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5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言官的身份,做这样的诛心之论,虽毫无实据,但厉害之处就在于对皇帝心理的把握。

    皇帝,太多疑了

    以杨嗣昌的身份,越是受宠,则皇帝相疑相忌越甚

    在这个夏末的凌晨,在屋角的自鸣钟当当的报时声响之中,崇祯皇帝眼神中的狐疑之色,也是越来越浓郁。

    半响过后,他才取起另外一封奏疏来。

    这一封,却仍然是一封言兵事奏疏,是由兵科给事中奏上,议论的也是最近正火热的辽东战场。洪承畴到辽东后,沿宁远到山海关摆成了一条线,借口军伍未集,已经是崇祯十三年的九月,到现在为止,锦州已经被围了大半年的时间,从祖大寿派使者求救也好几个月了,结果朝廷花费巨资调集重兵,援兵仍然停留在宁远不动,朝野之间自然无比失望。

    以这个兵科给事中为代表而言,就是主张最少要先派兵防备塔山到杏山、松山等诸堡,加以经营稳固,以为将来援助锦州的后镇。

    这些言论,崇祯看来也是十分有道理,只是洪承畴态度十分强硬,表示绝不会在军伍齐集之前冒险,在辽东,前车之鉴太多了。

    两种言论都十分有理,而崇祯无疑是倾向于给事中这样的论调,他在心中暗暗想道:“洪某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朝廷花费巨资支撑调度大军,从延绥到宣大蓟辽左协密云,九边精锐是出,虽则现在还有一些兵马未曾赶到,但以洪某手中的兵力,最少也该控制塔山杏山等地才是”

    想到这里,便提起朱笔,批复道:“是否可如拟所行,着交付廷议,有司知道。”

    心中有成见,批复时自然也有一些倾向性,只是崇祯自以为无人懂得自己的心思,批复下去时,毫无犹豫之感。

    连续看了两篇长篇大论的奏疏,而且事涉军务,崇祯看的十分仔细,不免有一些头晕,长叹口气后,再看外头天气尚未放出曙光,于是就从薄薄的那一堆中,取了一封出来观阅。

    一看之下,气就不打一处来。

    又是言及山东提督军务总兵官张守仁的奏疏,上个月时,他已经快要下定决心,免除孙良栋淮安副总兵一职,同时允准曲瑞不再任保定总兵,这样算是进一步退一步,免生事端为佳。

    结果就在八月下旬,海州到通、泰一带,长达数百里的海岸线上,突然出现大股海匪!

    杀人放火,将通、泰、海、淮一府三州之地,搅的鸡飞狗跳,请兵的奏折如飞雪一般,落于兵部内阁及崇祯的案头。

    天下虽然大乱,但最南及湖广,最东及凤阳一带,徐淮海通泰这一带地属南直,是朝廷在南方的统治核心地区。

    国初时,淮安地位之高,并不在中都凤阳之下,因为很简单的道理,淮安不仅是漕运的中心点和产盐地,也是一个民风剽悍,战略地位特别要紧的地方国初时候,国都不是在北京,而是南京,守江必守淮,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现在淮安虽不能和国初比,但也是漕运中心,造船和仓储中心,明清易代之后,淮安的地位并不曾下降,和明朝把凤阳巡抚和漕运总督放在淮安一样,清代的南河总督等大员,也是驻节在淮安的清江浦。

    这样的要紧地方,向来防备森严,流寇闹腾最厉害的时候也不曾在淮安讨过什么便宜,东虏入寇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抵达徐淮地界,总之,这里和江南闽浙一样,都是朝廷感觉十分要紧的地方,也是十分太平安稳的地界。

    过千海匪的出现,来的太过诡异,一下子就是叫人嗅出其中的阴谋味道!

    北方已经没有大股海盗,这是张守仁的功绩,报到兵部的海盗首级都有好几千级了,说北方有海盗,那是笑话。

    南方当然还有,不过只是小股的小盗,大股的如刘香等大盗已经被当年的海防游击郑芝龙全部击破,说有海盗大摇大摆从南方海域逃到淮泗一带,不在海上做生意寻买卖,却是上岸抢掠大户,骚扰盐场再蠢的人,也能发觉出这其中的不对来!

    说到底,张守仁也没有做太多的隐瞒功夫现在已经和三年前截然不同,和半年前都完全不同了,现在他的态度就是这样,用海匪的手法算是给朝廷一个交代,不然的话,你们能咬了老子的鸟?

    武夫耍起流氓来比文官们犀利的多了,反正就是这么出招,有本事朝廷不要理,由着海匪慢慢侵吞蚕食这样就算是换一种法子兼并,朝廷要真不理,张守仁就敢真的这么干!

    无可奈何之下,孙良栋只能如期南下,浮山军一至,海匪立刻销声匿迹,不过破坏的盐场是数以百计,整个淮扬盐业受到了重创,几乎损失了一半左右的产能。

    淮扬盐业每年要给大明供给超过五亿斤的盐,主要供给河南和山东,南直隶,以及湖广一带也是吃的淮盐。

    要是真的产能不足一半,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

    这本奏疏,说的便是此事。

    山东方面似乎早就有所准备,随大军南下的就是大股的商人,现在淮安城中已经成立商会,重招股本,购买盐引窝本,已经将海州淮安和泰州一带的窝本吃下来不少,同时,从山东运了最少千万斤的盐南下,淮盐失去的产能,暂且是由浮山盐顶上。

    这浮山盐,崇祯都听说过,质量好,使用手法先进,吃起来与上佳的井盐差不多,价格也便宜,早就占领了大半个山东和小半个河北与河南的市场,现在大举进军淮扬,却是将淮扬盐商的市场搅和了大半,真的吃下来,湖广南直的市场也是浮山所有了。

    明朝的盐税收取比起清朝就只能用“失败”这两个字来形容,管理松散,盐引制度十分稀烂,当然清朝也是经过林则徐等名臣的整理,改革改良了盐法之后收入才倍增,所以现在崇祯对盐税可能流失感觉也不大,一年几百万的牙行收入朝廷都见不着一根毛,茶税最少一年才八两银子,八大钞关一年的收入才几十万两,不及清朝的零头,财政收入现在是两千多万两,按银子和铜钱的比值,大明现在一年的财政收入抵得上南宋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都已经失败成这样,也不必在乎淮扬盐税的流失,但叫崇祯大为皱眉的是另外一件事。

    这奏疏除了攻讦浮山盐商抢掠淮扬盐商窝本的巧取豪夺的手段之外,还着重提起商会之事。

    无视牙行,商会自行决断给官府的杂派摊派,并且养有商团团丁,遇到盗匪火警,可以自行处理。

    对商税的流失这个官员是置之不理,只是振振有词的道:“设若如此,岂不是国中有国,城中有城,安有是理?”

    “说的对!”

    崇祯拍案大怒,提笔批道:“商会如此不法,地方官每不问,是何道理?着有司知道,尽速查拿滑奸!”

第1546章 白发() 
决断完淮安商会之事,明知此事与张守仁有关,当然也是和张守仁扶持的那些山东大商家有关,崇祯的心里气就不打一处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守仁这厮变的这么可恶了。

    当年到京师来陛见之时,看着他年轻英武,赤胆忠心,千里驰援济南,不计安危,显然是一副忠臣良将的模样,崇祯心中十分欣赏。

    若非如此,张献忠授首后,怎会有如此重赏?

    固然有激励其到辽东效命的用意,但无论如何,皇帝对张守仁还是欣赏的。

    可自回山东之后,张守仁就是改弦更张,越来越发跋扈,兼并刘泽清,甚至于临清城下斩杀文官正印官,又有冒充海匪,兼并淮盐的嫌疑,现在怎么看,都是辽西将门第二。

    想到武将个个负恩,崇祯的眉毛就拧成了一团。

    当然,他不曾想过,自己为了平辽大计,委曲求全,由着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置之不问,虽然事后斩崇焕时,提起擅斩边帅之事,但因着此事,武将们又是如何想法?

    君不以国士待下,下又如何以国士报君?

    这个道理,崇祯这一辈子是不会明白的啦

    将这本心烦意乱的奏本丢开,崇祯又翻开一本。

    这一翻,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上一本是隐隐约约牵扯到张守仁,这本却是直接弹劾张守仁了。自从就任山东提督军务总兵官后,张守仁在山东地界算是一手遮天了。

    朝廷拿他没法,很好,反正就此不发他粮饷。

    以前是不给银子,现在干脆从临清仓转运的粮食也打个五折六折,最多能叫军兵们吃他个半饱,饿不死不造反就成了。

    既然山东镇不愿北上效力,内地军镇无甚用处,还指望拿厚饷乎?

    说起来驰援湖广时,朝廷给登州镇额兵是一万三千,照辽镇的八成发饷,已经是内镇中的头一份了,这一下,好歹一年省十来万银子,此事是户部和兵部的官员操持成事,不过崇祯肯定也大约知道,只是不加制止罢了。

    朝廷如此克扣,总以为张守仁吃个闷亏,最多叫上几声也就完了,反正缺饷的奏折朝廷最不缺了,也不差张守仁多上的那几本。

    谁知道张守仁倒也直截了当,行事十分干脆,临清和德州加济宁这三个大运河上的咽喉城市都在他手中,南货北上或是北货南下,反正这条大明帝国的血脉被他掌握了一部份,自兵部不发饷后,张守仁就直接在三个地方都设了税卡,只要路过的船只,不分是地位高低,不管是大学士家里带的漕米,或是某尚书家从浙江带往京师的金华火腿,又或是苏州的织制品,松江布,杭州书,反正只要是商船货运,经过之处,无不按货物所值来抽分取税。

    这原本是牙行勾当,老实说张守仁现在的地位不比亲藩和地方官差,大家都做的事他做了也不算什么,只是张守仁收费较狠,而且越是大宗货物,利润越高者,抽分就越狠。

    有一些小商小贩,原本在一般的税卡中是肯定不被放过的税卡都是私设的,大户人家官宦人家不好打交道,容易撞到铁板,小人物小商人多半毫无关系,不管怎么被欺凌也只能忍了。

    但在张守仁的税卡中,大商人大户人家的船队是肯定不被放过,那些小商小贩,三文两文随便给一些就行了

    这样毫无疑问会得罪很多人,崇祯一看之后,就知道这个奏本只是开始,底下铁定还有。

    再翻几本,确切无疑,张大将军确实私设了税卡,并且按照最高十分之一来抽分。

    京中某大学士一次往南运了二万银子的货物,利润当有四千左右,抽分一次就是四百两。

    京城之中,二两银子就够新科进士拜恩师的门,五两银子就够上大学士府邸的仪金,五十两就是象模的贿赂了钱谦益曾经带两万银子到京师,不过他那是运作当阁老,也就是国家副国级干部的水平。

    一下子就是几百两的抽分,自是叫人气的发昏,此次好几个言官上本言及此事,肯定背后有人在运作。

    事涉大臣,包括自己的太保大将军在内,崇祯脸上的皱纹越发深刻了。

    这件事,不是那么好处理的

    张守仁现在跋扈之态虽显,但毕竟以前打下的底子不坏,又不曾骚扰过地方,象刘泽清等地方军镇形同军阀,拦路抢劫都是集团化的流水线运作,张守仁设几个卡子不算什么大事,如果不是对实权人物太过强硬,根本就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老实说,看到张守仁也做这样没品的事,崇祯心里反而放心的多呢。

    “该部知道!”

    沉吟再三之后,崇祯决定先含糊其事,把责任推给下头再说

    “皇爷,该洗漱啦。”

    连续奋战一夜,崇祯已经疲惫的欲仙欲死,而且事事不顺心,更是叫他一脑门子的官司。

    但今天是朝会之期,按他的脾气,事事按部就班,自己绝不会破坏规矩。

    象祖宗孝宗年间,感冒请假了几次,朝臣就说怪话,说皇帝装病,崇祯年间,打死都不犯这样的错误,就算真有病也硬挺着。

    崇祯的这种硬脾气,也是叫他死后得了一个“毅宗”的谥号,此时的他,虽然疲惫欲死,一听人提醒,再看墙角大钟已经快指向六点,再看窗外,夏天天亮的早,此时已经天光大亮了。

    当下便是将朱笔一搁,吩咐道:“端水上来。”

    “是,皇爷。”

    太监伺候主子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一声吩咐,守了大半夜的太监们就是上来,先呈上上用的上等牙,挤上茯苓和各味中草药制成的牙膏,由皇帝涮了牙齿,再来洁面,最后换上上朝用的冠服龙袍。

    临行之际,崇祯揽镜自照,见冠袍都十分妥帖,便是满意的点一点头。

    只是突然看到鬓角间有几根明显的白发,他的心一沉,暗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