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5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话,其中含有的大智慧令朱恩赏一时也难以理解,见他茫然,张守仁哈哈大笑,只道:“你只当我尊重高皇帝吧,千古之下,他以黔首抗暴政,驱除鞑虏,得国最正,这个国,他的子孙可以享下去,只是宗室坐享渔利之政,一定革除,除此之外,我不会问鼎的这鼎太重,不止是大明,也是我华夏之鼎,自我之后,任何人也不能够,也不配!”

    虽然朱恩赏不大明白,却也相信张守仁的决心,当下深深一揖,然后飘然而去,不再复一语。

    这样的对白,张守仁却是严禁外传,这个时候,不是传扬此事的时候。

    此后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如他知道的和设计的那般运行。

    多尔衮返回争位,未能成功,但豪格也未能登位,最终仍然便宜了四岁小儿福临。

    清国未能在崇祯十五年入关,但国力损失不大,除了防患浮山水师登陆之外,更是开始疯狂的铸炮。

    而大明,李自成往襄阳去,果然打败了左良玉,占据了襄阳和武昌诸府,然后南下湖广,战略上没有目标,又折返回来。

    崇祯十六年时,孙传庭和历史上一样带着秦军余烬与闯军决战,最终惨败。

    在这一年,李自成诛除曹操和贺一龙,获得了农民军的无上大权。

    在这一年,西营的残余在李定国等人的率领下,从四川往云贵两省去。

    到十七年,一切事情均与历史记录的一样,崇祯尽失文官武将之心,连剿贼的总督文官都挑不出来了。然后李自成据关中,过黄河,打下米脂和延安等地,再下固原,榆林,进入山西,下大同,一路势如破竹。

    甲申年,一切仍然没有丝毫的变化。

    在崇祯的最后关头,与历史不同的是他没有往关宁兵身上设法,而是接连派出使者往山东,前脚使者刚至,后脚又有新使赶来,无非就是哀请张守仁出兵到京师,替他打走闯贼。

    但山东方向,没有丝毫回音。

    不知道崇祯在吊死的最后时刻,对张守仁是何观感?总之,一切烟消云散的时刻,张守仁也唯有在自己的府邸奠酒一杯,祭奠这位一生悲剧的君王。

    从私情上来说,崇祯待他不薄,而张守仁能回敬给他的,也唯有私宅的这些。

    从公理来说,皇帝死的不亏。他的治下,那么多无辜战死的将士,那么多死于东虏刀下的百姓,那么多死于灾荒的灾民,哪一个不是他治下的子民?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哪怕就从这一点,皇帝殉国,也是理得其所。

    再下来,清兵入关,李自成节节败退,而清军一路追击到潼关,入关中,那是阿济格一路。

    多铎一路在潼关会合之后,折向河南,过淮泗之地,渡淮河,往宿迁,再打下扬州,过江。

    仍然是降者无数,多铎到南京时,仍然是雨天,降官几百人跪下在城门处迎他,手本丢的一地都是,这副丑态,仍无丝毫变化。

    清国虽然被张守仁偷袭成功,但仍然是幅员万里的大国,举族入关,降将如云,在天下人看来,仍然是最有气运的。

    三百年一转气运说,在中国已经是无可颠覆的真理了。

    这个时候,没有人太多执着于华夷大防,无非又是一个新的蒙元王朝,朝代更迭,与百姓无关。而士大夫和武将们,只要给他们原有的利益就可以了。

    只有山东,只有山东在诡异的平静之中。

    在原本的历史上,阿巴泰率淮塔等人打下山东,剿灭几股农民军,然后淮塔打下徐州,淮安,是清军三路兵中的偏师。

    但在这个时空,恐怕杀了阿巴泰这位饶余贝勒也不敢下山东了。

    清军各旗之下,愿意到山东和张守仁硬碰的也是寥寥无已。

    没有人领路,大势上清国一方也是两眼一抹黑,他们只觉得,能打下多少地方先打下来,然后再理会张守仁之事。

    或者,在明国灭亡之后,以收买的办法来解决山东。

    一省之地,毕竟不能对抗全国。但八旗也不想拼个鱼死网破,最好就是用忽必烈当年收买山东军阀之法,许给张守仁世侯之位便是。

    顺治元年,便是这样过去。

    弘光之后,潞王投降,鲁监国昙花一现,隆武帝被杀,广州伪帝被杀。

    一年之内,除了云贵之外,整个大明,已经尽落于八旗之手。

    这样的速度,当然令八旗上下十分骄狂。顺治元年下半年,剃发令颁布,原本稳定的局面,顿时就反转过来了!

    “我等的当然就是这个。”

    在这之前,张守仁的隐忍令人十分难解。山东的军伍建设到十七年时经历了整整七年,金矿,海外贸易,铁矿收益,屯田庄园,几大块的收益加起来已经超过三千万两,虽然全国大乱导致商业萎靡,但之前的积储也足够打一两年的战争了。

    六十万陆军和五万人的水师并陆战队,超过两千门的火炮储备,二十五万支的火铳储备,过亿斤的火药储备,数十万支长枪和铁戟的储备。

    光是军官的腰刀便有数万把,全部精铁打造,十分犀利。

    而更叫人振奋的是骑兵的建设。

    在倭国虾夷,张守仁打下一块极大的养马地,买来的好马就养在那里,几年之间,已经有数千匹上等好马,身高远高出普通的蒙古马,体重在一千斤以上,负重自然大为增加,哪怕是浑身重甲的突骑兵也可以乘骑这样的战马进行冲刺,甚至能短途行军。

    到这种兵强马壮,放眼天下无人能敌的时候,张守仁却是隐忍不发。

    借着改朝换代之际,他却是将境内的多家亲王和郡王,还有那些不法的镇国将军在内的宗室,全部赶出山东境内。

    这个举动,叫人长出一口恶气,也是叫不少人觉得,张守仁可能是要自己称帝了。

    以他的威望来说,当然叫人不会说什么,甚至将士们都十分高兴。当然,文人和不少百姓也心存疑虑,整个山东,也有隐藏的不安情绪显露出来。

    对大明宗法的认同,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有对清国席卷全国的惊惧谁也不明白,张守仁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直到剃发令下,整个天下骚然之时,众人才明白过来。

    “我并不是不知道以山东一地之力,足以对抗东虏,然而,不到这个时候,又怎么叫人明白,那些官员的丑态,宗室的丑态,还有平素忠孝仁义的读书人和士大夫的丑态呢?”

    自清军入关后,读书人降,官员降,宗室降,武将降,种种行径,山东的报纸长篇累牍的报道,张守仁此时一说,众人无不切齿痛恨。

    “我懂大将军的意思了。”倪宠这个巡抚已经是张守仁的铁杆支持者了,此时他欣然道:“一则要暴露众人之丑,使后人警醒。二则,是要等东虏志骄意满出错。三则,剃发令下,我大明只要还是个人,就不会愿再与丑虏一起,有此三条,大将军可以出手了。”

    “是的,正是如此。”张守仁微笑点头,在他身边的王云峰却是昂然而出,高声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山东出兵,亦需名实相当。”

    此时在场的不仅是浮山官兵,亦有文吏,还有山东的地方官员,士绅中的代表人物。

    听到此语,从皆默然。

    只有浮山中人,跃跃欲试的不少。

    张守仁微笑着按了按双手,止住那些想劝进的人们,对着所有人高声道:“宗室朱恩赏吾素知之,恭谨仁爱,意态恢宏,今帝室蒙难,南方所立诸王都无能为立,恩赏亦为高皇帝子孙,当立为皇帝!”

    他环顾左右,又是厉声道:“皇帝垂拱于宫中,但为天下表率,号召人心,而我,则为摄政,统合全力,讨伐丑虏,将其举族一朝族灭!”

    立朱恩赏,倒有人曾经想过,张守仁为摄政,更是理所应当。

    倪宠最早反应过来,曾经为保定总督的张秉文紧随其后,陈子龙,吴应箕,顾炎武等名士相随,再就是浮山诸将,都是一起拜倒,山呼道:“臣等,拜见摄政殿下!”

    虽未称王,但张守仁为摄政,掌握军政大权,称王爵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就以现在的局面来说,朱恩赏肯定只是一个弱势皇帝,真正的大权,尽在张守仁的幕府之手,所拜之人,当然也是心知肚明。

    “本摄政在此立誓!”

    在众人揣度张守仁何时自立之时,张守仁却又厉声道:“高皇帝驱除鞑虏,得国最正,其子孙得享大国,亦是理所应当。今皇帝虽不理国政,乃天子垂拱之意,我等将在此立誓,终我等一生,不得有篡逆之心,违者,天厌之,天诛之!”

    “天厌之,天诛之!”

    这一次的立誓声,显然是比刚刚大出来不少。

    张秉文等明朝大臣,都是热泪盈眶,刘子政这样的浮山中人,也是有松了一口气之感。

    “也罢,大人愿为魏武王,我等追随便是。”

    孙良栋的话,浮山众将亦是赞同,虽然与其余众人心思各异,却也是一同拜倒下去。

    “多铎已经率主力北返,阿济格也从武昌北返,此辈不耐南方酷热,只留少量满洲兵和大量汉军走狗,当然,他们也是害怕我们山东。”

    摄政之事已经定下来,张守仁环顾众将,厉声道:“誓师北伐的时机已经到来,诸君,一定鼎定胜局,安我华夏社稷,祖宗和衣冠,不再为人所辱,文明不再更迭,天下之事,尽在于吾等之手,诸君,勉励哉!”

第1641章 正阳门(全书完!)() 
张守仁在山东立朱恩赏为新帝,同时誓师北伐,这个消息传出,立刻轰动全国。浮山遍及天下的宣传网络和情报网络在此时暴发出力量来,种种宣传手段跟上之后,除了东林党人食古不化,大骂张守仁篡逆,并且表示绝不合作之外,多半的地方势力,已经在表示观望了。

    在这个时候,原本永历帝被立,成为新的核心,南明势力,都集中在永历朝的旗下,并且斗争了二十余年才被彻底平定下去。

    但众人一直期待的山东一有举措之后,这些原本要投在永历朝的地方势力顿时就犹豫起来,甚至连拥立的动作也停止了。

    所有人都知道,山东积蓄着强大的力量,也是唯一能与东虏正面相抗衡的力量。

    在这种时候,连李成栋等降将都变的首鼠两端,不大敢继续为恶,只是驻在原本的地方,不再继续出力了。

    如佟养性等清军汉军旗的大臣们虽然努力,在闽浙,在两江,在湖广,起义的人却是越来越多,力量也越来越大。

    数月之后,除了和张守仁有杀父之仇的大西军余部,李自成身死后的闯军也宣布易帜,并且宣布效忠山东,效忠于张守仁。

    他们在李过和高一功等人的率领下,开始往张守仁势力的控制区,也就是刘景曜的凤阳地区前进,数十万大军虽有老弱,仍然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原本的这些力量在短视的南明大臣和东林党人的排挤下,力量被消耗极大,但哪怕是在永历朝的末年,袁宗第等闯营大将仍然在坚持抵抗,他们的光辉事迹,足以叫张守仁对他们倾心接纳了。

    而对闯营这一方来说,李自成死后,原就是群龙无主,他们向来对浮山这边敬服有加,两边也没有仇怨,闯营甚至要承浮山的情,对张守仁也是极其佩服,两边的合龙,也是水到渠成。

    他们与黄得功和贺人龙部会合之后,以张守仁之令,沙汰老弱,挑出十余万人的精兵,重新训练,编成,发饷,原本低迷到谷底的士气,自然反弹回来。

    同时,各部齐出,目标便是南都、闽浙、湖广。

    张守仁这一出手,整个南方的局面,便是为之一变!

    而在此时,佟养性等人请调满洲大兵的奏折,自然是一封接一封的往北京去,但到了此时,多尔衮已经自顾不暇山东出兵了!

    由临清往德州的运河水面上,满满当当全部是运兵的兵船,往河南是一支偏师,由张世福率领,扫荡当地的清兵,到潼关为止。

    而主力则是张守仁亲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水陆并进,沿德州一线,直接往北京杀去。

    山东兵一出,整个八旗都是震怖起来。

    他们留着大军在北京,原本也是提防山东,不料虎未伤人,人却先来打虎了。

    多尔衮自是暴跳如雷,沿途布置多股兵马截击,但在几十万山东兵的面前,却是以卵击石,根本毫无用处。

    见此情形,清廷一方便是收拢兵力,连山海关守兵都是调了过来,在辽东,他们只留了几千人不到的兵马在海边,此时调动不及,山东主力一动,海边自然又是水师云集,不过在此时,一切也是顾不上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