是却吝惜把一点残渣赏给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一府数百万人受灾,朝廷拨给的赈灾银居然是两千银子!而且很多受灾的地方,官员根本不上报,没有半文钱的赈济不说,百姓还得完粮纳税!

    沿途过来,真是伤心惨毒,而林文远这个本份老实的军户,正经的朝廷武官,也是头一次对这个朝廷产生了怀疑和怨恨的情绪。

    最少,在看到那些卖儿卖女,或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饥饿而倒毙在路途中的人们时,他绝不会对这个朝廷,还有对心目中高高在上如同半神的皇帝,有那么一丁点的好感!

    “怪不得大人提起皇上,提起朝臣时,多半是不屑。”

    在被引入内院小客厅,也就是三间小小巧巧的精舍之后,坐在铺着软垫的花梨木圈椅中,林文远也是若有所思的想着。

    张守仁在替他们讲课时,除了识字,就是说兵法,再下来是谈历史。后世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不少粗浅的历史知识对以前的人来说,都是天书一般。

    民间到处是充斥着怪力乱神般的神话般的传言,真正的历史反而是在迷雾中,是在少数士大夫的手中,不要说普通的百姓,就是读书的秀才举人,能接触到正经的史书,并且稍有研习的,都是极少极少。

    进士及第,不知唐宗宋祖是何人的,也并不出奇。

    在张守仁的讲解之下,在众人脑海里才出现了一块新天地,大家才真正知道,原来先秦之时,周天子受制诸侯,诸侯又受制于家臣,国君与臣下议论国政被吐一脸唾沫的事,实在是并不出奇。

    就算是到两汉,天子的威风也没有后世那么强,丞相申屠嘉一怒,汉文帝也护不得自己的宠臣,强项令面前,光武帝也是无可奈何。

    到唐,至宋,多少个夜晚,特别是去年寒冬时,大家围着火盆坐着,一边烤火,一边听张守仁讲解旧日的历史,然后一边听,一边发问。

    很多以前不曾想过,也没有过的念头,就突如其来的出现在了脑海之中。

    用张守仁的话来说,便是读史使人明智,众人就是听着历史,似乎就是在听着故事的同时,也是渐渐的开窍了。

    林文远也是一个聪慧过的人青年,此时此刻,自是不免想起脑海中点点滴滴的旧日故事。而眼前所见,似乎和脑中所记的一些王朝的末世景像,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到这个时候,这个头脑聪慧,反应灵敏的年轻人,也是终于感受到了张守仁话语中的一些藏而不发的东西。

第270章 相府(3)() 
人,果真是要在经历和见识过后,才能把脑海中的知识与这些见过看到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升华,成为千金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