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可能影响到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张守仁还是蛮能坚持立场的当然,代价就是林云娘那段时间见了他,每次都赠送白卫生球

    这样所有人都是被他训怕了,也打怕了,当然他对士兵一视同仁,十分关心,甚至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所以不管怎么训斥或是痛打,士兵对他的敬爱到也是与日俱增,不必担心有哗变的危险。

    “大人,盐场今天出盐,钟显那厮叫我来问大人,要不要去看看?”

    “什么,出盐啦?”

    虽然计算日子,张守仁也知道出盐的时间就是在这一两天内,但是一听说果然是出盐了,当即就是火烧屁股一样的跳了起来。

    “哟哟哟,大人,不要这么”

    “你小子找死是吧?”

    张守仁横眉立目,孙良栋立刻也是软了,当下便是笑道:“知道大人高兴,才和大人说笑,不然的话,杀了下官也不敢啊。”

    “你敢的事多了!”

    张守仁抓起挂在墙角的外袍,就要出门。

    最近天气热了,农历五月就是后世的公历六月中下旬了,天气已经是正经的夏天的天气,不过这时代没有热岛效应,浮山又是紧靠在海边,海风阵阵吹过来,倒也没有怎么觉得炎热。

    不过就算如此,外袍也是穿不住了,其实有钱人这个天气已经换成纱做的外衣,里面再穿一层薄薄的绸内衣,这样又清凉,好的绸子还吸汗,所以穿起来十分舒服。

    张守仁赚的钱,怕是一天换十身衣服也够使的,不过他暂且也顾不上这些事,张贵能帮他把庭院打扫干净,每天三餐做好就已经是不错了,再指望多的,也是顾不上。

第237章 出盐(2)() 
要说起来,他也是有意清苦一些,毕竟浮山这里穷的太久,大家都是小人乍富,所以都是藏富于私宅,没有几个军户愿意把赚的银子拿出来花的。

    除非是在这里训练,每天都是鱼肉米面吃着,回家之后,这些一个月赚一两五外加粮食的人一样吃粗粮,只是以前可能是吃糠和野菜多,杂粮兑的少,现在是杂粮吃的多,还兑上一点精粮,所有的进步之处也就是在此了。

    他们每个月赚一两五的饷银,然后家里煮盐还有一部份收入,平均下来三四两一个月是有的,但这笔钱到现在为止,反正张守仁没瞧着哪家哪户在用。

    所有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攒钱买地。

    和后世人攒钱买房一样,明朝的人不论是文武贵贱,商民士绅,总之有钱的第一个想头,就是买地。

    皇帝有皇庄,贵戚们也有庄园,普通的文官也是大肆兼并。嘉靖时的阁老徐阶就兼并了二十万亩,或是有一说是四十万亩的土地这个数字,在寸土寸金的松江,也就是后世的上海地区,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当然,这是和明朝税收制度有关,把土地寄托在阁老名下,孝敬一部份给阁老家,然后国家的税就能抗过去,或是拖欠,拖的时间久了,就成了坏帐,朝廷每隔几十年就会勾销一次坏帐,这是承认钱要不上来就不要了这种思路当然也不能说是错的,朝廷毕竟要体面,不能和小民争利,况且如果真的是有人交不上来呢?

    总不能官逼民反是不是?

    所以隔几十年免一次赋税,这就等于变相勉励人民抗税或是拖欠税收不交,因为反正交了的才傻,你辛辛苦苦种田产的粮食,忍着收割时被粮商压价的痛苦卖掉,然后用低价卖粮的银子来交赋税,等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典当衣服的钱高价买进粮食来养活自己,然后那些把田地寄托在士绅那里的人可以抗税不交,时间久了,谁老老实实交税谁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傻瓜!

    这也是明朝末年,耕地数字比明初加了近一倍,但米和麦子的税收反而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不重,地价也是越来越高,就算是在这乱世之中,稍微能喘口气的地方,土地交易也没有停止过。

    这也是没有办法,谁叫中国人就是一个天生的农耕民族,没有土地就没有主心骨,就意味着是没有根的浮萍,非得有一块地了,才能成为家,才能养妻活儿,延续家族。

    对这种情形,张守仁暂且也无法可想。他自己这里就现成有两个人在劝他也买地,一个是老管家张贵,天天念叨,看到张守仁大捧大捧的用银子,老张贵头发都又急白了不少根。

    另外一个则是小家碧玉的云娘,寥寥无几的几次会面,小姑娘也是劝他置产,不要把银子随便花费了。

    按当时的标准,这小姑娘也算是贤妻了,不过每次说这个,张守仁也只能摸着鼻子苦笑。

第238章 出盐(3)() 
这等事,解释是说不清楚的,唯有一步一步的带着众人前行,而不是指望用说服的办法来解决。

    张守仁刻薄自俭,原因很多,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更受全堡甚至是整个浮山所的军户们的爱戴。

    这样的上司,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但每日的开销,却是和军户相差不多,也就强点有限。

    赚得的钱,全用在本堡和全所上下,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能不感念至深?

    现在的长袍,还是去年得官时做的,用的料子也一般,夏天穿着也是嫌厚了,所以在屋子里他就把衣袍脱下来。

    此时一披上,自是觉得热了,不过张过仁没有说什么,只是看了孙良栋一眼,笑道:“快走吧,估计不少人都跑过去了。”

    “嗯,是的,大人。”

    孙良栋也是把张守仁披衣的细节看的很清楚,看到张守仁一皱眉后又松开,然后行若无事穿上衣袍,又把每个纽扣都全部系上,一丝不苟的弄好了才出门。

    除了纽扣,还有腰间的皮带,脚上的生牛皮靴子,腰间悬挂的腰刀,都是要把这些东西,包括写着职属都司和职位的腰牌也挂在每天悬挂的地方,把所有细节整理好之后,这才大步而行。

    在看到张守仁因为嫌衣服料子厚而觉得热的时候,孙良栋突然鼻子一酸,差点就哭出来。

    他以前就是一个破落户,家里早早就败了,爹死娘亡,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反正就这么在堡里和所城乱晃,有吃便吃,无吃便饿着。

    好歹比内陆强的就是在海边,饿极了还有牡蛎什么的垫饥,抓条海鱼烤一下也能打打牙祭,至于盐也不用买,穷极了还能拖口锅煮几天盐救救穷以前就是过的这种日子,他以为这一生就是这么浪荡过了,女人孩子什么的也想也不必想,孙良栋是打定主意,预备自己要抛尸荒野了。

    谁料百户官张大人横空出世,突然一下子就变的这么英明神武,原有的毛病是一点儿也看不到了,现在的大人,日进斗金,却是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一文,想想自己得了钱之后的模样,真的是愧疚的想一头撞死!

    张守仁倒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动作,竟然引的这个忠勇强悍的部下动了如此的情肠其实他倒不是这点衣服钱也省,实在是没那功夫罢了。

    “大人,前几天黄大姑到我家里,给我说了门亲。”

    “咦?你小子还有人瞧的上?”

    “哎呀,大人你说的什么话啊”

    “好吧,是哪家的?”

    “是东山堡西头姓孙的那家,人很本份,以前我经常走她家过,瞧着她在井边洗衣服,当时想,要是能娶这样的妹子就不错啦不过当时我自己也知道,那是做梦来着。”

    “嗯,现在你是配得上人家了,好吧,你和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要我准你的婚假?这倒不必啊,有规矩的嘛,婚假十天,随你怎么折腾去。”

    “倒不是这个,我是想请大人当男方的大媒,没有正经的媒人,就请个媒姑婆去,人家会嫌不恭敬!”

    “这样啊我考虑一下再说吧,你小子,平时拿我不恭敬的时候就忘了?”

    “哎呀,大人,下官知道错了啊!”

    “好吧,到时候再说吧”

    “嘿嘿,谢谢大人!”

    在孙良栋淫荡的笑声中,整个张家堡的人都是陆续出来,跟在张守仁的脚步之后,向着海边的盐田快步赶将过去。

第239章 盐(1)() 
第一百零五章盐

    早在四月底的时候,蒸发池里的海水就已经有差不多的浓稠度了,用水车和通过管道升降的办法把海水再引到结晶池,然后派人不停的用工具在结晶池里搅动,接下来就是等着日晒和风吹来送给人们自然的馈赠了。

    对很多人的惴惴不安而言,张守仁可是笃定的很。

    其实这种晒盐法在井盐区也是有,只是规模没这么大,也没有这么细致和那么多的门道,但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不知道为什么,在海边居然一点都没有推广开来,也根本没有人有这方面的技术和意识。

    这可能是当时的信息传递实在太困难,而且和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有关。

    就算是再普通的技术,在老百姓眼里也是通天般的重要,所谓传媳不传女,哪怕是亲生女儿,为了害怕女儿嫁人把技术也带走,所以亲生女儿也不教导。

    这样封闭式和愚昧的思维是保全了一些技术的独占性,不过也是使得很多优秀的技术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比如南京的一种锦积,灿然若云霞,轻飘若纱,是手艺制品的典范和巅峰,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没有找到这种物品的技术制造流程,也没有办法仿制出和原品一样品质的仿品,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唐时的陌刀技术被倭人学了去,结果因战乱等原因,陌刀在中国失了传,反而在日本发扬光大。

    倭刀的锋锐和形制,其实是和唐刀一脉相承,只是唐宋之交的时候,中国人把这个技术丢掉了而已。

    象晒盐这种技术,在一段时间内张守仁会保有技术,不过在时机成熟时他就会广为推开,最少在他活在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会用这个技术造福大众,使得吃盐不再是难事,盐也只是最普通的流通商品,而不是一种政府管制的奢侈品。

    这个心思,暂时他只是藏在心中,秘不能宣。

    所有人都很自觉,在他布置盐田任务的时候,每个工段的人只是听自己的任务,别的一律不听不问,也绝不敢多事去瞎打听。

    一旦被误会,到时候想再把印象扭转过来可就是难了。

    当然,对一些有心人,比如某几个百户和总旗,对他们,黑室的人也是留了几个下来,时刻盯着,就等着这些人有所行动。

    不过在目前没有出盐的阶段,可能是这几个人都不大相信真的会有盐出来,所以都不大起劲。相信今天过后,留守在堡中的几个黑室成员会变的更忙碌一些。

    沿途行进时,也是有不少堡中的军户都赶过来,遇着张守仁,各人都是停住脚步,先是抱拳问好,语气都是十分的真诚热烈,张守仁的威望在这座堡中,恐怕十个崇祯皇拍马也赶不上,更加不必提别的什么人。

    众人和他打过招呼,也都是停住不动,等张守仁走在前头后,这才又跟在后头尾随。意思就是副千户大人在,绝不能走在他的头里。

第240章 盐(2)() 
对这些不必要的礼数,张守仁并不讲究,不过山东人就是这样,礼行比什么都重要,叫这些朴实厚实的军户走在他前头,恐怕也是太过勉强他们了。

    “见过大人!”

    到得海边,工正钟显已经等在路口,和几个月前不同,这里已经不是当初那种荒凉的景象。四周的山上几个废弃的墩堡已经重新修好,全部是大块的条砖为基,看起来巍峨高耸,十分的壮观。

    当然,现在完工的还只是外壳,里头的一些守御设施还没有彻底结束,炮位还没建好,新铸的火炮还没有送上炮台,主堡的工程尚未结束,堡门附近还在拼力的赶工不过可以预计,十天左右,所有的工程都将结束,到时候人力就可以转向修本堡连西边赵家堡,东边东山堡和所城的道路工程。

    这几条路一修好,本堡和其余各堡的联络,还有到所城的时间都将成倍的缩短。

    这当然是有利于张守仁将来控制全所,众人都是清楚,副千户大人成为千户大人接手全堡只是时间问题。

    不要说周炳林愿意,就算是周炳林不愿,这个千户所还有谁能压过张守仁去?

    最要紧的还是年龄,那些百户,最年轻的也四十左右了,张守仁刚二十来岁,连婚事还没有办,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大的势力,周炳林算聪明的,知道张守仁掌握大权是大势所趋,所以格外客气,根本没有拦路的意思拦也是拦不住的,无非是多一点麻烦。

    “辛苦你了,钟工正。”

    对钟显,张守仁有时候会爆发的暴脾气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