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5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从松山到高桥之间,皇太极使大量精锐埋伏其间,在清军打下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军资之后,当时马绍榆的建议仍然是明军主力全上,与清军决战,这个建议被洪承畴否决了。

    事实上以后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建议确实是书生之见,纸上谈兵。

    八总兵首鼠两端,其心各异,而且战斗力也是参差不齐。

    象王朴这样的大同总兵,家丁少,劲兵少,军纪一向是明军倒数,其人向来卑劣无能,而白广恩也是与之类似,只是能力稍强,再如杨国柱和吴三桂等,洪承畴约束不住,真正听他的,也就是左光先和曹变蛟这两个在陕西剿贼的旧部。

    枝强干弱,洪承畴根本无力统驭部下,一切献策都只是虚妄。

    就如洪承畴能接受刘子政的建言,将八总兵十三万众集结在一处,甚至连后路也不保,难道他十二年的督师就真的不如张斗,不知道自己有前权无后阵,头重脚轻?

    实在也是无能为力之举八总兵其心各异,部下良莠不齐,打这样的仗,明军前阵稍弱一些,就很可能是一触即溃的局面事实也正如洪承畴所预想的那样,明军因为主力汇集在一处,士气还算饱满,在与清军的前哨战中,屡有斩获。

    但侥幸心理毫无益处,皇太极这样的在青年时期就跟随其父与明国交战,然后在险恶的条件下攻占明国边城,再打下沈阳辽阳,在其父死后,他力挽狂澜,尽量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恢复生产,同时在崇祯二年开始入关,此举使得蒙古各部渐渐对满清归心,同时他解决了毛文龙和朝鲜,使清国无后顾之忧,再打跨了林丹汗,使草原一体,尽归满清。

    就在此人手中,后金为清,从一个部落小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这样的一个雄杰人主,怎么会看不出明军阵列打法的矛盾之处?

    洪承畴和十三万明军的悲剧,从他们出战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后人重演一万次的松山之战,其实无非是痛苦情绪的一种发泄,但只要当时的大明皇帝是崇祯,就算松山之战被改演一次,仍然可能会有塔山之战,杏山之战,用后世论坛上常常调侃的话来说,明清之间的问题,真的是体制问题啊

    在丁宏广和他的小组成员们面前就是这样的惨景!

    他们是在四月进入辽东,同时开始了在辽东参与进松锦之战的计划。

    这也是军情处成立以来,最为雄心勃勃的计划。

    全程参与其中,观察明军的战斗力,战法,指挥,包括后勤旗号金鼓等一系列的所有的动作。同时,更为深入的,全面的观察清军的战法,从个人到各牛录,各甲喇额真,各旗,观察每个余丁,步甲,马甲,白甲和葛礼什贤,观察清军的动员和后备,观察他们的后勤系统和武器储备等等。

    光是完成这些已经是难得的伟业,而在计划的核心,还有一个叫丁宏广想起来都为之战栗的计划。

    但所有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最基本的开始。

    他们是做为粮队押解官被“征调”到汉人包衣为主的队伍之中的。

    有超过十万人的包衣,还有满清的一些余丁在内,各异族的男丁在内,十几万人在锦州到松山的土地上活动着。

    在高桥一带,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出了一条几十里长的壕沟!

    深过人,有尖锐的木桩埋于其中,犬牙交错,蜿蜒数十里,将明军彻底隔断。在清军主力与明军接触后,老辣的皇太极一边着人毁笔架山的明军粮饷,一边派劲兵伏于明军后阵,同时掘壕乱明军阵脚人心。

    数招连下,明军毫无能力,原本洪承畴计议大军一起退后,折返宁远。

    如果全军一起行动的话,明军还有一线生机,最少有可能且战且退。毕竟当时战场距离宁远不过百里,明军十几万主力仍然抱成一团的话,有可能损失惨重,但亦不至于落到几乎全军覆灭的结局。

    可惜事实无法逆转,那一夜十几万明军所驻防的大营风声鹤唳,大同总兵王朴先逃,然后是白广恩,接着是吴三桂等奔逃,十万明军毫无章法的南逃,在途中遇到了早就有准备的八旗骑兵结局可想而知!

    就在松山往宁远的这一百二十里路上,在高桥附近,清军大砍大杀,几乎将奔逃的明军杀了个干净!

    五万九千余明军余尸于途,尚有两三万人在其后被搜捕杀害,只有几千人逃了出来,其中包括几个先逃的总兵官。

    而剩下的明军就在曹变蛟等总兵的率领下,簇拥着洪承畴等文官进入松山,在这个小小的军堡中,进行着毫无希望的抵抗。

    因为好歹有点身份,丁宏广等五人不算是包衣的身份,他们的待遇和抬旗的汉人旗丁差不多,吃住也和抬旗的汉人旗丁一起,他们有的是监工的身份,督促着包衣们运粮草,挖壕沟,干些杂活之类的事情。

    在漫长的四个月的时间里,几个人跟随清军行动,经历过明军与清军前哨战,亲眼看到了曹变蛟总兵官率领的秦军精锐突入八旗军中,那些平时威风凛凛,号称是百战精锐的白甲兵们在忠勇无双的秦军将士们面前也是黯然失色,纷纷辟易,秦军的大旗似火,铠甲似火,连同座骑一起成为一道道火红的掠影,秦军将士以无所畏惧的决心,勇猛向前,多次动摇了清军的阵脚,什么马甲,步甲,白甲,全部为之辟易,被秦军如山般的决心击的粉碎!

    在最关键的时刻,秦军已经打到了距离皇太极最近的黄罗伞盖附近,如果不是最精锐的葛礼什贤营迎击上去,并且秦军是以寡击众的话,松山之战的结局没准就因为一次决死的突击而改写了!

    在秦军突击之时,丁宏广等人都是热泪盈眶,感动的无以复加。

    只有在秦军身上,他们才感觉到与浮山军人有一样的气质,一样的决心,一样的勇气和坚毅,一种民族的精神在秦军身上也有延续和流传!

    何谓军人,保家卫国!

    在那场战事之后,所看到的,无非就是地狱一般的惨景。

    到八月之后,连续的大规模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甚至是松山堡的围城之战也是接近尾声了。

    城头的明军已经疲惫不堪,城防守备已经十分松懈,破城不过是指日间事了。

    清军营中已经隐约有流言,大约是城中某些明军将领已经决意投降,只是皇太极对明清两方都有严令,务必要活捉洪承畴,因为这个条件十分苛刻难办,所以这军堡才一时未破。

    只是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1589章 战场() 
“惨,好惨”

    站在高岗上,目视着眼前的情形,丁宏广发出慨叹。

    在距离松山几十里的地方,丁宏广一群人混迹在衣衫褴褛的包衣之中,他们十分辛苦,类比旗丁的身份每天也只能吃个半饱,粮食补给严重不足,从沈阳这个后勤中心运粮到锦州一带,这对清军原本不强的后勤能力来说根本就是一场灾难,在这样的情形下,当然是优先保证披甲兵们的吃食,至于包衣阿哈们,能吃上口饭不饿死就行了。

    打扫战场的事情当然就交给汉人包衣们在进行着,八月的天虽然已经是有初冬的感觉,早晚都下霜了,再过十天半个月随时可能下雪,但战事过后已经有好些天,明军的尸体已经有不少高度腐败了,在绵延几十里的战场上,到处都是一股难以忍受的恶臭。

    丁宏广几个都是用布帛把口鼻掩了,就算如此,恶臭也是透过毛巾,冲到鼻子里来,甚至是直冲入脑,叫人感觉十分的难过。

    放眼看去,到处是成群的乌鸦,嘎嘎叫着,在战场四周成群的飞着。

    还有三五成群的野狗,红着眼睛,躲着人多的地方,它们和乌鸦一样,都是在吞食着死者的尸体。

    “嘿嘿,这最少是个游击,瞧这甲!”

    在丁宏广面前,是一群明军死难之所,在一个将军的身边有十几匹死马,还有几十个穿着棉甲的亲丁模样的战死明军,他们的身上都是刀砍斧削的痕迹,伤口都大的惊人,而且多半在背后,只有少数在胸前,战马的身上都满是弓箭插着,也有一部份身上无伤,可能是明军拼死打马狂奔,把战马活活累死了。

    这样的情形说明正中的穿着厚实铁甲的将领地位不低,这几十个人全部是他的亲丁。在一般的战事中,这样的将领因为有亲丁的保护而很少会有生命危险,而在这样的五六万人被杀的大型战事中,除了总兵官的家丁多而得力,保护他们的主人脱难外,副将以下到参将,游击,死难的军官就不在少数了。

    眼前这个估计不是游击也是参将,拥有好几十个家丁,如果是在普通的战事中,这些勇悍的家丁为了主人是不惜拼命的这也是契约道德,他们平时吃香的喝辣的,主人护着,什么样为非作歹的事都敢做,主人也为他们擦屁股,他们拿着比营兵高十倍二十倍的饷,穿着尽可能搞到的好甲,骑着好马,练武练骑射的时候也是下真功夫他们原本也是精中选精,没有一定的体魄和胆气加上高明的骑射武艺也不会入选。

    家丁算是大明帝国的落日余辉,而整个九边最精锐的家丁,恐怕也是在这一场战事之中,折损的差不多了。

    包衣们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头,但脸上都是高兴的放光。

    他们三四个人,费了全力才剥下那个将领身上的山文甲,再脱下衬里的锁子甲,摆到一边后用水冲洗干净,用布擦好,整整齐齐的放好。

    “俺剥到第十副铁甲了,咱们的牛录额真说了,交十具甲的,就有机会抬旗!”

    “俺也差不离了。”

    “俺可差的远俺再去远处瞅瞅,看有没有落单的。”

    此次大战,清军大获全胜,不过死伤也肯定不低。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明军也是全副武装,虽然失去建制的抵抗带来的损失不大,但毕竟还是有相当的损失。

    而且现在立了汉军旗,可以叫大量的汉人壮丁抬旗进入其中,成为满清争夺天下的炮灰既叫包衣们有希望,使得内部稳定,又有了更多的稳定的兵源,何乐而不为?

    汉军旗现在有近三万人的披甲,已经是在蒙古八旗之上,特别是石廷柱等人大量铸炮铸枪之后,汉军旗的实力已经在蒙古八旗之上当然,蒙古人是打死也不会承认的。

    好几万人在昼夜不停的打扫着战场,同时也开始焚烧尸体,到处都是滚滚而起的黑烟,烟雾呛人,发出恶臭,令人感觉到压抑,有一种无处可逃的感觉。

    清军没有割首级的习惯,这是骄傲,他们不象明军那样以首级记功,所以不需要抢割首级,在战后就更不屑如此。

    骄傲的满洲八旗根本不会把打败明军当一回事,伏尸几十里的惨烈景像,只是他们在酒后吃白肉时的几句谈资而已。

    一具具的尸身被剥了有用的甲胃,甚至是稍微完整的衣服全被剥了下来辽东汉民都是奴才,这年头的衣服十分难得,特别是辽东的冬天十分难捱,多两件衣服,有可能是事关生死的大事。

    就算是破布都没有人会浪费,所有的布匹都是梭织出来的,十分结实耐用,破了的也可以当抹布,当裹脚布,冬天的时候裹手,裹脸,十分有用。

    等搬抬过来尸体焚烧的时候,那些明军都是一具具光着的尸身了。

    包衣们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头,却是在嘻嘻哈哈的说笑着,拿这些死了的明军将士打趣,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无所谓同族了。

    有骨气的多死了,留下来的是何等人,不言自明。

    “这明狗真沉。”

    “他吃的好呗,你看,死了多少天了,这脸还是胖乎乎的。”

    “狗日的在宁远和关内吃香的喝辣的,屁用不顶,明狗,呸,屁用不顶!”

    听到“明狗”这样的称呼,丁宏广的脸都抽搐了一下,但再听到后来的话,心中的那股子不平之气就渐渐消弥了是啊,明军死伤虽然惨烈,但于事何补呢?

    自有后金变乱以来,多少次屠杀之下,朝廷的兵将又在哪里?

    辽民,也确实是死中求活,求生而恶死,亦是人之本能,又何罪之有呢

    只是他也不愿听这些话了,因此尽力离开人多的地方,反正他算是临时抓差,当时征调时有言在先,仗打完了,他们随时能回关内毕竟清国这边粮食没有一年能够自给自足,朝鲜这样的藩国也是穷的底儿掉,再勒也是勒不出几石粮来,蒙古这种盟友穷的当裤子,不找清国这边打饥荒就算是万幸了,所以山西的粮队断然不能断经过锦州大战之后,想必晋商们肯定能分的清楚谁是未来的天下之主,以现在的局面来看,内有流贼外有强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