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前再苦,还能煮盐,大人要是弄的大家没活路了,这还是大人吗?

    “父老们放心。”

    面对这些信任的眼神,张守仁也是感慨万千,他向着众人,微笑道:“大家的生计,我会考虑到的,不会叫大家再过穷日子,请放心好了!”

    “多谢大人!”

    “大人实在是”

    “我给大人嗑头便是!”

    刚刚慌乱的人,此时也是心中有了底气,张守仁就是本堡的定海神针,有他的话,大家自然就是放心,不需要再发慌了。

    “怎么样?老陈,老王,干还是不干?”

    “当然干,一辈子的富贵,岂能缩?”

    “什么时候动手?”

    “回去商量,商量,再说。”

    “对,这里人多,眼杂,嘴也杂,我们不必多言,看完这场热闹,咱们一起去东山堡。”

    “嗯,很好,我买点酒和肉,咱们一醉方休。”

    说话的几个,就是附近几个堡的百户官。

    他们资格老,对张守仁并不服气,原本是把盐池当笑话看,现在笑话成了抽在脸上热辣辣的耳光,平时甩的小话,以后会被人当成嘲笑的话柄。

    别看他们是百户,是朝廷六品官,但现在的军户没有张守仁这样的强人,其实和民户是一样的,他们也就是一个世袭的村长,敢和他们顶牛说话的人,大有人在。

    一想到将来岁月,这几人心里就是不大舒服,既然有现成的大财路在眼前,不妨真的打一下主意,万一事成,下半辈子可以躺着享福了。

第245章 道德(1)() 
第一百零七章道德

    一场热闹瞧完,最先过来的军户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此不用煮盐,暂且是少了财路,但有大人的话,众人心里明白,将来发财来钱的营生一定不少,大人会有安排。

    而且,以大家对张守仁的了解,只要这位大人有了钱,优先想到的绝不是自己,而是全堡上下。

    就凭这位大人到现在没翻修过房舍,没买过一件好衣服,没有添一个丫鬟小厮,家里也没买什么红木桌椅架子床什么的凭这一切的一切,所有人都是对张守仁有一种本能的信任,无需担心,只需欢喜。

    走了一拨人又是来了一拨人,一场场悲喜剧就是在眼前上演着。

    毕竟是海边的人,对盐的感情实在是太复杂,太浓郁了,所以发生着眼前的一切,一点儿也愿错过,很多人走了又回来,就是站在盐池边上,看着那一堆堆被木铲铲成堆的盐发呆。

    “好东西,好盐啊。”

    “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好的,以前光是听城里的人说老爷们用精盐,不用咱煮出来的那粗盐,我就心想,这精盐是啥样,咱煮了一辈子,听说能熬成精盐,也没试过如今开了这一个眼,死了见祖宗都有话说,这一生,也算见识过了,值了。”

    “这就值啦?大人手里头的好东西多的是,你值了俺不值,要好好活着,多看点新奇东西,下去见着祖宗,才叫有话说。”

    “对对,你说的才是!”

    议论声中,有一个穿着蓝色五福绸衫,头顶一顶瓦楞帽的白胖子也是踉踉跄跄的在盐池四周来回奔走着。

    这人自然就是利丰行的李掌柜,上午精盐出来,张守仁立刻吩咐人去通知他,然后这李掌柜先是不信,以为人家同他说笑,后来去报信的人着急了,赌咒发誓,神态十分着急和认真,李掌柜才觉得事情果然蹊跷,于是带了几个助手,老李掌柜骑一匹黄膘马,其余几个有骑骡子的,也有骑驴的,从方家集往张家堡这里急赶。

    上次他过来,还是一年多前,这半年多来虽然是和浮山这边合作,但平时生意太忙,而且张守仁一直派的有代表在方家集,自己也经常过去,所以这老掌柜就一直没过来。

    这一次急赶急,从方家集到浮山的路还是那个样子,崎岖难行,不过到张家堡外就明显感觉到不同了。

    堡墙原本是坍塌的,现在已经全部重修过了。厚重条石为基,然后用青砖为墙,看着就厚实,高是三丈左右,和普通的城墙差不多高,每个百户堡是方圆一里半左右,这个重修的堡,根据李掌柜的目测,大约是二里见方,甚至还要多些,再大的话,就是和所城差不多了。

    极目向东,那边的东山堡,赵家堡,连山堡几个堡也是全部在重修,听说这些墩堡和烽火台,将要一路连到即墨。

    张守仁真是大手笔,浮山所是守御所,防守的范围是大半个卫那么大了,临海的工事,他将要全部重修一次!

第246章 道德(2)() 
算起来,修到即墨的防区,共是六个百户堡,十九个墩,四十三个烽火台。连成一片,配上大炮,火铳手,没有成千上万的海盗,就别想攻上岸来。

    这原本就是大明极盛时的规模制度,现在重修,花费当在四五万两左右,不是张守仁这样的有钱人,断然负担不起这么昂贵的费用。

    只是有一点,李掌柜想不大明白。

    现在海上当然是群盗极多,但张守仁又不下海,就算捕鱼也只是近海捕捞,不会到远海,他又不做海洋贸易,倒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大修海防?

    不过转念一想,这张守仁做事,哪里有白费过的?

    虽然现在他看不明白,也不大懂,但从这半年多的时间来看,这位张大人虽然年轻,但行事的缜密已经远超常人他就没见过比张大人考虑事情更周到,更仔细的人了!

    何况,他还是那么的年轻,年轻的叫老掌柜连嫉妒的心气都是没有了!

    李掌柜毕竟是一家大商行的区域主事人,算是后世的大区经理,所以一听说他来,张守仁便也是闻讯而出,见这老掌柜站在堡门前发呆,便是上前笑道:“怎么样,老李头,这张家堡如今模样,可还看的过眼?”

    他和李掌柜也算是熟不拘礼了,彼此称呼起来,都很随意率性。

    “大人说笑了,岂止是看的过眼,简直是叫草民大开眼界。”

    以前李掌柜和张守仁打交道,虽是敬重佩服,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平等的姿态。

    因为卫所的从五品官,其实也就是个镇子的甲总,以李掌柜供职的商行规模,实在不必太放在心上的。

    但现在老掌柜的语气,明显就带有一种百姓对官员的那种由衷的敬佩感觉,甚至是,有那么一点畏惧和拘谨的感觉。

    不仅是老掌柜,连他身后的利丰行的大伙计们,一个个脸上也是带着敬畏的表情。

    这感觉不是因为张守仁要升官或是部下增多才带来的,是因为张守仁的大手笔修的这堡子,这寨子,还要计划要修的路,造的桥!

    这些东西,才是统治意志的直接体现,象是捞银子争权位的事,做的再多,人也未必当你是一个官!

    张守仁听着这老掌柜的话,也是一楞,因笑道:“老李,怎么这么生份了?你还是管我国华,我叫你老李头,要不然,我叫秦东主换人来。”

    他这么一说,倒是真的把老掌柜挤兑的没有办法,老人感觉无奈的同时,心里自然也是觉得十分的温馨。

    这张守仁,看样子是还要往上升的,但为人一点不骄纵狂妄,是个能长期打交道下去的人!

    进了寨子,感觉到不同之处就更加强烈了!

    以前的张家堡,堡里除了到官厅的一条主路上铺设着一些青石板外,别的路全部是土路。又没有排水沟,所有的垃圾,粪便,污水,全部就直接倒在屋门前。

    泥地上,到处都是脏东西,走在堡中,闻的味道就不必提了。

第247章 道德(3)() 
现在看过去,往百户官厅的那条主路当然拓宽了,又加了两排青石板,在主路边上,是修的一条可以看出来的暗沟,用来排水,上面也是盖的石板,不至于把味道泄露出来。

    沿途的土地庙,马铺、小型兵营、关帝庙、城隍庙、戏台,都是重新修葺过了,焕然一新,看着十分气派。

    就是百户官厅除了把庭院扩大了一些之外,别的东西,一看就是一点没动。

    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国华!”老掌柜看到这里,不觉感慨,只道:“你何必如此自苦?我老头子自问俭朴,比起你来,还是享乐太过。你还年轻,其实不必如此的。”

    “要说钱,老头儿你是知道的,我现在手头是有几个了。”张守仁微笑着答道:“不过,我是这样想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这个时候,不瞒你说,是要做事业的时候。我得给下头人做好榜样。不然,大捧银子进来,人人都想着要享福,谁去受罪?没办法,只能是我带头吃苦,下头的人发了两个钱的小财,总不好意思过的比我还舒服?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了,李老掌柜,懂了没?”

    “懂了,懂了!”

    当掌柜的,不敢说是七窍玲珑心,好歹也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是一等的机灵人,断然到不了李掌柜现在的位置。

    所以张守仁一说,老掌柜便是懂了,当下眼神中也就只有敬服二字了。

    张守仁说的这些,为将者其实都该懂。上行下效,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当然,你可以用兵法部勒,但凡事要有相对的公平,你在那边大帐里养着几十个小妾,喝酒听戏唱曲子玩女人,却要求部下清心简欲,一心只想着打仗,还要打胜仗,天底下哪里有这种道理?

    人心是最难掌握的东西,凡事你只有往坏的方面想,把自己立在一个道德上的不败之地,然后才能无往而不利。

    身为一个现代人,张守仁心里才是十分清楚,什么是道德绑架和对自己低标准,对别人严要求,一味要求别人在道德上毫无瑕疵,要成为所谓的完人,这是中国人,或是某些中国人的传统,千百年下,一直未曾改变过。

    他的苦心,其实自己心里才真正明白,最后的这一层意思,就算是对着眼前这关系交情都还不错的老掌柜,也是万万不能说了

    “不得了,不得了。”

    老头子兴趣上来,一时竟忘了盐池的事,在堡中转了一圈又一圈,看到的就是自己绝然想不到的变化。

    到处是干干净净,明沟暗沟都有,排水极好,还在堡中种了不少树木和花草,看着十分漂亮。有几排屋子都是重建了,小巧精致的小院,看着就舒心畅快,到最后,老头子不觉笑道:“有这样的堡城住着,还有国华你这样的千户,老头子不如也入军籍,就来到这里住着养老得了。”

    这当然是一句顽笑话,说完就算。等到了匠人们聚集的地方,老头子见多识广,看到几处空地和准备的东西,当即便问道:“国华,你这是想建高炉吧?”

第248章 叛卖(1)() 
第一百零八章叛卖

    “没错,老人家虽老,眼界是很好的。”

    “但怎么停了工?”

    “这也是没有办法,缺铁。”

    提起铁,张守仁就真的发愁了。

    他钱再多,本事再大,现在是真的买不到铁。铁这玩意,在明朝还算是好,官府控制的不严重,属于可以随意买卖的物品。

    不仅是铁,对金、银、铜等贵金属,明朝的控制也很松。

    这并不是好事,其实对这些矿,国家应该大力开采,并且把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宋朝对这些矿产的控制和利用,效能就远在明朝之上。

    而明朝控制的松,官采的少,民采又被勒索骚扰,到明末时,各种矿业都是十分萧条,加上战乱,导致对铜和铁的需求大大增加,所以就算有银子买不到矿产也是很正常的事。

    当然了,明朝只是制度有缺陷,象清朝那样,厉行矿禁,大明天子和朝堂倒也没有蠢到那种愚昧无知到无知的地步。

    眼前这几座高炉,就是预备了材料,也请了几位老匠人,有过修高炉经验,退火回风等几个技术上的要点,张守仁也是和这些人商谈过。

    现在的兵器,虽大半是精铁所打,十分精良,但张守仁心是颇有不足。

    回风加热之后,得到钢是小意思,然后再做好除碳工作,加力锻打,这样出来的武器,锋锐远过精铁所打造的武器,将算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跨代的工程。

    所以练钢对他的未来的军队十分的重要,算是他的一个小小野望。有了钢,他的军队在铠甲防备上,在攻击锐利程度上,都将会是一个跨越。

    而且,据他粗浅的铸炮知识来说,最好的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火炮,当然是钢芯铜炮,威力大,炮身可以铸的不太重,炮壁平滑,射程远,而且不象老旧的青铜炮那样,打上几发就因为炮管过热而必须等待冷却后再次击发。

    总之,这几座铜炉造价肯定不菲,但却是必须上马的工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