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5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最危急的时候,皇太极声若雷鸣,连开弓弦,箭若闪电,每一箭必取一命,在他的带领下,护兵和旗下人都拼死向前,最终振奋士气,将杜松一部全歼。

    俱往矣

    皇太极觉得自己昏昏沉沉的,萨满的跳神声也是有点吵闹,他用手指点了一点。

    在他身边,是皇后与庄妃姑侄,两个女人都对他十分了解,见状连忙吩咐,请萨满到殿外去跳。

    “你们也下去吧,朕一时半会还死不了的。”

    “皇上请保重。”

    “国事可将给诸王大臣们议行,皇上龙体康复之后,再操劳也不迟。”

    清初草创规制,还没有什么女人不能议论国事的话,甚至是子以母贵才是女真人的传统,要不然,当年皇太极也不会急急纠急诸兄弟,将大妃给逼死了。

    听到两个女人的劝说,皇太极只能苦笑,不过好在是轻轻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下来。

    “给你阿玛叩头请辞。”

    “是”福临才四岁多些,一年半后皇太极死后,六岁的他即位为大清皇帝,同年入关,开创清朝二百余年的基业。但在此时,不过是一个寻常幼童,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小马褂,戴着结红绒球的六合一统帽,看着甚是可爱。他也算乖巧,听话,听到母妃的话,便是趴了下来,撅着屁股给皇太极叩了个头。

    “好,乖,下去吧。”

    皇太极微微一笑,用慈爱的眼神看了一眼自己这个幼子,由着庄妃带了出去。

    待后妃和福临等都出去了,他才向一直侍立在旁的豪格淡淡道:“福临很好,你将来要善待他。”

    豪格心头一跳,忙道:“阿玛怎么说这样的不祥之语,儿子不忍听。”

    他的脸上,也果然做出不忍听老人说这种“断头话”的神情,只是豪格生性粗豪,这一番做作,却不大象。

    皇太极忍不住失笑,骂他道:“汗位你不想吗?我一生辛苦,难道是叫你给别人叩头请安称奴才的?”

    豪格知道因为这一场变故,阿玛身子有点不妥,怕是真心实意,当下便是点头道:“阿玛要是这么说,儿子就不敢辞了。”

    “嗯。”

    皇太极点了点头,道:“福临和几个小兄弟都小,对你来说,要当好这个大兄,我死之后,两黄旗都听你的,三旗在手,比阿玛接汗位的时候强多了。两红旗向来持中,郑亲王也听话,他这人就是软弱,不过只要你势强,他就肯定听你的。”

    豪格心中感觉一阵酸楚,一种难得的感动情绪,涌上心头。

    无论如何,阿玛始终最喜欢自己,现在的一切,始终也是在为自己扫平障碍和前进的道路。

    “遇事不要急燥,不要耍旗主亲王的脾气两黄旗下有不少人对你不满,你要想想,为什么自己旗下的奴才却对主子不服?”

    “这些奴才都该死”豪格话到嘴边,看到皇太极期盼的目光,不觉就换了答案:“那是儿子平时盛气凌人所致。”

    “是了。”皇太极很欣慰的道:“为什么阿玛从来都善待他人,很少欺凌别人,就是因为要以众力合为我力,不善待他人,人家凭什么服你?”

    豪格心道:“就是对汉臣和汉军旗太宽仁了,旗下人不满,可惜阿玛不知道。”

    “汉军旗是我们的倚仗,我死后,你要更倚重他们?”

    “是!”

    豪格更加不以为然,但在这个时候,却也只能答应下来。

    皇太极面色更加阴沉,他慢吞吞的道:“两白旗出城了没有?”

    “出城了。”豪格答说道:“阿济格称病,实则打猎去了。睿亲王兄弟二人,一起率兵出城。计有披甲兵近八千,余丁一万三,出兵两万余人。如果再算上包衣奴才,三万出头是有了。”

    清军出征,披甲最重要,披坚执锐,攻坚破阵,这是披甲兵的任务。

    而进行箭雨覆盖,战场支援,这些是余丁的活计,如果披甲损失大了,就地由余丁补上空额也是很常见的事。

    至于行营扎寨,做杂活,修补战甲,擦兵器,喂战马,用小车把抢来的物资推回辽东,这就是旗下包衣们的事了。

    此次出征规模不大,又在本土,随行的包衣都不算多。上次松山大战,光是随行包衣就超过十万人之多,而后世史书算计检点清军战力人数时,往往把余丁和包衣都忽略掉了。

    “还不错,算他们恭谨!”

    皇太极眼中寒光闪烁,但很快又暗淡下来。在他好好的时候,还是拿多尔衮没有办法,对方没有叫他抓到过一次把柄。只有围锦州的那次,多尔衮为了拉拢军心,允许将士私自轮流回家,并且围城地点较远,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大发雷霆,倒霉的就是豪格是副帅,如果穷治到底,很难叫人心尽服,只得削了两人的亲王爵位了事。后来没隔多久,战功又立了上来,只能再复位亲王。

    此次明军来袭,两白旗出动了七成左右的披甲人,余丁也出动一半以上,这已经算够卖力了。

    他想了一想,便是对豪格沉声道:“阿济格是个浑人,但你仍然要和他交好。”

    “阿玛放心,”豪格咧嘴笑道:“我与英郡王相交甚好。”

    皇太极心说那是你们都是一类的人,大大咧咧,没有心机。但这样打击儿子的话他也不好说,只得又点头道:“睿亲王你不是对手,但只要你为人谦和一些,两黄旗站在你这边,郑亲王就会站在你这边,加上英郡王,实力一大,两红旗肯定也在你这边,两白旗就不足为虑了”

    这话他刚刚已经说过,豪格满心不耐烦,觉得阿玛已经年老,实在太过罗嗦,皇太极无奈,只得挥手叫他下去了。

    他是个好强的人,这会子仍然不愿休息,但又不能起床,只得叫人传来启心郎索尼,叫他在自己的榻前读最近几天的奏折,在听读的同时,皇太极说出自己的意见,再由内院拟旨,通知到各部,由各部承政分别执行。

    在这样类似休闲式的处理政务的过程中,皇太极的心神得到调养,整个人也平静的多,那种晕眩感也减弱了很多。

    “但愿饶余贝勒尽快建功,以安定大局。”

    虽然舒服的多,但皇太极知道自己的情况不大妙了,能不能熬过一年或两年时间,也实在难说的很。

    他的病,应该是过度肥胖和长年戎马生涯给身体带来的损伤,应该是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在后世都是不好医治的顽症,在明末这个时候,确实无非就是看心情和拖日子而已了。

    十月初时,阿巴泰终于率大军赶到了盖州境内。

    明军,也就是浮山军已经很轻松的拿下来复州,复州全境被光复,防守复州的一千多披甲人这一次逃的很快,有小四百人成功的逃出生天,远远离开复州境内,逃到盖州,甚至有一些跑的快的,已经一溜烟窜到海州,和孔有德等人的汉军先头部队接触上了。

    阿巴泰接到的所有消息,都是明军的火炮实在太过犀利。

    不仅仅是舰炮,上了岸的几千明军也是携带着相当多的火炮,数目十分惊人,每次炮击,达到的效果都有叫人觉得天崩地裂的感觉。

    对这样的话,阿巴泰无法不信,于是向来做战勇猛,所向披靡的饶余贝勒,平生第一次变的踌躇起来。

    清军对明军火炮的记忆和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

    浑河血战,没有火炮破不了明军的枪阵,宁远之战,在城头的红夷大炮轰击下,打到山海关的想法成了妄想。

    后来清军自己想方设法铸炮,工艺粗陋不合格也铸,甚至怎么发炮,装药,药量,炮弹装填,这些东西,满洲八旗都摸索了很久。

    一听说明军火炮众多,阿巴泰就决定暂时留在盖州,派出游骑与明军接触,试探虚实,同时催促孔有德部带着大炮,急速赶来与他会合。

第1628章 短兵() 
明军的前锋,确实也是抵达了盖州附近。

    战事顺利,到目前为止,斩首五百七十余级,俘虏是一千一百余人,其中七成到八成是汉军,两到三成是满洲和蒙古八旗。

    而战死的浮山将士才十一人,受伤也不到百人。

    这样的战损比,在战前不要说普通的将士了,就连马洪俊和胡得海等水师陆师的高级指挥人员,也是万万没有想到。

    马洪俊没有在旅顺,而是赶到义州和镇江前线去了。

    在那里,其实在真正的战略要紧程度上是远远不及旅顺这边的,从旅顺一路杀过去,打的可是清国的腹地。

    而在义州一带,是中国和朝鲜的边境,地方贫瘠,人民稀少,宽甸到镇江一带,全部是高山和密林,地形十分险峻。

    但从镇江和宽甸一路出击,面对的可是赫图阿拉,也就是满洲人嘴里的老寨。

    和后世一样,现在打仗也要讲政治意义,打下赫图阿拉的意义有多大,不用多说,所有人都明白。

    皇太极派出两白旗精锐,急急赶赴凤凰城一带支援,也是深知此理。

    胡得海在旗舰上指挥主力舰队,而从旅顺到复州的陆军指挥官换成了老资格的军官马勇。

    在临清之战中,马勇表现优异,水师陆军虽然没有军镇一级的番号,但指挥官马洪俊一样是总镇总兵的待遇,马勇也被任命为水师陆营的副总兵官在一年多前,他指挥的只是二线的轻骑兵,在一年多后,他已经是一万水师陆营官兵的副指挥官了。

    在浮山就是这样,机遇很多,能在一瞬间抓住的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人中之杰。

    马勇的用兵谨慎,但也有相当的进取心。

    在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小镇包抄兖州兵的一场仗,把轻骑的优势和好处用到了极致。

    在登陆旅顺后,直插金州,打下金州把所有的守敌包了饺子之后,猛插复州,又使得大半的满洲守兵落网,只逃走了少数部残敌。

    到此为止,马勇没有犯任何的错误,部下对他的指挥和提调,也是没有人出来质疑过一次。

    但当新的军令下达时,所有人都是炸了营。

    闹的最凶的就是从速成班里出来的副旅长胡斐,这个家伙是兖州将门出身,机灵懂文墨,被俘投降后展露出了不俗的水平,所以没有在讲武堂苦熬岁月,速成班半年毕业,这厮就坐火箭一样的往上升没法子,将门出身的家伙,底子扎实,一心上进的聪明鬼,想不升官都难。

    浮山改军制后,一个旅有十来个营,旅官是肯定没办法一个人管理全部,虽然有旅参谋官,后勤官,军法官,还有诸如公务局,机要局,档案局这一类的文职部门,但在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旅五千余人,指挥十几个营,有必须立刻决断的事情时,就必须有相应的负责人。

    原本的浮山就是营制,从营到队、哨、排、什、伍,一路下去,现在改为伍什排哨营旅军,一个旅要配三个副职,每人各负责一块,有负责骑兵和侦察的,有负责重火力输出的,也有负责后勤辎重的,各司其职,在战场上,也指挥自己平时熟悉的这一块。

    胡斐是刚从复盖之交的前线下来。

    打下复州,在胡斐来说只是开始。沿着大道,直插盖、海,一直到辽阳为止,这才是他和很多青年武官心中最渴望的事。

    稍微有点耻辱感的大明武官,哪怕是左良玉这样的,对东虏也是有切齿之恨。这一次虽然不是与东虏决战,不过趁期后方空虚,能打多远就打多远,一直打到打不动为止,也是胡斐和很多青年军官的想法。

    复州这里,汉民十不存一,在和东江等部明军的拉锯战中,在历次的屠杀中,复州和南关、金州这样的地方,屡次成为战场,在这里,留存下来的都是编成旗奴,各地加起来的人口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当时的辽东,人口应该不到二百万,如果不是几次入关抓了大几十万进来,怕是人口更少。

    在胡斐等人眼前就是这样的萧疏景像,在路过复州时,几个年老的辽民指着几处乱坟岗,告诉他们天命年间的旧事,几次屠杀,造成现在的局面,万物萧疏鬼唱歌,原本是人烟密集之处才会设州,现在的复州,人口连内地大一点的集镇也不如了。

    这样的场面,更加刺激这些青年军官们,胡斐率领自己直领的一营骑兵,展开为扇形,与侦骑哨探一起,覆盖了过百里的地方,最终在盖州州治城南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遭遇了清方的游骑部队。

    两军的交战急促而快捷,一边是胡斐和三百多部属,一边是一百多正蓝旗的披甲和二百多的余丁。

    双方人数相当,互相发现对方的时间也相当,将领的做战意志和决断都非常的果断,坚决。

    几乎是在同时,清军一方以长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