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5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偏生朝廷上下丝毫没有一点儿的记性,否则的话,大人又如何会有此行?朝堂之内肉食者鄙,全是一群庸材,吾等就算是有什么妙法,也根本就是无法。”

    骂的这般痛快,洪承畴心中也涌起一阵赞同之感,想到刚刚张廷麟那张可恶的脸,还有背后崇祯皇帝的严旨,当下也是忍不住接口道:“皇上只凭一些塘报,一些奏张,自以为英明天纵,事事掣肘,事事焦急,事事插手,用心虽然良苦,而且也确实是我大明少有的勤政君皇但实言而论,皇上竟不如少插手一些为妙!”

    刘子政苦笑一下,心知当今一切事情的矛盾总根子就在崇祯皇帝身上,他若是天启帝那样只在后宫打木匠,恐怕大明的事还落不到现在这样的九死一生的局面。

    但为人臣者,实在不宜再往下说了,否则就算没有泄密之忧,自己这一关也是过不去。

    当下还是回到援锦之战上来说,冷然道:“此战若是依君命而行,非得浪掷一空不可。虏骑虽然不到十万人,但上下一心,四王子黄台吉已经控制全局,所以上下用命,如臂使指,而我方巡抚与大人不一心,监军掣肘多事,八总兵官良莠不齐,大人真正能掌握的无非是当年在陕西剿贼时的旧部,左光先与曹变蛟二人耳。舍此之外,王朴奸滑,曾有杀良冒功的劣迹在前,白广恩大人也统驭过,深知其人不可信。而吴三桂号称是少年英雄,我观他所为,无非是沽名钓誉。张廷麟等人前来宁远,吴三桂迎来送往,开诗会,饱食饮宴,环列的名妓还是从京师专门请来,这样的总兵大将,临阵能奋勇无私乎?只有杨国柱还算是老将,但也是瞻前顾后,我看,也只能死节而已。这样人各一心,战力有长有短,大人还不能控制如意,皇帝还在北京庙算千里,大人你上受皇帝和兵部遥控,下受监军和总兵,不能见机而作,因利乘便,指挥上就已经败定了。再者虏方虽土地和人口少,但内无隐忧,百姓皆编为八旗之民或是为旗奴,高压之下,无有敢抗者,是以虽小国,但能聚集大量粮草支撑战事,锦州之围已经近一年,虏方毫无退却吃力之感,便是明证。此是国势国力皆不如人,虏方如朝阳升起,而我大明却处处烽火,七下冒烟,是谓国势不如人也。如果不是在宁远这里与敌相峙,海运粮食与陆运都方便,依着兵部和那些书呆子的话早早到松山塔山一带,多出一百多里的陆路粮道,大明早就拖跨了!至于兵员,八旗战而能胜,二十年未尝一败,除了原本的数万精骑之外,尚有蒙古骑射助阵,我方已经失一城,而虏方又有孔有德等人控制火炮和火铳,我方又再失一城,指挥不如人,国势不如人,兵员亦不如人,老实说,我看不出来胜机在哪里呢?”

    这一番长篇大论说完,刘子政已经落下泪来。

    他是兵事上的名家,所以洪承畴不惜在他面前长揖恳求,将他留在军中,刘子政虽不挂名,其实大家也是拿他当兵事赞画来看的。

    可惜这一次,他是真的看不到一点胜机,而与洪承畴交情不坏,也不忍心拿别的话来糊弄,所以说开了头,就一气说了下来。

    说到最后的时候,不仅洪承畴面色铁青,四周几个洪承畴的心腹幕僚都是脸上变色。

    众人有不少就想中途反驳和插话的,但刘子政说的无不是十分精到,根本没有半点可挑剔的地方,众人便是想插嘴,也是根本说不上话。

    “老兄有何以教我?”

    洪承畴原本是想大发雷霆,但看到刘子政的表情之后,他内心震动,同时,也是不是不承认,自己耽搁在宁远,诸多借口,其实也是畏惧不敢战而已。

    现在不战势不可能,战则必败,为官二十余年,为督师十二年,到如今,真的是他洪某人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了么?

    在这种深深的绝望之下,刘子政的无礼和狂悖之处,洪承畴也只能选择不计较了。

    “唯有战而不战,方能脱此困局。”

    刘子政也是早有定论,只是不把当前危局说破的话,他害怕洪承畴不会听从他的建议,所以才有如此的表现。

    “何谓战而不战?”

    “大军可以沿塔山,杏山,松山一线排开,大张声势,前阵不妨以少数精骑与虏骑交战,纵不得胜,也不会吃大亏,而督师大人以塔山宁远等城联成一线,主力始终摆在宁远不动,前阵稍有失利便后退,这样虏骑无可埋伏,前队纵败,后有塔山和宁远等城接应,不会出现被虏骑追击百里而全师尽丧的局面沈阳一役,大凌河一役,辽阳,广宁,皆是虏骑破阵,我军损伤不大,而后数日后虏骑以精骑追击不停,数万人倒毙于数百里的逃亡途中,援锦一战,大人若抱有必败之心,充实后阵而虚前,纵败,亦不过小厄而已,纵皇上一时见责,事后想明白了,大人也会不失荣宠,只有以此法,我大明还有吊命留一线生机的机会,舍此之外,再无他法。”

    洪承畴听闻此法,也是眼前一亮,但此法顾虑多多,最怕朝中的政敌拿来攻讦自己,皇上的耳根子特别软,若是被下了诏狱一时间,他也有不寒而栗之感。

    特别是张廷麟就在眼前,若是这样的战法被张某人告到朝堂之上,朝中也是有明白人的,一旦被人群起而攻

    “如果大人不能用此法,那么就得重前阵,不分兵,以堂堂正正之师驻松山一带与敌相峙请大人切记,绝对不能分兵。”

    “前几日总兵官祖大寿也有密函送达,也是劝本部堂不要分兵的话。”

    “虏骑主力在十万上下,还得留一些包围锦州,我兵号称十三万,也有十万上下,其中有数万精锐,也和虏骑中的精兵差不多数字。这一仗,不分兵总还能拖延一些时日,可能会有变化,东虏也会疲惫,拖到秋后冬至,大家都打累了,可以收兵,锦州之围可能也会顺势而解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个结果,是洪承畴能接受的,他轻轻点头,脸上终是露出一抹笑容来。

    “有你在此赞画,我无忧矣。”

    以堂堂挂兵部尚书衔的督师大人说这样的话,一边的几个幕僚都露出了羡慕和嫉妒交替的表情,不过刘子政却没有一丝得意的表情,只淡淡的道:“在下已经是竭尽全力,留在军前,也是毫无用处,在此饶舌,凭白惹大人讨厌,就此告辞了。”

    在当处延揽刘子政时,洪承畴就费了不小的力气,此时见对方要走,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上前几步,想要再劝。

    “请大人不必再劝了。”刘子政语气平缓,却也是无比坚决:“锦州之战,在下能报效大人的也就是适才的这些话,听或不听,悉听大人之便。然而我大明的生死存亡绝不是这一场战事能决断下来,在下心力交疲,已经不堪驱使了。”

    “那么,你想去何处?”

    刘子政牢骚太盛,加上锋芒毕露,洪承畴转念一想,此人确实也不大适合留在军前,当下改了主意,便是问对方意欲何往。

    “呵呵,”刘子政微微一笑,答道:“在下想去山东一行。”

    “怎么?你在山东与谁有旧?”

    “这,倒不是。”

    “那么是想去游历?”

    “正是了。”

    刘子政不好说是看到了吴应箕的一些文字,所以对山东军政事物都有好奇心理,这才想去山东一行。

    他是向来关注天下大事,对各地的情形向来十分注意,做为一个著名的兵学上的专家,山川地理河流固然要关注,但各方势力的主要首脑,其性格经历能力更是考察和关注的重中之重。

    张守仁的崛起,自然也是他关注的重点!

    既然是有这样的理由,洪承畴也是素知他的,这倒是个双方都好下台的借口和理由。

    当下点了点头,笑道:“此时海面从天津运粮来的船只甚多,我写张条子叫人送你去登州便是。”

    “承情之至!”

    刘子政慨然长揖,不再多说,转过身去,昂然而行。

    在他身后,洪承畴眼神复杂之至,却是始终未开口挽留!

第1574章 攀谈() 
“献策如何?”

    刘子政出来不久,在街角等他的张斗已经迎上前来。

    “不佳,效果不佳。”

    刘子政摇头,脸上倒看不出什么遗憾的神色来。君皇如此,大臣如此,将领如此,兵士如此,自己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无愧于心!

    “怎么?部堂不受上策?”张斗身为兵备,刘子政只是白衣,但两人对答之时显然有十分的默契,私底下,自是经常有这样的谈话。

    “是的,他下不了这个决心。”

    这个上策自然就是刘子政说的战而不战之法,说白了就是做出大打的假象,弃锦州于不顾,保有杏山塔山松山一线,必要时放弃这些地方,只专守宁远就可以了。

    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天启年间就有高官提出,当时打算是连宁远都放弃,直接就守山海关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话,可以省二百万一年的军费,还能够充实蓟镇,使虏骑不能轻易破边而入,在当时是遭遇强烈的反对,而且孙承宗很快赶至关宁前线,稳定人心,训练出四十万的民兵,渐渐收复失土,等老孙头去职的时候,关宁兵已经恢复实力和野心,开始有往大凌河增铸城堡的想法了。

    如果关宁兵有实力打野战,同时铸堡成功,慢慢再沿大小凌河往西,把广宁一带收回来,这样也可以扼制虏骑绕道入关的线路,最少使其进出的成本变的十分高昂,但关宁集团不能野战,修堡成了送菜,大凌河是这样,锦州又是如此,现在刘子政和张斗等有识之士回顾过往之时,已经扼腕叹息了!

    如果只守山海关和蓟镇边墙,关宁集团没法一家独大,不会跋扈到无法节制,而朝廷在粮饷上的压力就小很多,也能多调边军入关剿贼,不会被拖的疲惫不堪,到了现在难以支撑的地步了。

    甚至守关宁两地,结果也和现在截然不同。

    现在已经到了骑虎难下的局面,刘子政认为,不妨弃锦州不顾,张斗等人也深以为然。

    救不下来,再填进去十几万精兵,内外皆空,人尽丧尽,事实上就已经是亡国了!

    但公然持此论肯定不行,关宁集团内外一体,祖家的亲谊故旧遍布军中,现在祖大寿被围,还有祖家大小不少人都被围困在锦州城中,还有过万关宁精兵在城中,说是不救,不仅是关宁集团这一关难过,朝廷之上,肯定也会极力反对。

    “唉,部堂也是害怕乱蜂蛰头啊。”张斗倒不是太失望,只叹息着道:“我大明朝堂自土木之变以后就向来强硬,但现在也是被这个强硬害死了。”

    “失土弃土之责,皇帝也扛不起来,更不提下头这些大臣了。”

    “若我等议论被人听去,恐怕也是要臭名远扬了。”

    “也罢了。我等已经尽了全力,以后之事,我是不会再关注了。”

    “倒也没有这么绝望。”张斗问刘子政道:“不取上策,部堂是不是取全阵压上,全军密集一处之法?”

    “这倒是,如果连此策也不取,部堂就不配在这个位子上了。”

    “马绍榆鼓吹说趁锐而击,大军一拥而上,我怕是一拥而败啊。”张斗摇头,油然道:“不知兵而指手划脚者太多,部堂其实也很难。”

    “是以此地我也不久留了,反正该抖的全抖出来了,我又不是那种善于结交的人,不妨离去。”

    张斗会意,点头道:“我兄是想去登州吧?”

    “是啊。”刘子政眼中露出复杂神色,点头道:“山东那里欣欣向荣,张守仁现在已经成海内名将,我要去看看他到底如何。我们现在不仅是有亡国之危,其实是有亡天下之危!上天,真不知道华夏如何遭你的厌弃,蒙元之后,还要再染一次膻腥!”

    刘子政眼中有泪而下,他急急一抹,不想再说,向张斗拱一拱手,道:“军前事事小心,一有不对,不妨先期脱身我们已经尽力,殉国的事,就不必了。”

    张斗自有主意,当然也不会多说,只是在刘子政将行之时,他突然想起一事,高声道:“老兄献策时,有没有叫部堂大人要注意粮道,以防身后?”

    刘子政摇头道:“此兵家常识,部堂领兵十余年,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大军有前权而无后阵,前重后轻,自然要对粮道更加着紧,放置地点和接应,事前一定要下好功夫。多派游骑,防敌挖沟反围,防敌抄袭后路,这样的事连你我也知道,部堂不会不懂吧?”

    “也是!”张斗自失一笑,颇为汗颜的道:“是我将部堂看的小了。”

    “关心则乱么。”

    刘子政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